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诗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诗 南北朝:谢灵运 原文 我行乘日垂,放舟候月圆。 沫江免风涛,涉清弄漪涟。 积石竦两溪,飞泉倒三山。 亦既穷登陟,荒蔼横目前。 窥岩不睹景,披林岂见天。 阳乌尚倾翰,幽篁未为邅。 退寻平常时,安知巢穴难。 风雨非攸吝,拥志谁与宣。 倘有同枝条,此日即千年。 译文 我出行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开船等待圆月升起。 选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行船,船行在清澈的江水上泛起鱼鳞似的细小波纹。 层层叠叠的岩石耸立在两条溪水之间,三条瀑布分别从三个山头上倒挂下来。 也曾登岩爬山将这一带的山水游览遍了,岩高林密人迹罕到之处又展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诗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现在面前。 从岩石缝隙往外看,看不到太阳,拨开丛林的枝叶也看不到天空。 太阳尚且放射光辉,竹林虽然幽深,但并不太难走。 平时隐退思考的时候,才知道隐居生活是多么艰难。 隐居生活的艰苦倒不值得忧虑,可心中抱有的志趣跟谁去诉说呢。 尚且有志趣相同的人,过一日胜似千年。 注释 归濑( li):当为地名,但未详所在。三瀑布、两溪:亦不详所指。疑都在始宁石门附近。 日垂:太阳落山的时候。 放舟:开船。 候:等待。 沫( m)江、涉( sh)清:互文同意,都 是指在清澈的江水上浮行。 免风涛:避开风浪。即选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行船。 漪涟( y lin):鱼鳞似的细小波纹。语源诗 魏风 伐檀 “河水清且涟猗 ”。 积石:层层叠叠的岩石。 竦( sng)两溪:耸立在两条溪水之间。 “竦 ”同 “耸 ”。 飞泉倒三山:三条瀑布分别从三个山头上倒挂下来。 亦既:相当于 “也曾 ”、 “又曾 ”,用来追述从前发生过的事。 穷登陟( zh):登岩爬山将这一带的山水游览遍了。 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诗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目前:面前。 窥( ku)岩:从岩石缝隙往外看。 不睹景:看不到太阳。 披林:拨开丛林的枝叶。 阳乌:传说日中有乌, 故以阳乌指称太阳。 倾翰( hn):本指乌鸟掉洒羽毛,这里喻指太阳放射光辉。 幽篁( hung):茂密深暗的竹丛。 邅( zhn):难行。 寻:思考。 巢穴:巢居穴处,这里代指隐居生活。 攸( yu):所。 吝( ln):顾惜,忧虑。 拥:拥有,具有。 宣( xun):表明。 同枝条:比喻志趣相同的人。 此日即千年:过一日胜似千年。 赏析 这首诗由夜游、昼游及感受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各占六句。按游览的时间顺序说,是昼游在先,夜游在后,而诗中却将夜游部分置于昼游之前。诗的首二句即从日暮写起,言暮时继续行 游,至月夜而泛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诗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舟江上。次二句写水面如镜,风波不起。上有月光清朗,下有微波荡漾,水天一色,交相辉映,浸淫在一派闲静轻柔的氛围之中。而 “沫 ”、“涉 ”二字又透出游者的情态,二字以工整的对仗,表现了主人公在江上纵情嬉戏的欢快情趣。五、六两句写夜行所见的奇异景色以应题。这两句以 “竦 ”字描摹巨石的突起耸立之状,以 “倒 ”字形容飞瀑的倾泻直下之势,仿佛石破天惊,蔚成壮观。以上六句,写出了夜游由陆路到水行,最后抵达目的地的全过程,而所见江水的平静和三山两溪的奇崛又情味迥异,生动地再现了景观的不同风神,可谓摇曳生姿。 “亦既穷登陟 ”以下六句,以倒叙笔法追忆昼游的所见之景。登山眺览,惟见一片莽莽苍苍的景象。 “荒蔼 ”句为总写,概括了幽僻深杳的总体印象; “窥岩 ”和 “披林 ”两句则分写山高、林密。重岩叠嶂、树林茂密,以至连天日都仿佛被遮蔽不见了。这里是用夸饰的手法极写环境之艰险,以为下文的张本。接下来 “阳乌 ”两句,为记忆中的白昼游程摄下最后一个镜头:行者披着夕阳的余晖,正在幽深的竹林之中穿越而行。这两句中的 “尚倾翰 ”、 “未为邅 ”,与上两句的 “不睹景 ”、 “岂见天 ”似相牴牾,其实一为记实,一为描写,盖因用笔虚实之不同也。这六句从登山写到 返程,最后以 “阳乌倾翰 ”回顾照应到诗的首句,遂以 “日垂 ”为契机,把昼游和夜游、山行和水行连成一气。全诗的写景纪游部分以后一段行程的起点发端,以前一段行程的终点收煞,拦腰说起,首尾承接,不仅使整个纪游部分显得神固气完,而且也使诗的章法布置别开生面,颇有奇观意外之妙。 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诗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诗的最后六句抒写感受。诗人由此番登陟的亲身经历,联想到巢居穴处的岩栖之难。巢穴的不蔽风雨固然可忧,然而更可忧的,是没有可以一吐衷肠的知己。这里或指诗人的 “方外交 ”昙隆和法流二法师,这两位友人都是 “辞恩爱,弃妻子,轻举入山 ”而作 “高栖之游 ”的 。诗人在山居赋中曾说: “苦节之僧,明发怀抱。 虽一日以千载,犹恨相遇之不早。 ”意谓:朋友相得之欢,一日胜似一千年。志同道合的朋友总是相见恨晚,此日如能同游,应该是十分欢欣雀跃。谢灵运在其吟咏石门的篇什中,每多抒写寂寞之感,如 “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等。此诗亦然。诗中的感受既是在登山过程中直接触发的,因而诗人将昼游部分移后,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只有如此才便于使情景相关处连成一体,而避免了将情与景截分两橛的弊病。这种在章法布局上的缜密用意,正是大谢诗惨淡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 谢灵运( 385 年 433 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 “客 ”,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诗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6 页 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 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 14 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