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 其二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 其二 宋代:苏轼 原文 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 人生此乐须天赋,莫遣儿曹取次知。 译文 道路转过半山腰脚步还没移,已看见水清澈石枯瘦一片奇丽。 白云兀自笼盖了东山西岭,上下各一轮明月分不清天上池底。 果园中半甜的是红橙绿桔,田野里初熟了黑米黄米。 人生这种陶情山水的愉悦须老天赐与,可别让儿辈知觉减损了乐趣。 注释 足未移:一作 “未足移 ”。 便能奇:看见奇丽之景。 黑黍黄粱:泛指谷类作物。初熟后:一作 “初熟候 ”。 朱柑绿橘:泛指果树。 天赋:一本作 “天付 ”。儿曹,儿辈,一本作 “儿郎 ”。取次,随便。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 其二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赏析 一二联描写寺景。首联概写。众人驻足观赏,故曰 “足未移 ”,而脚下之路却逶迤盘陀,早已绕过了西菩山腰,因说 “路转山腰 ”。这时,对大自然的奇妙美景一向有敏锐观察力的诗人,于俯仰之间,已经发现了西菩寺内、外的奇景: “水清石瘦便能奇 ”。颔联便分写水、石奇境。於潜图经云: “寺前有东西两山,或有云晦,遥望如岭焉 ”,咸淳临安志曰: “明智寺中,有清凉池、明月池 ”,寺景所 奇便在此二山、二池上。诗人如此描写:先承 “石瘦 ”写两山: “白云自占东西岭 ”。两峰屹然,直插云霄,白云浪涌,时掩峰顶,其情景便仿佛是那白云自己占据了东、西二岭。又承 “水清 ”写二池: “明月谁分上下池 ”。天已向晚,一轮明月早已钻出了云缝,它一视同仁,不分上下,使两池共婵娟,而池水清澈,漾出了一双月影。在这两联中,诗人将他诗家的眼光所捕捉到的景物特点,以奇特的想象和灵动的笔致,加以渲染,便使那客观景物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情态逼真,奇趣横生,生动地展现了西菩寺的无限奇妙风光。 颈联的描写,又变换了手法。诗人在 游目庭院、田野时,看见了累累秋实:初熟的小米、高粱,半熟的柑和桔,就重研丹青,为它们分别抹上了黑、黄、朱、绿四种较实物更为浓艳而鲜明的色彩,绘成了一幅色泽斑斓的秋色图。入胜境而观奇景、美景,诗人的游览之乐于此时便达到了极点,尾联便直说其乐:人生这种登山临水、探奇访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 其二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胜之乐,是要由老天爷踢给的,可千万别让小儿辈们随随便便得知个中消息。方其时,诗人似乎已全然忘却了胸中深藏的许多烦恼了,实则非也。 “天赋 ”已暗兜 “天教 ”,分明有慨;而 “莫遣 ”句,出自晋书 王羲之传诗人之意为:自己的探胜幽趣,如果让儿辈们知道,也会 遭到非议,使人败兴。虽有这种言外之意在,又妙在比前首更为含蓄。 苏轼( 1037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 “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