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送人》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鹧鸪天·送人》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鹧鸪天·送人》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鹧鸪天 送人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鹧鸪天 送人 宋代:辛弃疾 原文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译文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功名利禄不过都是小事,不要为此劳神伤身应该多多吃饭。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人间的道路才更是艰难。 注释 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无穷:无尽,无边。 鹧鸪天 送人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 “岂只 ”。 未是:还不是。 别有:更有。 赏析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 上阕送别歌曲,加上 “唱彻 ”、 “泪未干 ”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 “功名 ”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鹧鸪天 送人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 看成身外 “馀事 ”,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 “且加餐 ”,运用古诗十九首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这里的 “离合 ”和 “悲欢 ”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 “送人 ”与下阕头句 “今古恨 ”,的情景的规定,所以 “离合 ”,就只取 “离 ”字义, “悲欢 ”就只取 “悲 ”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 “别恨 ”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行人踏上旅途,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 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 “风波 ”;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鹧鸪天 送人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 “飞虎军 ”,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 ”、 “厉害田里 ”而被罢官。这正 是人事上的 “风波恶 ”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辛弃疾( 1140 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 )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 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鹧鸪天 送人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