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庚子送灶即事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庚子送灶即事 近现代:鲁迅 原文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译文 供品仅有一只鸡,仅有胶牙糖,仅有一瓣香,只因家中困顿,典当衣物度日。 家穷,没有值钱物品可当,祭供物品不丰,不是故意缺少黄羊作祭。 注释 送灶:民俗,民间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要送灶神。传说灶神一年一度要在这一天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因此这天晚上要举行送灶神的祭典。即事:见事即兴而作。 只鸡:一只鸡。以及后面的胶糖、瓣香、黄羊等均为送灶供品。胶牙糖:鲁迅撰有送灶日漫笔一文,其中说: “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 胶牙糖 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饧,糖。 典衣: 1896 年 10 月鲁迅父亲周伯宜长期患病后逝世,家中由小康转庚子送灶即事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入困顿,要靠 “典衣 ”(典当衣物)来接续生活。瓣香:焚香插入炉中,散似瓜瓣。 长物:多余的值钱物品。 黄羊:黄色,无角,似獐鹿,西北青藏等地出产。 一说祭黄羊可致富。 赏析 前两句诗一方面揭穿了军阀们靠 “请吃饭 ”玩弄阴谋诡计;一方面提出用胶牙糖粘嘴的事来,也是对灶神的无情嘲弄。这里,首句列出两件祭物,次句却有着深刻的寓意。 “典衣供瓣香 ”,联系上句,瓣香、胶牙糖以及 “只鸡 ”,原来俱是 “典衣 ”的结果。它即反映出当时人民的贫困窘境;也揭示出封建迷信(敬神)与贫穷之间的尖锐矛盾。解放前所有历朝历代的一切统治者,无不借助于 “神权 ”来维护它们的反动统治。即 “由阎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以及由玉皇大帝以至各种神圣的神仙系统 ”正是这些魑魅魍魉结 成的精神枷锁,既使人民在政治上屈从于命运;又使他们在经济上更趋于贫困。这首诗题为 “即事 ”就眼前所见记而为诗。但显然,鲁迅不是作客观的记录,而对鬼神及封建迷信的厌恶,以及对尚未觉醒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已隐隐透露出来。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这两句诗,以极其形象的事物生动庚子送灶即事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地反映出当时农村破产,劳动人民家无隔宿之粮的惨淡情景。祭神,对被 “神权 ”统治尚未觉醒的农民来说。是看成一件祸福攸关大事的;但是,典尽衣物,顶多也只能杀一只鸡,备一点胶牙糖,一些香烛,哪里还能买得起更贵重的黄羊。 “岂独 ”二字,含意深 沉,一方面表示在 “家中无长物 ”的情况下,办不起黄羊来祭灶;另一方面也表示出不想靠祭灶来改变现状、也不可能改变现状的意思。 这首诗虽简短,但却透视出当时中国农村破产、农民家徒四壁的一面生活侧影。通过庚子送灶这件看似极平常的事物,深刻地表现出封建迷信对劳动人民的危害,和作者对这一事物的鲜明态度。 全诗四句语言浅显通俗,一二句只鸡、胶牙糖、瓣香看似平列,因皆出之以 “典衣 ”,不仅使这十个字结联成体,具备了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且具有振起全诗的作用。三句是一直白,对上句是进一步的渲染和深化。第四句是整首的主脑 ,篇终见意,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看,这句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耐人寻索,韵味无穷。 鲁迅( 1881 年 9 月 25 日 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庚子送灶即事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