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枫桥夜泊》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枫桥夜泊》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枫桥夜泊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 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 “霜 ”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 “江边枫树 ”,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 “江村桥 ”和 “枫桥 ”。 “枫桥 ”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 “封桥 ”,因张继此诗而改为 “枫枫桥夜泊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 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桥 ”。 渔火:通常解释, “鱼火 ”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 “渔火 ”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 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 “妙利普明塔院 ”,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 “寒山 ”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 “夜半钟声到客船 ”,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 ”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 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赏析 这首七绝以一 “愁 ”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枫桥夜泊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 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全诗抓住一个 “愁 ”字展开。如果说 “月落乌啼霜满天 ”多少透示着凄清悲凉,那么 “江枫渔火 ”难道不给诗人一点光明 与温暖吗?然而,“对愁眠 ”却凸现在人们面前。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衔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一个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经形成,奠定了全诗以 “愁 ”为中心的基调。人在逆境中(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品味出来),最忌的是景物伤怀,诗人泊船于枫桥之下,本来心情就已凄恻,却偏逢残月。外出旅游者(也许作者不是旅游家)往往会对家人无限牵挂,可谓归心似箭,盼望与家人团圆,然而,他却客舟孤苦、愁怀难遣。残月也许已给诗人一丝莫名的预示,更兼乌鸦悲鸣的不祥之兆 !(听到乌鸦啼叫,人们都会将其与不详联系 )满天的飞霜又怎能不令诗人一阵阵心寒? “江枫渔火对愁眠 ”。经霜后鲜红似火的枫叶与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霜天夜晚呈现出一种朦胧美,给这幅秋江月夜图平添几分悦目赏心的风姿,绘景已达到美得无瑕的境界!然而,作者着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时,笔束一顿便绘出一个 “愁 ”字来。作者为什么愁?有枫桥夜泊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 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几多愁?景愈美则情(愁)愈烈。诗人面对美景,却没有半点的欢乐,愁得辗转反侧,这是为什么?我们回顾前文 “月落 ”、 “乌啼 ”、 “霜满天 ”,俗话说天黑怕鬼,诗人心中的 “鬼 ”是什么?是他的仕途得失、宦海沉浮?还是家事索怀、亲朋离散?诗中 没说,不得而知。但诗人无心欣赏夜景、孤独难眠,我们不难想象他心中之愁。郁结难抒,确实不是言语说得清的。从他害怕乌啼,我们可以觉察他心中一定有什么事(或人)令他担心,以至乌鸦的啼叫声也令他心烦意乱。霜,是诗人描绘的这幅秋江月夜图的组成部分。玉屑般的飞霜给人一种素雅高洁的美感,然而和 “乌啼 ”“愁眠 ”联系起来理解,这霜就有点 “不妙 ”了。既然诗人听到乌啼已感意乱,那么飞霜岂不是令他心寒吗?意乱心烦自是他 “愁眠 ”之因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静得可怕,静得令人难以入睡。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 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 “夜半钟声 ”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枫桥夜泊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 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枫桥夜泊是一首情与景交 织在一起的古诗,全诗除了 “对愁眠 ”外,其余都是刻意绘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欲抒情,先绘景,情随景发,是这首古诗显著的艺术特点。由此可见,在借景抒情的古诗中,作者的情感是通过所描绘的景物来抒发的。在教学这类古诗时,我们既要欣赏作者描绘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他凭借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 ,这样才能真正地读懂了古诗。 张继(约 715约 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 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 50 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