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惯于长夜过春时 原文、译文、注释及 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惯于长夜过春时 近现代:鲁迅 原文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译文 我已经习惯于在漫漫长夜里度过春天的时光,鬓发斑白了带着妻儿被迫出走。 睡梦里仿佛看见慈祥的母亲正为我担忧落泪,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阀们的各色旗号。 我怎忍得看着年轻的战友被敌人杀害,以愤怒的心情对着白色恐怖的刀丛写诗悼念。 吟诵之后俯视周围却没有写的地方(不能发表),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着我这个穿黑袍的避难者。 注释 惯:含有司空见惯之意。长夜:漫长的黑夜,比喻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岁月。 惯于长夜过春时 原文、译文、注释及 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挈( qi)、将,是同义词,均有提携、带领的意思。妇:指鲁迅夫人许广平。雏:指鲁迅的幼儿周海婴。当时,海婴还只有一岁零三个月,故称 “雏 ”。鬓有丝:指两鬓斑自。鲁迅写此诗时已 51 岁,因多遭离乱与忧患,故有憔悴、衰老之感。 慈母:泛指当时受迫害的革命者的母亲。 城头:指南京。变幻:指国民党军阀间的勾心斗角,长期混战,使政局动荡不安。 忍看:原作 “眼看 ”,后在录入为了忘却的纪念时改成 “忍看 ”。朋辈:即朋友,战友:指被害的柔石等五位左翼青年作 家。 刀丛:比喻国民党的迫害政策。原作 “刀边 ”,后在录入为了忘却的纪念时改成 “刀丛 ”。 无写处:含有无地可写,无处可发表之意,形容极度悲愤。 缁( z)衣:即黑色的衣服。 赏析 春天本应该是阳光明媚、温暖宜人的,然而,军阀的统治吞噬了美好的春天,人们仿佛生活在茫茫黑夜之中。 “惯于 ”既是反话,更是愤激之语。 “挈妇将雏鬓有丝 ”展现了作者携妻带子辗转奔波的艰苦生活;夜茫茫、路漫漫,多少惊涛骇浪,多少悲愤忧愁,已使他鬓发染霜。 “梦里依稀慈母泪 ”,慈母们日夜担心受怕,眼中充盈着擦不干的惯于长夜过春时 原文、译文、注释及 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泪水。军阀们却你争 我夺,征战不休。但不管谁上台,他们对革命者的屠杀却一样凶残。甚至于,城头每变换一次大王旗,就屠杀一批革命者,也就意味着又增加了多少慈母的伤心泪。面对战友们一个个被杀害,鲁迅没有徒然地伤感悲戚,而是横眉立目向敌人的屠刀丛中吟诵正气凛然的诗篇。尾联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诗人由对敌人的愤激回到眼前现实,他痛切地意识到:在 “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的社会里,在国民党的统治下,诗人的笔是找不到落脚点的,唯有如水的月光,仿佛善解人意,清冷地照在悲郁徘徊的诗人身上,照在诗人庄严肃穆的黑袍上。 全诗以 “长夜 ”为背景,以 “爱憎 ”为线索,巧妙而严谨地把 “长夜 ”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编织在一起,展示了一幅旧中国的 “长夜 ”画。 首联写 “长夜 ”气氛下,作者全家的艰难处境。一个 “惯 ”字串起两句,既概写了作者长期辗转的战斗生涯,又揭露了国民党的凶残本质,并体现了作者对敌人的极度蔑视与愤恨之情。 颔联写 “长夜 ”气氛下,人民的深重苦难。一个 “变 ”字,成为该联的枢纽。既概括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生活,又揭示了造成这种苦难的根本原因。 颈联写 “长夜 ”气氛下,作者积郁在胸的万丈怒火。一个 “怒 ”字,惯于长夜过春时 原文、译文、注释及 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把作者的思想 感情推向高峰。既表达了作者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思,又激发了作者面对敌人的刀丛剑树而进行殊死搏斗的战斗豪情。 尾联写 “长夜 ”气氛下,作者的愤慨之情。一个 “照 ”字,寓意深刻。尽管旧中国长夜漫漫,但可告慰死难的烈士,明媚的 “春光 ”总有一天会照耀着祖国的大地。这一联有着浓烈的艺术魅力,拓展了无限遐思,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严密,意境深沉,语言凝炼,用词精当,真切感人。 鲁迅( 1881 年 9 月 25 日 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