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稿)建设单位:北流市润通环保投资有限公司编制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证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2902号编制时间:二一四年一月老垃圾填埋坑 旧垃圾焚烧系统垃圾填埋场 垃圾填埋场及旧焚烧车间渗滤液处理站 清水池办公楼 兴塘村官垌坡 十字铺居委会甲丫冲小沟 圭江公参座谈会 报纸公示高车村张贴公示 官垌坡张贴公示兴上村张贴公示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录I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目 录前言.-1-1总则.-3-1.1评价目的.-3-1.2评价重点.-3-1.3编制依据.-3-1.4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和评价因子确定.-6-1.5评价执行标准.-8-1.6评价时段、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11-1.7控制污染与环境保护目标.-17-1.8评价工作流程.-19-2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21-2.1北流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情况.-21-2.2工程概况.-23-2.3工程分析.-38-3建设项目区域环境概况.-60-3.1地理位置.-60-3.2自然环境概况.-60-3.3社会经济概况.-65-3.4 广西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概况.-67-4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与评价.-70-4.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与评价.-70-4.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评价.-75-4.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75-4.4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88-4.5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90-4.6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92-4.7二噁英现状背景调查与评价.-93-5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96-5.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96-5.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100-5.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33-5.4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41-5.5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145-5.6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46-5.7“以新带老”措施环境影响分析.-147-6社会环境影响分析.-148-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录II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6.1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分析.-148-6.2移民搬迁安置影响分析.-149-7环境风险评价.-150-7.1 项目危险物质识别.-150-7.2 评价工作等级确定.-150-7.3 风险源项分析.-151-7.4 风险影响分析.-154-7.5 风险防范措施.-155-7.6环境风险应急预案.-156-7.7小结.-160-8污染防治措施与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162-8.1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分析.-162-8.2运营期污染防范措施分析.-163-9清洁生产水平分析.-177-9.1本项目的环保性.-177-9.2 选用炉型的先进性.-178-9.3 生产工艺的先进性.-181-9.4 资源消耗指标.-183-9.5污染物产生指标.-183-9.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指标.-184-9.7本项目与其他项目的物耗与能耗比较.-184-9.8小结.-184-10项目政策、规划符合性与选址、总平布置合理性分析.-185-10.1项目政策、规划符合性分析.-185-10.2选址环境可行性分析.-187-10.3总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188-11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189-11.1环境管理.-189 -11.2环境监测计划.-194 -11.3环保“三同时”验收一览表.-196 -1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197-12.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析.-197-12.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来源分析.-197-12.3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197-13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199-13.1社会效益.-199-13.2环境效益.-199-13.3经济效益.-199-13.4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结论.-201-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录III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14公众参与.-202-14.1公众参与调查的目的.-202-14.2公众参与调查方式和时间.-202-14.3公众参与调查范围及对象.-202-14.4公众参与调查结果.-204-14.5调查的结论.-207-15 评价结论.-209-15.1工程概况.-209-15.2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209-15.3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211-15.4 环境保护措施综合结论.-213-15.5总量控制指标.-216-15.6清洁生产及产业政策评述.-216-15.7总平面布置评价结论.-217-15.8公众参与.-217-15.9 综合结论.-217-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前言- 1-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前 言一、建设项目背景广西北流市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于2001年9月动工兴建,2002年6月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厂址位于北流市民安镇兴上村甲丫冲,占地面积102.8亩,建设内容包括:堆肥车间,日处理有机垃圾100吨;垃圾焚烧系统,日处理能力为50吨;垃圾填埋场,库容14万立方米,采用粘土层防渗,主要堆存垃圾拣选后难燃烧的无机固体物质以及焚烧炉渣,日处理量为15吨。该项目于2001年3月委托玉林市环科所编制了北流市城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环境影响报告书,并于2001年3月22日获得玉林市环保局的批复(玉市环200117号文),2007年3月3日通过竣工环保验收(玉市环验20071号文)。随着北流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北流市原有的环卫设施已满足不了城市垃圾处理的需要,急需扩建垃圾处理设施。北流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在其东南面新增建设了一座库容为30.26万立方米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并配套建设一座处理规模为100吨/日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站。该项目环评由玉林市环科所编制完成,并于2009年获得了玉林市环保局的批复(玉环项管2009148号文)。目前,填埋场与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已建成投运,并分别于2010年11月和2012年1月通过环保验收(玉市环验201046号,玉环项验201202号)。原有垃圾焚烧系统、堆肥车间和填埋场已于2010年底全部停止使用。2012年3月,北流市人民政府与北流市润通环保投资有限公司签署特许经营权协议,成为北流市垃圾填埋场的运营单位。同年5月,玉林市发改委同意北流市润通环保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并开展前期工作(玉发改环资201219号)。二、环评工作过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9年)的规定,生活垃圾焚烧工程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报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批复。北流市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前言- 2-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润通环保投资有限公司于2013年1月30日委托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承担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接受委托后,仔细研究了本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对项目所在区域进行了充分的现场调查,详细了解项目周边现有环境问题。在收集资料、环境现状监测和公众参与的基础上,进行工程分析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三、项目主要关注的环境问题通过对项目建成情况、所在区域的环境特点、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数据以及水文地质调查等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确定此次环评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1、焚烧烟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垃圾储坑渗滤液去向及依托填埋场现有渗滤液处理站的可行性;3、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四、环评报告主要结论课题组于2013年7月编制完成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环评结论如下:本项目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有关产业政策,与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项目作为环境卫生市政工程,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所采用的焚烧工艺基本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或领先水平,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风险应急措施可行。由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和相关的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可知,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总体水平较好,正常生产情况下主要污染物能够达标排放,未造成评价区域环境质量降级;事故排放情况下,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不良影响,若认真落实本报告提出的事故排放污染防范措施和环境风险应急措施后,可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降至环境可接受程度。项目排放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来源均已落实,可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3-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1总则1.1评价目的通过对拟建项目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噪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监测和资料收集分析,预测和分析拟建项目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对项目建议书中拟采取的环保措施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上可靠、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经济和布局合理的最佳污染防治方案和生态环境减缓、恢复、补偿措施;分析项目选址的环境合理性和规划政策符合性。最终,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为相关部门的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2评价重点(1)对工程进行分析,评价热解炉烟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对热解炉烟气污染防治措施进行技术和经济论证,提出合理建议。(2)分析项目污水零排放的可行性,提出合理的污水处理方案。(3)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总量控制。分析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可行性,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1.3编制依据1.3.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1);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4-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7)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1.3.2部门规章(1)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2)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3)环境保护部令第5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2009);(4)环境保护部公告第51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编制要求(2012);(5)关于加强西部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发2011150号);(6)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7)国家发改委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8)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9)关于加强二噁英污染防治的指导意见(环发2010123号);(10)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82号);(11)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12)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13)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14)环境保护部公告第51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编制要求(2012);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5-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15)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成2000120号);(16)建设部令第157号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2007)。1.3.3 地方法律法规(1)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10修订);(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办法的通知(桂政办发2012103号);(3)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办法(2009修订);(4)关于自治区环保局审批权限内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报批总量指标来源有关要求的通知(桂环管函2009195号);(5)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桂环字200113号)。1.3.4技术导则与规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7)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8)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CJJ90-2009);(9)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维护与安全技术规程(CJJ128-2009);(10)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01)。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6-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1.3.5项目依据(1)环评委托书;(2)关于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玉发改环资201219);(3)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工程项目建议书(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3月);(4)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10月);(5)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水文地质专项勘查报告(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2013年1月);(6)广西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广西环科院,2007年);(7)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2012年12月);(8)玉林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函(玉环函201336);(9)建设项目总量指标完成可达性分析表。1.4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和评价因子确定1.4.1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1.4.1.1施工期的环境影响(1)施工期粉尘影响;(2)施工废水和生活废水的影响;(3)施工噪声污染;(4)施工期固废影响。北流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7-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1.4.1.2运营期的环境影响(1)垃圾热解气化焚烧炉烟气对周边敏感点空气质量的影响;(2)垃圾渗滤液对区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3)设备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拟建项目环境影响因素与影响程度识别,见表1.4-1。表1.4-1 项目环境影响因素与影响程度识别阶段 影响要素 来源 主要污染物组成 产生位置 污染程度 污染特点施工期 空气 场地平整、建设、材料堆存等 扬尘 施工区 较小 与施工同步废水 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 COD、SS等 施工区 较小声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