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谒金门 留不得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谒金门 留不得 五代:孙光宪 原文 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白纻春衫如雪色,扬州初去日。 轻别离,甘抛掷,江上满帆风疾。却羡彩鸳三十六,孤鸾还一只。 译文 不能留下,留下来也是没有什么好处。刚刚离开扬州踏上功名之路时,身着一袭白衣如雪色。 为了前程轻看了离别之事,甘愿丢弃这份情感,江上乘船鼓满风帆疾驶而去,毫不留恋。到头来还是得羡慕人家彩鸳一双双一对对,我却仍然是孤苦一身。 注释 谒金门,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词谱以韦庄词为正体。仄韵,四十五字,上片二十一字,下片二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四仄韵。又名 “空相忆 ”、 “花自落 ”、 “垂杨碧 ”、 “杨花落 ”、 “出塞 ”、 “东风吹酒面 ”、 “醉花春 ”、 “春早湖山 ”等。 白纻( zh)春衫:古代士人未得功名时所穿衣服。白纻:即白苎,白色的苎麻。 扬州:今属江苏省。 谒金门 留不得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抛掷:丢弃;弃置。 疾:风的速度很快。 三十六:约计之词,极言其多。 孤鸾:孤单的鸾鸟。比喻失去配偶或没有配偶的人。 赏析 这是代闺人抒写离情别怨的词。在浮艳成风的花间派词苑里 ,赋别多的是缠绵悱恻之作,此首却别开生面。 “留不得 ”,一起何其突兀,却是干净利落,绝无吞吞吐吐、欲说还休之态。欲留而不得,犹见留恋之情,而次句 “留得也应无益 ”,却是决绝之辞,怨之深溢于言表。陡起急转,一下子就把感情的浪涛激至最高点;妙在绝非一泻无余,而是恰如巨闸截波,以高位取势。顿起之后,继以缓承,行文摇曳生姿。 “白纻 ”两句,回叙行者初去扬州之日,江头送别,突出印象之一。记去扬州时之衣服,颇见潇洒豪迈之风度。白纻春衫,莹洁如雪,举服饰之潇洒飘逸,其人之风神如玉可知。印象如此鲜明,标志着对行者之犹存眷恋,就意 脉言,暗承 “留不得 ”。 “轻别离 ”三句,回叙伤痛送别时突出印象之二。风帆满鼓,行者恨不得舟行如飞;看来,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 ”,有这样的繁华去处在招手,行者就视别离如等闲,视抛掷如儿戏,薄情面目,昭然若揭,就意脉言,暗承 “留得也应无益 ”。结尾两句,写的是别后的内心独白。古乐府鸡鸣高树巅: “舍后有方池,池中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 ”。谒金门 留不得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词句中之 “彩鸯三十六 ”,盖指三十六对。一方面,羡鸳鸯之双栖双宿,一方面,伤自身之有如孤鸾。这里,既寄寓对幸福之仍抱憧憬,也透露对行者怨念之深。怨之深与爱之切, 相反相成,与开端仍一脉相承。此词一起一结,在写法上,前者是直诉胸臆,斩钉截铁;后者是托诸物象,言外见意。一气斡旋,两般笔墨。 诗人告别扬州的时候是果断的, “满帆风疾 ”正说明无所留恋。但结尾二句词意顿转,以孤鸾自喻,描绘孤寂的心境,暗含对轻易离别的 后悔之意。原来前面说得那样轻松,不过是为了反衬后面的沉郁之情。 孙光宪词之见于花间集和尊前集者有八十四首,数量之多,在花间派词人中居首位。就其艺术表现,孙词特色主要体现在气骨的精健爽朗上。就此阕论,一开端就是顶点的抒情手法,一气贯注的通体结构, 确是以峭劲取胜。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孙词, “气骨甚遒,措语亦多警炼 ”,可谓鞭辟入里。 谒金门词调的过片,花间集中,韦庄、薛昭蕴、牛希济诸作,皆为两个六言句。孙光宪此阕则改为两个三言句和一个六言句。三言句 “轻别离、甘抛掷 ”作对偶句式,揭示行者的薄情心魂,倍见生色。明杨慎词品云: “词人语意所到,间有参差,或两句作一句,或一句作两句,惟妙于歌者上下纵横取协。 ”征之唐五代词情况,斯谒金门 留不得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言得之。后代论词律者往往标举一调多体,其递嬗之迹,于此也可略窥一二。 孙光宪( 901-968),字孟文,自号葆光 子,属鸡,出生在陵州贵平(今属四川省仁寿县东北的向家乡贵坪村)。仕南平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为黄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宋史卷四八三、十国春秋卷一 二有传。孙光宪 “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 ”。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北梦琐言传世。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 “花间 ”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刘毓盘辑入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中,又有王国维缉孙中丞词一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