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汽车之家大数据 中国品牌车市竞争力分析报告 2017 版 汽车之家大数据 前 言 写这份报告之前,去黄山参加了次由汽车之家主办的中国品牌沙龙 , 一开始我就强调, 这次活动 让 我 期待 了 一年 。 自从 去年底 调入大数据部门后, 基于 汽车之家大数据 , 先后 给 韩系、日系、德系等 讲解过 中国车市的 行业趋势,唯独没有给 中国品牌 讲过 。 这次 能 有机会 我 特别开心 , 也 满足了我今年最后一个愿望, 只可惜 来去匆匆, 有些意犹未尽 。 回来的这段时间, 我 把一些零碎的观点梳理了一遍,陆陆续续写了几篇文章。每写一 篇 ,总都 产生不少新的观点 。 目前 中国品牌 正处于 非常关键的历史性节点,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深入 探究 ,尤其是系统性探究 。 那些 来不及写的 观点,我准备来年再细细探究。 我比较性情, 只要 自己 在汽车圈 多 混一天,中国品牌都会是我的一块心病,不可能彻底放下 ,也会影响到 我的喜怒哀乐 : 看 到 部分中国品牌的茁壮成长,我会有 种情不自禁的幸福感 ; 看 到 一些 中国品牌搞花架子、 走形式,我会有种说不出的愤慨 ; 看到一些不合理的政策,我也会“躲在房间里”拍桌骂 “ 娘希匹 ” 进入 2017 年 ,我想为中国品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大家在行业研究 (新车上市、用户分布、细分车市等 )领域有什么困惑,且对汽车之家大数据感兴趣的,可以随时 给我 留言或出选 题,我根据 自己的时间安排 ,挑选些有意思 的、有 共性的问题, 深入探究下。 本 报告中的 所有 观点代表我个人 的想法 ,仅供参考,不足 之处 ,还 望 大家多批评 、 多指点。 汽车之家大数据部简介 汽车之家大数据部正式成立于 2015年 10月,整合原研究中心、行业分析部、数据挖掘、数据运营团队,并于 2016 年 8 月整合了平安集团金融行业数据,以中国最大的高品质汽车消费人群为基础,基于 10 年多的数据资产积累,相继打造了汽车行业指数系统,车型竞品决策系统,区域竞争格局分析系统,营销漏斗,汽车用户画像系统,销量预测等产品和服务,并已成为汽车厂商、经销商、咨询机构、汽车投资商、券商等探知行业动向,掌控市场格局决策的必备利器。 汽车之家大数据 作者简介 周丽君 汽车之家行业分析师 在汽车行业拥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媒体、公关、策划、咨询等 多个 细分领域都有所涉及,对数据分析、用户洞察、新车定位、市场营销、行业趋势等略懂一二。 email: zhoulijunautohome 微信号: zhoulijunren 微信阅读号:君临车市( junlincheshi) 汽车之家大数据 目 录 一、越打越抱团,“中国品牌”的 DNA 是打出来的 . 5 二、日子不好混, 2017 年中国品牌多数 “ 紧凑型轿车 ” 将面临抉择 . 12 三、居安思危,丰田是抢夺中国品牌紧凑型 SUV 老用户的强劲对手 . 18 四、中国品牌需加速拓展“高级紧凑型 SUV”等细分车市 . 25 五、 2017 年中国品牌在金砖七省 将面临一场“机遇性硬战” . 32 六、过于依靠 SUV,中国品牌很难坐稳一线市场 . 37 七、会有不少合资车企的经销商转投 WEY、 LYNK&CO . 46 八、挑战大众霸主地位的选手,或诞生于中国品牌 . 54 汽车之家大数据 一、 越打越抱团, “中国品牌” 的 DNA 是打出来的 1、购车用户很少会拿“中国品牌”对标韩系 2、 南北大众、日系 等 越 打 越抱团 ,法系、韩系等越和气越艰难 3、“中国品牌”整体实力参差不齐,急需一场“大开杀戒” 4、唯有打出风采,“中国品牌”才能留住 更多 的老用户 5、 “中国品牌”在紧凑型 SUV 车市 不仅 打出了市场, 更 打出了用户满意度 6、产业政策有必要保护“中国品牌”,但没必要在内部再划“保护圈” 在中国车市,教唆“中国品牌”打韩系,大家似乎都挺开心的。但鼓励“中国品牌”自己打自己,似乎挺忌讳的 。 选购丰田的多数用户,会拿其对比本田、日产等日系;选购奥迪的多数用户,会拿其对比奔驰、宝马等德系 豪华品牌丰田、本田、日产之间的激烈竞争,不仅没见谁灭掉谁,倒反从通用、福特等手中抢走了大量用户,实现了在美国、在全球的立足。奥迪、奔驰、宝马之间的激烈竞争,打造了全球豪华品牌的三叉戟,让凯迪拉克、林肯等二线豪华品牌望尘莫及。 哈弗、吉利、长安、奇瑞、荣威、传祺、比亚迪、众泰等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如想做大做强,想在中国、在全球立足,除了打造出“中国品牌”自身的 DNA外,别无选择 。 品牌 DNA 只能通过竞争实现, 市场是打出来的,越打越抱团,越能培育出“中国品牌”的 DNA。 1、购车用户很少会拿“中国品牌”对标韩 系 在厂家层面, 吉利、长城等都曾大肆宣扬过要“对标韩系”,但 在 用户层面 ,“ 中国品牌 ” 的购车有用户 对比最多的还是“中国品牌”。我选了近几月销量排行前 20 的车系,拉出其在汽车之家前 11 月的对比大数据一看,除了紧凑型轿车外,位居这些车系对比 TOP5 的,都是清一色的“中国品牌”车系,其中紧凑型SUV 的竞争最为激烈。 汽车之家大数据 2、 南北大众、日系 等 越 打 越抱团 ,法系、韩系等越和气越艰难 自己人打自己人,看着挺变态的 ,但在实际中挺管用的。中国车市目前打得最凶残的要属南北大众和日系 。 我 曾 服务过相关车企,记得朗逸 2008 年上市后,后脚跟进的宝来直接复制了前者的市场定位,也主攻家庭消费,一点都不客气,根本不在乎区隔。 日系也是,丰田、本田的核心对手主要也是日系 。但在市场销售中,南北大众、本田、丰田、日产等今年的表现都算得上可圈可点,前 11 月的在华销量增长大体都超过了 10%。 汽车之家大数据 有些 车企 比较忌讳同质化竞争, 不太鼓励,甚至禁止兄弟间的 营销内耗 ,诸如东风标致与东风雪铁龙、北京现代与东风悦达起亚 等。 但在用户眼里,你俩就是竞品,化成灰都是,选车时,就拿你俩对比。 可怜了这些车企的市场与营销等部门, 绞尽脑汁搞些所谓的区隔, 实际上 一点卵 用都没有 。 把脑袋埋进沙子的 车企 ,迟早要被用户踢屁屁,在市场压力较大的 2016 年,现代 -起亚、标致 -雪铁 汽车之家大数据 龙等都是叫苦不迭。 3、“中国品牌”整体实力参差不齐,急需一场“大开杀戒” 正反案例都 值得“中国品牌” 借鉴 打打更健康。“中国品牌”目前所处的境况,也是一个非打不可的状态。 2016 年前三季度,中国品牌主要车系意向置换去向“本品牌”的用户比例,高的可超 40%,低的不及 5%,且处于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散乱在 5-40%这段路上,如没有强势的“中国品牌”出面整合, 汽车之家大数据 迟早会沦落为一群乌合之众;置换增长则处于“起势”状态,这时如没有强势的“中国品牌”留住这些老用户,其中的多数自然会流向大众等外资品牌。乱世出英雄,“中国品牌”急需一场“大开杀戒”,让实力型“中国品牌”进一步突出。 4、唯有打出风采,“中国品牌”才 能留住 更多 的老用户 在争夺“中国品牌”的老用户中,目前大众是最大的赢家, 2016 年前三季度,获得了最多的意向置换。表现最出色的吉利和本田,增长最快。丰田、哈弗也是可圈可点。其中吉利和哈弗属于“中国品牌” ,两者也是近期表现最优秀的“中国品牌”, 11 月的销量都超过了 10 万辆 。 汽车之家大数据 5、 “中国品牌”在紧凑型 SUV 车市 不仅 打出了市场, 更 打出了用户满意度 在局部市场,正演绎着本土品牌“打打更健康”的规律,如在“中国品牌”打得最激烈的紧凑型 SUV 车市,“中国品牌”的满意度是最高的,以 13.3%领先于主流海外品牌,只不过目前能取得这样成绩的细分车市太少了。 6、产业政策有必要保护“中国品牌”,但没必要在内部再划“保护圈” 哈弗、吉利等曾经高呼“对标韩系”,除了满足短期内的市场营销外,没有 汽车之家大数据 任何实际价值。战神眼里的对手只会是自己,只要提出“对标韩系”,你就输了。“中国品牌”真强大了,韩系、德系等自然会不攻自破,根本用不着耍嘴皮子,况且 韩系也 不是几句口号就能打败的。 在技术层面 , “中国品牌” 要 充分吸收韩系、德系等 的可取之处,但在战略层面,一定要坚守和笃实“中国品牌”,这才是根基 。如能将战火由价格战燃烧至品质战、服务战等,“中国品牌”会有更大希望,品牌 DNA 会更加鲜明。这样的“中国品牌”才能庇护更多的“新中国品牌”,才能助力中国车企开拓更多的海外市场。 “中国品牌”不是纸上规划出来的,不是几个高人内定出来的,一定是市场打出来的,一定是广大用户用人民币选出来的。近几年哈弗、吉利、长安、奇瑞、荣威、传祺、比亚迪等部分“中国品牌”的产品品质有了大幅提升,为塑造“中国品牌”自身 DNA 创造了历史性机遇。相关部门更 得锦上添花,诸如汽车产业政策,有必要保护“中国品牌”,但在“中国品牌”内部千万别再划保护圈。 汽车之家大数据 二、 日子不好混 , 2017 年中国 品牌 多数 “紧凑型轿车” 将面临抉择 1、 中国品牌后院起火,紧凑型轿车 用户满意度低,被对手整体 性 压制 2、产品力不强,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深陷“低端低质”泥潭 3、用户加速流向紧凑型 SUV,多数 中国品牌 紧凑型轿车或加速消亡 4、先定个小目标,中国品牌争取拿下合资车企定义的入门级紧凑型轿车 5、日子不好混了, 2017 年多数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将面临抉择 在目前中国品牌紧凑型 SUV 高歌猛进的亢奋之际,我挠头想了想,还是泼盆冷水吧:中国品牌不仅没多少吹牛的资本,也没多少时间,后院正燃起熊熊大火,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已命悬一线, 2017 年只会难上加难。 1、 中国品牌后院起火,紧凑型轿车 用户满意度低,被对手整体 性 压制 从奇瑞贴牌上汽推 (老 )风云,到仰融主政华晨推骏捷 (也有划入中型轿车的 ),类似夏利、 QQ 所在的微型轿车,紧凑型轿车也算得上是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发源地之一。如今一个个革命老区的日子都不好过,微型轿车大体上已歇菜,纷纷转战电动车,紧凑型轿车也有些萎靡不振。从 2014 年初至 2016 年底的近三年,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的人气越来越淡, 2014 年在汽车之家的销售线索占比大体能维持在 20%左右, 2015 年下滑到 18%左右, 2016 年再滑至 15%左右。 目前,紧凑型轿车的大盘增长处于停滞状态,但各派系的表现冰火两重天:2016 年前 11 月,中国品牌的线索占比仅为 15.27%,只 有德系的一半,且同比大幅下滑 13.93%,与日系 43.63%的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德系、韩系、美系勉强顶住了压力。购置税优惠减半等, 2017 年的大势并不利于紧凑型轿车,如中国品牌的线索占比进一步 下滑至 10%,那真有些命悬一线了。 德系 30%多 的线索量主要 由 南北大众 两家 瓜分,蚕食中国品牌这 15%份额的 车企 多达二三十家。 汽车之家大数据 2、产品力不强,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深陷“低端低质”泥潭 在紧凑型轿车市场,中国品牌一直被对手挤压在角落里,且越挤越深,已深陷“低端低质”的泥潭: 2016 年前 11 月 ,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的销售线索占比清一色低于 2%,这样的占比根本谈不上市场话语权,且主力价区在 10 万以内,远离该级别的整体主力价区; 2015 年 7 月至 2016 年 6 月,汽车之家大数据显示,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的用户满意度指数仅为 9%,低于主流海外品牌的 10.5%;用 汽车之家大数据 户对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的抱怨集中于舒适性、操控性、动力性等核心指标,在用户抱怨的缺失配置 TOP10 中,车身稳定系统名列前茅。不得不承认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的整体品质还差个一大截。 汽车之家大数据 3、用户加速流向紧凑型 SUV,多数 中国品牌 紧凑型轿车或加速 消亡 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面临着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 僧多粥少: 15%的线索量得由二三十家车企瓜分,但德系 30%的线索量主要由南北大众两家瓜分,日系21%左右的线索量主要由丰田、本田、日产三家瓜分,美系 15%左右的线索量主要由上汽通用、长安福特两家瓜分处于“消亡区”的一大堆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正加速消化, 2016 年前 11 月的线索量都处于大幅下滑状态。个人判断 2017年的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只会更加艰难,一是多数中国品牌老用户正加速向紧凑型 SUV 转移,二是 2017 年是大众、丰田等海外品牌紧凑型轿车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年,混合动力、小排量车型会逐步成为主流,动力、操控、油耗等方面的表现会更加优秀。 整体品质是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的短板,也将成为内部之争的一道分水岭,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实现突围的更多希望将集中于帝豪、远景、帝豪 GL、艾瑞泽 5、逸动、荣威 360 等少数几款。 汽车之家大数据 4、先定个小目标,中国品牌争取拿下合资车企定义的入门级紧凑型轿车 在紧凑型轿车市场,合资车企已经定好了紧凑型轿车的游戏规则, 7-9 万为入门级的主力价区, 9-12 为普通级的主力价区, 12-15 为高级的主力价区,且在每一个价区都有多款重磅车型。根本没有话语权的中国品牌只能先适应这个游戏规则,一关一关打,突围之路犹如过五关斩六将。让我想起小时经常躲进电子游戏厅,打完第一关再打第二关,打得兴奋时,有人拍了拍肩膀,我猛回头一看, 汽车之家大数据 原来是拿着擀面杖的老爸。 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的主力价区在 6-8 万左右,建议先定个小目标,拿下合资车企定义的入门级 (主力价区 7-9 万 )再说。这个级别集中了 捷达、桑塔纳、锋范、哥瑞、福睿斯、阳光等一大堆合资车型,年销量高达两三百万辆。退一步讲,中国品牌能把合资车企的入门级搅黄了,也足够自己在紧凑型轿车立足了。 如今中国品牌挑战入门级紧凑型轿车的时机越发成熟:一是多数主力售价10 万以内的合资入门级车型为简配车型,用户对其满意度并不高, 8-10 万仅有6.9%, 8 万以下为 8.1%,对价位同在 10 万以内的中国品牌的满意度为 9%,可见中国品牌挑战合资入门级是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二是近一两年,部分坚守紧凑型轿车的中国本土车企也在不断努力提升产品品质 :长安继投放 1.0T悦翔 V7之后,又 投放 了 逸动 1.6L 6AT,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2017 年或许还 有 混动车型;吉利除进一步升级帝豪、远景,通过 投放帝豪 GL 进一步 丰富产品线 拉升产品力,继1.3T 后, 1.0T 动力也将 紧随其后 5、日子不好混了, 2017 年多数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将面临抉择 进入 2017 年,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混,或 坚持或放弃,多数中国 本土车企 将面临抉择 :要么就像长城汽车,我承认打不过你,也不陪你玩了,天下何处无芳草,我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到 SUV 车市;要么就像长安、吉利、奇瑞等,一个都不能少,努力提升产品品质, 就 和你死磕到底 汽车之家大数据 三 、 居安思危, 丰田 是抢夺 中国品牌紧凑型SUV 老 用户的强劲对手 1、 目前中国品牌 用户主要流向大众、本田、吉利和哈弗,丰田魅力貌似不大 2、紧凑型轿车增长陷入停滞状态,大众吸引中国品牌用户的魅力大不如前 3、紧凑型 SUV 已成 中国品牌 的 最核心车市,但丰田正 在 偷偷窃取这一胜利果实 4、吸引中国品牌紧凑型 SUV 用户 , 丰田还有 较 大的 市场红利与整合 空间 5、对丰田多点敬畏,中国品牌抓紧笃实紧凑型 SUV 的市场根基 丰田 或将逐步 替代大众,成为 中国品牌的最大威胁 者 。目前中国品牌 的 销量主要来自 紧凑型 SUV,贡献已超过 40%, 且势头不减,但日后 这些用户 中或有不少会流向丰田。丰田在中型 SUV、中大型 SUV 等领域,还有很大的整合与提升空间,包括混合动力车型国产,甚至不排除会推出独立的 SUV 品牌,这能助其抓住市场红利之外,也能最大限度避免“民粹主义”的冲击 。 中国品牌对丰田要多点敬畏,努力做好自己,加速推进紧凑型 SUV 的市场细分,笃实市场根基。 1、 目前 中国品牌用户主要流向大众、本田、吉利和哈弗,丰田魅力貌似不大 目前抢夺中国品牌 用户 的 主要 为 “四大恶人”,分别是大众、本田、吉利和哈弗 。其中的带头大哥是大众,武功了不得,两腰插着捷达、桑塔纳两把水果刀,双手举着宝来、朗逸两把杀猪刀,背上捆着迈腾、帕萨特两把开山斧, 只要被他盯上的人家一定会鸡犬不留, 其抢到的用户自然是最多的。手握博越、帝豪 GS、思域、 X-RV 等凶器,吉利和本田抢得最凶猛。好 SUV 之徒的哈弗有些中规中矩,但也没少抢。整体上,丰田的表现“比较谦虚”,有点像深藏不露的慕容复,还在努力练习“混动神功 ”。 汽车之家大数据 2、紧凑型轿车增长陷入停滞状态,大众吸引中国品牌用户的魅力大不如前 与大盘雷同,中国品牌用户置换紧凑型轿车的意愿也不是很强,从 2016 年前三季度的图表来看,大体处于停滞状态,以 0%增长为中轴线,均匀分布两边。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这趋势大大束缚了大众的表现,因为其走量车系主要是捷达、桑塔纳、宝来、朗逸、速腾等紧凑型轿车。但基于庞大的置换量,大众至少还能狼吞虎咽好几年。 汽车之家大数据 3、紧凑型 SUV 已成 中国品牌 的 最核心车市,但丰田正 在 偷偷窃取这一胜利果实 大众侵略性减弱的核心原因,是中国品牌的用户正加速 由小型轿车、紧凑型轿车等传统领域 向紧凑型 SUV 等新领域转移。在 2016 年前 11 月,中国品牌仅占乘用车大盘 32%的线索量,但在紧凑型 SUV 领域占了 58%的线索量。在该过程中,大众的侵略性是减弱了,但觊觎者可没减少,整体上深藏不露的丰田,在吸引中国品牌紧凑型 SUV 置换领域已开始崭露头角。多数中国品牌紧凑型 SUV 置换丰田的意向比例都超过了 6%,这个比例可不低。其中的奔腾 X80 和长安 CS75 都超过了 8%,真得引起相关车企的高度重视,长安总裁朱华荣也别老提你家 CS75 吸引了多少合资用户,还是先看看流失了多少吧。 汽车之家大数据 汽车之家大数据 4、吸引中国品牌紧凑型 SUV 用户 , 丰田还有 较 大的 市场红利与整合 空间 丰田 在 吸引中国品牌紧凑型 SUV 用户 方面, 目前仅是崭露头角, 日后 还有 较大的市场红利与调整空间 : 2016 年前三季度,中国品牌用户置换紧凑型 SUV 的意向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且是 20-45%的高置换比例;除了 RAV4,汉兰达、普拉多、兰德酷路泽在今年前三季度的线索都处于增长状态,中大型 SUV 的线索增长将近 40%。在 南北丰田市场竞争力分析报告 (2016 版 )一文中,我曾建议丰田考虑整合汉兰达、普拉多、兰德酷路泽 等现有资源,打造个独立的 SUV 品牌,根据中国市场推出小普拉多等新车型,精耕 SUV 车市。虽然该计划有点像“馊主意”,我自己闭上眼睛都会傻笑几下,不明白自己哪根筋抽了,实施难度太大了,但我相信其非常值得期待 ,除了能抓住 SUV 市场红利外,还能最大限度避免“民粹主义”的冲击,后者恰恰是丰田在中国市场的最大制约瓶颈。 汽车之家大数据 5、对丰田多点敬畏,中国品牌抓紧笃实紧凑型 SUV 的市场根基 大众之后,谁将成为下一个中国车市的新霸主,就看谁能抢到更多的紧凑型 SUV 置换用户,尤其是来自中国品牌的。 从目前来看,丰田是最接近这个目标的,但不排除会有变数,这年代唯独不缺程咬金:就像 2016 年雄起的吉利汽车,吓得众人一大跳;大众在中型和中大型 SUV 车市也没有真正发力,未来两三年内,南北大众合计至少会投放两三款该 汽车之家大数据 级别的车型;哈弗、长安、广汽也在抓紧笃实中型 SUV/中大型 SUV 车市,谁也不会轻易让出紧凑型 SUV 的置换用户丰田自身也存在诸多挑战:市场反应滞后、研发不够本土化等一系列老掉牙的问题,至今没有很好改善;丰田小型 SUV的投放至少还得一年后;在紧凑型 SUV 车市的表现有些江河日下, RAV4 独木难支;南北丰 田各自为政,丰田想整合 SUV 资源难上加难 中国品牌对丰田要多点敬畏,能看到它的优势,也能看到它的不足,还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除加速布局中型 /中大型 SUV 车市外,中国品牌更得强化紧凑型 SUV 的比较优势,加速市场细分,笃实 9-12 万价区的普通级,抢占 7-9万价区的入门级和 12-15 万价区的高级等细分车市,争取实现对丰田的反制。毕竟拿哈弗 H7、长安 CS95、传祺 GS8 叫板汉兰达、普拉多等还是有些距离的,但哈弗 H6/H6 Coupe、长安 CS75、传祺 GS4 等对 RAV4 的威慑已经比较明显了。退一步讲, 只要中国品牌能通过细分稳住在紧凑型 SUV 车市的根基,给丰田贡献点用户也没什么可怕的,也才能更好实现与自身在中型 SUV、中大 SUV 投放的车型形成良性互动。 汽车之家大数据 四 、 中国品牌需加速拓展“高级紧凑型 SUV”等细分车市 1、 加速细分,有利于中国品牌发挥 紧凑型 SUV 的 “ 市场 支点” 作用 2、 继 9-12 万 价区, 7-9 万和 12-15 万将是中国品牌紧凑型 SUV 的新蓝海 3、 在 7-9 万价区, 宝骏、吉利收获颇丰,哈弗、传祺、荣威等有所忽视;在 9-12万 价区, 中国品牌 应警惕大众廉价 SUV 等“敢死队”;在 12-15 万价区, WEY、LYNK 等将与韩系、法系、日系等贴身肉搏 4、 加速 细分,将提升中国品牌在 紧凑型 SUV 的 话语权 ,助力 紧凑型轿车 大反攻 2017 年长安、传祺等 部分 中国品牌,都会 把不少精力投放到 中型 SUV 车市 ,实现所谓的“步步高升” 。个人 觉得在未来两三年,中国品牌中型 SUV 要走量有点难,更不会多点开花,还是建议 大家 把战略 重心聚焦于紧凑型 SUV, 加速 市场细分, 拓展主力价位 12-15 万的 高级紧凑型 SUV 等 。 与其广撒网,不如做精做细。毕竟中国品牌在紧凑型 SUV 赢在“时间差”,一旦合资车企 通过投放新车型等,把 紧凑型 SUV 的整体售价 压低 至 12-15 万 价区(肉搏战区 ),甚至更低 (廉价车 ),中国品牌 来之不易的优势将荡然无存。随着大众廉价 SUV 等工作的紧锣密鼓推进,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内,该挑战就会发生。 1、 中国品牌加速细分,有利于发挥 紧凑型 SUV 的 “ 市场 支点” 作用 在整个乘用车大盘,目前三个用户中,中国品牌大体能争取到一个,其余两个被海外品牌收入囊中。但基于市场红利,在紧凑型 SUV 车市,中国品牌不仅略占上风,也激发了市场活力,像找到了个“市场支点”。 汽车之家大数据 在应对市场变化方面,主要承担代工使命的合资车企显然慢了半拍 (大众加速在北京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希望能引起中国品牌的高度警惕 )。 2016 年前 11月,合资车企的线索主要集中于传统的紧凑型轿车,超过了 40%,但该车市目前的线索 增长 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品牌的线索主要集中于高歌猛进的紧凑型 SUV,占比将近 40%(与今年前 10 月的销量数据比较吻合 )。如中国品牌能对紧凑型 SUV 汽车之家大数据 车市进行细分,相信更有利于发挥紧凑型 SUV 的“市场支点”作用,可腾出更多空间,容纳更多车系,吸引更多用户。 从中国品牌在紧凑型 SUV 的量级来看 ,也到了该进一步细分的时候了,不然很容易出现增长的瓶颈。 2、 继 9-12 万 价区, 7-9 万和 12-15 万将是中国品牌紧凑型 SUV 的新蓝海 在紧凑型 SUV 车市,中国品牌与海外品牌目前的竞争不大,前者的用户主要来自新增与小轿轿车 /紧凑型轿车的转换等。诸如长安总裁朱华荣在吹捧自家的CS75 多么厉害时,往往喜欢举例我从朗逸等紧凑型轿车那里抢来了多少用户。中国品牌的主力价区 集中于 9-12 万 , 也是 合资 车企的“ 死亡 价区”,我咨询过多位合资车企的内部人士得知 ,合资车企 很难把 紧凑型 SUV 的价格压低到 12 万以内,即便是 12-15 万也有一定的压力。合资紧凑型 SUV 的主力价区目前集中于15-18 万,与中国品牌隔着片 12-15 万的安全地带,两者就像拿着把水枪,嘻嘻哈哈射个不停。 紧凑型 SUV 的市场红利是有期限的,中国品牌和海外品牌迟早会大规模挺进12-15万价区。另一个潜力市场是 7-9万价区,目前参与车系的线索占比都偏低,且集中于少数几款。 汽车之家大数据 3、 在 7-9 万价区, 宝骏、吉利收获颇丰,哈弗、传祺、荣威等有所忽视 在 7-9 万价区 的入门级紧凑型 SUV 车市 ,有为数众多的 车系 ,但线索主要集中于宝骏 560、帝豪 GS 等少数几款。基于小型轿车、入门级紧凑型轿车等用户的转型,再加被寄予厚望 的 长安 CS55 等新车 即将 涌入,个人判断 7-9 万价区的紧凑型 SUV 有很大 增长空间,未来几年冲击 150 万辆不是什么大问题 。今年远景SUV 和帝豪 GS 销量的高歌猛进,也能说明部分问题。但机遇和挑战并存, 7-9万的入门级紧凑型 SUV 会逐步告别微面式 SUV 的时代。 从部分车企目前的规划来看,并没有太重视入门级紧凑型 SUV 这一细分车市,如传祺的小型 SUV 已命名为 GS3,从 GS4 到 GS3 直接把入门级紧凑型 SUV 给忽略了 (GS4 在 2017 年的挑战会比较大,传祺弄个入门级备胎,其实挺重要的 )。哈弗的 H3 也被雪藏了多年,或许是顾虑与 H2 有所重叠吧,从 H2 的定位和竞品来看,也挺像入门紧凑型 SUV 的。 7-9 万价区 的入门级紧凑型 SUV 车市目前正逐步形成,部分车系如能顺应这一演变,重新调整定位,或许会有所好转。如汉腾 X7 等,与其追着哈弗 H6 等跑,把自己累得够呛,不如找个更适合自己的位置,好好耕耘。再如急切渴望在 SUV车市实现伟大复兴的奔腾,继 X80 和接下来的 X40 后,是否可以考虑下入门级车市,如 X60 已被注册,可以整个 X50。 汽车之家大数据 4、 在 9-12 万 价区, 中国品牌 应警惕大众廉价 SUV 等“敢死队” 在 9-12 万价区 的普通级紧凑型 SUV 车市,目前的竞争格局 比较成型,哈弗H6 一超多强,传祺 GS4、长安 CS75、博越、荣威 RX5 等紧随其后。 个人觉得 9-12万 的价区也是合资车型的“死亡价区”,除了曾奄奄一息的老途胜、狮跑等,被抛尸到这个价区外,截至目前几乎还没看到哪家合资车企敢拿新车这么玩。中国品牌也得居安思危,万一合资车企组建支“敢死队”呢,如大众未来的廉价车SUV 直接杀进这个价区,再基于大众的背书,那其杀伤力绝对是不可小觑的。 汽车之家大数据 5、 在 12-15 万价区, WEY、 LYNK 等将与韩系、法系、日系等贴身肉搏 目前 12-15 万价区还是块荒凉之地,听说这里有“核辐射”,谁进去了谁遭殃 (吓唬三岁孩子呢 )。你看吧, ix35、逍客、智跑、起亚 KX5、标致 3008 等合资车型如不是市场销售压力太大,精神有些恍惚,才不会轻易进入。中国品牌更不敢贸然进入,目前除了哈弗 H6 Coupe 外,北京 BJ50、观致 5、传祺 GS5 Super几乎都成了炮灰。问题是,这片荒凉之地或许很快会成为繁荣之地,甚至是紧凑型 SUV 竞争最残酷的战场,我们将看到大量“开发商”涌入。 目前, 多数合资车企正加速研发能更好适应中国车市的紧凑型 SUV,其主力价区毫无疑问会重点集中于 12-15 万。长城、吉利等中国品牌在 2016 年底推出的新品牌 WEY 和 LYNK,其未来紧凑型 SUV 的价区毫无疑问也会重点集中于 12-15万。中国品牌和海外品牌很快会在这里上演一幕幕的贴身肉搏战,市场总是打出来的, 2020 年其年销量很有可能会突破 200 万辆。 6、 加速 细分,将提升中国品牌在 紧凑型 SUV 的 话语权 ,助力 紧凑型轿车 大反攻 中国品牌加速紧凑型 SUV 的细分,有很大的实际价值,除普通级紧凑型 SUV外,入门级和高级紧凑型 SUV 都可能会再造百万辆级的年销量。还有很大的“ 战略 价值”,就是市场话语权和谁来制定游戏规则的问题。话语权这个东东太关键了,如在紧凑型轿车市场,南北大众领衔的合资车企早早把市场细分好了,在入门级、普通级、高级等主流细分领域,统统布好了捷达、桑塔纳、朗逸、卡罗拉、 汽车之家大数据 卡罗拉、速腾等重磅车型。没有话语权,只能适应人家的游戏规则,这让帝豪、逸动、比亚迪 F3 等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太被动了,至今没有很好的突破,销量TOP10 的都是清 一色的合资车型( 2017 年看吉利如何在紧凑型轿车突围吧)。 中国品牌在取得紧凑型 SUV 的销量优势后,最好的“乘胜追击”就是制定行业标准,掌控行业话语权。基于产品和服务等,明确告诉消费者紧凑型 SUV 的入门级就是 7-9 万,普通级就是 9-12 万,高级就是 12-15 万,什么 15-18 万等那都是价格虚高。但目前中国品牌离这个目标还很远。 加速紧凑型 SUV 市场细分,除了有利于中国品牌掌控行业话语权,还有利于掩护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的战略性大反攻,实现全局性的大反转。紧凑型轿车怎么停滞,市场份额很难跌破 30%,始终会是个举 足轻重的市场。另外,紧凑型轿车与紧凑型 SUV 存在较大的替代关系,不少紧凑型轿车的老用户纷纷置换紧凑型SUV,但多数合资车企的重点还在紧凑型轿车,中国品牌在紧凑型 SUV 车市的强势崛起,势必会对扼守紧凑型轿车市场的大众、别克、福特等海外品牌形成巨大的火力压制,从而掩护帝豪、逸动等的战略大反攻,努力扭转战场格局,实现中国品牌与海外品牌在中国车市的平分秋色,甚至更受一筹。 按这样吹下来,长城在紧凑型轿车市场,该出手时还得出手。 2017 年长安、广汽等也需要更多顾及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