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 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2018 年 12 月 目录 15. 丰 富 农村 治 理方式 营 造 生态 宜 居新 风 尚 (江 宁 区张 溪 社 区 ) . 3 16. 健 全 治理 体 系 创 建 文明 乡 村 (六 合 区大 泉 村 ) . 8 17. 整 合 发挥 资 源优势 推 动 农村 产 业融 合 发展 ( 溧水 区 石头 寨 村) . 12 18. 做 美 生态 环 境 打 造 宜居 乡 村 (宜 兴 市白 塔 村 ) . 17 19. 坚 持 文化 引 领 树 立 乡风 文 明新 典 范 (贾 汪 区马 庄 村 ) . 21 20. 顺 应 民意 建 设 生态 宜 居家 园 (睢 宁 县高 党 村 ) . 26 21. 叠 加 自然 资 源和 文 化历史 彰 显 特色 乡 村旅 游 (金 坛 区仙 姑 村 ) . 31 22. 注 重 科技 引 路 循 环 农业 尝 甜头 (常 熟 市中 泾 村 ) . 37 23. 着 力 建设 美 好新 农 村 树 立 乡村 振 兴新 样 板 (太 仓 市电 站 村 ) . 42 24. 做 活 盆景 产 业 实 现 民富 村 美 (如 皋 市顾 庄 社区 ) . 46 25. 坚 持 质量 兴 农 实 现 跨跃 发 展 (海 门 市镇 兴 村 ) . 51 26. 繁 荣 乡村 文 化 提 升 乡风 文 明 (海 州 区江 浦 村 ) . 55 27. 依 托 山水 生 态环境 打 造 美丽 宜 居乡 村 (灌 云 县石 门 村 ) . 59 14.多 措 并举 培 育产业 加 快 推进 富 民强 村 (涟 水 县合 心 村 ) . 63 1. 全 面 推动 振 兴 探 索 新塘 之 路 (金 湖 县新 塘 村 ) . 68 2. 村 园 融合 发 展 产 业 富民 强 村 (东 台 市兰 址 村 ) . 73 3. 打 造 生态 特 色 建 设 田园 风 光新 农 村 (大 丰 区恒 北 村 ) . 78 4. 发 挥 城郊 优 势 建 设 水美 乡 村 (广 陵 区沙 头 村 ) . 85 5. 深 化 产业 融 合 发 展 富民 经 济 (高 邮 市菱 塘 村 ) . 89 6. 打 造 葡萄 特 色小镇 加 快 产业 融 合发展 (句 容 市丁 庄 村 ) . 95 7. 深 挖 潜力 打 造 宜人 宜 居新 农 村 (扬 中 市新 治 村 ) . 100 8. 因 地 制宜 谋 发展 乡 村 旅游 踏 新路 (姜 堰 区湖 南 村 ). 105 9. 发 挥 内在 活 力 实 现 产业 兴 村 (泰 兴 市祁 巷 村 ) . 109 10. 转 型 升级 促 发展 培 育 产业 新 动能 (沭 阳 县周 圈 村 ). 113 丰富农村治理方式 营造生态宜居新风尚 (江宁区张溪社区 ) 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丰富创新农村治理方式 , 张溪社区走出一条城郊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张溪社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美丽乡村示范区的核心区。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 “ 谷里鱼圆 ” 产自于此, 传统民俗 “ 张溪腰鼓 ”“ 板凳龙 ” 流传至今,举世瞩目的释迦牟 尼佛顶骨舍利在牛首山永久安奉,堪称千载一时、因缘殊胜。交通便捷。半小时车程可达高铁南京南站、禄口机场,宁马高速、 正方大道、银杏湖大道、旅游大道等交通干线成网成环。自然生态优美。板桥河、石坝河奔流汇入长江,马达山、竹子山等形成了典型的丘陵地貌,富含重要的生态资源。社区 2016 年获江苏 水美乡村, 2017 年社区所属徐家院村被列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 村首批试点,同年 12 月荣获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宜居奖,展现 “ 梦里江南 ” 的现实模样。 一、发展现状 张溪社区面积有 9.6 平方公里,辖 19 个自然村,人口 3245 人, 2017 年人均纯收入 2.9 万元,村级固定收入 180 万元。目前,社区所有自然村的水、电、网络、有线电视、路道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覆盖率达 100%,建立了农村河道、农村道路、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 “ 五位一体 ” 的综合管护机制。 全社区农民集中居住率达 60%以上,卫生改厕达标 率 100%,农村 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覆盖率达 98%,秸秆综合利用率 100%,空气质量优良率 98%以上。社区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 100%。拥有配套完善的幼儿园、卫生医疗站各 1 所,居家养老中心 1 所、生态 健身广场 9 处,益民社会服务中心、新翼社会工作站 2 家,助老、 助幼、助残累计服务超过 1000 人次,社区已登记志愿者超过 500 人、占人口比例超过 15%,基本形成了以社区干部为领导核心、社会组织为中坚骨干、社区志愿者为基础保障,社区党员群众共同参 与社区服务格局。保留了村庄内的老房屋、大树等有形的村 庄文化,以及谷里鱼圆、谷里民歌、张溪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有村史馆、综合性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电子图书馆、人人书 院等文化活动设施,成立了张溪锣鼓队、张溪广场舞宣传队等民 间文体团队。建立健全了 “ 村规民约 ”“ 农村垃圾分类积分制 ” 等制度,通过每年开展的 “ 张溪好人 ”“ 五好家庭 ” 及 “ 卫生先进 ” 等活动,使张溪社区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 ) 创新机制,生态惠民。 张溪社区建立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 “ 三位一体 ” 的保护机制。进一步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 合治理 成效,加强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杜绝农地抛荒,精 细化耕作好每一分土地,着力呈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地田园风 光。注重 “ 绿化、彩化和美化 ” ,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完 善村庄水、电、路、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享受 便利的现代生活。因地制宜改造农户的门户庭园,增添梨、石榴、 无花果等常见经济树种 1000 余亩,互补种植郁金香、洋水仙等 季节性花卉 60 余亩,形成了四季有风景的乡村风光。 张溪社区建立完善村庄长效管护机制,采取 “ 两次四分法 ” ,在徐家院试点开展农村垃圾分 类处理工作,以点带面,逐步向全社区推广,重塑和谐共融的人地关系,留住山青、水秀、村洁的田园风貌。据测算,实施农村垃圾分类试点以来,垃圾处 理量同比下降 40%,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目标稳步前行。 (二 ) 培育主体,产业富民。 张溪社区以合作社、种植大户为主体,以互联网 +有机瓜果蔬菜为主要业态,按照 “ 三园共建、三产联动 ” 的产业发展思路,建设绿色安全食品生产基地 1600 余亩,打造了 “ 野八鲜 ”“ 水八鲜 ”“ 蓝莓庄园 ”“ 花猫农场 ” 等特色品牌。同时,搭建蔬菜加工配送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 销售,年产值约 4000 万元。以农地入股的方式,成立溪沚田畔 农地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户 148 户,入股农田 537 亩,实行 “ 五个统一 ” ( 统一布局,统一育苗,统一植保,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 运行机制和 “ 租金保底 +股份分红 ” 的收益分配机制。合作社成立以来,累计开展职业农民培训 300 余人次,鼓励和帮助农 民成立家庭农场 13 个,初步建成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 “ 三农 ” 工作队伍,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致富。 (三 ) 强化治理,服务便民。 张溪社区紧扣 “ 为民服务 ” 这个中心,织密 “ 社区治理网 ” 。启动 “ 溪 ” 阳红项目,扩建居家 养老服务中心,全面提供老年人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急、 助娱等 “ 六助 ” 服务;结合社区医疗站、老年学校、社区暑期课 堂,提供全方位的居家养老和青少年服务。健全社区综治办、人 民调解委员会、警务室、律师工作室和信访接待室等 “ 一办一委 三室 ” ,妥善处理矛盾纠纷;与街道城管、综治等职能部门紧密 配合,组建特色田园乡村综合执法队,第一时间为居民解决切身 利益问题;设立司法站,免费普及司法知识、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张溪社区围绕 “ 网格治理 +乡贤评议 ” ,打好 “ 为民服务牌 ” 。扎实开展特色田园乡 村 “ 五双 ” 行动,构建了 “ 1 个党总支 +3 个党支部 +11 个片区 ” 的网格治理格局,实行片长包干负责制群众实际问题。成立乡贤议事会,通过议服务事项、评社区干 部、选身边典型等 “ 一议一评一选 ” ,搭建为民服务新平台;通 过“ 乡贤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代表会、社区 评选会 ” 的 “ 五会制 ” ,组织评议活动 60 余场,推举优秀老党 员石庭宝、最美母亲张九兰等好人好事 30 余人次,议定并实施 民生实事 400 多件,把居民的 “ 看法 ” 变成社区的 “ 做法 ” 。 张溪社区狠抓三支队伍联动服务,打造 “ 命运共同体 ” 。坚 持以社区 党总支统揽,积极引进培育社会组织,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努力推进 “ 三社联动 ” 。强化核心队伍,让服务更贴心, 社区坚持和群众做亲戚、成朋友,做到 “ 无事不找、无心不谈 ” ; 发展骨干队伍,让服务更专业,广泛开展助老、助幼、助残服务, 累计服务超过 1000 人次。壮大基础队伍,让服务更周到。组织 开展入户陪伴、节日慰问等 “ 暖心 ” 行动,众多居民深受感动感 染,逐步由 “ 被服务者 ” 转变为 “ 志愿者 ” ,目前社区已登记志 愿者超过 500 人。 三、启示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社区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通过 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深度合作,量 身制定社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以规划为龙头,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将社区划分为三大板块,即北部建设绿色蔬菜种植 基地、西南部建设生态旅游区和东部建设高效粮油生产基地。同 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和可追溯制度,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新技术;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植新业态,拉长产业链, 全面提升绿色生态农业建设成效。 二是盘活存量资产,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社区以服务农民、富裕农民作为发展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带动村民增收的引领、促进和保障作用,通过入股合作、自行开发 和兴办合作组织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发盘活了集体资产、存量 建设用地和自然资源,增强乡村的内生发展动能。 2017 年累计 盘活闲置民房 8 处共计 1200 平米,利用集体建设用地 2500 平米, 实现资产资源盘活再利用,实现增收 50 万元。 三是坚持民主法制,实现乡村和谐治理。 社区通过引导村民公开选举村长、推广农村垃圾分类积分制、评选邻里乡贤等活动, 引导村民广泛参与,有效推动村民自发自觉提升文明素质,通过 三治合一融 合运用,逐步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倡导乡村振兴新风尚。 健全治理体系 构筑文明乡村 (六合区大泉社区 ) 坚持走组织振兴之路,大泉社区健全自治、法治、 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使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大泉社区位于六合区竹镇镇中部,是 “ 农民的好支书 ” 李元龙同志的家乡。该村紧邻宁连高速,西部干线穿境而过,境内有 竹泉路、同心路、环湖路、三星大道等,交通十分便捷;多年来的植树造林、村庄绿化,全 村森林覆盖率达 52%以上,是省级绿 化示范村;先进人物辈出,先后涌现了 “ 农民的好支书 ” 李元龙、 “ 全国道德模范教师 ” 徐其军等先进人物。 一、发展现状 大泉社区辖区面积 28016 亩,总户数 2740 户、人口 9080 人, 下设 36 个村民小组,党员 286 名。辖区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以大泉湖 止马岭为核心的休闲旅游度假区山水相连、植被繁茂,迷人的桃花岛、美丽的大泉湖、万亩彩叶苗木基地让人流连忘返。该社区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万亩桃园、万亩富硒产业园、万亩彩色苗木基地,千亩生 态茶园等一批农业生产基地;有效整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 乡村旅游业,打造了 “ 多彩竹镇、欢乐大泉 ” 乡村旅游节、 “ 相约大泉湖、情定桃花岛 ” 踏青交友会、环大泉湖自行车赛等一批文化旅游活动品牌。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 ) 夯实农村党建基础。一是强阵地建设。 长期以来,持续加大对党建的投入,重点对组织活动场所进行完善,确保议事 有屋子、活动有场所;购置必备设施 ( 电视、投影仪、电脑、党建杂志 ) ,确保村党组织工作、活动正常开展。着力把村级组织 活动场所打造成乡村振兴学习堂、道德讲堂、 党员议事堂、党员培训堂,实现了办事能找到人、活动能聚齐人、平时能吸引人的 建设目标。二是强组织力量。 从解决党组织力量不强、结构不优、 影响力不够大等问题入手,将思想上积极靠近党组织、有正义感、 能干事、想干事的人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壮大后备力量。村级组 织充分发挥 “ 吸铁石 ” 作用,把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群团组织、 各方面骨干等农村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都吸引过来,同学习、同 议事、同活动、同为发展献计献策。 三是强素质提升。 结合群众 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村民们积极健康的兴趣爱 好,树立崇文尚礼的生活理念;制定操作性强的 培训计划,组织 好党员的培训学习,抓好党员日常学习的组织管理,农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二 ) 自治中共筑幸福家园。 大泉社区扎实推进党务、村务、 财务事项全程公开,营造出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每年 6 月 30 日和 12 月 3 日,举行村务公开 “ 民主日 ” 活动,邀请财务监督小组、老党员、老教师对村级账务进行核查;组织党员、 和事佬等深入农家小院、田间地头,通过唠家常的方式收集纠纷、 诉求等社情民意,把矛盾萌芽化解在一线,让和谐因子植根在基层;通过与群众交真心结真情,充分了解新时期农民养老服务、 文体活动场所建设等方面的新需求,在调查的基础上,为全村 2740 户建立家庭档案,实行动态跟踪管理,真正做到了用脚步丈量民意;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定村规民约,移风易俗, 抵制迷信,遏制陋习,推行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成立环境 整治、治安巡逻、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队 8 个,全村各类注册志 愿者 1450 名;依托 “ 乡风文明志愿服务岗 ” ,不定期组织开展 “ 邻里守望 ” 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孤寡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五保、低保户等弱势群体;依托大泉人家 “ 希望来吧 ” ,关爱服务全村 60 多名留守儿童。 (三 ) 善治中开创新风尚。 大泉社区依托民俗文化载体,整合资源将法治文化内容有机融入村史村情、民风民俗、尚德励志、文化艺术。开展法治专题讲座、法治文化演出、法治文化广场、法治讲堂等宣传,调动农村干部、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增强 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开展 法制宣传日、青少年法制宣传周活动,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展放法 制宣传图片,设置法律咨询台,分发宣传资料,营造浓厚的学法 氛围。每年邀请区法院、检察院到村进行法律法规的宣讲,极大增强了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意识。 (四 ) 德治 中培育新风尚。 大泉社区坚持以文养德,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和道德,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党员活动日、道德讲堂 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村民 讲道德、守道德,切实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每年开展 “ 好儿 女 ”“ 好婆媳 ” 、 “ 好夫妻 ” 、五好文明家庭、十佳矛盾调解员、 优秀共产党员等评选活动,每半年发布一次村民善行义举榜,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