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忆秦娥 箫声咽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忆秦娥 箫声咽 唐代:李白 原文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眼见秦家楼外一轮清冷明月。清冷的明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又是一年重阳佳节,登上乐游原,秦娥遥望咸阳古道,可叹那人了无影踪、音信断绝。良人不见啊音信断绝,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注释 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之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 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忆秦娥 箫声咽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 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乐游原:又叫 “乐游园 ”,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 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 “咸阳古道 ”就是长安道。 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汉家:汉朝。 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赏析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 “百代词曲之祖 ”。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词人落笔就写一个京城女子,在一个 月照高楼的夜晚,被凄凉呜咽的箫声惊醒了好梦。 “秦娥 ”,泛指京忆秦娥 箫声咽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城长安的一个美丽的女子。方言卷二云: “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 ”“梦断 ”,谓梦被箫声所惊醒。这里反用列仙传所载萧史与弄玉的故事,因为善吹箫的萧史被秦穆公的女儿爱上,终于结为夫妻,一起随凤飞去,那该是多么美好 ;可这位秦娥呢,单身独宿,只能在梦中与爱人相聚,偏偏好梦被那凄切箫声所打断,醒来一看空剩清冷的月色,心里又该是多么悲伤 !一个 “咽 ”字,渲染出境界之凄凉 ;一个“断 ”字,烘托出秦娥内心的失望。开头两句就这样以流丽之艳语而描写出哀婉欲绝之情思。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秦娥从梦中惊醒,眼前只有照着楼台的月色 ;借着月色向楼下看,只见杨柳依旧青青,一如既往,不禁勾起往年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那种悲伤情景的回忆。 “秦楼月 ”之反复,本是这个词调的要求 ;而在这首小令之中,不仅起到由月色而见柳色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加强了对于孤独凄凉的环境气氛的渲染。至于由 “柳色 ”而跳跃到 “伤别 ”上去,既是从汉代以来折柳送别这一传统风尚生发出来的想象,又是对秦娥怀念远人心情的进层刻画。 “灞陵 ”,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附近有灞桥,为长安人士送别之所。 三辅黄图云: “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灞陵 ”一作 “灞桥 ”。 “灞陵伤别 ”,是由柳色触发的对当时分别情景的回忆,它既补明了 “梦断 ”之 “梦 ”乃是与远别爱人相聚的好梦,更为下阕结句的描写埋下了伏笔。这一 “伤别 ”,本写秦娥之离愁别恨,而以年年贯之,则把多少年、多少代人间共有忆秦娥 箫声咽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的悲剧连类道尽,境界顿然阔大起来,赋予了普遍的意义。这三句连贯而下,层层浮想,句意跳跃,脉络相承,曲尽秦娥梦断之后的所见和所思。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这两句紧承 “伤别 ”,描写秦娥登原望信而不得的 景象。 “乐游原 ”在今西安市南,居全城最高处,四望宽敞,可瞭望全城和周围汉朝的陵墓;这里写秦娥登临远望的地点。 “清秋节 ”,点明是清凉的秋季,既补写上阕没有明写的时间,又点染冷清寂寥的气氛。此时此地,秦娥满怀愁绪,眼望爱人由此离去的咸阳古道,苦苦等着,然而尘埃不起,音信全无。 “咸阳 ”,乃秦朝京城,至汉、唐时从京城长安往西北经商或从军,咸阳为必经之地;“古道 ”,年代久远的通道,一个 “古 ”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前人喻之 “语境则 咸阳古道 ”(引江顺诒词学集成 ),正说出其境界之寥廓。 “音尘绝 ”, 见于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十: “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 ”“音尘 ”本谓声音与尘埃,后借指信息; “绝 ”,断绝。这三字,不仅写尽咸阳古道寂静冷落的景象,更把秦娥孤独无望、欲哭无声的心境写绝,其 “伤别 ”之情可谓极矣 !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人依词调的要求,将 “音尘绝 ”三字加以反复,进一步强调从乐游原上远望咸阳古道的悲凉景象,和秦娥哀婉凄切的心境,而引出秦娥眼前之所见,只有在肃杀的秋风之中,一轮落日空照着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图景。 “阙 ”,此指陵墓前忆秦娥 箫声咽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的牌楼。汉朝皇帝的陵墓都在长安周围 (详见三辅 黄图 ),而身登乐游原的秦娥凭高瞭望,不见音尘,正将此景尽收眼底,同时秦娥怀古伤今的弦外之音,也借此被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这结尾两句与上阕的结尾两句前后照应,从年年伤别的怀念远人,到残照陵阙的怀古伤今,气象突然为之开阔,意境也就愈显深远。 此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读者从敦煌曲子词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格调,而不类中晚唐的清婉绮丽。陆游说: “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 ”(花间集跋)。诗风与词风自身存在着交错否定之趋势。 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 真作金石声。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字荒率空泛,无一处逞才使气。以此而言,设为李太白之色,毋宁认是杜少陵之笔。其风格诚在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席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之格调。 李白( 701 年 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 (待考 ),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 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 年病逝,享年 61 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忆秦娥 箫声咽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