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代:辛弃疾 原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 一作:愁予 )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 “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 ”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可怜:可惜。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愁余:使我发愁。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 “行不得也哥哥 ”,啼声凄苦。 赏析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 “书江西造口壁 ”,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 “隆阜郁然,孤起 平地数丈 ”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 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 江水。万安县志云: “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 ”写出此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啊。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 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啊。 在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中,长安指汴京。本句是诗人因记起朋友被追而向汴京望去,然而却有无数的青山挡住了诗人。境界就变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与挫级有力。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满怀忠愤的情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云: “借水怨山。 ”可谓具眼。此词句 句不离山水。试体味 “遮不住 ”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 “毕竟 ”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 “东流去 ”三字尤可体味。尚书 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 “天行健 ”之体现,故 “君子以自强不息 ”。杜甫长江二首云: “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 ”“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故必言寄托,则 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情词景又做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建式意味境界,无疑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景象。 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远望, “借水怨山 ”,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 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辛弃疾( 1140 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 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 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