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目 录 1. 前言 . 1 1.1. 项目由来 . 1 1.2.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 . 1 1.3. 评价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 2 1.4. 报告主要结论 . 3 2. 总论 . 1 2.1. 编写依据 . 1 2.2. 评价目的及原则 . 3 2.3. 功能区区划 . 4 2.4. 环境评价标准 . 4 2.5. 评价因子的识别和筛选 . 7 2.6. 评价等级、评价范围 . 8 2.7. 环境保护目标 . 13 2.8. 评价内容和重点 . 13 3. 项目工程概况 . 15 3.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 15 3.2. 项目建设内容及工程规模 . 15 4. 工程分析 . 19 4.1. 产品规模 . 19 4.2. 项目主要设备 . 20 4.3. 项目主要原辅材料及能源 . 20 4.4. 工艺流程分析 . 22 4.5. 污染源分析 . 27 5. 自然环境概况 . 35 5.1. 自然环境概况 . 35 5.2. 社会环境概况 . 39 5.3. XX 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25 年) . 40 5.4. 项目周围主要保护目标及生活饮用水情况 . 42 5.5. 项目周围污染源情况 . 42 6.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44 6.1.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44 6.2. 环境空气质量现 状调查与评价 . 45 6.3.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51 6.4.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54 6.5. 生态环境现状 . 55 7. 环境影响分析 . 57 7.1. 施工期影响分析 . 57 7.2. 运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 58 7.3. 营运期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60 7.4. 营运期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62 7.5. 营运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 71 7.6. 营运期地下水及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 72 2 7.7. 交通运输环境影响分析 . 72 8. 污染防治措施及其技术可行性分析 . 74 8.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 74 8.2. 运营期废气治理措施及达标分析 . 75 8.3. 运营期废水治理措施及达标分析 . 77 8.4. 营运期噪声防治措施分析与评价 . 79 8.5. 营运期固体废物处置措施评价 . 79 8.6. 其他控制措施 . 80 8.7. 环保投资估算及污染防治措施一览表 . 81 9. 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分析 . 83 9.1. 产业政策相容性分析 . 83 9.2. 清洁生产分析 . 83 9.3. 清洁生产评价结论 . 87 9.4. 工程清洁生产建议措施 . 87 10. 公众参与 . 89 10.1. 依据 . 89 10.2. 公众参与的目的 . 89 10.3. 调查方法及内容 . 89 10.4. 调查范围及对象 . 90 10.5.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及分析 . 92 10.6. 公众参与问题解决的办法 . 93 11. 总量控制指标 . 95 11.1. 总量控制原则 . 95 11.2. 污染物总 量控制因子 . 95 11.3. 本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 95 11.4. 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解决途径 . 96 12. 项目 选址及总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 97 12.1. 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 97 12.2. 总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 98 12.3. 小结 . 99 13.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100 13.1. 环境效益分析 . 100 13.2. 社会效益 . 102 13.3. 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 102 13.4. 本章小结 . 105 14. 环境保护管理及监测计划 . 107 14.1. 环境监督管理 . 107 14.2. 环境监测计划 . 109 14.3. 竣工验收 . 111 15. 评价结论及建议 . 114 15.1. 项目概况 . 114 15.2.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 114 15.3. 项目污染物产生、排情况及处理措施 . 115 3 15.4. 项目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 117 15.5. 公众参与调查结论 . 119 15.6. 产业政策与清洁生产评价结论 . 119 15.7.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结论 . 120 15.8. 污染物总量控制建议指标 . 120 15.9. 综合评价结论 . 120 15.10. 建议与要求 . 120 附图: 附图 1 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 2 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附图 3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图 附图 4 项目总平面布置及主要噪声监测点分布示意图 附图 5 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图 ( 1:20 万) 附图 6 项目与 XX 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25) 关系图 附图 7 评价项目公众参与 网上公示截图及 现场公告相片 附图 8 评价项目场地及周边环境现状照片 附图 9 项目物料运输路线图 附件: 附件 1 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 附件 2 项目备案证书 附件 3 项目 土地 租赁协议 附件 4 监测报告 附件 5 公众参与调查表 附件 6 标准请示函复函 附件 7 承诺书 附件 8 建设项目审批登记 长沙市环境科学研 究所 1 1. 前言 1.1. 项目由来 XXXX糖业是 XX最大的制糖企业之一,年利润超亿元,是省、市纳税大户,为 XX的经济 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各糖厂在运行过程产生 大量 滤泥、 甘 蔗渣、蔗渣炉灰 ,其中 滤泥含水率在 70% 85%,含有较高有机质和磷元素, 且重金属含量未超标 , 甘 蔗渣是甘蔗榨糖后残留的细丝状物,其含水率约为 40 50%, 其有机质含量较高 , 蔗渣炉灰其含水率在 10%左右 , 除含较高的钾元素 之 外 , 还含有大量植物生长需要 的 铜、铁、锌、钼、硼等中微量元素 ,以上“废料”均 是好氧 发酵 生产有机肥料的理想原料。 XXXX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拟投资 1500万元用于 建设生物肥项目,将 滤泥、 甘 蔗渣、蔗渣炉灰 等废渣好氧发酵生产专用 型有机肥,实现了糖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回收, 是实现 “变废为宝”的 科学可持续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念 的重要环节 。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国务院第 253号令的要求,受 XXXX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的委托,我单位承担了 XXXX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物肥建设项目 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我们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现场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本着 科学、公正、客观 的态度,编制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1.2.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 项目建设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委托我单位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单位接受委托后立即成立项目课题组,深入现场勘察、调查,实地了解项目概况,收集相关资料,完成了各环境要素的现状监测调查分析,调查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对项目建设可能给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编制本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评价工作程序见图 1-1。 长沙市环境科学研 究所 2 图 1.2-1 项目评价工作程序框图 1.3. 评价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1、项目的选址是否合理性,是否会影响项目所在区域的各敏感保护目标; 2、项目运营过程中 恶臭及渗滤液 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3、项目拟采取的环保设施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长沙市环境科学研 究所 3 1.4. 报告主要结论 XXXX 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物肥建设项目 符合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其生产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建设于 XX 市国营维都林场水泥厂厂区内 ,项目选址 基本 合理。 项目正常情况下向外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影响 可以接受 。企业拟采取的污染防 治措施技术均比较成熟、可靠,落实本报告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可以满足区域环境保护功能区划的要求。项目建设可行。 公众调查结果表明,附近居民比较担心项目生产运营期排放的 恶臭 会污染周围环境,从而影响到自己居住环境,经调查单位详细介绍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后,被调查者均表示,项目的建设能带动地方经济,提供工作岗位,同时产生的环境影响 可以接受,因此, 大多数 群众对本项目持支持态度。 项目正常情况下向外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影响不大。企业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技术均比较成熟、可靠,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管 理与维护和落实本报告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可以满足区域环境保护目标。项目建设可行。 长沙市环境科学研 究所 1 2. 总论 2.1. 编写依据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规范和工程技术资料、项目相关文件,编制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编制依据如下: 2.1.1. 国家 法律 、 法规 和政策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 年 12 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3 年 9 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05 年 4 月;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 年 9 月;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 年 6 月;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0 年第284 号 );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7 年 3 月;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12 年 7 月 ;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09 年 1 月;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008 年 4 月; (11)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6 年 8 月 3 日; (1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1990 年 12 月 5 日; (13)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国发 200539 号 ); (14) 国务院关于印发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 200715 号 ); (15)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253 号 ); (16)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环发 200628 号文 ); (17)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2008 年 8 月 15 日; (18) 产业结构调整目录 (20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