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 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 di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 ch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床榻的雅称。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 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 “一 ”字或 “人 ”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 ”,即粉红荷花。 “玉簟 ”,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 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 “人去席冷 ”之意境。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 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轻解 ”与 “独上 ”,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 ”,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 “轻 ”,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 ”字就是回应上句的 “轻 ”字,点明了下阕 “愁 ”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 ”,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下面 “云中谁寄锦书来 ”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 词人心头的。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 ”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 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词的过片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 “红藕香残 ”、 “独上兰舟 ”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 、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 “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 “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 街行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脱胎而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李句别出巧思,以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样两句来代替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 “眉头 ”与 “心头 ”相对应, “才下 ”与 “却上 ”成起伏,语句结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 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 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 “语意超逸,令人醒目 ”,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李清照( 1084 年 3 月 13 日 1155 年 5 月 12 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 “千古第一才女 ”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 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 “别是一家 ”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