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偈》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菩提偈》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菩提偈》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菩提偈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菩提偈 唐代:惠能 原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菩提偈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注释 菩提偈: “菩提 ”,梵文的音译,意译为 “觉 ”或 “智 ”,旧译也作 “道 ”。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 “觉树 ”或 “道树 ”。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 植中国。雷州府志记载: “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 ” 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 “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 ”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菩提偈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代为客观存在。 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 “觉性 ”、 “如来性 ”,有时被称为 “涅 ”,或叫 “真如 ”,也是 “如来藏 ”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 。这个问题,小乘和大乘的观点不一致,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引起长期争论。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视佛性说。天台宗提出五种佛性,法相宗归结为两种佛性,华严宗更把 “有情 ”众生的佛性与 “非情 ”之物的法性区别开来。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铭: “不识玄者,徒劳念佛。 ”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过去,佛教徒认为:东方日 出,是万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万物终归之处。因此,传统的教义都认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称西天)为其归宿。惠能的这个观点,实是对西方 “净土 ”的否定,为 “顿悟 ”成佛提供了理论根据。 赏析 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 “一日唤门人尽来 ”,要大家 “各作一偈 ”。并说 “若悟大意者 ”,即 “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菩提偈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 “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 ”,说是 “汝作此 偈,见即未到 ”, “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 ”,因而要他 “更作一偈 ”。而 “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 “请人一读 ”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 “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 “无相偈 ”,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 “时时勤拂拭 ”,后人以其主张 “拂尘看净 ”,称之为 “渐修派 ”。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 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 “见性成佛 ”的关键,被称为 “顿悟派 ”。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 “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 ”这是惠能 “顿悟说 ”的基础。在他看来, “愚人 ”与 “智人 ”, “善人 ”与 “恶人 ”,他们和“佛 ”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 “迷 ”到 “悟 ”,仅在一念之间。这种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 “明菩提偈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镜 ”的清净 ,也即 “自性 ”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当属衍文。特别是前两句,虽调换了 “身 ”、 “心 ”二字的位置,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 第三首偈,见于六祖法宝 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 “佛性常清净 ”改成 “本来无一物 ”。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议。郭朋认为: “坛经的 首窜者,不仅不了解 佛性 论,而且也不了解 性空 说。 ”其实,大乘佛教的所谓 “空 ”、 “无 ”,是就 “妄心 ”、“妄境 ”而言;若就 “真心 ”、 “真境 ”而论,则决非 “绝无 ”。在坛经第十五节,惠能有言: “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 ”在坛经第二十四节,惠能又说: “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这些都足以证明惠能的思想体系,同 “一切万法,自性本空 ”的理论完全不同。不过在这句话之前,惠能先说: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他把一切归 结于 “心 ”,也即 “自性 ”。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无论如何,把 “佛性常清净 ”和 “本来无一物 ”等同起来,是不适当的。 第四首偈,见于大正藏 坛经,着重讲修行方法。坛经菩提偈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6 页 第三十五节,惠能引佛言: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接着说: “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 坛经第三十六节说: “若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坛经第五十二节说: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坛经第五十三节又说:“若能心中自有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反复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在他看来,求佛的人只图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难为易,自能达到目的。论根据。 惠能( 638 年 -713 年),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