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即事.次韵春日即事》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春日即事.次韵春日即事》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春日即事.次韵春日即事》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日即事 / 次韵春日即事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 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春日即事 / 次韵春日即事 宋代:李弥逊 原文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赏析 此诗的前两句写眼前的春景。时当晚春,细雨廉纤,像织就了一张丝网,想要网住春光。这句是宋人以文为诗的典例,短短七个字,却有多层意思:小雨丝丝,描绘小雨飘飘洒洒,绵密轻飏,是一层意思;由雨丝的状貌,想到了真正的蚕丝,又是一层意思;由雨丝交织的状况,想到由丝织成的细网,是一层意思;由暮春时令及网,想到眼前的雨似乎想把春网住,即把春留住,又是一层意思。这样写,层层递进,设想及比喻都十分新颖。尤其是 “网春 ”二字,道人所未道,令人拍案叫绝。就这么一句话,便将诗人感叹春日易过、逝水难回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春天毕 竟是留不住的,所以第二句放手写残春。眼前是落花狼藉满地,天色黯淡,已近黄昏。这句是景语,也是情语。上句的小雨,这句的落花、黄昏,这清冷凄凉的境地,正如李清照词所表达的: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寻寻觅觅)诗人正是借景吐露自己寂寞难忍的情愁。 春日即事 / 次韵春日即事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 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上两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便因情写景。首先用翟公罢官后门可罗雀的典故,说自己罢官后门前冷落的情况;然后写自己在归巢的鸟儿的鸣叫声中,关上了家门。上句感叹世情冷暖,下句写寂寞无聊的哀伤。 “宿鸟 ”应上半的黄昏,以鸟声衬托前 句门前的冷落, “自掩门 ”的 “自 ”字,充满了落魄的感叹。既然门可罗雀,没人来访,门自然用不着开,可他的门居然开了一天,到这时候,暮色沉沉中,他才去关门。这举动等于告诉人们,他是多么希望有人来,黄昏关门是何等无可奈何,他关的不单单是一扇门,又关闭了一整天的等待与期望。这样一折,上句 “车尘不到张罗地 ”的愤疾更为加深,诗人不甘寂寞的心情也暴露无遗了。 李弥逊被罢官后,心情不佳,所以反映到笔下的春景也是如此低沉,可见他胸中渟蓄着无数的不平。在官场时,感于官场的复杂与黑暗,想要挂冠归隐,与麋鹿为友;一旦真正被排挤 ,回到家中,无所作为,又会因报国无门而感叹寂寞,愤愤不平,大多数正直而有志向的文人,几乎都碰到过这类矛盾。李弥逊是如此,被人们普遍称赞的司马光也是如此。司马光罢官后也作过一首与李弥逊类似的诗,中有句云: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愤疾之情,溢于言表。 诗以春暮黄昏,落花狼藉寄托政治上的失意,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下半阕(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春日即事 / 次韵春日即事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 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非常相似。 李弥逊( 1085 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大观三年( 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 80 余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