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有感》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秋夜有感》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秋夜有感》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秋夜有感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秋夜有感 近现代:鲁迅 原文 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 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 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 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 译文 国民政府多么奢侈淫荡,竟在国难民苦之时混磨时光;他们为了更长久地麻醉人民,竟然在刑场旁边假作念经诵佛的道场。 他们实行残酷的文化 “围剿 ”,使文坛荒芜,百卉难芳,他们途穷计拙而无可奈何,只能以杂草掩盖着文坛的荒凉。 而御用文人也确实庸劣无能,哪能拿得出像样的货色给他们赏光;他们越来越陷于孤立,再也难招罗涂脂抹粉的 “六郎 ”。 深夜里风雨交加雄鸡报晓,暴风雨将冲刷旧社会的泥浆;我兴奋地点燃着烟卷,顿觉初秋黎明前的一片清凉。 注释 此诗原无题,编入集外集拾遗由许广平题为秋夜有感。 琦( q)罗:华贵的衣服,这里代指国民政府官员。飞光:飞逝的时秋夜有感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光。 柏栗( l)丛边:既指供奉社神的地方,也是杀人的刑场。此指刑场。作道场:佛道徒众作佛道法事的场所或活动。 望帝:后世以望帝称杜鹃,又名子规。芳草:芳草喻贤人君子。杜鹃啼时,已至春末,群芳萎谢。 迷阳:荆棘。聊:暂且。 酪( lo)果:指供品。 难得莲花似六郎:诗中 “六郎 ”喻指梅兰 芳。 1934 年 4 月 28 日,国民党政客戴季陶、褚民谊及下野军阀段祺瑞等发起,请班禅九世在杭州举行 “时轮金刚法会 ”。当时中央礼曾报导该会 “决定邀请梅兰芳、徐来、胡蝶,在会期内表演歌剧五天 ”。后来梅兰芳等并未参与演出。 中夜:夜半。鸡鸣:言世乱而思念贤才。集:几种现象集中在一起。 然:同 “燃 ”,点燃。新凉:新秋的凉意。 赏析 首联 “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 ”句,是写国民政府政客和他们的御用文人的奢靡生活和假慈悲的伪道学形象;那些政客和御用文人生活奢靡,在骄奢淫逸中虚度光阴。同时,为了掩盖 他们杀人无数的凶恶嘴脸,装做个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的样子,在杀人场边作道场和法事,口口声声要超度亡魂和救下民于劫难之中。正如鲁迅在准风月谈 查旧帐中所描述的军阀、政客的善变和不认旧账: “今秋夜有感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之名人 他要抹杀旧帐,从新做人,比起常人的方法来,迟速真有邮信和电报之别。不怕迂缓一点的,就出一回洋,造一个寺,生一场病,游几天山:要快,则开一次会,念一卷经,演说一遍,宣言一下,或者睡一夜觉,做一首诗也可以;要更快,那就自打两个嘴巴,淌几滴眼泪,也照样能够另变一个人,和 以前之我 绝无关系。 ”首联通过绮罗幕后的奢 靡生活,杀人场边的道场,描写了他们假慈悲的虚伪生活。揭露了国民政府政客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倡导拜佛念经,宣扬迷信,推行愚民文化,使得整个文化艺术界一片邪靡之气。 颔联 “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 ”句,进一步写了文化艺术界景况的荒芜。子规一啼,自然使芳草变,象征着国民政府的统治下,文坛的惨遭摧残,一些文人的变节转向、刊物和作品的被禁,使得文化艺术界荆棘一片。 颈联 “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 ”句,则讽刺了国民政府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无能,鲁迅嘲笑他们的无能平庸,产生不出什么作品。鲁迅在 1935 年 2 月 4 同致杨霁云的信中说: “阮大铖虽奸佞,还能作燕子笺之类,而今之叭儿及其主人,则连小才也没有, 一代不如一代 ,盖不独人类为然也。 ”正是很好地对此联作了解读:没有什么供品可以供奉千佛,也没有什么好的戏剧作品可以娱神佛和乐众,也只能难为如梅兰芳这样的艺人了。 秋夜有感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尾联 “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 ”句,既写了作者写作此诗时的情境,也象征着作者对进步的文化艺术界的前途和民族未来的自信的看法。正是秋夜,风雨交集,但毕竟是己到夜中,且有鸡鸣之声,天就快要亮了,象征着作者所预见的中国和民众终将觉醒的信心,黎明终将来临。于是作者点燃了一支烟,又振奋精神开始写作作品。 全诗含意深广,概括力强,对比鲜明,讽刺尖锐。通篇以形象入诗,活用典故与比喻,语言含蓄,旨意精微,脉络清晰。 鲁迅( 1881 年 9 月 25 日 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 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