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代:苏轼 原文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杨花离枝坠地,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娇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不恨杨花飘飞落尽,只是愤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早晨一阵风雨,又去哪里寻找落红的踪迹?早化作一池翠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苦愁的眼泪。 注释 水龙吟:词牌名。又名 “龙吟曲 ”“庄椿岁 ”“小楼连苑 ”。 清真集入 “越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调 ”。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即章楶( ji),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常与苏轼诗词酬唱。 从教:任凭。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用唐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 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 ”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诗: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落红:落花。缀:连结。 一池萍碎:苏轼自注: “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 春色:代指杨花。 赏析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 “抛家傍路 ”的杨花,化 “无情 ”之花为 “有思 ”之人,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直是言情,非复赋物 ”,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 、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非常像花又好似不像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首句出手不凡已定一篇咏物宗旨: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即人与花、物与情当在 “不即不离 ”之间。唯其 “不离 ”方能使种种比兴想象切合本体,有迹可求。唯其 “不即 ”,方能不囿本体,神思飞越,展开想象。这一句准确地把握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 “非花 ”,它却名为 “杨花 ”,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饰春光。说它 “似花 ”,它色淡无香,形态碎小,隐身枝头,向不为人注目爱怜。次句 “也无人惜 从教坠 ”。一个 “坠 ”字,赋杨花的飘落;一个 “惜 ”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无人惜 ”,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但惜杨花者却少,然细加品味,乃是反衬法,词人用笔之妙,正是于 “无人惜 ”处,暗暗逗出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这三句是说,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 这三句承上 “坠 ”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 “离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枝 ”,而说 “抛家 ”;貌似 “无情 ”,实质 “有思 ”。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也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 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这三句是说,柔肠受损,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 这三句紧承 “有思 ”而来,咏物而不滞于物,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的 “有思 ”的杨花,化作了具体而有生命的人 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赋杨花,花人合一,无疑是苏词有别于章词的一种新的艺术创造。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数句是说,梦魂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把无情叫起。 这数句妙笔天成,既摄思妇之神,又摄杨花 之魂,二者正在不即不离之间。从思妇方面来说,那是由怀人不至而牵引起的一场恼人的春梦,她神魂飘扬,万里寻郎;但这里还没有到达情郎的身边,那边早已啼莺惊梦。这两句苏轼写来倍觉缠绵哀怨而又轻灵飞动。就咏物象而言,描绘杨花那种随风飘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之状,堪称生动真切。篇首所言 “似花还似非花 ”,正可于此境界中领会。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下阕开头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 “晓来雨过 ”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 “一池萍碎 ”即是回答 “遗踪何在 ”的问题。 以下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 “似花还似非花 ”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 音袅袅的效果。 苏轼( 1037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6 页 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 “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