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拉锯:开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双轨拉锯:开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双轨拉锯:开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双轨拉锯:开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双轨拉锯:开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双轨拉锯:开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 年4 月 双轨拉锯: 开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 DUAL-TRACK DYNAMICS: THE FUTURE OF CHINAS HEALTH CARE INDUSTRY 1 双轨拉锯:开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 内容 前言 . 2 第一章 需求增长的加速 :中国医疗健康产业 的新 起点 . 3 第一节 需求到 了增长 起 飞临界点 . 4 第二节 全球 视角 下的 中国医 疗 健康 产业 . 8 第三节 透视 中国 医疗 体系:三大结 构性 问题 . 13 第四节 中国 医疗 健康 产业开 启 全新 十年 . 18 小结 . 19 第二 章 中国医疗健康产 业 在“双轨拉锯”中 演进 . 20 第一节 中国 医疗 体系 的双轨 结 构: 保障 轨和 竞争 轨 . 21 第二节 双轨 发展 现状 :保障 轨 占绝 对主 导, 竞争 轨快 速 成长 . 23 第三节 双轨 拉锯 的演 进逻辑 : 从需 求裂 变到 双轨 共生 . 26 第四节 激发 双轨 拉锯 演进的 力量 . 28 小结 . 31 第三 章 “双轨拉锯”中 的新机会 . 32 第一节 保障 轨的 机会 :优化 存 量市 场供 给效 率 . 33 第二节 竞争 轨将 从哪 里优先 实 现突 破 . 40 第三节 其他 趋势 :本地 需求 , 本土 优势 ,全 球资 源 . 43 小结 . 45 总结语 . 47 2 前言 医疗费用 快速增 长 ,已经成 为全球 共 同面临的 挑战,20 世纪90 年代开始, 美 国、德国 、日本 、 韩国、新 加坡、 中 国等世界 主要国 家 开始探索 医疗制 度 改 革,希望 找到不 同 医疗制度 运行下 的 医疗体系 面对困 境 的应对之 道。从1985 开 始,中国 医改之 路 已经前行30 余年, 从无到有 建立了 公 共健康制 度、医 疗 保障 制度,虽 路途崎 岖 ,但成绩 非常瞩 目 。2009 年“新医改 ”启动后 ,中国 政 府加 大了财政 投入,2017 年中国卫生总 费用 突破5 万亿,占GDP 的比重达到6.2% 。 然而,“ 看病难 、 看病贵” 的问题 依 然是社会 的焦点 。 我们从中 国医疗 健 康需 求演化历 史及未 来 趋势出发 ,从历 史 和国家的 视角, 探 究中国医 疗健康 产 业的 核心问题 。我 们认为 , 医疗 服务体 系 是中国医 疗健康 产 业的关键 所在, “ 牵一 发而动全 身”, 医 疗服务体 系的变 革 将对医疗 保险体 系 、医药生 产流通 体 系乃 至整个医 疗健康 产 业产生深 远的影 响 。中国医 疗服务 体 系存在三 大结构 性 弊 病,解决 结构性 弊 病的关键 在于 “增 量发展” 逻辑, 在 “双轨拉 锯”中 演 进, 进而开启 一个全 新 的中国医 疗健康 产 业。 我们的研 究报告 将由 三 个部 分组成 , 第一章研究 了 中 国 医疗健康 需求正在快 速 增长,并 呈现多 元 化、层次 化、动 态 化的发 展趋 势 ,以及 分析影响 需 求演化 的 驱动因素 ,并从 历 史和国际 的视角 深入 探究了 中国医 疗 健康产业 的核 心问题 ; 第二章剖析 了 医疗体 系双轨 结构、 “ 双轨拉锯 ”的演 进 逻辑、以 及影响 “双 轨 拉锯”进程 的 核心 因素;第三 章分 析 了中国医 疗健康 产 业在“双 轨拉锯 ” 演进 进程中的 新机会 。 研究报告 整合了 清 华大学全 球产业 研 究院在创 新和产 业 发展领域 积累的 研 究经 验与素材 ,基于 中 观、中立 的研究 立 场,探究 了中国 医 疗健康产 业未来 图 景、 演进逻辑 以及影 响 演进过程 的因素 。 本研究基 于中国 企 业理论实 践提炼 的 战略 节奏理论 ,采用 全 视阈动态 产业分析框 架 PRE-M 模型, 从国际视角 分 析了大 量 文献和历 史数据 , 以及访谈 了包括 医 院管理人 员、医 疗 健康产业 投资人 、 行业 企业经理 人、政 府 官员等, 希望能 够 对医疗健 康产 业实践 者 、医疗 卫 生政策 制 定者有所 启迪, 进 而推动中 国医疗 健 康产业的 发展。 3 双轨拉锯 :开启 中国医 疗 健康产业 的未来 第一章 需求增长 的加速: 中国医疗 健康产业 的新起点 4 第一章 医疗增长的加速: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新起点 第一节 需求 到了增 长起飞临 界点 过去三十年, 中国的 医 疗健 康需 求急速 上 升, 医疗 服务供 给 数量 实现 了数倍 增 长,以住 院病人 为 例,2017 年住院 病 人数量达 到1.89 亿,是30 年前的6.5 倍。 2003 年以后,中 国的 医疗健 康需求 增 长速度明 显加快 ( 见专栏1 )。 这一 方面 是 由于 2003 年以后 国家加 快推动城镇职工医保 、 农村医疗救助保险的渗 透 ;另一方面, “SARS 事件”唤醒国民的健康 保健意识,是推动健康 需求增长的“催化剂”。 在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 (以下简称医改) 过 程中,中国用了二十 余 年的时间构筑了全球最 大的医疗保障网络,广 泛覆盖中国 13 亿 城乡居 民 ,这也是中国六十年 医改历史的最大成就。 中国医疗保障网络的主 体部分是城镇职工医疗 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 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三大基本医疗保险。 与 此同时 , 城乡医疗救助 制度、大病医疗保险制 度、国家 医疗应 急 救助 专栏 1 中国门急 诊服务、住院服务急剧 增长,2003 年以后增长 速度 加快 2017 年门急诊总人次 34.39 亿,住院病人数量 1.89 亿,分别是 1985 年的 6.5 和 2.3 倍。1985-2003 年门急诊总人次、住院病人 数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2.7% 、-0.2% ;2013-2017 的年均 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11.4% 、7.7% 。 IGI 研究 ,数 据来 源: 历年 中 国卫生 统 计年 5 制度等共同 构 成了 中国医疗 保障的 “ 托底安全 网”。 随着基本医疗保险的全面渗透,大量的 刚 性医 疗需 求得到 了 释放 ,尤 其是边 远 农村地区。过去,边远农村地区的居民小病小痛全靠硬扛;当不幸遭遇严重疾 病时,贫困和窘迫让他们无法得到及时救治,最终导致疾病的恶化甚至死亡。 近年来,家庭可支配收入日益增长,“新农合”等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普及,为 这部分的刚性医疗需求提供了物质保障。 总 之,社会 医疗 保障 制度 的全 面实施, 促 进了 大量 的刚 性医 疗需 求释 放, 是这 一轮 医疗 需求 增长 浪潮 的主 要驱 动力量。 此外, 人 口老 龄化、 中 产阶 级崛 起以及 医 疗健 康消 费升级 , 是中 国当 前以及 未 来 医疗 健康 需求 增长 的主 要驱 动力 量。 中国 的医 疗健 康需 求不 仅总 量急 剧增长, 专栏 2 三大基本 医疗保险已经基本实现 全面覆盖,中国建立了 全球最大的医疗保障网 络,覆盖全 球 1/5 的人 口。 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农 合。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全面覆盖中国 13 亿人。 IGI 研究 ,数 据来 源: 历年 中 国卫生 统 计年 鉴 、中 国统 计网 、卫 健委网 站 6 而且结构也在逐渐裂变,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层次化、动态化的特征,这种 趋势性变 化来得 快 且急,并 且不可 逆 转。 人口老龄化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 老年人口最 多的国家, 同时也是 人口老龄化速 度最快的 国家。 据 世界卫生 组织预 测 ,到 2050 年,中国 将有 35%的 人 口超过 60 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老龄人口是各种疾病的高发群体。根据 卫生调查 统计,65 岁以上群 体的慢 性 病患病率 高达89.4%,约为45-54 岁人 群的 3 倍。人口老龄 化 将是未来 几十年 中 国医疗健 康需求 持 续攀升、 集中爆 发 的直接 原因。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疾病结构已经高度类似 发达国家。但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城乡、地域发展差距明显,传染病、新 生儿疾病、营养疾病等发展中国家常见的高发病种,在中国仍有着庞大的负担 总量。疾病谱的变迁、疾病分布差异、疾病结构复杂,使中国面临的问题更为 棘手。另 一方面 , 中国过 去 30 年的 人 口政策, 造成了 社 会普遍的 “1 对 夫妻,4 个老人,1 个孩 子 ”的家庭 格局, 这 对中国传 统的养 老 模式提出 了空前 的 挑战。 不难预想,针对高龄人群的医疗需求将迎来空前未有的增长,这些需求包括疾 病预防和 治疗、 健 康管理和 维护、 养 生和保健 、临终 关 怀等等。 医疗健康 消费升 级 与发达国家 相比, 中国的医 疗健康 消 费尚处于 初级阶 段 。国 际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某个“临界点”,医疗健康消费会呈 现加速发展态势。 改 革开 放以 来, 中国 经济 高速 发展 ,取 得了 举世 瞩目 的成就。 人均可支 配收入 不 断增加, “十 三五 ”规划提 出到2020 年全面建 成小康 社 会, 城乡居民 人均收 入 比 2010 年翻一 番 ,届时城 镇和农 村 居民人均 可支配 收 入将分 别达到 38218 元和 11838 元 。随着经 济的不断 发展, 中 国的人均 可支配 收 入会 逐渐到达 “临界 点 ”,医疗 健康消 费 可能会迎 来飞速 发 展阶段。 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们的健康观念也正向中等收入国家靠拢, 社会正在跨入新的健康认知时代。新兴的中产阶级正在快速崛起和壮大,他们 对医疗健康的效果、品质、体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个性化、人性 化。在全 球60 亿人 口中,一 个由14 亿 人口所构 成的庞 大 的医疗健 康需求 , 正从 低收入条件的 “生存型”向中等收入条件的“品质型”迈进,这将成为未来 10-15 年中国医 疗健 康需求发 展的一 股 新力量。 在人口老龄化和医疗健康消 费升 级两大 因 素的 作用 下,中 国 社会 对于 医疗健 康 的需求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呈现总量高速增长,结构迅速分化的格局。与 7 此同时,中国的疾病谱和疾病结构已高度类似发达国家,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 求逐渐趋同中等收入国家,社会医疗健康需求在多元化、层次化和动态化中急 剧上升。 专栏 3 IGI 研究 ,数据 来源 :世 界银 行、WHO 、中 国国 家统 计局 当人均可 支配收入超过某个“临 界点”,医疗健康消费 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随着人均可 支配收入 的增长、中产阶级的崛 起,中国将迎来医疗健 康消费升级。 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强劲态势,2018 年在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仅 3% 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取得 6.6% 增长。2020 年中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医疗健康消费升级,可能是新时期人们追求 美好生活愿望的一个具体体现。中产阶级是医疗健康消费升级先行者。 8 第二节 全球 视角下 的中国医 疗健康 产 业 1 、中国的医 疗卫生 总投入和 公共卫 生 投入均与 当前经 济 发展水平 相适应 。 2017 年中国 医疗卫 生总费用 突破5 万亿 ,2015 年是4 万亿,仅两 年的时 间 实现 了1 万亿的增长 。 中国卫生 总费用 首 个1 万亿的增长 花 了24 年,紧 接着的 两个 的万亿增 长分别 用 了4 年和3 年。中国 卫生总 费用占GDP 的比例,2017 年 达到 6.2% ,这个水平与2001 年的英国、2009 年的韩国接近 。 中国的卫 生总费 用 占GDP 的比重, 低 于大多数 高收入 国 家。美国 是全球 卫 生费 用占GDP 比重最 高 的国家,2015 年比例达到16.8% ;法国 和德国的 比重达 到 11.1% 和11.2% ;亚洲的日本 和韩国为10.9% 和 7.4%。但是 ,若同金 砖国家 、 或 者发展水 平相当 的 中等收入 国家相 比 ,中国卫 生费用占GDP 的比重已经 高 于土 耳其(4.1% )、马 来西亚(4.1% )、 墨西哥(5.9% )等 这些人均GDP 在1 万美 元左右的 中等收 入 国家,甚 至高于 新 加坡(4.9%)这个 高收入国 家。总体而 言,中国 的医疗 卫 生投入虽 然与发 达 国家还有 一定差 距 ,但总体 上与我 们 当前 经济发展 水平是 相 适应(详 见表一 )。 注明: 数据 是这 些国 家 2015 年的 数 据,数 据来 源2018 年 中国 卫生 统计 年鉴 表一 9 为进一步考察中国卫生费用投入情况,我们收集了全球 189 个国家连续 15 年 (2000-2014 )的数据,我们发现人均卫生支出、人均公共卫生支出和人均 GDP 成 线 性正 相关 关系。 并 且, 中国 的人均 卫 生总 费用 处于世 界 同等 经济 发展条 件 国家的平均水平。2009 年以前中国的 公共卫生支出一直 处于世界平均趋势 线以 下,“新 医改 ”启动 后 ,国 家财 政加大 了 对医 疗卫 生事业 的 投入 ,公 共卫生 支 出迅速追 赶到同 等 经济条件 (人均GDP 相当)的世界 平均 水平(详 见专栏4 ) 。 专栏 4 图 IGI 研究 ,数 据来 源: 世界 银行 、WHO 、中 国国 家统 计局 中国的人 均卫生总费用和公共卫 生费用,处于世界同等 经济发展条件国家的平 均水平。 为了解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支出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全球 189 个 国家连续 15 年(2000- 2014)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人均卫生支出、人均公共卫生支出和人均 GDP 成线性正 相关关系。下图中红色的圆点是中国的数据,我们发现中国的人均卫生支出一直处于世界 平均趋势线上;人均公共卫生支出在 2000-2008 年一直位于平均趋势线以下,2009 年“新 医改”启动后,公共卫生支出迅速追赶到平均趋势线上。 10 事实上,一个经济体能把多少资源投入到国家医疗健康事 业 中, 并不 仅是国 家 意愿问题 ,更会 受 到经济发 展水平 的 制约和影 响。要 求 一个人均 GDP 不到 9000 美元的发 展中国 家 的医疗卫 生体系 , 向人均GDP 达到3-4 万的发达 国家看 齐 ,并 不现实。 2 、各国医疗 卫生体 系结构差 异较大 , 但都十分 注重发 挥 市场化的 竞争性 力 量的 作用。 14 世纪以前 ,治病 任务一般 由教会 、寺 院 等宗 教组织 完 成。14 世纪初,欧洲 一 些国家的大城市出现了医院,这也是全球现代医院的雏形。二战以后,全球国 家的焦点从战争转向经济发展 ; 以青霉 素 为代 表的 抗生素 、 小儿 麻痹 症疫苗 等 医疗创新,推动现 代医疗体系在全球 各个国家得以建立 和发展。1883 年德国 颁 布了企业工人疾 病保险法,是世 界首个建立社会保 障制度的国家,到 1920 年, 大 部分 欧洲 国家 也都 建立 了医 疗保 障制 度, 以后 逐步 向世界 其 他地 区发展。 现 代 医学 体系 经历了几十年以至上百年的探索和发展 ,由 于 各国 的政 治、经 济 和文化的差异,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呈现差异化的 特征。 根据卫生筹资方式分类,世界上典型的医疗体系包括:以英国、加拿大为代表 的国家卫生 服务体 系(NHS );以德 国 、法国、日 本为代 表的社会医 疗保险 模式; 以美国为 代表的 商 业医疗保 险模式 ; 以新加坡 为代表 的 储蓄医疗 保险模 式 。 我们发现,这些国家都注重充分发挥私立部门在医疗体系中的作用,以提高医 疗系统效率(详见表二) 。 具体 表现在 以 下三 个方 面:在 基 础医 疗服 务方面 , 竞 争性 的私 立部 门( 包括 私立 非盈 利机 构) 承担 着绝 大部 分的 医疗 负担 ,例如, 新加坡的私立医疗机构提供绝大 部分的基 础医 疗服 务。在 住 院医 疗服 务方面 , 大部分国家仍然主要由公立医疗机构提供,但私立机构也有相当部分的贡献, 例如,德国的私立部门承担了50% 的住院服务。此外,美国和日本的私立部门, 同样也承 担着住 院 服务的绝 大部分 任 务。 11 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是古巴。古巴实行的是公立医疗体制,卫生筹资完全依靠 国家税收,免费为全体国民提供医疗服务,成为许多研究者对标的对象,但是 维持这一 体系需 要 巨大的医 疗投入 , 古巴卫生 总费用 占 GDP 的比重高 达 10.9%, 高于英国、韩国 、加 拿 大等 国家 ,与日本、德国、法国等国持平。这些发达国 家的人 均 GDP 是古 巴的 4-7 倍, 而古巴 在 人均 GDP 不到 8000 美元的情 况下 ,支 撑着这样 一个医 疗 体系,财 政负担 的 沉重可想 而知。 医疗支付方面,无论采用哪种医疗体系的国家,除了强制性的医保之外,商业 性的医疗保 险的渗 透率都有相 当的比 例(详见表二)。 即 便是像加拿 大这种 国家 医疗保险模式的国家(就是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商业保险的渗透率也达到了 67% 。竞争性的支付 机构,有动力 、也 有能力监控医 疗服 务的提供者, 促使 医疗 服务体系有效配置、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医疗服务是信息高度不对称的行业, 单 一的 患者 在面 对医 疗机 构是 处于 绝对 的专 业弱 势, 竞争 性的 保险 机构 的加入, 有助于形 成对医 疗 机构的有 效制约 。 全球比较的结果表明,充分发挥竞争性私立部门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和医疗保 障中的作用,能够形成公共医疗体系之外的强大的补充性力量,这对于提高整 个医疗系统效率、降低国家财政负 担、 合 理配 置和 利用医 疗 资源 等都 发挥了 至 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仍由公共部门绝对主导,私 立部门和 竞争性 的 力量在医 疗卫生 体 系的作用 和潜力 尚 待挖掘。 总结一下 ,改 革开放 40 年以来, 中 国经济发展 取得 了 举世瞩目 的成就 。 但是, 中国当前仍处 于社会 主 义初 级阶 段,国 民 收入 正从 中等水 平 向高 等水 平迈进 。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于中国卫生总费用的需求还将继续增长,仍然存在发展 空间。我们要牢牢把握住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事实,科学客观地认识中国 医疗卫生体 系 的现状 。 通过 全球 视角, 我 们研 究发 现,中 国 的医 疗卫 生投入 与 当前 经 济发 展水 平是 相适 应的 ,中 国医 疗卫 生体 系的 不合 理主 要体 现在 结构上。 12 表二 IGI 研究 ,数 据由 “International Profiles of Health Care Systems, 2016 ”和 各 国统计 数据 整理 而得 13 第三节 透视 中国医 疗体系: 三大结 构 性问题 中 国 医疗 体系 的问题 不 是总 量而 是结构 , 主要 体现 在:中 国 的医 疗健 康需求 不 仅总量急剧增长,而且结构也在逐渐裂变,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层次化、动 态化的特征,这种趋势性变化来得快且急,并且不可逆转;而供给来源于原来 的计划经 济体制 , 无论是总 量还是 结 构都无法 适应需 求 变化的新 格局。 1 、 中国医疗 体系的 结 构性弊病 :供给 与 需求间存 在严重 背 离 我们在本章第一节中分析了, 过 去三十 年 ,中 国的 医疗健 康 需求 急速 增长, 尤 其是 2003 年以后 ,中国的 医疗健 康 需求增长 速度明 显 加快。然而 , 中国现 有 的 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对医疗需求快速增长的反应过于迟缓,中国医疗健康庞大的 需求与缓 慢的供 给 之间,已 经产生 了 一个极深 的“沟 壑 ”(详见 专栏5 )。 医生是医疗服务供给体系里最关键 的资 源,我 们用 执业医 生 数量 分析 医疗体 系 供给资源 情况。2003-2017 年,相比于 执业医生4.8%的年均复合增 长率, 住 院病 人数量的 增速达到 12.4%,增速 非常惊 人。这意 味着, 如 果所有执 业医生 都 参与 提供住院 服务, 那 2003 年每个执业 医 生年均负 责 27 个 住院病人 ,这个 数 字在 2017 年增长到67 人。从增长 幅度来 看 ,医生数 量在过去13 年间仅增 长了80%; 而此期间 ,总诊 疗 人次增长 了近3 倍, 住院病 人增长 了4.5 倍,其间的 差距 十分 巨大。 并 且, 诊疗总 人次 、 住院 病人数 量 在某 种程 度上反 映 的是 已经 被实现 的 医疗需求,当医生的工作量达到饱和时,还隐藏着大量的未被满足的医疗服务 需求。这些是医疗需求隐藏的边界、边缘,也是社会“看病难”抱怨四起的重 要原因。 但 现 有的 中国 医疗卫 生 服务 供给 体系对 需 求的 快速 增长反 应 过于 迟缓 。对任 何 产业而言,相对于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而言,供给原本就是有粘性的,因为建立 产能本身就需要时间。医疗服务人命关天,研究新 的治疗 方 法、 培养 和培训 医 生、积累医疗案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 个经 济体 医疗 卫生 服务 的供 给提高, 就更需要时间和积累。即使在当今医学高度发达、即使我们能够向先进国家学 14 习,也不能改变医疗体系供给能力需要逐步积累这一规律。更何况,由于我们 的医疗体系是从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包办的体系脱胎而来,医疗供给体系的原 有的结构 性弊端 , 还进一步 阻滞了 市 场对新需 求快速 的 反应速度 。 总 而言 之, 中国 医疗 体系 的第 一大 结构 性弊 病是, 供 给与 需求 间存 在严 重背离, 医疗供需 存在“ 沟 壑”困境 。更何况 2003 年以后 的需求 增长,只 是中国 的 第一 波医疗需求集中释放的浪潮,随着医疗消费升级和老龄化,中国的医疗健康需 求 总量 的 增长 速度还 将 继续 加速 ,而且需求 结 构也 在逐渐 裂 变, 呈现 多元、 层 次的特征。中国 医疗 供 给体 系变 化滞后 , 如何 适应 当前、 乃 至未 来中 国的医疗 需求新格 局? 图 IGI 研究 ,数 据来 源: 历 年中 国卫 生统计 年鉴 专栏 5 中国医疗 供需的“沟壑”困境: 核心医疗资源的增长严 重滞后于医疗健康需求 为了解中国医疗供需情况,我们对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医疗服务量的增长、以及执业医生的 增长进行了分析。1998 年住院病人的增速超过执业医生,2003 年增速明显加速。相比于执 业医生 4.8% 的增速,住院病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2.4% 。从诊疗人次和执业医生的增 长来看, 1993-2003 年之间中国的诊疗总人次的增长慢于执业医生,2004 年开始中国诊疗 总人次快速增长,增速远快于执业医生。 15 2 、 中国医疗 体系的 结 构性弊病 :医疗 供 给内部的 不平衡 发 展 医疗供给体系对于广大民众需求的反应迟钝,除了 上述提 到 的核 心资 源总量 不 足 的 原因 ,另 外一个 重 要原 因是 医疗供 给 体系 内部 存在结 构 性弊 病, 医疗资 源 分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资源错 配,一 方面 造成体 系 运行 效率 低,大 量 核心医疗资源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公立 医疗机 构 高度 垄断 格局下 , 在 面对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动态化发展的医疗健康需求时,中国 现有 医 疗体系反 应难以 适 从,并滋 生出“ 以 药养医” 、“过 度 医疗”等 医疗乱 象 。 首先,公立医疗体系内部 存 在结 构性问 题 , 核 心医 疗资源 未 能最 大程 度发挥 价 值,医疗 资源配 置 效率低下 。 一方面, 资源在 公 立医院体 系内部 存在 严重错 配(详 见 表三)。 我们看 2017 年 卫生资源 的配置 情 况,公立 三级医 院 分配到的 财政补 助 是一级医 院的 20 倍,卫 生技术人 员是一级医 院 的7.6 倍。资 源错配导 致医疗 服 务向三级 医疗机 构 拥挤, 大医院“人满为患”。尤其 是公 立三级 医 院,每所 医院的 年 均 门 诊量 分别是 二 级、一级 和基层 医 疗机构的 4 倍、10 倍和 175 倍;住院 病人数量 是二级 、 一级 和基层医 疗机构的3 倍、9 倍和840 倍,病床使 用率更是 连续几年 维持在100%以 上,长期 满负荷 甚 至超负荷 运转。 IGI 研究 ,数据 来源:2018 年 中 国卫生统 计年鉴 表三 16 另一方面, 目 前的医 院 不仅 承担 着住院 服 务和 急诊 医疗, 也 不并 能聚 焦在大 病 重病和疑 难杂症 , 医院还承 担着很 多 常见病的 基础诊 疗 工作。以 2017 年为 例 , 平均每所 基层医 疗 卫生机构 1 承担不到5000 诊疗总 人次, 而平均每 所三级 医 院提 供了超过 83 万总 人次的诊 疗量。 与 之形成对 比的是 , 一、二级 医院和 基 层医疗 机构的医 疗资源 利 用效率低 ,造成 了 医疗资源 的闲置 和 浪费。 中国的医疗体系结构不合理、运行效率低, 使 得原 本就非 常 匮乏 的医 疗资源 被 大量地闲置和浪费。如何“盘活”这些闲置的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 医 疗资 源的 利用 效率 ,并 发挥 最大 效用 ,是 中国 医疗 体制 改革 亟需 关注 的问题。 再来,新兴的医疗健康需求在现有医疗体系里缺乏承担主体,拥挤在公共医疗 体系里面,并对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形成挤压,这也是造成“看病难”的另一 重 大原 因。 正如 我们 在前 面分 析的 ,这 一新 兴需 求随 着人 口老 龄化 、消 费升级, 即将迎来爆发性增长。如果这一弊病得不到解决,未来“看病难”的问题将在 中国愈演 愈烈。 事实上 , 强大 的市场 需 求已 经开 始倒逼 医 疗供 给体 系产生 反 应, 在公 立医疗 机 构内部,已经孕育出了特需门诊、国际医疗部等新的供给形式;越来越多的患 者 选择 去美 国、 日本 、德 国等 发达 国家 进行 体检 和诊 疗, 出国 生娃 、境 外就医、 医疗旅游等如火如荼,成了医疗市场“新蓝海”。这 种种 现 象表 明, 医疗健 康 需求升级在对中国医疗体系现状提出巨大挑战的同时 , 也为中国医疗健康事业 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 如果 能够把 握 这个 机遇 ,中国 医 疗健 康事 业将全 面 迎来发展 黄金时 期 ,并为中 国经济 增 长注入新 动力。 1基层医疗 卫生 机构 ,包 括社 区卫 生服 务中心 (站 ) 、乡 镇卫 生院 、诊 所、 医务室 、村 卫生 室等 。 17 3 、 中国医疗 体系的 结 构性弊病 :单一 的 医保支付 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公费医疗体系。随着 中国 经济发展、社会 的 演变, 公 费医疗体 系不再 适 合国情。 中国医 疗 卫生体制 改革 于1958 年启动,并 从1994 年 开始建立 医保支 付 体系,在 不到 20 年的时间 里建 立了 全面覆盖 的社 会医 保支付 制度。 当 前,中国基 本 医疗 保险 已经实 现 “广 覆盖 ”,保 障 水平 与中 国现有 经 济水平相 当。 在中国当前经济水平下,“广覆 盖” 的原则就决定了中国的社会医保支付体系 的 保障 水平 不高 ,只能 为 全体 国民 提高 基本 的、 低水 平的 、均 质化 的医 疗服务。 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医保支付体系无法覆盖社会 不断 增长的 对 高质 量医 疗服务 的 需求。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各地区和领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的 国家,指望由政府的基本医保来保障全体国民( 与 发达国 家 相当 )高 水平、 高 质量的医 疗卫生 服 务,并不 现实。 以商业保险为代表的补充医疗保险体系,近几年发展非常快,但 尚 未发 育起来。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 协会的调研,2017 年 中国大中城市健 康险市场的渗透率 仅 为 9.1% , 未能形成对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补充。伴随医疗健康消费升级,社会对 于 高 品质 的、 人性化 的 、个 性化 的医疗 需 求迅 速上 升;人口老龄化,推动未 来 几十年 针 对高 龄人群 的 疾病 预防 和治疗 、 健康 管理 和维护 、 养生 和保 健、临 终 关怀等方面的需求爆发增长。 如 果没有 新 的医 保支 付体系 为 这部 分的 需求提 供 保障,那 么无论 是 公共财政 ,还是 个 人都要面 临沉重 的 负担。 可行的出路,是政府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在此之外,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满足社会中新兴中产阶级不断增长的新的健康 服 务需 求。 我国 属于 “社 会医 疗保 险模 式” ,基 本医 疗保 险已 经实 现全 面覆盖, 但 受制 于我 国的 基本 国情 (经 济发 展阶 段、 人口 基数 、地 域差 别、 城乡 差别), 仅能保障全体国民基本的医疗需求。商业医疗保险, 能够 补 充基 本医 疗保险 的 支 付缺 口, 拓宽 保障 范围 ,提 升保 障程 度, 为高 端市 场提 供差 异化 的优 质服务。 18 第四节 中国 医疗健 康产业开 启全新 十 年 随着中国进入 中等收 入 国家 行列 ,民众 的 温饱 问题 得到普 遍 解决 之后 ,新兴 的 中产阶级对健康的需求会急剧增加,形成健康领域消费升级的浪潮 , 进而迎 来 医疗健康 产业发 展 的黄金时 代。跟 10 年前相比,社 会 对医疗健 康的需 求 不仅在 数量上井喷,在质量上也迥然相异。这就是说,社会不仅需要我们的医疗体系 提供“数量充足”的医疗健康服务,还对服务效果、品质和体验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面对日益增长的需 求,中国政府制定 了“健康中国 2030 ”战略规划,使健 康 产 业发展上 升为国 家 战略。“健 康 中国 2030 ”规划了 未来 15 年中国医 疗健康 产 业 的发展蓝 图,明 确 了医疗健 康产业 的 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健康产业 规 模超过 8 万亿,到 2030 年达 到 16 万亿。中 国 医疗健康 产业规 模 从 4 万亿到 16 万亿, 每5 年翻一番, 这 其中蕴含 着大量 的 发展机会 。 中国医疗 健康产 业 发展的重 要驱动 力 ,现阶段 主要不 是 新技术( 如移动 互 联 网、大数 据等 ),而 是 中产 阶级的 消 费升级、 和医疗 体 制机制改 革。我们认 为 改革的关 键,在 于 选准启动 医改进 程 、打开医 改局面 的 关联最强 的核心 环 节进 行突破, 也就是 医 疗服务体 系的变 革 。当前, 中国医 疗 服务体系 难以适 应 日益 多样化的 需求新 局 面,结构 性弊病 凸 显。未来 十年, 医疗 服 务突 破的进 程 和范 围,将影 响是整 个 行业发展 的速度 和 水平,是 医疗健 康 产业发展 的关键 。 “健 康中国2030”规划 也提出, 医疗健 康 产业发展 将以“ 体 制机制改 革创新 ” 为动 力形成关 键突破 。 在全球60 亿 人口中 ,一个 由14 亿人口 所构成的 庞大的 医 疗健康需 求,正 从 低收 入条件的 “生 存型 ”向中等 收入条 件 的“品质 型”迈 进 ,这将成 为未来10 年中 国医疗健康需求发展的一股新力量。这对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提出了挑战,但 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历史机会。如果 中国能 够 抓住 这一 历史性 的 机会,医 疗健康 产 业将会展 现出一 幅 全新的未 来图景 。 19 小结 本章主要 观点: 1 、中国医疗 需求增 长从2003 年开始加 速。在人 口老龄 化 、医疗健 康消费 升 级两 大因素的作用下,医疗健康需求 将在未 来 很长 一段 时间里 呈 现总 量高 速增长 , 结构迅速 分化的 格 局。 2 、 一个经济体能 把 多少资源投 入到国 家医疗健康 事业中 ,并不仅是 国家意 愿问 题,更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 从 全球 视野观 察 ,中 国无 论是医 疗 卫生总投入,还是公共卫生投入 , 处于 世界 同等 经济 发展 条件 国家 的平 均水平, 是和中国 当前经 济 发展水平 相适应 的 。 3、我们认为,中 国 医疗体系的 弊病并 不在于总量 ,而是 结构。中国 医疗体 系存 在三大结构性弊病 :1) 供给与需求间 存在严重 背离 : 一方 面核 心医 疗资 源增长 严重滞后于需求变化;一方面,需求快速裂变,呈现多元化特征,当前医疗体 系无法应对日益多 样化的需求;2) 医 疗供给体系内部存 在资源错配,医疗 资源 分布不均衡、分配结构不合理。资源错 配造成 体系 运行效 率 低, 核心 医疗资 源 的价值没有 充分发 挥;3 ) 针对多样 化 、多层次、 个性化 、动态化发 展的医疗 健 康需求,目前社会基本医保体系无力承担为这一部分需求的保障。 中 国需要 新 的医保支 付体 系为这 部 分的 需求 提供保 障 。 可 行的 出路, 是 政府 提供 的基本 医 疗保险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在此之外,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满 足社会中 新兴中 产 阶级不断 增长的 新 的健康服 务需求 。 4 、形成健康 领域消 费升级的 浪潮, 进 而迎来医 疗健康 产 业发展的 黄金时 代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