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七言.秋风词》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三五七言.秋风词》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五七言.秋风词》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五七言 / 秋风词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三五七言 / 秋风词 唐代:李白 原文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赏析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 夜深许许,风自清,月自明。不堪秋意萧条,叶落去还聚,心有留念意,奈何不由己。孤鸦自栖息,是夜过黑还是风过寂,顾自心惊。 秋风。秋月。落叶。寒鸦。俱是引人心生悲凉之物象,又加以拟人,眼前全然勾勒秋意凄紧,萧条之气自字里行间悄然浮起。闭眼凝神,有断肠人枝下负手而立,背影寂寥,无限心事氤氲,秋气更添几分萧三五七言 / 秋风词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条。忽而颔首远眺,叹秋气盛起,寒鸦栖独枝。思及一段情事,怎生刻骨铭心,诗起便萧索之意盛极。当真声声诉相思,字字寒情苦。 “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 那旧岁月里,你我也曾是相聚相知相爱。 再寻不得,竟也是再见无期。此时此刻的我在这秋意阑珊的深夜,不忍重温那段旧事,让我情何以堪。 文起之时,萧索的秋之意象为这忆情情不得的无奈心境做下渲染,读至此,叫人心中悲叹之意更胜。往昔,曾深爱相伴的女子,现下竟是再见无期。苦天涯隔人。更苦,我思念你至深,只是不知你是否也念我一丝。夜凉如秋,因有相思于胸,夜也难度,情也难熬。此处诗人做完美内心刻画,致诗哀婉动人。凄怨悠远,哀怨如诉,从文辞中可以感受相思之情至无穷,从吟唱中可以感受相思之苦至无奈。 此诗只题作 “三五七言 ”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三五七言 / 秋风词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 “一言 ”和收尾的 “九言 ”,即为 “三五七言 ”。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 “唱和之作 ”。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 “唱和诗 ”。 “三五七言 ”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 个“总题 ”,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 “三三五五七七 ”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 “哀音促节,凄若繁弦 ”(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 李白( 701 年 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 (待考 ),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 岁再随父迁 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 年病逝,享年 61 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