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73页
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73页
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73页
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73页
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73页
亲,该文档总共5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迈向迈向绿色经济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里约+20峰会的重要贡献之一,旨在消除贫困和推进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提出引人注目的经济和社会构想,即投资全球生产总值的2%用于“绿化”10个核心经济部门,改变发展模式,促使公共和私人资本流向低碳、资源高效的途径。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P.O. Box 30552 - 00100 Nairobi, KenyaTel.: +254 20 762 1234Fax: +254 20 762 3927e-mail: uneppubunepunep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迈向绿 色 经 济引用联合国规划环境署,2011 年,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unep/greeneconomyISBN: 978-92-807-3143-9版面设计:UNEP/GRID-Arendal, grida.no2011. 11. 02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版权所有为教育或非盈利目的,只要标明出处,本出版物可以在不经版权所有者特殊许可得情况下,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重印。任何引用该出版物作为出处的资料,欢迎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寄送副本,我们将不胜感激。未经联合国环境署事先书面许可,不得出于销售或其他任何商业目的重印本出版物。免责声明本出版物中使用的标识和说明,凡涉及任何国家法律地位、领土、城市、地区、当局、边境或疆域划界的内容,不代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任何观点的达。另外,出版物中的观点并不代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决定或政策,任何商标或商业过程的引用都不表示赞同。环境署在 全球和自己的活动中 倡导无害环境的做法。本 出版物采用100%可再生 纸,源于植物的油墨和其他环保方式印刷。我们的分发政策旨在减少环境署的碳足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迈向译者致谢2011年在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报告在北京发布的当天,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理事会上,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Achim S teiner先生,建议学院组织力量,尽快翻译此报告,以期为中文读者提供机会,了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实现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而编写这一报告的宗旨和意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完成此稿,付诸印刷。翻译过程译校人员,分工如下:在李风亭教授和伍江教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的全面协调与统筹管理下,本报告的翻译工作由 10位责任译者共同完成。在此,对这些同事的工作和努力表示衷心感谢,并对他们的背景与负责章节简单介绍如下。李风亭教授在对本报告全面管理的同时,负责第一章 null引 言 null,第四章 null水资源 null,第七章 null制造业 null,第十四章 null促成条件 null和第十六章 null总结 null的翻译工作,以及全文的审稿。李风亭教授担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兼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并主持水处理剂国家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水资源管理与气候变化政策、非洲水资源等领域研究。伍江教授在对本报告全面管理的同时,负责全文的审稿。伍江教授现任同济大学副校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院长。长期从事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和上海近代城市与建筑的历史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著有上海百年建筑史、上海弄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等多部专著。现兼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雕塑学会名誉理事,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第二章 null农业 null和第十三章 null模型 null的责任译者和全文的审稿为张静博士。张静博士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从事气候变化缓解与适应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土壤碳汇核算、城市能源碳排放及低碳发展模式。第三章 null渔业 null的责任译者为陈新军教授。陈新军教授担任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海洋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从事远洋鱿钓渔业、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和渔业资源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被誉为国内远洋鱿钓行业的科技领军人物。第五章 null林业 null的责任译者为阮宏华教授。阮宏华教授担任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湿地生态恢复、林业碳汇等研究。第六章 null可再生能源 null的责任译者为谭洪卫教授。谭洪卫教授担任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绿色大学联盟秘书长。主要从事热能工程及建筑环境技术,城市能源规划及低碳城市规划等研究工作,同时还负责同济大学绿色校园建设,并起草了中国绿色校园指南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校园指南的编制。第八章 null固废处理 null的责任译者为何品晶教授和章骅副教授。何品晶教授担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理事等职,主要从事生活垃圾生态填埋集成技术、有机废物生物处理和资源利用技术、工业与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章骅副教授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从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方面的教学、科研与技术开发工作。第九章 null建筑 null的责任译者为顾祥林教授。顾祥林教授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从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的基本原理、结构全寿命维护、工程结构计算机仿真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第十章 null交通 null的责任译者为陈小鸿教授。陈小鸿教授是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国家重点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主要带头人之一。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综合运输系统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和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新能源交通系统规划与政策的基础及前沿课题研究工作。 2004-2010年全程参与上海世博会交通规划与管理的系列研究工作,为世博会交通保障做出了主要贡献。第十一章 null旅游 null和第十二章 null城市 null的责任译者为仇华飞教授。仇华飞教授担任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从事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第十五章 null融资 null的责任译者为卢新生教授。卢新生教授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金融系从事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波动,金融工程,金融时间序列方法,公司金融的理论与实务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多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另外,感谢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滕敏敏,周美梅,孙培蒂,刘扬,智朋丹,沈敬一,周奇俊,付琳,王琤,吴晓涛,陈芳,武佼佼,刘思佳,张丽萍,迟成龙,尤红梅,戚菁,刘畅,贾敏,王焘及王洪涛,吴一楠和郭茹在编译过程中的协助工作。同时在对本报告各章节的汇总、审核、编辑和校稿工作中,感谢智朋丹,孙培蒂和刘扬作出的贡献。最后特别感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盛馥来先生的大力支持,他也是这一报告的英文版主笔,在翻译和编辑过程中,他多次到同济大学给与指导。同时还要感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北京办公室的同仁张世刚主任,张文娟主任助理,以及蒋南青博士和常燕女士;也感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区域合作司司长Tomoko Nishimoto女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地区代表朴英雨博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事务顾问王之佳先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政策与执行司司长 I rahim Thiaw 先生,副司长 E lizabeth Mrema 女士,Mahesh Pradhan 先生和刘建先生。感谢同济大学国际合作处李振宇教授,科技处贺鹏飞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戴晓虎教授,周琪教授,以及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伟贤教授的大力支持。同时我们翻译团队感谢德国拜耳大中华区,拜耳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J ohannes M. Dietsch 先生,拜耳企业公关传媒总裁唐少瑰女士,以及唐峻先生,万晓涛先生和李斌博士。最后我们衷心感谢拜耳基金会给与的慷慨支持。感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拜耳集团和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对绿色经济报告编译的慷慨支持。本报告的完成离不开整个编写团队在过去两年中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感谢各章统筹协调作者,他们是: Robert Ayres,Steve Bass, Andrea Bassi, Paul Clements-Hunt,Holger D alkmann,Derek Eaton,Maryanne Grieg-Gran,Hans H erren,Prasad Modak,Lawrence Pratt,Philipp Rode,Ko S akamoto,Rashid Sumaila,Cornis Van Der Lugt,To n van Dril,Xander van Tilburg,Peter Wooders 以及 Mike D. Young。其他做出贡献的作者将在相应章节中致以感谢。本报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 ational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的执行主任 A chim Steiner 构思并发起,编写工作由 P avan Sukhdev 牵头,Sheng Fulai(盛馥来)负责全面协调与组织,Steven S tone 和 Sylvie Lemmet 对报告形成过程中各项工作进行了管理和指导。此外,Joseph A lcamo, Marion Cheatle,John Christensen,Angela Cropper,Peter Gilruth 和 Ibrahim Thiaw 也对本报告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Alexander Juras 和 Fatou Ndoye 积极推动与协调了各相关组织间的合作。对报告最初的设计,Hussein A baza, Olivier Deleuze,Maxwell G omera 和 Anantha Duraiappah 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报告的构思在与以下各位的讨论中逐渐明确,他们是:Graciela C hichilnisky, Peter May,Theodore Panayotou, John David Shilling,Kevin Urama和 Moses Ikiara。同样感谢 Kenneth Rufng 的技术编辑以及对多个章节的贡献,感谢Edward B. Barbier 和 Tim Swanson 对null引言null部分做出的贡献。许多业内外专家也为本报告提出了宝贵意见,将在各章节中对他们致以感谢。本报告形成过程中有四个重要的活动,包括: 2008年 12月的绿色经济会议倡议发布会, 2009年 4月的技术研讨会, 2010年 7月的审核会,以及 2010年 10月的咨询会。很多人参与这些活动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里无法逐一提名,但是对他们的贡献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为章节编写给出评审意见的专家将在各章分别致以感谢。在此,特别感谢国际商会(International C hamber of Commerce, ICC)为多个章节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本报告顺利完成还要感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章节管理团队的不懈努力,他们是:Anna A utio,Fatma Ben Fadhl, Nicolas Bertrand,Derek Eaton,Marenglen Gjonaj,Ana Luca Iturriza,Moustapha K amal Gueye,Asad Naqvi,Benjamin Simmons和 Ve ra Weick。他们负责协调每章的作者团队、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专家进行沟通、确定报告结构、审核报告草稿、协助同行审核、编制审核意见、指导校正、进行调研,并最终汇总所有章节、形成报告。致谢此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部分同仁也为本报告的不同章节提供了技术和政策指导,他们是: J a c q u e l i n e Alder,Juanita C astano,Charles Arden-Clark,Surya Chandak,Munyaradzi C henje,Thomas Chiramba,Hilary French,Garrette C lark,Rob de Jong,Renate Fleiner,Niklas Hagelberg,Arab Hoballah,James Lomax,Angela M. Lusigi,Kaj M adsen,Donna McIntire,Desta Mebratu,Nick Nuttall,Thierry O liveira,Martina Otto,David Owen,Ravi Prabhu,Jyotsna P uri,Mark Radka,Helena Rey,Rajendra Shende,Soraya S maoun,James Sniffen,Guido Sonnemann, Virginia Sonntag-OnullBrien,Niclas Svenningsen,Eric Usher,Cornis Va n Der Lugt,Jaap van Woerden,Genevive Verbrugge,Farid Yaker 以及 Yang Wanhua。在此向他们表示深切感谢。本报告的编写获得了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 abor Organization,ILO)的密切配合。在 Peter Poschen 的协调下,Edmundo We rna 等国际劳工组织的员工,为本报告提供了关于就业等问题的帮助。旅游章节的编写获得世界旅游组织(Wo rld Tourism Organization,UNWTO)的配合,由 Luigi Cabrini 负责协调。另外,要特别感谢以下各位协助本报告的相关研究工作,他们分别是:Lara B arbier, Etienne Cadestin, Daniel Costelloe,Moritz Drupp,Jane Gibbs,Annie Haakenstad,Hadia H akim,Jasmin Hundorf,Sharon Khan,Kim H yunsoo,Andrew Joiner,Kim Juhern, Richard LnullEstrange,Tilmann Liebert,Francois Macheras, Dominique Maingot,Semhar Mebrahtu,Edward Naval,Laura Ochia,Pratyancha P erdeshi,Dmitry Preobrazhensky,Marco Portugal,Alexandra Q uandt,Victoria Wu Qiong,Waqas Rana,Alexandria R antino,Pascal Rosset,Daniel Szczepanski, Usman Tariq,Dhanya Williams,Carissa Wong,Yitong Wu 和Zhang X inyue。同样感谢 Dsire Leon,Rahila Mughal 和Fatma Pandey提供的后勤支持。同样感谢 N icolas Bertrand 和 Leigh Ann Hurt 对本报告的管理;感谢 R obert McGowan,Dianna Rienstra 和 Mark Schulman 的编辑和 E lizabeth Kemf的审稿工作;感谢Tina Schieder,Michael Nassl和Dorit Lehr对本报告进行校对。最后,我们需要特别感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阿伦达尔中心的 A nne Solgaard 以及整个团队为本报告进行设计与排版工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感谢挪威、瑞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以及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基金会对绿色经济行动倡议的慷慨支持。那时,我们刚刚瞥见全球各地涌现出的一些挑战,从气候变化、物种丧失、荒漠化到土地退化。如今,许多看似遥远的担忧已渐成现实,不仅对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而且对应对近70亿人(到 2050年将增至90亿人)生存乃至繁荣的挑战都有着发人深省的影响。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丝毫未让世界失望。该届大会为实现可持续的未来提供了愿景及有关多边机制的重要内容。但是,只有当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与社会支柱与经济支柱并驾齐驱之时,可持续的未来才有可能实现: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包括森林、淡水等)往往会被忽视,它们也要获得与发展和经济规划至少同等的重视。“迈向绿色经济”也是环境署对“里约+20”峰会进程以及解决贫困与实现可持续21世纪总体目标的主要贡献之一。本报告提出一个引人注目的经济和社会构想,即投资 2%的全球生产总值用于绿化10个核心经济部门,改变发展模式,促使公共和私人资本流向低碳、资源高效途径。这种转变能够推动的经济活动规模至少与常规方式所推动的规模相当,但却降低了现有模式日益根深蒂固的危机和冲击风险。在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以及自然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新的理念固然会引起混乱,但其程度大大低于饮水和可耕土地日益耗竭的世界。阿齐姆施泰纳(Achim Steiner)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前言绿色经济并不偏袒任何政治观点。绿色经济与所有经济体相关,不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化经济。绿色经济也并非要替代可持续发展,相反,绿色经济方式可在国家、区域及全球层面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其种种方法可呼应并加强21世纪议程(Agenda 21)的实施。向绿色经济的过渡已经进行,本报告以及各国际组织、各国、各企业和民间社会日益增多的大量同类研究均说明这一点。但是显然,增强这一势头会带来挑战。里约+20峰会为这些“绿芽”的茁壮成长和深植扎根提供了切实的机会。本报告致力于这一目标,勾勒出通往里约,乃至2012年以后的路线图。在该路线图中,对地球的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进行更睿智的管理,将最终塑造出这个世界的财富创造方式与方向。在地球峰会召开近20年之后,各国再次迈上赴里约之路,但所处的世界与1992年的世界已迥然不同,变化甚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