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樵舍》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泊樵舍》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泊樵舍》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泊樵舍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泊樵舍 清代:施闰章 原文 涨减水愈急,秋阴未夕昏。 乱山成野戍,黄叶自江村。 带雨疏星见,回风绝岸喧。 经过多战舰,茅屋几家存? 译文 河水暴涨水流更加湍急,秋云密布未到黄昏天已昏暗。 乱山中到处是野战的兵营,江村里飘落的黄叶片片。 稀稀落落的雨中遥见颗疏星,呼啸的旋风吹过高高的堤岸。 所过之处有那么多战船,所剩无几的茅屋若隐若现。 注释 樵( qio)舍:樵夫家。 涨减:指上涨的洪水已退。 未夕昏:不到傍晚天已昏暗。 野戍( sh):军队野外的驻扎地。戍:军队防守。 回风:旋风。绝岸:高崖绝壁。喧:大声叫。 泊樵舍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经过:所经之处,所过之处。战舰:大船。 几家:没有多少家。 赏析 首联 “涨减水愈急,秋阴未夕昏 ”所写之景,实际是交待诗人之所以 “泊樵舍 ”的原因:曾上涨的洪水虽正在消退,但水势却比洪水上涨时还要湍急,故不宜行进。这一句不仅写出 “泊樵舍 ”之由,还有其耐人寻味的言外之意,即间接反映了洪水上涨时水势亦甚 “急 ”可以想见其造成的灾害不小。此时,洪水消退当然是好事,但因 “愈急 ”却造成航程的艰险,使人产生担忧不安之感。后句写天空笼罩着秋天的阴云,未至傍晚江面已一片昏暗,亦不 宜盲目行进,同时这句又形成令人精神压抑的氛围。这两句之景虽旨在说明作者之所以泊樵舍一是水急,二是天昏,但其中流露出的担忧不安则为全诗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调。 颔联 “乱山成野戍,黄叶自江村 ”,乃描写诗人泊樵舍镇时远望之所见:那新建县之名胜西山到处是军队野外驻扎的营幕,这不仅使风景绝佳之地大煞了风景,更暗示了社会的动乱不安,以 “乱山 ”称西山,即增添了乱世之感;于江岸上的村庄中,诗人只见黄叶飘零,这恰如杜甫春望写 “城春草木深 ”一样,乃 “明无人 ”(司马光续温公诗话)矣,即百姓四处逃散,这荒寂的江村显得异 常萧条。这正是清泊樵舍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初战乱的生动写照。 颈联 “带雨疏星见,回风绝岸喧 ”,则转写近处江岸立体空间之所见所闻。仰望天色已晚,闪现出稀疏的星斗,但并未给诗人明朗悦目之感。因为 “秋阴 ”,所以天开始飘洒秋雨,使疏星 “带雨见 ”;耳听则觉回旋的江风,在岸壁间呼啸,显得凄厉,回风再卷起涛声,则令人恐惧矣。前句是静态,后句是动态,静与动的秋风秋雨给人带来亦是凄楚与不安。 尾联回写江上之所见: “经过多战舰,茅屋几家存? ”“战舰 ”乃官家兵船,与 “乱山成野戍 ”呼应; “茅屋 ”是百姓住所,与 “黄叶自江村 ”呼应。前句是实写, “战 舰多 ”,使人感到政局形势严重,社会秩序混乱;后句是虚写, “几家存 ”以问句出之,实指 “无家存 ”。两相映衬,益见形势动荡、百姓流离的现实,其中充满诗人深重的忧虑。 这首诗写景采取由远及近的视角:先写江岸 “乱山 ”与 “江村 ”,继写 “绝岸 ”,终写江面,画面颇见层次,意境显得深远。表面看,这是首景物诗,全诗四联皆写景,其实其 “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每一联之景都内含诗人或郁闷、凄苦或不安、忧虑之情,但并不直露,全蕴藏于具体景物的意象之中,诗之风格仍偏于平和。 泊樵舍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施闰章( 16191683),清初著 名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 “宣城体 ”,有 “燕台七子 ”之称,与宋琬有 “南施北宋 ”之名,位 “清初六家 ”之列,处 “海内八大家 ”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