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 五代:李煜 原文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留 一作:留人 ) 译文 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 着雨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泪。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注释 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 “乌夜啼 ”“秋夜月 ”“上西楼 ”。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谢:凋谢。 无奈朝来寒雨:一作 “常恨朝来寒重 ”。 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相留醉:一本作 “留人醉 ”。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赏析 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他所 “依靠 ”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 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起笔 “林花 ”,但不是重点,重的却是 “谢了春红,太匆匆 ”:林花凋谢,遍地落红。花开花落几时许?春去太匆匆。无奈啊,娇艳的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朝来的寒雨晚来凄风?春季是最美好的季节, “春红 ”是最美好的物品, “红 ”最美丽的颜色。这样美好的事物突然间竟自 “谢了 ”,而且是“太匆匆 ”,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以 “春红 ”二字代花,乃至极美好可爱之花,既是修饰,更是艺术;随手拈来,直写事物,乃天巧人工之笔。作者以 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谢了 ”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然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 “太匆匆 ”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一个 “太 ”字,责怨甚也。在后主看来,好端端的一个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的南唐之匆匆衰败,顷刻灭亡,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不正象林花之突然凋谢吗?这林花的形象中,深深寄托着失家亡国的悲伤。短短的六个字中,包容着极深广的内容。这便是所谓取一于万而涵盖万有。杜甫曲江 “风飘万点正愁人 ”,晏殊破阵子 “荷花落尽红英 ”,表现的都是对有 情之生命面临衰败之际的哀惋感叹之情,但都没有后主这句的感情深厚。此处的 “春红 ”二字己远为下片的“胭脂 ”作根,相互照应。时序推迁,林花凋谢,这本是有情之生命的必然, “春红 ”自然衰谢,虽是可惜,尚可开解,如今却 “太匆匆 ”地遭到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 “风刀霜剑 ”的不断摧残,于是寄予了愤慨的责怨。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中写道: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和后主的这句词描写的情景十分相似。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这个九字长句道出了林花匆匆凋谢的原因; “朝 ”与 “晚 ”、 “雨 ”与 “风 ”的对举,极尽朝风暮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也抒发出了(对 “物 ”、 “我 ”一体的)哀叹! “无奈 ”二字进一步表显出人们无力回天任风雨,只有 “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能为力的怨恨愤慨了。 下片写惜春、恋春、恋春红,叹不能再复重。人生长恨有如水长东。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风雨后满地的落红,像是美人脸上和着胭脂流淌的眼泪;见花泪,人心碎,悲伤凄惜心迷醉;相问何时能重会?叹,人生从来怨恨多,恰似长江东逝水!面对美好事物之殒落,而又爱莫能助,其情该是何等痛苦难堪。所以接着便由写花的零 落,转到写人思想感情之痛苦。 “胭脂泪 ”是说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飘落遍地的红花,被夹着晚风吹来的寒雨打湿,犹如美人伤心之极而合着胭脂滴下的血泪。 “胭脂泪 ”三字是用拟人手法由花转入写人的交接点。胭脂,是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象喻的是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泪,就花而言,是 “梨花一枝春带雨 ”的“雨 ”;就人而言,是 “感时花溅泪 ”的 “泪 ”。花之雨滴犹人之泪点,人之泪点犹花之雨滴。雨泪交流,物我同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何者为雨,何者为泪,其状物抒情真是传神入妙。词人赋予 “谢了春红 ”的 “林花 ”以 “泪 ”,就使其人格化了 ,这 “泪 ”既是 “林花 ”哀伤自己匆匆凋谢的眼泪,也是词人自己的惜红伤春之泪,当然,这一切都是以词人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 是词人有感于昔日的帝王生活,在那 “朝来寒雨晚来风 ”的袭击下, 在宋兵的刀枪威逼下,过早的被断送,因而流下伤心之泪。这 “胭脂泪 ”就是 “以血书着 ”! “胭脂泪 ”三字,异样哀艳,尤宜着眼。这是援于杜甫 “林花着雨胭脂湿 ”的名句。以 “泪 ”代 “湿 ”,于是便青出于蓝,而大胜于蓝,便使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无限。 “相留醉 ”三字,含蓄蕴藉,情意婉转。不仅是写人与花互相留恋到了如痴如醉的情境;更是写见林花遭风 雨的无情摧残、匆匆掉落惨景后的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的情状。 “无可奈何花落去 ”,春归去,人将亡;正如后主的自叹: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泪 ”字神奇, “醉 ”亦神奇。此醉,非陶醉之俗义,盖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几时重? ”落花有意,然而风雨无情,美景难再。 “破镜不重照,落花难上枝。 ”“此恨绵绵无绝期! ”过片三字的三叠句,前二句换仄韵,后一句归原韵,紧接一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个九字的长句,有韵律,节奏感强,别有风致。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也是运用叠字衔联法。前六字写 “恨 ”,后三字写 “水 ”。啊, “人生长恨 ”之绵绵无期,犹如那滔滔滚滚东流的江水,无穷无尽、无止无休。 “东 ”字与前面的红、匆、风、重等字谐韵,字韵响亮,节奏感强,在句式结构上,它与上片末句同为连贯的二四三式的九字长句,它的感情凝重而又一以贯之,犹如突然决堤的汹涌奔流的江水,这是词人肺腑中倾泻而出的感情激流,这是词人深深的哀叹!上片的 “朝来 ”、 “晚来 ”与下片的 “长恨 ”、 “长东 ”,前后呼应更增其异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过片三字句三叠句,前二句换暗韵仄韵,后一句归原韵,别有风致。但 “胭脂泪 ”三字,异样哀艳,尤宜着眼。于 是让人们想到杜甫的名句 “林花着雨胭脂湿 ”(曲江对雨),此乃南唐后主也熟读杜诗之证也。后主分明从杜少陵的 “林花 ”而来,而且因朝来寒 “雨 ”竟使 “胭脂 ”尽 “湿 ”,其思路十分清楚,但是假若后主在过片竟也写下 “胭脂湿 ”三个大字,便成了老大一个笨伯,鹦鹉学舌,难有意味。他毕竟是艺苑才人,他将杜句加以消化,提炼,只运化了三字而换了一个 “泪 ”字来代 “湿 ”,于是便青出于蓝,而大胜于蓝,便觉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无限。 “泪 ”字已是神奇,但 “醉 ”亦非趁韵谐音的妄下之字。此醉,非陶醉俗义,盖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6 页 末句略如上片歇拍长句,也是运用叠字衔联法: “朝来 ”“晚来 ”,“长恨 ”, “长东 ”,前后呼应更增其异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顾随先生论后主,以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美中不足在 “恰似 ”,盖明喻不如暗喻,一语道破“如 ”“似 ”,意味便浅。按这种说法,则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恰好免去此一微疵,使尽泯 “比喻 ”之迹,而笔致转高一层矣。学文者于此,宜自寻味,美意不留,芳华难驻,此恨无穷,而无情东逝之水,不舍昼夜, “淘尽 ”之悲,苏轼亦云,只是表现之风格手法不同,非真有异也。 李煜,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 961 年 -975 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 (961 年 )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 “千古词帝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