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山人归嵩阳》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送杨山人归嵩阳》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送杨山人归嵩阳》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送杨山人归嵩阳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 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送杨山人归嵩阳 唐代:高适 原文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译文 不到嵩阳转眼过去十年,从前隐居的心事已经徒然。 一二位老朋友不能相见,少室山的三十六峰还在眼前。 夷门的初春二月柳条泛绿,流莺数声令人热泪沾衣。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招我,知道你以此来忘掉帝力。 山人一心前往嵩阳路,只留下无穷眷念长久回忆。 注释 杨山人:具体事迹不详,李白亦有送杨山人归嵩山诗,写的应是同一人。嵩阳:隋唐时县名,在嵩山之南;唐武后时期改称登封(今属河南)。 动:近。 送杨山人归嵩阳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 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心事:指欲隐居嵩阳之事。徒然:枉然,空然,意谓不能实现。 三十六峰:嵩山有三十六峰。犹眼前:依然还在眼前。 夷门:战国大梁的城门。在今河南开封县城内。战国时魏国的贤士侯赢为夷门监者。 流莺:莺鸟。流,谓其鸣声圆转。 不我招:即不招我之意。 帝力:帝王的作用,指皇权统治。 眷眷:同睠睠,反顾的样子,表示心里顾念很深。 赏析 诗的前两句诗人感叹十年的时间,人事屡经 变迁,心境发生很大变化,过去曾经有过的种种梦想和想法都被时间慢慢地消磨直至淡忘,隐居的心事也已经徒然。三、四句中写诗人来到嵩山之后的情形,本想会会旧友叙叙旧情,可是遗憾的是仅有的几个挚友可能都遭遇变故,没有再见到。看着挺立眼前的嵩山三十六峰,诗人不由发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求。唯其如此,他才格外珍惜与杨山人的友情。 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具体时节、地点。开封二月,草长莺飞,阵阵春意令人流连忘返。春色使人欣喜,却也使人生出感伤,因为诗人就要在此时此地告别朋友。本来报春的流莺,现在却叫人感伤不已。这时的 春色越迷人,越惹动离情,所谓 “以乐景写哀 ”,更觉悲哀。诗送杨山人归嵩阳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 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人面对将要归嵩阳的故人,面对让人伤情的景致,离别之情难耐,不禁潸然泪下。 七、八句用了击壤歌的传说典故。这个传说原本是对尧安民之政的歌颂和赞扬,本诗则以 “凿井耕田 ”、 “忘帝力 ”等表示隐居生活。诗中说的 “不我招 ”,体现出诗人欣羡杨山人过着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 最后两句描写别离。挚友别离,前路漫漫,离愁别绪总会涌上心头。诗人祝愿友人这一去前路顺利,申说别后必然相忆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与友人的叙旧分别,诗人触景生情,以景写情,通 过此诗抒发内心的依依惜别。诗写得婉转流畅,情深意切。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 “高常侍 ”。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 “高岑 ”,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