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力资源强国报告.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8人力资源强国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2018人力资源强国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2018人力资源强国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2018人力资源强国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2018人力资源强国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前 言 习近平总书 记在十九 大报告中 明确提出: “ 加快建 设人才 强国。 ” 人力资源强国 是人才强 国的基础 工程, 建设教 育强国 和人力 资源强 国是加快建设 人才强国 的战略举 措。李克 强总理在 2018 年政府工 作报告中 强调 : “我 国拥有 世界上 规模最大 的人力 人才资 源, 这是创 新发展的 最大 富矿 。 ” 人力资 源是指一个国 家或地区 具有劳动 能力人口 规模与 质量的 总称 , 是最 重要财富 基础和 战略资 源。 人力资 源强国是 中国特 色的创 新概念 , 是 指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开发充分、 结构合理 、 效 能发挥 达到世 界先进 水平的国家,包涵人力资源数量、 质量、 结构、 开发能 力及利 用效率 等方面重 要因素 。 人 力资源 强国是 实现中国 梦的重 要基础 和保障 , 也 是实现中 国梦的 重要标 志。 实现全 体国民的 能力和 潜力充 分开发 、 合 理配置和 有效利 用, 是促进 经济持 续发展 、 保障 国家和 平发展 的根本 途径。 2018 人力资源 强国报告 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 高书国 王辉耀 主 编 杨晓明 高 兵 副主编 中国教育学会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全球化智库 (CCG ) 联合课题组 No.24. 9.2018 CCG 2 2007 年,为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的研究、 制定和起草,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承担并完成了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 略与政策研究重大课题 人力资源强国内涵、 特征与指标体系研究 , 为 教育 规划纲要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学术支撑。该课题成果于 2010 年,由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以人力资源强国报告为名正式出版。 2015 年, 为全面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在 教育规划纲要 颁布五周年之际, 根据教育部统一部 署,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合作, 历时 1 年 5 个月时间完成了相关数据收集、 整理和分 析, 利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和国际人力资源评价最新数据, 再一次对全球主要 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水平进行第二轮评估,形成了2015 年人力资源强国评 价报告,目前此报告正在修改完善和出版之中。 2018 年 3 月,中国教育学会与北京科技大学、全球化智库(CCG )、北京 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对全球人力资源竞争力水平进行了第三轮评估, 研究形成了 2018 人力资源强国报告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 新一轮人力资源强国评 价报告 是在 “中国 梦” 大背景 下展 开, 紧密结 合 中国教 育 现代 化 2035 和 2018-2022 年教育现代化行动计划研究制定工作,重点考察和评估人力资源 强国实现程度、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提出重大政策建议。 一、2018 年人力 资源竞 争力总体 情况 2018 年人力资源强国竞争力指数总体评估结果与 2015 年数据分析结果相比 略有变化,发达国家占据人力资源竞争力排名前 10 位的地位。中国人力资源竞 争力指数排名从 2012 年的第 16 位上升为 2015 年的第 13 位, 提升速度明显。 表 1 显示了 2018 年全球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排名前 20 位的国家, 中国总体实力已 经超过部分发达国家,更加接近人力资源强国门槛。 1研究与评估结果报告如下: ( 一 ) 全球人力资 源竞争力指数变化情况 1 2018 年新一轮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研究,采用的是世界各国 2015 年的数据。但是,考虑到评估报告的时 间为 2018 年,因此我们统一将以报告形成为时限,统称为 2018 年报告。遇有特殊情况必须以数据所限为 标志,将加以特殊说明。 CCG 3 全球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是反映不同国家在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质量与竞争 能力方面的重要工具, 伴随国家与国家间的不同发展水平与质量竞争情况, 它又 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对于发展阶段、 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不同, 总体而 言,发达国家依然处于战略优势和领先地位。 美国教育、 科技和人力资源开发综合实力最强, 人力资源竞争力排名长期保 持第一, 其特点是各项指标排名均衡, 始终保持比较领先地位, 综合排名长期处 于第 1 位。 澳大利亚以其高起点后发优势, 从第 3 名上升为第 2 名。第 3 名至第 7 名的德国、 韩国、 英国、 丹麦、 挪威互有消长。其 中 变化较大的是日本, 从 2000 年的第 2 名下降为第 8 名, 其主要原因是老龄化、 专利申请量等指标下滑所产生 的直接影响。排在第 10 位的荷兰,竞争力指数为 0.651,仅比中国(0.629)高 出 0.22 个百分点。 2000-2015 年全球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变化情况 2000 2005 2010 2012 2015 国家 指数 排名 指数 排名 指数 排名 指数 排名 指数 排名 美国 0.801 1 0.799 1 0.805 1 0.794 1 0.788 1 韩国 0.681 9 0.707 4 0.724 2 0.738 2 0.722 2 澳大利亚 0.704 4 0.703 6 0.714 3 0.714 3 0.706 3 德国 0.721 3 0.706 5 0.701 5 0.695 4 0.697 4 英国 0.697 6 0.710 3 0.703 4 0.683 5 0.680 5 丹麦 0.659 10 0.665 9 0.663 10 0.669 9 0.665 6 挪威 0.686 8 0.687 8 0.685 7 0.675 7 0.665 7 日本 0.761 2 0.720 2 0.691 6 0.679 6 0.659 8 法国 0.703 5 0.689 7 0.684 8 0.671 8 0.656 9 荷兰 0.651 12 0.651 12 0.659 11 0.66 10 0.651 10 瑞典 0.693 7 0.66 10 0.645 13 0.631 14 0.642 11 新西兰 0.638 16 0.653 11 0.666 9 0.654 11 0.636 12 中国 0.498 32 0.563 26 0.605 23 0.625 16 0.629 13 以色列 0.652 11 0.624 19 0.62 19 0.619 18 0.615 14 奥地利 0.634 18 0.616 20 0.624 18 0.617 19 0.613 15 比利时 0.631 19 0.602 21 0.611 21 0.608 21 0.606 16 俄罗斯联邦 0.594 21 0.63 17 0.643 15 0.639 12 0.604 17 爱尔兰 0.617 20 0.637 15 0.645 14 0.625 15 0.601 18 芬兰 0.642 14 0.641 13 0.629 16 0.616 20 0.599 20 西班牙 0.638 15 0.639 14 0.645 12 0.632 13 0.599 19 波兰 0.587 22 0.601 22 0.605 22 0.595 23 0.589 21 CCG 4 意大利 0.635 17 0.630 18 0.619 20 0.601 22 0.586 22 瑞士 0.644 13 0.634 16 0.625 17 0.622 17 0.572 23 冰岛 0.570 23 0.581 24 0.576 25 0.563 25 0.556 24 捷克 0.553 25 0.591 23 0.592 24 0.581 24 0.554 25 土耳其 0.439 42 0.473 36 0.523 35 0.535 31 0.548 26 巴西 0.517 29 0.530 31 0.56 28 0.555 28 0.542 27 斯洛文尼亚 0.565 24 0.574 25 0.573 26 0.562 26 0.540 28 斯洛伐克 0.515 30 0.533 29 0.553 29 0.537 30 0.520 29 马来西亚 0.463 37 0.485 35 0.528 34 0.531 32 0.513 31 葡萄牙 0.546 26 0.539 28 0.563 27 0.553 29 0.513 30 阿根廷 0.538 27 0.502 33 0.538 31 0.556 27 0.512 32 智利 0.459 38 0.471 38 0.494 37 0.501 36 0.510 33 匈牙利 0.529 28 0.554 27 0.531 32 0.52 35 0.504 34 立陶宛 0.502 31 0.511 32 0.54 30 0.522 33 0.475 35 墨西哥 0.465 35 0.471 37 0.473 40 0.48 37 0.473 36 哈萨克斯坦 0.429 44 0.470 39 0.481 38 0.476 39 0.468 37 乌克兰 0.492 33 0.533 30 0.53 33 0.522 34 0.461 38 泰国 0.451 39 0.450 42 0.448 43 0.457 42 0.46 39 克罗地亚 0.476 34 0.467 40 0.473 39 0.459 40 0.446 40 罗马尼亚 0.463 36 0.499 34 0.505 36 0.479 38 0.44 41 拉脱维亚 0.442 40 0.463 41 0.466 41 0.448 43 0.43 42 突尼斯 0.419 46 0.448 44 0.458 42 0.445 44 0.423 43 保加利亚 0.434 43 0.447 45 0.439 46 0.429 46 0.42 44 哥斯达黎加 0.363 50 0.350 50 0.448 44 0.457 41 0.413 45 塞浦路斯 0.402 47 0.450 43 0.447 45 0.438 45 0.412 46 南非 0.442 41 0.422 46 0.422 47 0.425 47 0.411 47 哥伦比亚 0.390 48 0.395 48 0.411 48 0.416 48 0.410 48 埃及 0.420 45 0.402 47 0.399 49 0.397 49 0.389 49 印度 0.339 52 0.342 51 0.364 50 0.375 50 0.388 50 印度尼西亚 0.372 49 0.352 49 0.356 51 0.370 51 0.359 51 斯里兰卡 0.340 51 0.335 52 0.320 52 0.310 52 0.306 52 资料来源: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研究课题组. 2、2000-2015 年 人 力 资源竞争力排名出现重大变 化。 2018 年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 从 2000-2015 年世界各国竞争力指数变化可谓 是趋势延续,此消彼长。处于全球竞争力前 10 位的国家均为发达国家,中国紧 随其后, 居于第 13 位是唯一一个进入前 20 的发展中人口大国。 同时, 大部 分发展中国家排名提升,许多发达国家排名显现下降趋势。 CCG 5 本报告将竞争力排名变化可以划分为:无变化(0) 、微变化(1-4)、 大变化(5-10)和重大变化(11-20)四个等级。从图 1 我们可以看到,美 国、 德国、 哥伦比亚、 捷克、 保加利亚属于位次没有变化的国家。 中国 (+19)、 土耳其(+16 )、哈萨 克斯坦(+7 )处于 排名提升 的前三位 ;瑞士(-10 ),匈 牙利、 日本、 南非、 芬兰(-6), 意大利、 乌克兰 、 罗马尼亚、 阿根廷(-5)排 名下降前三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从2000 年的第2 名后退为 第 8 名,下 降幅度居于前列。 甚至包括瑞典、 法国、 葡萄牙等一批发达国家的竞争力呈现下 降特点发达国家出现分化趋势, 许多国家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绝对优势开始 出现“动摇”的迹象。 (二) 中国人力资 源竞争力排名迅速提升 1.中 国 是 全球人力资 源竞争力成长最快的国家 人力资源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 从2000-2015 年统计分析, 中国在全球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排名上升了 19 位,是所有被评估国家提升速度最 快的国家。 良好的成长性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优势, 对于未来中国人力资 源强国建设提供了可预期的美好前景。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竞争力全面提升。 从人力资源强国竞争力评价四项一级指 标来看,中国在人力资源结构方面持续保持第一的优势 地位,开发质量从第 30 位小幅提高到第 28 位, 开发能力从 2000 年的第 49 名上升为第 40 名, 开发贡献 则从第 26 位大幅提升至第 5 位。 2.中国更 加接近人力 资源强国门槛。 2018 年人力资源竞争指数变化表明, 中国竞争力明显提升, 从 2000 年的全 中 国 土 耳 其 哈 萨 克 斯 坦 马 来 西 亚 哥 斯 达 黎 加 韩 国 智 利 丹 麦 俄 罗 斯 联 邦 新 西 兰 奥 地 利 比 利 时 突 尼 斯 爱 尔 兰 澳 大 利 亚 巴 西 荷 兰 印 度 波 兰 挪 威 塞 浦 路 斯 斯 洛 伐 克 英 国 德 国 哥 伦 比 亚 捷 克 美 国 泰 国 保 加 利 亚 冰 岛 墨 西 哥 斯 里 兰 卡 拉 脱 维 亚 印 度 尼 西 亚 以 色 列 埃 及 法 国 立 陶 宛 葡 萄 牙 瑞 典 斯 洛 文 尼 亚 西 班 牙 阿 根 廷 罗 马 尼 亚 乌 克 兰 意 大 利 芬 兰 克 罗 地 亚 南 非 日 本 匈 牙 利 瑞 士 系列1 19 16 7 6 5 5 5 4 4 4 3 3 3 2 2 2 2 2 1 1 1 1 1 0 0 0 0 0 -1 -1 -1 -1 -2 -2 -3 -4 -4 -4 -4 -4 -4 -4 -5 -5 -5 -5 -6 -6 -6 -6 -6 -1 -1 5 -1 0 -5 0 5 10 15 20 25 2000-2015年全球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变化性 CCG 6 球排名 32 位提升到 2018 年的 13 位, 比 2000 年的 32 位上升了 19 个位次, 向人 力资源强国迈进一大步,2018 年评价结果表明,中国更加 接近迈入人力资源强 国门槛。 对人力资源竞争力 18 项指标深入分析, 具体情况表明:2015 年数据表 明, 中国在人口规模、 劳动力比例、 在校大学生规划、科 学 家与工程师数量、 专 利申请量、GDP 规 模等多数以规模为基础的指标评价中 长期均处于绝对地位, 这奠定了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的优势基础。 2000-2018 年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排名变化 指标 2000 年 排名 2018 年 排名 名次提升 1 劳动力总量 1 1 0 2 劳动人口比例 17 1 16 3 人口中位年龄 17 20 -3 4 人均预期寿命 35 33 2 5 人均受教育年限 42 41 1 6 科学家与工程师规模 2 1 1 7 每十万人口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 37 36 1 8 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 51 45 6 9 每十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 51 40 11 10 在校大学生规模 3 1 2 11 教育经费占 GDP 比例 48 39 9 12 人均公共经费 49 41 8 13 公共卫生经费占 GDP 比例 49 45 4 14 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支出 49 41 8 15 GDP 总量 6 2 4 16 劳动生产率 52 48 4 17 专利申请总量 5 1 4 18 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数 36 4 32 总评 32 13 19 注: 白色代表持平; 深蓝色代表下降; 浅蓝色代表小幅提升; 绿色代表中幅提升;红 色 代表 大幅提升。 CCG 7 伴随着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能力提升, 从 2000 年到 2015 年中国人力资源竞 争力指数排名持续提升。从 18 项指标的变化看,可以分为四种情况:一是排名 没有变化的情况, 如劳动力总量; 二是略有变化 (增减 1-4 位) 的指标; 三是有 较大变化的指标 (增减 5-9 位) ,如 人均受教育年限等; 四是发生突出变化 (增 减 10 位以上)的指标,如劳动力比例等。中国变化最为最为明显的是整体竞争 力排名从第 32 位到第 13 位提升 19 个位次,每百万人专利申请量从排名第 36 位到第 4 位提升 32 个位次。 需要指出的是, 中国在人口中位数指标上从 17 位下降到 20 位, 说明老龄化程度在缓慢上升, 影响人口结构和后续劳动力规 模与结构。 位次没有变化的指标。 中国是发展中人口大国, 人口规模一直处于世界 第一的位置。 这奠定了中国人力资源在规模数量上的基本国情和基本优势。 但未 来中国人口将随着缓慢增长,进入稳定发展期,到 2030 年印度人口总量将可能 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位次出现下降的指标。 中国在人力资源竞争力方面, 下降的指标只有 “人 口年龄中位数”一项,即从 2000 年的 17 位下降 到 20 位。设立这一指标的最初 想法是考察一个国家人力资源潜在能力和未来趋势。 对于人口年龄中位数的价值 判断是 “越年青优势越强” 。 中国人口中位数从第 17 位下 降到第 20 位, 表明中 国人口平均年龄开始上升。同时,必须 指出,这与指标 3“劳动力 比例” 所显现 的上升趋势相辅相承。2000 年至 2016 年,中 国 老龄化比例持续上升,60 岁以上 人口比例上升到 16.7 % 。 总体而言,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处 于 “壮年期”,是 人 口红利回报的高峰期。 位次小幅变化的指标。 所谓小幅变化, 是指人力资源竞争力排名上下浮 动 1-4 位的状态。中国人力资源指数小幅变化的数据共有 10 项,其中包括:人 均预期寿命(+2 )、人均 受教育年限 (+1)、科 学家与工 程师数量(+1 )、每 十万人口中科 学家与工 程师数量 (+1 )、 在校大学 生规模(+2 );卫 生经费占 GDP 比例(+4)GDP 总量(+4 )、劳动生产率(+4 )、专利申请总量(+4 )。 小幅变化的指标,对于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小幅变化的 10 项指标中,其 原因和情况有所不同: 第一, 在规模数量上, 中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包括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2000 年,中国处于第 2CCG 8 位,2015 年上升为第一位;第二,人均受教育年限位次 变化相对缓慢,仅提升 一位。 最主要原因是在存量增长上, 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一直较大, 实现战略追 赶需要一较长的过程。 同时, 在此期间, 世界人均受教育年 限持续提升 (从 2000 年的 7.79 年提升到 2015 年的 8.92 年),中国人口基数大,存在变化不明显。 位次中幅变化的指标。本研究将位次排名 5-10 确定为中幅变化。15 年 中,中国在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6)、教育经费占 GDP 比例(+9 )、人均公 共经费(+8)、 人均卫 生经费(+8 )。就 教育部统 计,中国 教育经费 总额已经 从 2000 年的 2700 亿,增长到 2016 年的 38888 多亿元,占 GDP 比例 为 4.26% , 增长了 13 倍多。教育经费增加,对于改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和水平具有最 直接贡献。 教育投入增长, 使得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从 2000 年的第 51 位上升为 2015 年的第 45 位。 人均公共教育和人均卫生经费水平实现快速增长, 成为支撑 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水平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 更加体现为投资于人的重要发展 理念。未来十年中国实际受教育年限将会持续提升。 位次大幅变化的指标。(1)劳动力比例。从 2000 年 到 2015 年,中国 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比例排名从第 17 位上升为 第 1 位。“根据联 合国数据预测, 上世纪 80-90 年代中国人口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导致未来 30-40 年 内中国劳动力人口进一步减少,劳动力人口占比同时下降 ,劳动力人口“拐点” 已经到来。” 2 (2)每十万人在校大学数。这一指标从第 51 位上升到第 40 位, 得益于中国高等教育普及水平的提升。 2000 年,高 等 教育毛入学率仅为 12.5 % , 2015 年达到 40% , 3 高等教育供给能力大幅增强,普及程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3)每 十万人口专利申请数量。 专利申请数量是知识创造能力的重要指标。 2000 年,中 国 专利申请总量为 25346 件, 居于全球第 5 位, 但 是由于人口众多, 每十 万人口拥有量仅为 19.79,排名仅为 36 位。2015 年专利申请总量上升为 968252 件,每十万人口拥有量上升为 706.12 件,竞争力排名上升为 第 4 名,国家科技 实力明显增强这对一个 13 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十分不易,也是中国对人类知 识创新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标志。 ( 三 )中国人 力资源开发模式分析 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决定于一个国家人口结构、 开发质量、 开发能力和开发2 2016 年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统计、世界主要国家 30 岁以下人口教育消费总量及结构预测 B/OL.chyxx/industry/201611/468182.html. 32017 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5.7%. CCG 9 贡献所显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与样式。表 2 中列入了中国与人力资源竞争 前 10 位 国家一级指标位次变化比较。 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的美国, 尽管在人口规模与结 构指标方面处于前 10 名以外,并有所下降,但是在开发水平和开发贡献两个一 级指标排名一直保持前列,开发能力从 2000 年到 2015 年保持第五位。 2000-2015 年中国与竞争力前 10 名国家一级指标位次变化比较 综合排名 规模结构 开发水平 开发能力 开发贡献 美国 2000 年 1 13 2 5 2 2015 年 1 17 2 5 1 澳大利亚 2000 年 4 29 3 2 16 2015 年 2 25 7 11 12 德国 2000 年 3 26 7 11 2 2015 年 3 33 3 10 4 韩国 2000 年 9 3 13 27 4 2015 年 4 11 4 36 3 英国 2000 年 6 33 4 13 5 2015 年 5 27 5 15 7 丹麦 2000 年 10 45 15 3 15 2015 年 6 48 10 1 17 挪威 2000 年 8 50 10 1 10 2015 年 7 36 11 4 9 日本 2000 年 2 27 1 15 1 2015 年 8 51 1 22 8 法国 2000 年 5 34 9 6 6 2015 年 9 39 9 12 6 荷兰 2000 年 12 30 11 17 13 2015 年 10 38 12 6 26 中国 2000 年 32 1 30 49 26 2015 年 13 1 28 40 5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强国竞争力评估课题组。 CCG 10 从人力资源竞争力一级指标中国的位次变化, 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在规模结 构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开发质量上升了 2 个位次,开发能力上升 了 9 个位次, 开发贡献则从第 26 位到第 5 位, 上升了 21 个位次。 中国在人力资源开发规模结 构上具有长期且稳定的绝对优势。 开发能力持续变化提升, 得益于教育与人力资 源投入能力不断增强。 这些变化说明, 中国已 经形成以规模结构为基础优势、 以 开 发贡献 为效率优 势、开 发能力 不断提升 、开发 质量有 待提高的 人力资 源开发 模式。 中国长期实施追赶战略。 在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中,中 国 与美国竞争力变 化均比较引人高度关注。 表 4 列出了中国与美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变化与对比 情况: 2000 年, 中国相当于美国竞争能力的 62.17% , 2015 年相当于美国的 79.82% , “成长系数” 为 17.65 个百分点,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与美国人力资源竞争力 的消长趋势。 中美人力资源竞争指数变化趋势比较 2000 2005 2010 2012 2015 美国 0.801 0.799 0.805 0.794 0.788 中国 0.498 0.563 0.605 0.625 0.629 中国/ 美国(% ) 62.17 70.46 75.15 78.71 79.82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强国竞争力评估课题组。 ( 四 ) 中国人力资 源开发面临发展短板分析 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成为典型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 社会生产能 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这已经成为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 4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 分, 既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矛盾,更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阶段性特征 : 第一,中 国 人 力资源开发 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明显。 中国具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开发数量优势。在 18 项指标评价中,不平衡不充 分的矛盾表现的非常突出: 一方面, 中国有7 项指标名列前茅, 其中5 项排名第 一、 一项第二、 一项第四, 强有力地奠定了中国人力资源 “大” 的基础; 另一方 面, 中国有6 项指标排名在40 位以后, 其中人均受教育年限第41 位、 预期受教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 年 10 月 18 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CCG 11 育年限第45 位、人均公共教育经费第41 位、公共卫生经费比例排名45 位、人 均公共卫生经费第41 位、 劳动生产率第 48 位。 两个 “板块” 形成鲜明对比, 总 量优势与人均劣势之间矛盾十分明显, 人均指标发展 “不充分 ” , 具有很大的成 长空间。 第 二 , 人力资源开 发质量不高是中国长久之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 10 年以来,中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升,达 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但是, 由于教育普及水平与人力资源存量水平过低, 人口 规模超大, 新增劳动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对于整体人力资源存量改善速度 缓慢; 加之世界各国人均受教育年龄持续提升, 导致中国教育普及水平和人力资 源开发水平在全球各国排名仅从第30 位提升到第28 位, 不及其各项指标提升速 度。 人力资源开发增量改善水平, 传导到存量方面有一个迟滞的过程 。 比如, 中 国每十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排名从2000 年的第51 名上升至2015 年的第40 名 ,上 升了 11 名。但是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太大,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改善十分缓慢。 对于中国来说,提升人力资源开发质量依然任重而道远。 第三,人 力 资源开发 能力建设依然是中国的短板。 能力不足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期短板。 尽管近五年中国在人力资源开发 方面做出巨大努力, 但是公共教育经费占GDP 比例、 人均公共教育经费、 公共卫 生占GDP 比例和人均公共卫生经费四大能力指标上的排名依然落后。 中国每十万 人口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人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5 年 ,中国每百万人口科学 家与工程师的人数为1113.07 人,52 个样本国家人数的平均值为3598 人, 中国 不及其三分之一。 (五)2018 年 人力资源竞争力报告重要结论: 结 论一: 新一 轮 人力资源 强国竞 争力指 标排名 显示 , 中国更加 接近人 力 资 源强国门槛。2000 年,中 国 人力资源竞争指数整体排名第32 位,2015 年上升为 第13 位,上升了19 个位次。人力资源开发规模世界第一,开发能力持续提升, 开发质量不断提高, 开发贡献举世瞩目。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未来前景广阔。 预测 到 2020 年,将 实现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确定的“进入人 力资源强国行列” 的 战略目 标,中国 将有可 能成为 进入人力 资源强 国的唯 一发展中 大国 , 并将极CCG 12 大地改善 人 类 人力 资源开发 水平。 结 论二 : 中国人 力资源竞 争力的 总量优 势正在 向人均 优势转 变, 开发 质量 得到提升。 专利申请量处于世界第一位, 人均申请量上升为第4 位。 中国每十万 人口中工程师与科学家的数量发生积极变化。同 时 , 我们可以看到, 美国在高层 次人才中的比较优势逐步“下降”。中国从2000 年的第43 名,上升 到 2015 年 的第5 名, 提升 38 个位次, 为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作出重要贡献。2017 年9 月 28 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 上介绍,我国新增劳动 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3.30 年, 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 在发展中国家处于 前列, 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各项指标中, 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可能 是变化最为明显的指标。 除从美国2000 年至2015 年持续保持第一、 韩国处于第 10 位外,到 2015 年,居于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前 10 位的国家有 7 都是发展中 国家。 2015 年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前 10 名的国家 2000 年 2005 年 2010 年 2012 年 2015 年 美国 0.945 1 0.952 1 0.963 1 0.960 1 0.876 1 土耳其 0.689 18 0.670 21 0.758 6 0.820 5 0.873 2 阿根廷 0.811 3 0.789 4 0.809 3 0.824 4 0.777 3 智利 0.636 30 0.648 25 0.722 8 0.754 6 0.734 4 中国 0.565 43 0.677 18 0.677 10 0.682 11 0.731 5 俄罗斯联邦 0.882 2 0.924 2 0.895 2 0.844 3 0.720 6 澳大利亚 0.745 12 0.724 8 0.736 7 0.744 8 0.709 7 巴西 0.663 22 0.671 20 0.654 15 0.672 12 0.696 8 哥伦比亚 0.650 27 0.611 32 0.617 27 0.658 18 0.663 9 韩国 0.656 25 0.650 23 0.623 24 0.847 2 0.662 10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强国竞争力评估课题组。 结论三:中国初步探 索并形成了一条人力资源“低成本- 高效益”的开发模 式。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 受到历史、 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影响, 人力 资源整体开发能力不是太高。公共教育经费和公共卫生经费指标,在 52 个国家 中位列 39-45 位之间。但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表现出“低投入- 高产出”的特CCG 13 点, 在人均指标不高的情况下, 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比较高。 人力资源开发贡献 水平从 2000 年的第 26 位, 大幅提升为第 5 位, 成为全球这一指标进步最快的国 家。 结论 四: 作为最 大的发展 中国 家 ,中国 正处于 “追赶 和被追 赶 ”的双 重过 程之中。 从 1955 年,毛泽东确立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模式”以来,经过 60 年多的努力, 中国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战略追赶。 人力资源开发能力、 开发水平和开发质量明显增强, 竞争力明显增强, 已经成为全球排名第十三位的 国家,已经有一些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竞争力落后于中 国中国还在追赶, 但中国已经开始成为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追赶的对象” 。 如何 保持既有的发展态 势 ,持续 提升人力 资源强 国建设 水平,将 成为中 国未来 教育与人 力资源 开发的 重要使命 。 (六)人 力 资 源强国建设 的战略对策 1. 进 入 人 力资源强 国 行列的 总体思路。 从2018-2020 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进入冲刺阶段,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进入冲刺阶段。 要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 为指导, 以建设教育强国为引领, 未来三年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总体战略是以速 度换时代, 以时间换空间, 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重点, 突破关键节点和薄弱指 标,通过人力资源增量的快速增长,加快改善人力资源的存量,到 2020 年基本 人力资源的规模增长向人力资源的质量开发转变,顺利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 2. 建 设人力资源 强国的 战略建议。 第一,全面实现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规 划 任 务,提速进 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018-2020 年是 教育规划纲要 全面实施的关键期, 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 化、 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和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关键期。 建议紧密结合 教 育规划纲要 有关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指标, 比如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 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新增劳 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等刚性指标进行一一对照。2017 年2 月6 日, 国务院日前印发 “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 , 明确提出: “ 十三五 就 业规划也提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0.8 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CCG 14 教育年限达到13.5 年。” 5第二,克 服 二 元现象,加 快补齐短板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 “二元现象” 明显, 一方面是以规模增长为主的结构优 势和经济贡献、 知识贡献为主的效率优势; 另一方面是受教育年限为短板的存量 劣势和以开发投入为短板的能力劣势。 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形成我国人力资源 开发的阶段性特征(如表所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二元现象 指 标 排名 指 标 排名 劳动力总数 1 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量 40 劳动力人口比例 1 公共教育经费占GDP 比例 39 人口年龄中位数 20 人均公共教育经费 41 人均预期寿命 33 公共卫生经费占GDP 比例 45 人均受教育年限 41 人均公共卫生经费 41 科学家工程师规模 1 全国GDP 总量 2 每百万人口科学家工程师人数 39 劳动生产率 48 预期受教育年限 45 专利申请总量 1 在校大学生规模 1 百万人口专利申请量 4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强国竞争力评估课题组。 其一, 劳动生产率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 “最短板” 。 2000 年排名第52 位, 2015 年排名仅为第 48 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0 年左右,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3 年左右,接近中等发达 国家平均水平, 在未来人力资源开发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