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产业集中区 新型 城镇化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Word 文档 -可编辑 编制单位: XX 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二 O 一七年十二月 1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 5 1.1 项目简况 . 5 1.2 项目业主简介 . 5 1.3 项目背景 . 6 1.4 编制依据 . 17 1.5 研究范围、内容 . 19 1.6 基本概况 . 22 1.8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 34 1.9 江南产业集中区总体规划 . 40 1.10.其他专项规划 . 47 1.11 可研主要成 果摘录 . 58 第二章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63 2.1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63 2.2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63 2.3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 64 2.4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 64 2.5 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 64 2.6 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 65 2.7 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 65 2.8 项目建设是江南产业集中区自身发展的需要 . 65 第三章 项目用地现状及建设条件 . 67 3.1 项目用地现状 . 67 3.2 建设条件 . 67 第四章 工程总体建设标准及内容 . 72 4.1工程建设标准 . 72 4.2 工程内容 . 72 第五章 基础设施建设 . 77 5.1道路工程设计 . 77 2 5.2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 104 5.3土方平整 . 107 第六章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108 6.1医疗设施设计 . 108 6.2 教育设施设计 . 112 第七章 征 地、拆迁工程 . 121 7.1 征地、拆迁情况 . 121 7.2 土地征用报批计划 . 126 7.3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实施方案 . 127 第八章 施工组织设计 . 129 8.1 施工条件 . 129 8.2 施工导流 . 129 8.3 排泥区规划 . 130 8.4 主体工程施工 . 130 8.5 施工总进度 . 133 第九章 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及消防 . 135 9.1 环境保护 . 135 9.2 劳动安全 . 138 9.3 消防 . 141 第十章 节能减排 . 142 10.1 节能减排依据和原则 . 142 10.2 节能减排建议 与措施 . 143 第十一章 项目管理及实施计划 . 145 11.1 实施原则与步骤 . 145 11.2 项目建设的管理机构 . 145 11.3 人员编制 . 145 11.4 项目实施计划 . 146 第十二章 工程招投标 . 148 12.1 概述 . 148 12.2 发包方 式 . 148 3 12.3 招标组织形式 . 149 12.4 招标方式 . 149 12.5 招投标管理 . 150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 . 153 13.1投资估算范围、依据 . 153 13.2投资估算 . 155 13.3资金筹措 . 155 13.4还款来源计划 . 155 第十四章 国民经济评价 . 158 14.1 经济评价概述 . 158 14.2 国民经济评价参数 . 158 14.3 国民经济评价费用和效益 计算 . 159 14.4 敏感性分析 . 161 14.5 国民经济评价结论 . 162 第十五章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 163 15.1 概述 . 163 15.2 风险分析依据 . 163 15.3 风险调查 . 164 15.4 风险因素识别 . 166 15.5 风险估计 . 171 15.6 风险防范措施 . 173 15.7 风险分析结论 . 173 第十六章 工程效益评价 . 176 16.1社会效益 . 176 16.2生态效益 . 176 16.3经济效益 . 176 第十七章 结论及建议 . 178 17.1结论 . 178 17.2、建议 . 178 附表、附图、附件 . 180 4 1、附表 . 180 2、附图 . 180 3、附件 . 180 5 第一章 概述 1.1 项目简况 1.1.1 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产业集中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 1.1.2 项目业主 1.1.3 项目主管部门 1.1.4 项目地点 1.2 项目业主简介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公司)是由池州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共同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前身为安徽省梅龙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2013 年 4 月正式更名为安徽 省江南产业集中区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19亿元人民币。 经营范围:经营管理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融通建设资金;组织实施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投资、经营有收益权的市政公用设施,投资经营土地、房地产开发与销售,法律法规许可的其他业务。 经营宗旨:依托资金和技术,创造知名品牌,带动相关产业,谋求规模效益,回报社会大众。 公司按公司法组建,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内部机构设置科学合理依据精干高效、科学合理的原则,内设办公室,财务科、投融资科等三个部门,共有正式职工 10 人。公司下辖全资子公司 4 家,分别为 :安徽省梅龙地产有限公司、安徽省梅龙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安徽梅龙景观营造有限公司、江南水务有限公司,公司还参股了安徽省江之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6 1.3 项目背景 1.3.1 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 1978 2013 年,城镇常住人口从 1.7亿人增加到 7.3亿人,城镇化率从 17.9%提升到 53.7%,年均提高 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 193 个增加到 658 个,建制镇数量从 2173 个增加到 20113 个。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 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 18%的人口,创造了 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城市水、电、路、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宅、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图 1-1 城镇化水平变化 城市 (镇 )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 (单位:个) 表 1-1 7 1978年 2017 年 城市 1000万以上人口城市 0 6 500 万 1000万人口城市 2 10 300 万 500万人口城市 2 21 100 万 300万人口城市 25 103 50 万 100万人口城市 35 138 50万以下人口城市 129 380 合计 193 658 建制镇 2173 19410 注: 2017 年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整理 8 城市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变化情况 表 1-2 指标 2000年 2012 年 用水普及率( %) 63.9 97.2 燃气普及率( %) 44.6 93.2 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 6.1 14.4 人均住宅面积(平方米) 20.3 32.9 污水处理率( %) 34.3 87.3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3.7 12.3 普通中学(所) 14473 17333 病床数(万张) 142.6 273.3 在城镇化 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 2.34 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9 图 1-2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 1996 2012 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 724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 357万亩;2017 2012 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 953 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 515万亩。 2000 2011 年, 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 76.4%,远高于城镇人口 50.5%的增长速度;农村人口减少 1.33 亿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 3045 万亩。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 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挖掘;城市群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部分特大城 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这些都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 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境较差。 自然历史文化 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一些城市 10 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固化着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阻碍着城乡发展一体化。 1.3.2 城镇化发展态势 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 30% 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日益严峻。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的背景下,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庞大生产能力与有限市场空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面临 产业转型升级和消化严重过剩产能的挑战巨大;发达国家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居高不下,人口庞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迅速膨胀,全球资源供需矛盾和碳排放权争夺更加尖锐,我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国际压力前所未有,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紧迫。随着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主要依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 11 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随着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主要依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随 着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依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同步,导致农业根基不稳、城乡区域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我国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势在必行。 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城镇化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国家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了条件。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突破应 用,以及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为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地在城镇化方面的改革探索,为创新体制机制积累了经验。 1.3.3 政策背景 2012年 11 月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 召开,在大会通过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 要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建设 , 并 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 报告指出,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2 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012年 12 月 15日至 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提出的 今后几年 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4年 3 月 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 2020年 ) 发布,规划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 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 13 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 规划提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 2 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 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镇化 格局更加优化。“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乾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 100 m2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 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城市生活和谐宜人。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 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 14 见(皖发 2011 27号)提出,要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完善“一圈一带一群”的省域城镇空间格局,到 2017 年,全省城镇化率超过 50%,城镇公用设施功能进一步完善,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十二五”时期,将重点组织实施“ 11221”工程,推动合肥市建设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以芜湖市为中心的滨江城市组群,发展 20 个以上县级中等城市,培育 200 个左右特色镇,实施万村规划综合整治工程。 意见提出,按照产城融合、协调 发展、分类指导、生态宜居、彰显文化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镇文明水平。推进合肥经济圈统筹发展,注重开发利用环巢湖地区空间资源,加快区域一体化步伐,构筑接轨长三角、连接中西部的重要区域性城市群。促进沿江城市带城市组群发展,推进芜马同城化、铜池一体化以及相邻城镇集聚、跨江联动发展,将其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支持皖北城市群加快发展,以京沪线、京九线和淮河沿线为依托,实施中心城市培育和县城突破策略,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带动相对滞后的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 化,构筑振兴皖北的增长极。支持皖南山区及皖西大别山区以特色城镇化为核心,坚持环境优先、绿色发展,促进城镇适度集聚,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发展,力争成为长三角的“后花园”和中部地区的“绿肺”。 根据意见,安徽省将大力发展城市群,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支持合肥加快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步伐,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强化芜湖市在皖江开发开放中的龙头地位,努力建设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到 2017 年,全省形成 6 个城镇人口 100 万以上的特大城市、 8 个城镇人口 50 万以上的大城市。同时,推进城镇基础设施 15 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 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产城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效路径。产城一体化,是伴随开发区发展而产生的,其内涵是“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即把开发区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构筑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后,我国从沿海到内地相继展开了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活动。开发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大连经济开发区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开发区,首先出现了产城一体化转型发展的独特现象,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广泛的经济、 社会效益。进入本世纪以来,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开发区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普遍进入调整转型期,通过实施二次创业战略,走出了一条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路。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明确提出了开发区是全省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产城融合、产城一体”是开发区转型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必然要求,并明确了“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产城一体”的发展思路。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涌现出合肥、芜湖、滁州、广德等一批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开发区典型。 2013 年 3 月份,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调研组深入 16 个市和 40多家开发区,就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路径等开展专题调研,并按照“四优先”(即国家级优先、发展基础好优先、紧邻中心城区优先、规模大优先)和“保证先期考察的 9 市 23 县中每市有一个、每县有一个”的原则,确定了” 9+23“试点市县、园区名单。 16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省将迎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机遇,而作为新型城镇化主要形式之一的产城一体化,也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一是政策有力度。从国家层面看,为实现 2020 年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家正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等一系列战略部署,这为推进产城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安徽省又被国家 列入首个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这为安徽省争取资金提供了更多便利。从全省范围看,随着全省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将大大提速新型城镇化、工业化步伐。 2014 年 3 月,指导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 2020 年),由新华社授权发布。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2014年 9 月 25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安徽省正式加入长三角,省政府一方面开发长江黄金水道,另一方面全面融入长三角,围绕这两条主线来提升自身的经济水平。池州市位于国家十八个重点开发区域 江淮地区,池州具备较强的经济基础、城镇体系正在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1.3.4 项目目标 城镇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反过来,只有破解城 乡二元结构,才能保证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目前江南产业集中区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全面提速、城镇化和城乡统筹互动共进的重要时期,寄望以本项目的建设为基础,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模式。 17 本项目目标就是对江南产业集中区部分区域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通过整体区域规划、全方位实施和多领域建设,实现农业人口转移,使广大人民真正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共享现代文明成果。 1.4 编制依据 1.4.1 法律依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 2)、中华人民 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 6)、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 ( 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 8)、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 9)、土地储备管理办法 ( 10)、城市道路管理条例 1.4.2 文件依据和相关基础资料 (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 2017) (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3) (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 2020年) ( 4)、国家发改委、中央编办等 11 部门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 ( 2017) 18 ( 5)、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6)、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3 2030) ( 7)、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总体规划( 2007-2020) ( 8)、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排水专业规划修编( 2013-2030) ( 9)、迎宾大道以南凤鸣大道以西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 1.4.3 主要规范和标准 (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 ( 2)、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CJJ83-99) ( 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 ( 4)、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 ( 5)、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282-98) ( 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 ( 7)、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18-2000) ( 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2014年版 ( 9)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GB/T50805-20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