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第 1 页 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唐代:贾岛 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 贾岛是以 “推敲 ”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 “推敲 ”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 ”,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 “师采药去 ”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 “师往何处去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 “采药在何处 ”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 “只在此山中 ”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 “云深不知处 ”,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第 2 页 后、山顶、 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 “推敲 ”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 ”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答非 所想,一坠而为失望; “只在此山中 ”,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 “云深不知处 ”,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第 3 页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 “寻隐者 ”,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贾岛( 779 843 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 “碣石山人 ”。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 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