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 南北朝:江总 原文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赏析 诗的首句就云 “心逐南云近 ”,在这一句当中,寄寓了丰富的含义。首先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然而思念却不得归还,于是仰天长叹,奇情于南去的白云,就是陆机所说的 “指南云以寄款 ”。但是只云去而未去,思乡之悄愈苦,只得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江总在思乡情浓时,总是仰望那南去的白云,在遇长安使寄裴尚书中亦云 “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 ”,表达的仍然是这种思乡的感情。如果说在寄装尚书中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的话,那么,在这里,作者着重表现的就是一种归还家乡的焦急心情。因为此时诗人已经行走在回家的路途之上了。第二句是 “形随北雁来 ”,在上句表达思乡之苦和归乡之焦急之后,这一句流露了一种来到南方的欣喜。伴随那从北而来的轻快的大雁,诗人来到了南方。因为归家乡的感望就要实现了,所以欣喜;因为心中欣喜,因而脚步也就轻快。 “形随北雁来 ”五字显得自自在而飘逸。前二句加在一起,就产生了第一个波折,从对比中表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从格律和用词上看,这二句对仗工整,表现出诗人语言技巧的高妙;在语势上,语句轻快急促如行云流水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归家的心情。 后二句是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作者通过这个问题,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 。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这种思维过程非常符合感情发展的逻辑。篱墙下的菊花是一个具体的物像,而且是诗人在故乡时常常能见到的东西,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埋藏在诗人的潜意识当中,所以在归乡的感望就要实现的时候,它就突然从潜意识里跳了出来,诗人对故乡的印象也清晰起来。诗人这时想到了篱下菊,但并不是只想到了篱下菊,从前常常见到的物像必然附著着许多其他的事件、感情,所以想起了篱下菊,那些篱下菊上的附著物也自然就联想起来了。因此, 诗人通过对一个单一而具体的物件的回忆下子唤起了对家乡的整个的印象。可见这两句诗使全诗的感情得到了深化。而此二句的语势变得缓慢,也正好村托了这种深化的感情。 江总( 519 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 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 ,官至尚书令,故世称 “江令 ”。任上 “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 ”,“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 ”(陈书 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 (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