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1 - 国土资源局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们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深入开展土地整治,切实把每一项工程作为德政工程、富民工程来抓,先后申报并组织实施地方占补项目 124 个,建设规模 840.846公顷;省级联合项目 1 个,建设规模 13.268 公顷;市级联合项目 4个,建设规模 36.87 公顷;省级投资项目 9 个,建设规模 3570.7466公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达到了实施一项工程、改变一片生态、培育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良好效果。 一、主要做法 1、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为把土地整治这一好事办好,我们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国土、财政、水利、农业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对每个项目相应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县政府还与项目镇、镇与项目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特别是在项目动工前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将项目区面积、工程概况以及拆迁补偿标准等内容向群众公开,对土地权属调整依法、公正、公开操作,充分利用各类会议、简报、标语、宣传手册、新闻媒体和上门走访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有关政策,凝聚群众共识,在全县上 下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动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 2、科学规划,注重可行。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我们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红安实际,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土地整理区域规划。对荒地开发整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全- 2 - 面衡量田、水、路、林,确保合理布局;对低丘岗地改造项目整理,以实现 “三个集中 ”为重点,即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乡镇村办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重新界定村庄、居民点和乡村界限权属,科学修订镇村规划;对高产农田土地整理,通过移土回填、剥离回填等方式,改 善耕作层,使 “瘦田 ”变 “肥田 ”, “低产田 ”变 “高产田 ”;集中整理 “荒、废、闲 ”项目,重点是挖掘土地的整治潜力。 3、创新模式,阳光操作。为保障招投标活动顺利推进,县政府成立了工程项目招标工作领导小组,并从纪委、招投标办、国土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招标专班。为减少项目招标中的情感因素和人为因素,我们严格执行招投标公告制度,由省国土资源厅摇号产生的具有招投标资质的代理机构全程代理,实行明标明投,并且请纪委、监察局、财政局采购办以及局纪检组(监察室)全程监督,开标后确立的中标单位在网上发布公告,确保每个项目招投标阳 光操作。 4、落实资金,加强监管。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我们严格做到 “四个坚持 ”,即坚持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建立专帐;坚持按照规定范围开支,绝不突破相应概定总额;坚持法人 “一支笔 ”审批,严把资金管理关;坚持科目资金决算,严格资金审计。对项目建设资金,严格做到 “五个到位 ”,即工程预算到位、施工合同到位、签字核实到位、正规发票到位、验收报账到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请审计部门到现场 “查、对、核、审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同时,我们还经常组织开展土地整治集体廉政谈话,打好预防针,念好紧箍咒,有力地保护了项目建设 资金的安全,全县没有出现因资金问题停工事件及违纪违规的案件。 - 3 - 5、强化管理,保障质量。对每个建设项目,我们采取 “一到、二查、三督 ”的方式,加强质量监管。 “一到 ”即监理人员、技术人员、协管人员在每一个单元单项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必须有专人到现场监督; “二查 ”即查施工前图、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查进场原材料是否符合国家行业标准; “三督 ”即管理人员、聘请人员、当地群众交叉监督,对不符合规划的施工坚决停工,对各标段建设工程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对工程建设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确保每一个项目都建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工程。 二、主 要成效 1、增加了耕地面积,保障了用地需求。红安版图面积较小,土地资源十 X大户、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保证土地相对集中使用,实现农业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生产,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从小村落向中心村、从乡村向城镇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