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沁园春 送春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沁园春 送春 宋代:刘辰翁 原文 春,汝归欤?风雨蔽江,烟尘暗天。况雁门阨塞,龙沙渺莽,东连吴会,西至秦川。芳草迷津,飞花拥道,小为蓬壶借百年。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 江南正是堪怜!但满眼杨花化白毡。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 译文 春光,你要回去了吗?风雨遮蔽了江面,烟尘昏暗了蓝天。况且,雁门关险塞阻隔,龙沙堆空旷迷茫。东边将吴会接连,西边与秦川相衔。芳草连绵,掩遮了津渡 ;落英缤纷,遮蔽在道前。请在蓬莱、方壶般的神仙境界中小住一百年。江南如此美景,问您是为了什么,不在此稍微流连? 江南,正叫人惜怜。只见漫漫杨花,化为白毡,无边地伸延。看见兔葵燕麦,长满在华清宫里 ;黄蜂粉蝶,缠绕在凝碧池边。我已无家可回。您又有何处可归?途中徘徊不已,携去了珍责的七宝鞭,清风回旋,寄去一声珍重的属托。两地相念,泪落涟涟。 沁园春 送春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注释 雁门:雁门关,在山西北部 代县境内。 厄塞:险塞。 龙沙:白龙堆沙漠的缩称,在新疆境内。后泛指塞外沙漠之地。 渺莽:辽阔迷茫。 吴会:东汉时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合称 “吴会 ”。即今江苏南部及浙江部分地区。 秦川 :指东起渔关、西至宝鸡号称八百里的渭水流域。 芳草迷津:辛弃疾摸鱼儿: “春且在,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津:渡口。句意为:飞花拥道,落花遮住了道路。 小:通 “少 ”。 蓬壶 :蓬莱和方壶。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夫君:那人。 “夫 ”为指示代词。 “君 ”为尊称,这里指春。 杨花化白毡:以春光老尽,喻国破家亡。 兔葵:葵菜,俗名木 耳菜;燕麦:野麦。华清宫 :唐玄宗在骊山建筑的一所豪华离宫。这里借指宋宫殿。 蜂黄蝶粉:指腼颜事仇、趋炎附热的宋朝降臣。凝碧池:在唐朝东都洛阳。安禄山集数百梨园弟子于此演奏。这里借指宋宫。 七宝鞭:运用晋明帝的典故。王敦派兵追赶明帝,帝将七宝鞭与卖食岖,追兵得之,赏玩不已,帝乃得脱(晋书 明帝纪)。这里指值得珍惜流连的景物。 潸然:流泪的祥子。 沁园春 送春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赏析 词题为 “送春 ”,词人感叹春色、春事,实际上是借以哀伤宋朝故国的沦亡,全词即围绕这一题意展开。 上阕前三句以 “春汝归欤 ”发问,向读者展现出春将归 去的场景:风雨蔽江,烟尘暗天,春天像一个要归家的行客,即将远去。词人面对春天的归去,心有不甘,因此小心询问:春天你真的要走吗?然而春天不顾词人的留恋,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走时风雨交加,百花凋零,烟雾漫天,一片凄然。那么春天究竟能走向哪里呢?词人从东、南、西、北四个空间方位将春天可能走的方向一一呈现:北有险关挡道,南有旷漠阻隔,东至江浙,西到八百里秦川,到处都是芳草遮渡口,飞花塞道路,春想归去,却无家可归。所幸的是还有一个蓬壶仙岛,可以小居百年。那么,既然四处无路,词人为何冒出一句 “小为蓬壶借百年 ”呢?原来 ,这一句正是喻指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偏处江南一隅的上百年历史。通过此句隐喻,整首词借伤春、送春、问春来寄托哀悼北宋南迁,终致南宋灭亡的主旨便愈见清晰。之后, “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 ”的问春,也就有了着落。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置北方失地于不顾,肯定是认为 “江南好 ”。但是,既然 “江南好 ”,缘何仅寄居百年就匆匆离去了呢?这 “问夫君 ”,字面上看是女子问丈夫,但这 “君 ”,实际上正是指南宋的最高统治者。词人深责沁园春 送春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南宋当政者不思进取,全无志气,自甘沉溺江南 l 临安这个洞天福地,最终致江南国土尽失。 “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 ”一问,问得尖锐、深刻而又满怀沉痛和哀伤。 下阕则集中写南宋灭亡后让人 “堪怜 ”的春色。这 “江南正是堪怜 ”与上阕 “江南好 ”形成对比反差。 “但满眼杨花化白毡 ”,表面上言春色已尽,实际上在词人眼中,这如同大地披丧服,处处寄寓着作者为故国沦亡的哀悼之情。接下来 “看 字引领的四句,描述南宋宫廷如今长满野草,蜜蜂和蝴蝶在昔日的帝王台上飞舞。故国何以如此,词人没有正面作答,但在字里行间却埋藏着词人那颗被压抑的对故国眷念的赤子爱国之心。在这颗跳动的赤诚之心上,既淤积着痛恨宋朝君臣无能的愤懑,又弥漫着个人无能为 力的痛楚。情已至此,词人干脆抛开前面的比兴象征,直接宣泄自己迷茫彷徨的忧伤: “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 ”春色已尽,国运到头。词人犹豫徘徊感到前途渺茫,即使握有七彩珍宝做的马鞭又能怎样,难道还能使时光倒流?春天重回,国运复振?一切都晚了,一切复兴赵宋王朝的梦想都是枉然。全词在 “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 ”三句后戛然而止。国家虽已败亡,但词人仍眷恋于故国不愿离去。在一声珍重的问候中,将词人对故国的眷恋融会其中,真是语短情长,令人回味。 刘辰翁( 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 号须溪。庐陵灌溪沁园春 送春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 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 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