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确定与空缺分析报告 i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确定与空缺分析 主编:宋小智、牛红卫、徐富春 副主编:张爽、孙雪峰、阿彦 主要编者:张爽、武瑞东、赵鹏、于倩、王龙柱、 李欣海、Mike Heiner、毕靖 特邀顾问:李迪强、李建文 咨询专家:陈灵芝 、张荣祖、马克平、魏辅文、 傅德志、蒋志刚、解焱等 技术支持机构: 中科院植物所、中科院动物所、环保部信息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林业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确定与空缺分析报告 ii概述: 一、项目目标 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将生态区评估的方法的应用 到全国,通过筛选国家重要的保护对象(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并对其分布和状态进行分析,以定量化的保护目标为驱动,用 MARXAN 空间优化模型结合专家意见,识别我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 通过威胁因子和保护空缺分析, 提出关键的保护策略与行动计划,为更新现有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提供支持。 二、工作方法和结果 生态区评估的理念: 生态区评估理念:以生态区(而非政治地理边界)为规划单元,从生态系统、群落、物种多个层次评估生物多样性状况,不仅考虑生物多样性价值,同时兼顾社会经济因素等干扰(保护代价) ,找出那些生物多样性价值高,且保护代价低的地区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生态系统和物种: 从 692 种重点保护动物和 1852 个重点保护植物中,确定了 318 个优先保护的指示物种;以 1: 1 百万植被图为基础,提取了 683 种生态系统类型,确定了 96 个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建立了以物种和生态系统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全国的优先保护区域划分: 以生态区划分为基础,结合全国重要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状况分布, 并参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现有国际国内认可的各种保护地的分布,以及 Koppen-Trewatha 气候区分类等相关数据,通过 MARXAN 空间优化模型计算和专家审核,在全国规划出 33 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总面积 315 万平方公里,含盖 26 个省(市、自治区)共 984 个县(市)和 196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 33%。根据进一步的威胁与空缺分析,提出 5个方面的保护策略和 79 项优先保护行动建议,该专题研究结果已经列入了第二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 三、项目成果可应用领域 实践证明,生态区评估方法和 MARXAN 空间优化模型可用于生态功能区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确定与空缺分析报告 iii划等相关业务领域;此外,由项目产出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已经交付由环保部信息中心维护和管理,该数据可进行二次或多次开发,可广泛用于生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保护区管理、履行公约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领域的技术支持。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确定与空缺分析报告 iv目 录 报告说明 .1 1. 执行概要 .3 1.1 背景 .3 1.2 规划方法 .5 1.2.1 确定保护对象:粗筛 /细筛原则 .6 1.2.2 数据资料收集与数据库建立 .7 1.2.3 设定保护目标 .8 1.2.4 生境适宜性评价 .8 1.2.5 优先保护区域的识别 .9 1.2.6 国内专家意见咨询 .9 2. 确定重点保护对象名录 .10 2.1 重点保护的生态系统 .10 2.1.1 选择标准 .10 2.1.2 重点保护的生态系统类型 .10 2.2 重点保护的物种 .11 2.2.1 选择标准 .11 2.2.2 重点保护的动物 .11 2.2.3 重点保护的植物 .11 2.2.4 指示物种的筛选与空间分布制图 .12 3 优先保护区域及空缺分析 .13 3.1 确定优先保护区域的原则 .13 3.2 优先保护区域规划 .13 3.2.1 优先保护区域划分 .13 3.2.2 优先保护区域现状 .15 3.3 保护成效与空缺分析 .52 3.3.1 优先保护区域内国家级保护区的分布 .52 3.3.2 优先保护区域内重点生态系统的分布 .53 3.3.3 优先保护区域内指示物种的分布 .55 3.3.4 优先保护区域与已有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 .57 4. 保护战略 .58 4.1 总体战略 .58 4.2 具体战略 .58 4.3 基本指标 .62 5. 行动计划 .63 6. 保障措施 .71 附表 .73 附表 1 专家意见表 .74 附表 2 陆地重要生态系统评价表 .75 附表 3 重点保护动物名录 .80 附表 4 重点保护植物名录 .97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确定与空缺分析报告 v附表 5 指示物种名录 .141 附表 6 优先保护区域内国家级保护区分布统计表 .149 附表 7 优先保护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目)的分布情况 .152 附表 8 重要生态系统在优先保护区域的分布统计表 .153 附表 9 指示物种在优先保护区域的分布 .156 附表 10 全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整合规划表 .164 附图 .170 附图 1 国家级保护区分布图 .171 附图 2 生态区划图( WWF) .172 附图 3 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分布 .173 附图 4 生境适宜性指数 .174 附图 5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可替代系数 .175 附图 6 优先保护区域分布示意图 .176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确定与空缺分析报告 1报告说明 项目组在 2007 年 12 月 27 日参加了由环保总局生态司主持的关于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报告的专题评审会。评审专家组就本项目组负责的优先区域划分和空缺分析专题提出了若干意见, 项目组根据这些意见在后续的工作中做了进一步改进,具体说明如下: 1) 所选 276 个物种是否足够代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 答:在生物多样性评估中,选择多少物种,选择哪些物种来代表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专题组选择优先区域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的信息, 通过保护一个区域内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就能够使该地区的大部分常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另外还要选择珍濒、特有物种在物种层次上加以补充,避免遗漏关键信息。评审会议结束后,项目组一直在尽力通过各种合理途径收集尽可能多的指示物种的分布信息,到目前为止又收集到了 42 个物种的空间分布信息,使指示物种达到 318 个。 2) 知识上的两个弱点: 分类学知识薄弱 ,英文名、拉丁名有一些错误;生态系统经验不足,如油松林、荻沼泽、 长白落叶松沼泽生态系统分布范围不准确。 答:该部分内容植物部分已经委托中国林业科学院的李建文研究员进行过核查,动物部分委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魏辅文研究员进行过核查;生态系统部分已经委托李建文核查过生态系统名录, 其分布范围将委托中科院植物所进行核查,计划将于 2 月中旬完成。 3) 能否通过专题组划定的优先区与现有保护区的 对比来分析目前的保护区的分级体系是否合理? 答:技术角度分析,这一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这类分析也确实应该用以支持保护区分级管理的依据。但由于时间有限,目前保护区信息尚不完善,无法进行全面分析。 4) 报告中部分内容不够详细,稍显单薄,如对“ 不可替代性系数”这一概念,应该有更清晰的解释。 答:在报告中已经完善了这部分内容。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确定与空缺分析报告 25) 在确定优先区时是否考虑了生态系 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答: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估方法不仅保护优先区内的物种,而且更注重保护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优先区内一定数量的重要生态系统,维持优先区各种生态过程的完整性,从而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在评估过程中不仅考虑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还考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道路、人口密度、居民点密度等,将其作为保护代价因子。 6) TNC 作为国际环保组织,应该注意国家数据的 保密性,不能拥有敏感数据。 答:任何组织、单位和个人,都应以在中国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为基本原则。TNC 作为国际知名的环境保护组织,十年来应中国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邀请,广泛和相关部门合作,以遵守法律、尊重地方文化和习俗为行为准则,受到一致的好评,以实际行动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根据中国现有法律法规关于基础地理数据使用方面的规定,我们在规定范围内使用了 1:100 万基础地理数据和 1:100 万植被图,通过与国家环保总局信息中心合作使用了 1:10 万土地利用数据,利用这些基础数据为本专题提供了生态系统和物种潜在生境方面的数据。 7) 为什么要用滤波,是如何做的? 答:对不可替代系数采用了滤波处理,其目的是滤除面积小破碎的斑块以便于识别不可替代系数较高的集中分布的区域, 使得滤波处理后的不可替代系数更好的反映优先重点保护区域的分布。这样处理后,必然会使得一些零散小面积分布的重要区域被滤除, 由于本专题的目的是在大尺度上识别集中分布的需要重点关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并不是实际的保护地边界,不可能包含所有的关键区,那些没有落在优先保护区域内的关键点,可以在全国保护地网络中得到覆盖。这里的滤波处理只是为了方便识别优先重点保护集中分布的区域的需要。 在技术上这里的滤波采用了 10 公里10 公里的窗口,对中心像素值取窗口内的大多数值,并进行了边界过滤,去除最小多边形等处理。 8) 县名、行政区划名称和范围需进一步准确化。 答:正在继续完善,将请大量专家帮助审核和修订。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确定与空缺分析报告 3第一章 . 执行概要 1.1 背景 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跨越北半球五十个地理纬度,同时拥有包括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多个不同的温度带。陆地景观变化多样,海拔高度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到中部山地,再到东部的平原阶次而下。大量的湖泊、河流和广阔的海域构成了中国的水生生态系统。复杂的气候和多变的地形形成了中国尤为丰富的物种、自然群落及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物多样性。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加,让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严重威胁。 植被破坏、 生境破碎化、动植物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逐渐凸显。多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应对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z 资金有限,问题复杂 如何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有效和最迫切的地方,如何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 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是宏观上指导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但目前中国还缺乏这方面的综合分析。 z 协调发展,科学决策 如何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让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有序且可持续是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工具,使决策者能够利用该工具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因素,最终作出多赢的选择。 z 形势发展,及时更新 中国政府早在 1992 年就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如今, 行动计划已发布 10 年。在过去的 10 多年里,中国政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要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也急需更新。如何利用新的保护方法以及丰富的生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确定与空缺分析报告 4物多样性信息来更新行动计划 ,使其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指导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z 保护体系,优化完善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 2000 多个,总面积达 150 万 km2,约占国土面积的 15,保护区体 系已经初见规模。但是,根据国家林业保护区系统的 GAP 分析,中国现存的保护地网络还不足以适当保护中国丰富的物种、自然群落和生态系统,应建立更多的保护地,重新配置现有保护区系统,强化其功能。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在全国层面制定一个基于科学的数据分析,以建立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健全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为目标的整合方案。 z 信息分散,标准不一 目前中国有数以万计的科学家开展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工作。多年来,各个机构包括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民间组织积累了大量关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信息资料。当前的主要问题不是缺乏生物多样性数据,而是没有一个全面而标准统一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并且缺少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科学方法。因此,首要工作是建立基于全国的统一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利用先进的方法和工具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评估,划分优先保护区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本专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中国国内科研机构已有的信息、资料和经验,建立一个基于全国的生物多样性综合数据库,参考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同时也是大自然保护协会多 年来在全球广泛使用的 “系统保护规划”方法体系,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数据信息等资源,在全国进行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估,通过对重要保护对象(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分布和状态进行分析,确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优先重点保护区域,结合威胁和保护空缺分析,提出关键的保护策略与行动计划,以充实并更新现有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为未来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 源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