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月夜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月夜 唐代:杜甫 原文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 鄜( f)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看,读平声 k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 hu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月夜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出来,所以说 “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 “明月耀清晖。 ”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 独看 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隋宫诗叹疆场 “泪痕犹尚在。 ” 赏析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 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 “何时 ”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 “忆长安 ”,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 “忆长安 ”啊!用小儿女的 “不解忆 ”反衬妻子的 “忆 ”,突出了首联那个 “独 ”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 “怜 ”字和 “忆 ”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 “今夜 ”、 “独看 ”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月夜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特指今夜的 “独看 ”,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 “同看 ”和未来的 “同看 ”。未来的 “同看 ”,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 “同看 ”,则暗含于一、二联之中。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长安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忆长安的往事,已经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深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 “忆 ”就不仅充满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和惊恐,这个 “忆 ”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 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妻子为自己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遥怜 ”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他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 “怜 ”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颈联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 “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 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双照 ”而泪月夜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痕始干,则 “独看 ”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 “月夜 ”,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 “独看 ”、 “双照 ”为一诗之眼。 “独看 ”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 “独看 ”鄜州之月而 “忆长安 ”,而自己的 “独看 ”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 ”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 “今夜 ”的 “独看 ”,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 “虚幌 ”(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 “何时 ”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 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杜甫( 712 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 “杜工部 ”、 “杜少陵 ”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 “诗圣 ”,其诗被称为 “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 “李杜 ”,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小李杜 ”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 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 年间曾居成都,后 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