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研究系列专题(四):对外开放篇:开放进程谨防风险,外资银行重点突进.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新时代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研究系列专题(四):对外开放篇:开放进程谨防风险,外资银行重点突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时代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研究系列专题(四):对外开放篇:开放进程谨防风险,外资银行重点突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时代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研究系列专题(四):对外开放篇:开放进程谨防风险,外资银行重点突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时代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研究系列专题(四):对外开放篇:开放进程谨防风险,外资银行重点突进.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时代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研究系列专题(四):对外开放篇:开放进程谨防风险,外资银行重点突进.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 年 8 月 22 日 新时代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研究系列专题(四 ) 对外开放篇:开放进程谨防风险,外资银行重点突进 宏观专题 宏观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相关研究报告 宏观专题报告 20190717-新时代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研究系列专题(一):演变与现状篇:改革与竞争兼顾,成长与分化并存 宏观专题报告 20190723-新时代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研究系列专题(二):利率市场化篇:利率并轨“惊险一跃”,倒逼银行结构转型 宏观专题报告 20190814-新时代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研究系列专题(三):国际经验篇:多元化循序渐进,国际化有的放矢 首席经济学家 张明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证券分析师 陈骁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16070001 010-56800138 CHENXIAO397PINGAN 魏伟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13060001 021-38634015 WEIWEI170PINGAN 研究助理 郭子睿 一般从业资格编号 S1060118070054 010-56610360 GUOZIRUI807PINGAN 本报告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 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 或估值分析。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本报告是我们新时代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 转型研究系列的第四 篇专题,主要目的在于 分析银行业扩大对外开放对商业银行的潜在 影响 。 银行业扩大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既是银行 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本报告首先总结了在华外资银行的经营现状,然后对比 研究 了不同开放路径对银行业影响的国际经验,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 了未来中资银行面临的潜在冲击 与应对策略 ,具体如下: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现状 外资银行通过自设分支机构和入股中资银行两种策略 布局中国市场 ,目前呈现如下特点:第一,国际金融 危机之后,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增速有所下降,资产占比震荡下行,目前不足 2%;第二, 资产收益率低于国内银行 , 但自 2016 年外资银行加大业务创新以来,其 资产收益率 持续攀升, 与国内银行之间的差距震荡收窄,一度 与城商行持平;第三,外资银行的经营更加稳健。 不良贷款率 一直低于我国商业银行, 资本充足率和拔备覆盖率 都高于国内经营较为稳健的大型商业银行;第四, 金融危机之后 , 外资银行频频撤资大型商业银行,转而显著增加对中小银行的入股,尤其是股权较为分散的中小银行,外资银行 的 股东地位大幅提升 。 不同开放路径对银行业影响的国际经验分析 通过总结分析不同开放路径下,印度银行业成功的开放经验和阿根廷 开放的失败教训,可以得知一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应该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应该同时推进,甚至应该首先对内改革(包括对民营资本开放)强化本国银行业的竞争力;第二,采取审慎、渐进的开放路径,防止银行业被外资掌控;第三,金融开放的本质是引入竞争,要避免外资银行通过自身的优势在某一领域形成新的垄断; 第四, 在银行业开放的过程,维持稳健的经济基本面非常重要 ;第五 ,金融服务业开放与资本管制并行不悖,保持适当的资本管制至关重要。 开放新阶段下中资银行面临的潜在冲击与应对策略 外资银行未来可能在如下领域进行重点布 局:其一,加大对长三角和珠三角重点城市布局,这会加大对股份制银行的冲击;其二,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 高端财富 管理业务 尤其是全球财富管理 , 以及金融资产交易业务布局;其三,加大对股权分散的城商行、农商行 和其它非银机构股权投资,实现综合化经营 。 也不排除外资银行通过并购重组中资金融机构来增强竞争力的可能性 。 中资银行的应对策略:第一,立足国内提高效率,在保持传统业务优势的同时,加强对非传统业务的人才、科技和资源投入,稳步推进多元化转型。第二,有的放矢的进行国际化布局。业务方面,逐渐实现由当前立足于服务“走出去”企业的业务模式向全球化经营、充分融入当地市场的综合化模式转变;空间方面,加大对经济增长前景较好、华人人口众多、与中国贸易往来频繁地区 布局,如东南亚;顺应国家战略部署,结合企业“走出去”需求, 强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网点覆盖。第三,通过引进股东的方式,加强与外资银行合作,弥补发展短板。 证券研究报告 宏观 宏观专题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2 / 17 正文目录 一、 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放开,银行业开放进入新阶段 . 4 1.1 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程 . 4 1.2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现状 . 5 二、 不同开放路径对银行业影响的国际 经验分析 . 9 2.1 印度成功的经验:开放与改革审慎并行,同时保持资本账户管制 . 9 2.2 阿根廷失败的教训:过快开放丧失控制权,资本账户放松加剧冲击 . 12 三、 开放新阶段下中资银行面临的潜在冲击与应对策略 . 14 3.1 外资银行未来可能重点布局方向 . 14 3.2 中资银行的应对策略 . 15 宏观 宏观专题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3 / 17 图表目录 图表 1 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程 . 5 图表 2 外资银行资产规模占比较低( %) . 6 图表 3 外资银行净息差较低( %) . 6 图表 4 外资银行不同类别资产的占比( %) . 6 图表 5 外资行的资产收益率处 于低位( %) . 7 图表 6 外资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低( %) . 7 图表 7 外资行的资本充足率较高( %) . 7 图表 8 外资行逆势收缩理财业务 . 7 图表 9 2018 年末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入股情况 . 8 图表 10 印度表列银行中不同类型银行的资本占比 . 10 图表 11 印度表列银行存贷款市场集中度 (赫希曼赫菲德尔指数 )下降( %) . 11 图表 12 印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趋势下行 . 11 图表 13 印度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 11 图表 14 印度不同类型银行中介成本占总资产比重的变化( %) . 11 图表 15 阿根廷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变化 . 12 图表 16 阿根廷 GDP 在金融改革时期剧烈震荡 (%) . 13 图表 17 阿根廷的恶性通胀并无缓解( %) . 13 图表 18 阿根廷在金融开放时期外债迅速扩张 (%) . 13 图表 19 阿根廷 政府负债率持续攀升( %) . 13 图表 20 外资银行和本国银行的资产占比 . 14 图表 21 新自由主义改革提振了阿根廷经济增长( %) . 14 图表 22 中资银 行与外资银行的优势对比 . 15 宏观 宏观专题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4 / 17 一、 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放开,银行业开放进入新阶段 1.1 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程 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程迄今为止大致包括四个阶段 。 从内容上看,我国的金融开放包含金融服务业和资本项目两个层面的开放 。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包括金融机构牌照、外资持股比例以及具体金融业务范围的开放;资本项目的开放主要是便于跨境资本流动,具体包括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跨境资金的结算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内容。 银行业的开放属于典型的金融服务业开放。我国银行业的开放一直在谨慎推进,直到 2018 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的讲话中表态“大幅放宽金融业市场准入”,落地于放宽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以及放开外资经营限制, 标志着我国金融行业迎来全面开放的新纪元。具体来看,我国银行业开放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93 年):起步探索阶段 。 1979 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我国的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这 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开始对外开放。在起步探索阶段,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采取试点的原则,地域主要在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而且,外资银行只能在我国设立代表处或分行,业务范围限制在外币业务。 第二 阶段( 1994-2001 年): 市场化程度提升 。 1994 年我国颁布外资银行相关法规, 允许外资银行可以办理人民币相关业务, 外资银行的 经营范围有所增加。加入 WTO 后,外资银行经营的市场化程度提升, 外资银行 办理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 进一步被削弱。 第三阶段( 2002-2017 年):全面开放阶段 。 2003 年底,我国出台 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允许外资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并做出单一机构不超 20%、多家不超 25%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之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 的地域、客户限制以及业务非审慎限制基本取消, 只保留 市场准入、持股比例、设立形式等方面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国的银行业基本已经全面开放。 第四阶段( 2018-至今):金融开放新阶段 。 2018 年我国金融行业迎来全面开放的新纪元。十九大报告提出“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为国家提速金融开放奠定基调。 2018 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开放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持股比例和金融业务限制大幅放宽。就银行业而言, 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被取消,允许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鼓励在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货币经纪、消费金融等银行业金融领域引入外资。 最新公布的金融开放“国 11 条 ”进一步允许外资机构在华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鼓励境外金融机构参与设立、投资入股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 。 事实上,自 2018 年以来, 不仅仅银行业,证券、保险以及金融市场我国都加快了开放的步伐, 中国的金融开放全面加速进入了新阶段。 如, 2018 年证券、基金、期货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 51%且 3 年后不再受限, 2018 年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 51%, 3 年后不再设限。 2019年底全面取消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前需开设 2 年代表处要求。 最近的 “国 11 条” 进一步开放了信用评级、理财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 等金 融机构,充分体现了“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的原则 。 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既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金融业对外开放一方面能够引入海外资金,增加金融市场活跃度,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也会加剧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程度,迫使国内金融业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从而更好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这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分 。 宏观 宏观专题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5 / 17 图表 1 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程 起步探索阶段( 1978-1993) 1979 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 1981 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 第一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 1985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允 许外资银行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 1990 颁布上海外资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允许上海浦东引 进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限定开展外汇业务 市场化程度提升 ( 1994-2001) 1994 颁布全面规范外资银行的第一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 条例,规定外资银行境内吸收存款不超过总资产的 40% 1996 发布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允许 部分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在浦东试点开展人民币业务 1998 发布关于批准外资银行加入全国同业拆借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外资 银行从事人民币同业拆借和现券交易业务 2001 加入 WTO, 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 缩减 ,允许外资银行在上海、深圳、天津、大连开展人民币业务 全面开放阶段( 2002-2017) 2003.12 出台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允许外资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并做出单一机构不超 20%、多家不超 25%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2006.11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允许外资法人化并享受国民待遇,标志外资进入中国的地域、客户限制以及业务非审慎限制基本取消,但保留市场准入、持股比例、设立形式等方面的限制。 2014.11 修订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允许外资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企业债 券的投资交易业务 2017.3 颁布关于外资银行开展部分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外资银行与境 外母行跨境协作,为“走出去”企业境外发债、上市等提供金融服务 金融开放新阶段( 2018.4-) 2018.04.27 银保监会出台 16 号文,允许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 2018.06.08 银保监会宣布废止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 2018.08.23 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的 决定,正式取消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2019.07.20 鼓励境外金融机构参与设立、投资入股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 ; 允许境外资产管理机构与中资银行的子公司合资设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 资料来源: 政策文件 ,平安证券研究所 1.2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现状 自 2001 年加入 WTO 后,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程加快, 外资银行通过自设分支机构和入股中资银行两种策略,积极布局中国市场 。 1.2.1 资产规模持续增加,但占比依然较低 2002 年我国外资银行规模为 2881 亿元,之后持续增长, 2018 年底外资银行规模为 44177 亿 。在金融危机之前,外资银行迅速扩张,资产年均增速高达 66%; 金融危机之后,一方面受 全球 金融监管的加强, 外资银行在全球调整业务结构; 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母公司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在全球采取收缩战略 ,外资银行资产规模增速也出现一定的下滑,从 2010 2018 年资产年均增速为17%。 从资产占比来看,在金融危机之前,外资银行资产规模在银行业占比持续上行,并在 2007 年达到最高为 2.29%;之后开始震荡下行。随着 2016 年底中国开始加强金融监管,中国中小银行的资产增速开始大幅下降,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占比自 2017 年 又开始缓慢上行。但整体来看,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占比依然较低。 宏观 宏观专题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6 / 17 从资产类别来看,外资银行也在不断调整其资产结构。 以企业贷款为代表的传统业务占比持续下降,自 2016 年开始,外资银行加大对其他资产的资金投向,其他资产的 规模 占比迅速上行。外资银行的净息差持续低于 本土的 商业银行说明相较于本土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 对传统业务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 图表 2 外资银行资产规模占比较低( %) 图表 3 外资银行净息差较低( %) 资料来源: 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图表 4 外资银行不同 类别资产的占比 ( %) 资料来源: 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1.2.2 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但经营更加稳健 根据 2019 年 1 季度最新数据,外资银行资产利润率为 0.64%,低于国内整体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 1.02%。但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资产利润率之差却在震荡收窄, 2016 年 1 季度时,二者的资产利润率之差达到最大为 0.87 个百分点,之后外资银行加大业务创新 ,压缩传统贷款业务,资产收益率开始震荡上行,并于 2018 年底与国内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之差达到最低为 0.15 个百分点。 此 外,从趋势上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还处于下行趋势,外资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已经基本扭转了下行趋势。 随着我国银行业 的不断转型,传统业务对于银行盈利的贡献呈不断下降趋势,外资银行当前的业务劣势也会不断减小;而外资银行的很多优势业务都是未来我国银行转型的重点00.511.522.5010, 00020, 00030, 00040, 00050, 0002002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8资产规模(亿元) 资产规模占比( % ,右轴)1.01.21.41.61.82.02.22.417-0317-0517-0717-0917-1118-0118-0318-0518-0718-0918-1119-0119-03商业银行 : 净息差 净息差 : 外资银行0.010. 020. 030. 040. 050. 060. 005-0305-0906-0306-0907-0307-0908-0308-0909-0309-0910-0310-0911-0311-0912-0312-0913-0313-0914-0314-0915-0315-0916-0316-0917-0317-0918-0318-09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 企业贷款居民贷款 其他资产宏观 宏观专题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7 / 17 业务。展望未来,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与中资银行盈利能力之间的差距也会进一步缩小。 虽然外资银行的资产利润率较低,但外资银行的经营更加稳健。 从不良贷款率来看 ,外资银行一直低于我国的商业银行 。从 2012 年开始,外资银行和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持续上行,但随着外资银行的业务转型,其不良贷款率迅速下降,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率整体还没有出现下行趋势。 从资本充足率和拔备覆盖率来看 ,外资银行都处于高位,且都高于国内经营较为稳健的大型商业银行 。在华外资银行风险偏好稳健,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这与国外大型商业银行历经百年沉淀,形成了稳健的风险文化有关 。 在 2015-2017 年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爆发式增长,农村金融机构理财产品资金余额 增加227%,经营最为稳健的国有银行理财产品余额 也增加 52%,只有外资银行逆 势收缩理财业务下降10%。在本轮金融监管之前,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模式经历了由“通道”业务向“同业”业务的转变,同业理财就是典型的同业业务。我国中小银行依赖同业业务迅速扩大资产规模,但也积累了金融脆弱性,具有不可持续性。 外资银行在理财业务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短期大力发展 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 但由于意识到我国理财产品业务模式 存在合规风险难以持续 ,不但没有追风大肆发展,反而逆势收缩,充分显示其经营的稳健性 。 图表 5 外资行的资产收益率 处于低位 ( %) 图表 6 外资行的不良贷款率 较低( %) 资料来源: 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图表 7 外资行的资本充足率较高( %) 图表 8 外资行 逆势 收缩理财业务 资料来源: 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0.00.51.01.52.014-0314-0714-1115-0315-0715-1116-0316-0716-1117-0317-0717-1118-0318-0718-1119-03大型商业银行 股份制 城商行农商行 外资行0.00.51.01.52.010-0310-0911-0311-0912-0312-0913-0313-0914-0314-0915-0315-0916-0316-0917-0317-0918-0318-0919-03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外资银行10. 012. 014. 016. 018. 020. 022. 014-0314-0915-0315-0916-0316-0917-0317-0918-0318-0919-03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外资银行52 95 165 - 10 227 182 - 500501001502002502015 - 2017 年理财产品余额变化幅度( % )宏观 宏观专题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8 / 17 1.2.3 外资入股青睐中小银行,股东地位大幅提升 2003 年以前,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均采取个案报批制度 ,入股比例均在 5%以内。 2003 年,我国出台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允许外资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拉开了外资银行正式入股中资银行的序幕。截至 2007 年年末,共有 25 家中资银行引入 33 家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总额为 212.5 亿美元。 2008 年以来,外资银行入股行为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 如下三 个方面 。 第一, 大型银行的境外投资者频频撤资 。 在中资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及上市后,境外投资者通过减持、出售股份实现丰厚收益 。如 高盛集团 2013 年 减持工商银行股份 、美国银行 2013 年减持建设银行的股份、 苏格兰皇家银行 2009 年减持中国银行的股份等。 第二,外资银行显著增加对中小银行的入股 。 金融危机后,外资银行在对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撤资的同时,将持股目标转为中小银行尤其是区域性的城商行和农商行。 第三,外资银行的股东地位大幅提升 。 从外资银行的持股结构可以发现:其一, 外资银行的持股比例大幅提升 。 2008 2017 年,撤资外资银行持股比例平均为 5.9%,新入股的外资银行持股比例平均在 13.8%, 有 8 家外资银行成为第一大股东;其二, 新入股的银行的股权集中度相对较低,外资银行的股东地位大幅上升 。新入股银行的前五大股东的股权集中度平均为 53.8%,而我国上市银行前五大股东集中度平均为 70%, 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高达 90%。 外资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仅低于中资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 3.1 个百分点。 图表 9 2018 年 末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入股情况 银行 外资股东 持股比例( %) 入股时间 排名 差距( %) 集中度( %) 交通银行 汇丰银行 18.7 2005 3 7.83 72.29 四川天府银行 德国 DEG集团 2005 5 杭州银行 澳洲联邦银行 18 2006 1 -7.92 48.48 渤海银行 渣打银行 19.99 2006 2 5.01 82 南京银行 巴黎银行 14.87 2006 1 -2.46 41.68 北京银行 ING集团 13.03 2007 1 -4.4 42.23 宁波银行 华侨银行 20 2007 2 1.6 62.86 厦门银行 富邦金融 19.95 2008 2 0.26 64.7 西安银行 丰业银行 19.99 2009 1 -4.24 68.98 烟台银行 恒生银行 15.09 2009 2 19.74 60.13 恒丰银行 大华银行 2009 2 烟台银行 永隆银行 3.77 2009 3 31.06 60.13 厦门国际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 2.55 2009 8 10.73 36.75 吉林银行 韩亚银行 16.98 2010 1 -5.12 50.18 天津滨海农商行 国际金融公司 7.64 2010 8 2.29 49.65 成都银行 丰隆银行 17.99 2011 2 0.07 50.56 齐鲁银行 澳洲联邦银行 17.88 2012 1 -7.63 49.28 重庆银行 大新银行 14.66 2013 1 -1.61 42.13 重庆农商行 黑岩集团 3.48 2013 6 6.44 33.87 上海银行 桑坦德银行 6.5 2014 3 6.88 37.05 青岛银行 联合圣保罗银行 15.39 2015 1 -2.98 71.35 天津银行 澳新银行 11.95 2016 2 3.97 52.06 甘肃银行 花旗集团 2.02 2018 10 10.47 39.78 资料来源: 陈卫东等,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发展、影响与政策,金融监管研究, 2018 年第 10 期 ,Wind, 平安证券研究所 陈卫东等,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发展、影响与政策 ,金融监管研究, 2018 年第 10 期。 宏观 宏观专题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 9 / 17 综上可知,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外资银行资产规模迅速增加,在银行业规模占比持续提升;在危机之后,由于国内中小银行迅速扩张以及外资银行在全球采取收缩战略,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增速有所下降,资产占比震荡下行,目前外资银行资产占比不足 2%,依然较低。由于监管的约束,外资银行的业务优势并没有完全体现,资产收益率低于国内银行 。但自 2016 年外资银行加大业务创新以来,其资产收益率与国内银行之间的差距震荡收窄,一度与城商行持平。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不断转型,传统业务对于银行盈利的贡献呈不断下降趋势,外资银行当前的业务劣势也会不断减 小;而外资银行的很多优势业务都是未来我国银行转型的重点业务。展望未来,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与中资银行盈利能力之间的差距也会进一步缩小。 虽然外资银行的资产利润率较低,但外资银行的经营更加稳健。从不良贷款率来看,外资银行一直低于我国的商业银行。从资本充足率和拔备覆盖率来 看,外资银行都处于高位,且都高于国内经营较为稳健的大型商业银行,凸显了外资银行经营稳健的风格。此外, 从入股行为来看,金融危机之后外资银行频频撤资大型商业银行,转而显著增加对中小银行的入股, 尤其是股权较为分散的中小银行, 外资银行的持 股比例大幅增加,股东地位大幅提升。 二、 不同开放路径 对银行业影响的国际经验分析 随着一国银行业开放程度的提高, 外资银行的数量和市场份额 也不断扩大 , 这会对该国的 金融发展和 金融 稳定 产生怎样的变化,目前并没有完全一致的答案。从理论上来讲,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带来积极的影响,但在相关的实证研究中,由于采用的数据和方法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完全一致。因此,本部分我们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来研究银行业开放的潜在影响。 2.1 印度成功的经验:开放与 改革 审慎 并行,同时保持资本账户管制 为了提高银行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印度银行业采取了对内改革与 对外开放 并行 的发展路径 。在对内改革之前,印度银行业 多为国有银行,实行利率管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较高,业务拓展能力较差。 为了稳健的推动银行业对内改革,印度银行业首先 实施了利率市场化并 建立了相对严格透明的金融监管体系 。如 降低准备金的比例,减少优先贷款的比重,逐步放松存贷款利率管制,取消一些贷款利率的优惠以及对 同业拆借、银 行间短期存款票据贴现和其它短期利率的管制; 建立 CRISH和 ICRA 作为信用评级机构,为银行信贷活动提供依据,但是在信贷方向上,规定对 “优先行业”提供优惠贷款;规定银行需要按照国际标准公开资产负债表,保证了对银行风险的监控;设立了坏账准备金制度,防止银行风险继续扩大;成立了大约 20000 家非银行金融公司为银行不能提供信贷的那些部门提供信贷服务,分 散了银行信贷的风险;允许关闭经营不善的分行,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 。此外, 印度在经济政策方面也做了一些调整 ,如取消汇率双轨制,实施有管理浮动的汇率体制 ,从而印度的 外汇储备逐年增加 ;降低 个人所得税和公司税率 ,银行储蓄存款不断增加。 在 1991 年,印度开始正式推行对内改革, 允许私人入股国有银行,但股份不能超过 49%; 1993 年起,印度 开始 允许私人开设银行 。直到 1995 年,印度银行业开始对外开放, 整体采取渐进审慎的开放原则 。 每年允许 8 家外资银行设立分行, 1998 年起增加到 12 家。印度不允许外资控制国内银行,外资银行只能通过设立分行来进行扩张。 1994 年以前印度只有 24 家外资银行与 156 个分支机构 ,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 1969 年国有化之前存在, 1990 年以来只开设 7 家分支机构。 在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印度对资本账户采取了 较为克制的开放措施 :一是对资本 流入 的管制 较为开放而对流出较为 严格;二是对波动性较大的债务类资本流入实行限制 ,而非债务类资本流入则较为开放;三是对居民管制多,非居民管制少; 对个人管制多,企业次之,银行再次,机构投资者管制最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