青少年:亚太地区艾滋病防治的盲区.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青少年:亚太地区艾滋病防治的盲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青少年:亚太地区艾滋病防治的盲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青少年:亚太地区艾滋病防治的盲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青少年:亚太地区艾滋病防治的盲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青少年:亚太地区艾滋病防治的盲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 青少年 亚太地区艾滋病防治的盲区青少年:亚太地区艾滋病防治的盲区ADOLESCENTS UNDER THE RADAR IN THE ASIA-PACIFIC AIDS RESPONSE 封面照片: 左上: That Oo, 20, Myanmar, UNICEF EAPRO/2015/Jingjai N 右上: A teenager from Kiribati collecting information on HIV UNICEF Pacific/2014: 左下: Kong Bunthorn, 24, Cambodia, UNICEF EAPRO/2015/Jingjai N 右下: Chin Gipolio, 28, Philippines, UNICEF EAPRO/2015/Jingjai N UNICEF 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Office, December 2015 设计排版: QUO Bangkok (quo-global), Bangkok, Thailand UNICEF 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Office 19 Phra Atit Road Bangkok 10200 Thailand Tel: +(66 2) 356-9499 Fax: +(66 2) 280-3563 E-mail: eaprounicef unicef/eapro12015年12月青少年:亚太地区艾滋病防治的盲区2 青少年 亚太地区艾滋病防治的盲区 UNICEF EAPRO/2015/Metee Thuentap3 THE ASIA-PACIFIC AIDS RESPONSE致谢 前言缩略语 术语解释 1.引言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艾滋病与青少年问题:概述3.青少年艾滋病疫情年轻的男男性行为人群年轻的卖性人群年轻的注射吸毒人群年轻的跨性别人群4.对青少年的明智投资5.高效干预措施安全套使用降低危害检测与咨询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6.关键促成因素 政治承诺 基于权利的方法 关注青少年的社区服务 7.发展协同因素 社会保障 儿童保护 教育 8.弥合数据缺口 9.实现“零”目标政策和方案编制建议 尾注 45679121616192123262727323335373738424444444648505053目录4 青少年 亚太地区艾滋病防治的盲区致谢本报告是亚太地区青年重点人群机构间工作组成员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文稿经青少年和艾滋病领域专家的同行审议,并吸收了下述人员的意见。特别感谢本报告编辑Tani Ruiz在Hein Marais和Bettina Schunter所撰写的原稿基础上做出精妙的改动和更新而形成本报告。提供编辑支持的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东亚和太平洋区域办事处(EAPRO)的艾滋病项目专员郑咏诗(Wing-Sie Cheng)、艾滋病知识和倡导区域专家Shirley Mark Prabhu、顾问Revati Chawla、艾滋病信息通训技术(系统强化)区域专家Lori Thorell;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纽约总部的儿童青少年与艾滋病高级专员Ken Legins。文献综述和分析由顾问Megan Kendall执笔。我们要感谢本报告核心审查小组的贡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曼谷办事处的艾滋病预防和健康促进(HP2)股股长、亚太地区艾滋病区域首席顾问Justine Sass;联合国人口基金亚太区域办事处的艾滋病、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问题技术顾问Josephine Sauvarin,艾滋病专员Julia Cabassi以及项目官员Gabrielle Szabo;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东南亚和太平洋区域办事处艾滋病问题专员Anne Bergenstrom、毒品与健康问题官员Karen Peters、艾滋病问题区域顾问Olivier Lermet;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区域中心的艾滋病、健康与发展政策专员Edmund Settle;救助儿童会亚洲区域办事处的艾滋病问题高级专员Scott McGill、艾滋病数据分析官员Vanessa Veronese;世界卫生组织东南亚区域办事处的艾滋病/性传播感染问题区域专员Razia Narayan Pendse博士;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的艾滋病预防技术官员赵鹏飞博士、艾滋病与性传播感染问题组长Ying-Ru Lo博士;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亚太区域支持组的区域方案顾问(战略信息)Amala Reddy、青年与社会组织官员Aries Valeriano,区域预防和治疗战略干预专员 Vladanka Andreeva,人权和法律专员Brianna Harrison,传播和交流专员Saya Oka以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艾滋病数据中心团队的Khin Cho Win Htin博士和Ye Yu Shwe博士。特别感谢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东亚和太平洋区域办事处的副主任办公室行政助理Thitikorn Trayaporn,青年和青少年发展问题区域专家Devashish Dutta,区域传播交流专家Andrew Brown儿童保护区域专员Stephen Blight,儿童保护专家Grace Agcaoili;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南亚区域办事处的艾滋病项目专员Annefrida Kisesa博士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斯里兰卡办事处副代表Paula Bulan-cea博士;同时特别感谢的还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纽约总部团队的统计和监测高级专员Priscilla Idele,艾滋病问题高级专员Susan Kasedde,统计和监测专家Tyler Andrew Porth及保护、关怀和支持专家Patricia Lim Ah Ken。以下人员也为本报告提出了宝贵意见: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和杜兰大学国际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全球健康学系的Lisa Johnston;YouthLead组织的区域协调员Thaw Zin Aye、区域协调员Gaj Gurung和项目协调员Jeffrey Acaba;青少年之声(Youth Voices Count)的项目官员Niluka Perera;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全球网络(GPN+)的重点人群干事Ed Ngoksin。我们还要感谢菲律宾卫生部的艾滋病方案经理Genesis Samonte博士、国家流行病学中心艾滋病流行病学模型及艾滋病病毒生物学和血清学综合监测协调员Jessica Miran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泰国办事处的青少年与艾滋病部门主任Beena Kuttiparambil;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的艾滋病项目专家张蕾,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菲律宾办事处的艾滋病与青少年专家Emma Brathwaite。还要感谢从事数据汇编和分析的以下人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东亚和太平洋区域办事处的数据和研究顾问Yalda Jafari、Yuxiao Liu、Min Kyung Yi、李楠和Saba Mousavvi;以及来自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曼谷办事处的Karen Humphries-Waa。最后,感谢各国政府和研究人员致力于收集有关青少年和青年重点人群的战略信息,以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样感谢青少年和青年群体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生活。 5前言当30年前艾滋病刚刚出现的时候,整个世界不知所措。没人知道如何应对这场危机。30年过后,一次次探索一次次重头再来,我们对艾滋病的流行了解甚多。我们拥有了足以应对这场疾病流行的高度专业的人才、有效的药品和有效的工具。在艾滋病面前我们终 于占了上风。消除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的目标触手可及,终于我们能够憧憬到2030年消除艾滋病作为公共健康的威胁。正因为此,青少年一代被遗忘在全球应对艾滋病的行动中这一事实更加无法接受。在亚太地区,正如在全球范围内,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群的青少年群体在预防艾滋病病毒传播和延长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生命的集中行动中被基本忽略了。其结果是10-19岁艾滋病病毒易感人群中的感染率上升,以及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的上升。这些本是可以预防的死亡。在儿童处于人生的第二个十年并向成年过渡之时,我们作为父母、教师、政府官员乃至全社会,把越来越沉重的责任放在他们的肩上。与此同时,我们对他们也负有责任 就是要保障他们获得医疗卫生、教育、保护和发展的权利。无法将青少年置于应对艾滋病的行动中的优先地位会导致多个层面的不公平。过往的经验和成功是我们扭转这一不公的宝贵资源。同时我们也需要创新。聚焦青少年就需要新的投资、自上而下新的行动、以及真正接触到易感青少年和携带艾滋病病毒青少年的新路径。要真心倾听那些我们想要帮助的人群。只有青少年自己才能告诉我们哪些才是切切实实能帮到他们和同伴的、最有效的艾滋病防治措施和政策。他们的参与或者不参与 决定了我们全面开展艾滋病行动的成败。这个报告突出描述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面对艾滋病危机最为脆弱的青少年人群,以及要想提供他们亟需的支持我们能做些什么。如果我们做不到,整个世界将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到2030年结束艾滋病的流行。丹尼尔 图尔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东亚和太平洋区域办公室主任史蒂芬 克劳斯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亚太办公室主任6 青少年 亚太地区艾滋病防治的盲区缩略语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RT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RC 儿童权利公约HCV 丙型肝炎病毒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HBSS 艾滋病病毒生物学和血清学综合监测 LGBT 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和跨性别者MSM 男男性行为者NGO 非政府组织NSP 清洁针具项目OST 类鸦片替代疗法PPTCT 预防(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PWID 注射吸毒者SOGI/E 性取向和性别认同/表达STD 性传播疾病STI 性传播感染SRH 性与生殖健康UNAIDS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DP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ESCAP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UNESCO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FPA 联合国人口基金UNICEF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ODC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WHO 世界卫生组织YKP 青年重点人群7术语解释青少年: 10-19岁人群。儿童: 0-17岁人群。青年: 15-24岁人群。年轻人: 10-24岁人群。青少年卖性者: 指在性产业中被剥削利用的未满18岁人群。根据国际法,他们被视为受性剥削儿童,在此情形下与其进行的任何性行为均被视为一种暴力行为。降低危害: 提供给毒品使用者的基于证据的一揽子服务,包括:1)提供清洁针头和注射器;2)药物依赖治疗,包含类鸦片替代疗法;3)艾滋病病毒检测和咨询;4)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5)性病防治;6)为毒品使用者及其性伴提供安全套;7)针对毒品使用者及其性伴的信息、教育和交流;8)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治疗和疫苗接种;9)结核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10) 预防药物过量和提供纳洛酮。艾滋病发病率:一定时期内的艾滋病病毒新发病例数量除以暴露人口数。发病率公式:发病数量/同时期暴露人口数x100。艾滋病病毒感染率 : 某一时间具有某种特征或表现的人口(此处指艾滋病病毒呈阳性者)数量除以有可能具有该特征、属性或表现的潜在人口数量。感染率通常采用抽样测量,如艾滋病病毒呈阳性者人数与样本总人数之比。男男性行为者: 指无论其性取向如何,与其他男性保持性关系和/或浪漫关系的所有男性。术语“年轻的男男性行为者”包括青少年在内。类鸦片药物替代疗法: 替代疗法是指在医疗监督的情况下使用药理上和某种导致人药物依赖的物质相关的精神类物质,从而实现特定治疗目标的疗法。替代疗法处方用药既可以在较短时间段(通常不到一个月)内递减药量以治疗戒断症状或用于脱毒,也可以通过在较长时间段(通常超过六个月)提供相对稳定的剂量作为药物维持治疗,从而促进脑功能的稳定,减轻毒瘾和戒断症状。术语“替代疗法”往往作为“替代性维持疗法”的同义词使用。目前唯一可获得的替代疗法就是针对鸦片类药物依赖者的,因此也这种疗法也称作“鸦片类替代疗法”1。 注射吸毒者: 系指出于非医疗目的注射精神类(或精神刺激类)药物的人群。这些药物包括但不限于鸦片类物质、苯丙胺类兴奋剂、可卡因、催眠镇静剂和致幻剂。注射方式可能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年轻的注射吸毒者”包括青少年。这一称谓不包含出于医疗目的自我注射的人群,即所谓的“治疗性注射”,也不包含为了增肌或提高赛场表现而自我注射非精神类药物,如类固醇或其他激素的行为。贩运: 系指为剥削目的而通过暴力手段及其他形式的胁迫、诱拐、欺诈、欺骗和滥用权力进行人员招募和转移。为剥削目的而招募、运送、转移、窝藏或接收18岁以下儿童,即使并不涉及上述任何手段,也应视为“人口贩运”;(完整定义见联合国关于预防、禁止和惩治贩运人口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行为的补充议定书第3条。) 跨性别者: 其内在性别意识(他们的性别认同)与其出生时被分配性别有异的所有人的总称。女性跨性别者是出生时身为男性但却自认为是女性的人,男性跨性别者是出生时身为女性但却自认为是男性的人。变性手术不是跨性别者的确认依据。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专有术语来指代这些特定文化意义上的亚群体,包括女性化男人、第三性别和/或男性成为女性及女性成为男性的跨性别者。术语“年轻的跨性别者”包括青少年。性工作者:性工作者包括18岁及以上女性、男性和跨性别成人,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地以性服务交换金钱或物品。性工作是成人间经双方同意的,可通过许多形式,并因国家和社区不同而各异。性工作也因其“正式”或“有组织”的程度而不同 2。青年重点人群: 最有可能暴露于或传播艾滋病病毒的10至24岁人群。本报告关注的青少年群体属于四个年轻的重点人群:受性剥削(18岁以下)或从事性工作者(18岁以上)、男男性行为者、注射吸毒者和跨性别者。本报告核心关注通过母婴传播感染或在青少年期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青少年。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青少年包括处于拘留中心及其他封闭环境者、孤儿、流浪儿童、移徙者、流动工人和残障人士。许多青少年将涉及多个重点人群。注意,艾滋病病毒高风险青少年群体和青年重点人群可在本报告中互换使用。8 青少年 亚太地区艾滋病防治的盲区年轻卖性者:指10-24岁人群。因此,他们包括受性剥削儿童、10-17岁青少年和18-24岁年轻成年人 3。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CRC)是一个全球性协定,旨在为18岁以下儿童的人权保护提供指导。4它的一个关键原则是,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来指导与儿童有关的一切行动(第3条)。该公约还确保非歧视权(第2条);生命、生存与发展权(第6条);社会保障权(第26条);及适足生活水准权(第27条)等权利。第24条强调“儿童有权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并享有医疗和康复设施”。 5对儿童性剥削: 18岁以下儿童从事一切形式的卖性及遭受其他形式的性剥削或性虐待,违反了儿童权利公约第12、19和34条及国际人权法,各国政府负有保护18岁以下儿童免遭此类剥削的法定义务。根据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18岁以下儿童还享有生命和健康权,拒绝向其提供有效的艾滋病预防及挽救生命的治疗、关怀和支持服务是对这些权利的侵犯。儿童权利公约委员会强调,年轻的卖性者需要相关服务,以解决其艾滋病风险及其他性传播感染(STI)、意外怀孕、不安全堕胎、暴力和心理困扰风险。委员会还强调,他们有权在一个促进健康、自尊和尊严的环境中恢复身体和心理,并重新融入社会。 6关于数据的说明本报告包含有各国向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GARPR)提供并在AIDSinfo在线数据库公布的一些最新数据(uaidsinfoonline/devinfo/libraries/aspx/Home.aspx)。这些数据来自国家艾滋病或行为监测调查,但有其局限性。大多数此类监测调查不具有国家代表性,因为它们是从首都或一些重点人群集中的地域收集的。一些国家报告的是总体发病率,一些则是单独报告。此外,各国间的指标、数据收集方法和年龄分列水平并不总是保持统一,有时甚至一国内部也不统一。因此,国家数据只是大致反映了本地区青年重点人群的概况,并不意味着可以作为比较分析的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