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报社记者建国60周年征文.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水利报社记者建国60周年征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水利报社记者建国60周年征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利报社记者建国 60周年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水利报社记者建国 60 周年征文 我的老家在河北 *县。 *县以山河闻名。山是狼牙山,抗日战争中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故事美名颂扬;河是 *水河,一句 “风萧萧兮 *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诗篇,不朽传唱。 小时候听乡亲讲,很早很早以前, *水河从西北部山区蹦蹦跳跳而来,到了县城附近,变得舒缓而开阔,然后摇着清流而去。河如婀娜多姿的少女,轻轻舞动苗条的金枝玉叶;水似清亮的明镜,映出朝起暮落的红日;波光粼粼,与岛上的青草、河边的绿树、水上的游鸭、田野的耕牛、起伏的山峦、浮动的白云相互辉映。春天,冰河融化,水里溢出腥腥的鱼香;秋天,河水托起小船载着稻谷驶入农家 *水河边,至今有燕下都遗址,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春秋晚期,随着燕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发展壮大,燕桓公加强南疆军事力量企图争霸中原,便把都城从蓟城 (在今北京宣武区)迁到临 *(今河北 *县)。当时的 *水河河畅水足,是燕国都城的护城河,不仅满足了燕国饮水和生产的需要,而且成为抗拒外寇的 “长城 ”。可是,不知从何时起,河水趋于枯竭,河道砂石凸凹,只有一缕细流蜿蜒残喘。 新中国成立不久, *县首个调水工程,就是五一胜利渠,调拒马河水,穿过紫荆关,入 *水河河道。紫荆关是我国历史名关,地势险要,有 “一水利报社记者建国 60周年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夫当关,万夫莫开 ”之说。再加上当时只有的 “三头 ”,即 “吃的是窝头 ”“抡的是锤头 ”“靠的是肩头 ”,施工十分艰难。但是,政府一声令下,民工和技术人员从四面八方赶来。人山人海, 愣是在紫荆关劈出了一道 “天河 ”。 这 “天河 ”不仅成为 *水河补充水源的通道,而且因为形成了三百多米的落差,成为我国北方独有的建设水电站的好 “点 ”。上世纪 70 年代,国家在这里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电源点建设,一举成功,在一道峡谷里先后建成五座梯级电站。被誉为华北明珠的水电站,不仅使村民告别了无电的历史,也为国家大电网源源不断补充电力。我中学毕业到水电站上班,深深感受了水电站 “缔造光明 ”的荣耀。 引水又蓄水。在五一胜利渠下游建成的大型水库 安格庄水库,充分发挥了作用。曾几度向白洋淀补水,使几经干涸的华北之肾焕发生机。如今的安格庄水库,山围着水转,水围着山转,山色奇秀,水光潋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电影赤壁,投巨资在这里拍摄。 然而,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是我国的水情。几十年前,突然有人沿着 *水河规划测量,实施从南方 “借一点水 ”给北方的世纪梦想。这就是举世瞩目、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釜山隧洞开通后,进入 *县境内,从狼牙山的脚下路过,与 *水河摩肩接踵,最后穿过 *水河一路奔向北京。这是 *县又一道亮丽的风景,是 *县人新的骄傲。 水利报社记者建国 60周年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3 页 家乡大地,是孕育悲壮诗歌的沃土;家乡的河水, 是滋润动人故事的源泉。今年春天,喜闻家乡在 *水河上打造水上公园,忽发想象:游人悠闲荡舟,吟悲壮诗歌,听动人故事,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