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中国新经济发展报告.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中国新经济发展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2017-2018年中国新经济发展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2017-2018年中国新经济发展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2017-2018年中国新经济发展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2017-2018年中国新经济发展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经济、人口与城市 2017 2018 年中国新经济发展报告 数据支持: CEIC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财新智库 2018 年 9 月 目录 报告摘要 . 1 第一章 经济新常态 . 3 1. 经济新常态:新旧动能转换 . 3 2. 度量新经济:中国新经济指数 . 8 3. 新经济指数:宏观经 济新坐标 . 10 第二章 劳动力与新经济 . 13 1. 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 13 2. 劳动投入折射新经济的低迷 . 16 3. 从铁路、航空看劳动力流动 . 20 第三章 新经济与中国人口 . 23 1. 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 . 23 2. 中国人力资本水平迅速提高 . 27 3. 人力资本红利助推新经济发展 . 30 4. 部分行业受益于人口结构变化 . 39 第四章 新经济与城市化未 来 . 45 1.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生相成 . 45 2. 新经济重塑中国城市格局 . 51 3. 中国城市发展的分化与收缩 . 58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67 1. 新技术培育新动能 . 67 2. 税收优惠助力新产业 . 68 3. 城市发展呈现新格局 . 70 4. 新经济推动新未来 . 72 1 报告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下滑,过去依靠廉价资本和劳动力、以出口和投资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遭遇瓶颈,中国经济从旧经济向新经济过渡、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已是大势所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 性 改革,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随着中国资本回报率的下降、劳动力的萎缩、世界产业分工模式的进一步转化,新经济正逐渐取代旧经济,成为更符合未来中国资源禀赋结构的经济业态,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新经济的成长壮大,依赖于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的持续投入。 2016 年 3 月, 万事达 卡 财新 BBD 中国新经济指数( New Economy Index, NEI)发布。 NEI 基于大数据挖掘,构建以资本、劳动、技术为投入要素的生产函数,最终汇总为反映新经济占比的指数。 NEI 是国内首个多维度定量观测新经济发展的指数,填补了市场在新经济度量方面的空白,有助于 刻画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阶段性结构特征,反映新经济成长。新经济指数 的要素投入包括 资本、劳动、技术三个方面,我们称为三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又包括若干 二级指标。 数据上看, 2016 年至今,新经济投入占经济总投 入比重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虽 呈现出弱季节性规律 , 但中枢逐年下移 ,新经济 指数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旧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快变量,新经济的贡献是慢变量。从全局角度看,旧经济的强势是稳增长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国经济韧性的体现。新经济指数的下降趋势表明了过去一段时间旧经济对于新经济强势压制的事实。 新经济以人为本,“人”是最重要的新经济投入要素,新经济行业普遍具有高科技特征, 尤为重视人力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 。劳动力相关数据数量多、频次高、稳定性好,对于劳动力人口结构、人力资本、流动趋势、以及劳动岗位行业分布和薪酬水平 的研究,不仅能够揭示新经济发展的现状,对于新经济行业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新经济发展 的 弱势在劳动力投入指标上体现明显。对比旧经济,新经济行业岗位数目和薪酬溢价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同时,大型企业 整体 情况出现改善,中小企业则出现收缩,企业整体向头部集中趋势明显。 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 受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育意愿、国家相关政策影响 , 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 和 老龄化程度加深 已是 不可逆转的趋势。 得益于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中国劳动力人口素质的持续提升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升至 10年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受中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提高尤为明显。新旧 经济的转换 是决定 中国2 经济 能否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持续 保持中高速发展 的 关键,而 人口红利 的 消退 和 人力资本 红利 的 出现此消彼长, 将为以高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新经济 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资本、劳动力等资源在城市集聚,体现出巨大的规模效应。经济的增长、就业机会的增多、生活质量 的改善则会进一步聚集人力资本,城市未来将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NEI 数据 显示,中国新经济发展较为充分的城市也是经济体量大、综合实力 强的城市。同时,受户籍政策、生活成本、产业分布等因素影响,城市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二线城市扩张速度快于一线城市,部分三四线城市则出现了收缩。 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新旧动能转换 ”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政府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并且 加强引导和政策扶持 , 通过结构性减税政策,减少新经济企业负担,增加其培育新动能 的积极主动性,同时 , 政府 还 应 重视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政府应尊重市场规律,合理规划布局, 有效发挥城市的资源集聚作用, 围绕区域中心城市,继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新经济植根于城市,新经济的发展也将继续助力城市的繁荣。 3 第一章 经济新常态 1. 经济新常态:新旧动能转换 新经济是相对于旧经济或者传统经济而言的。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上就出现了“新经济”( New Economy)的概念。当时对于新经济的描述侧重于经济增长重心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上世纪末互联网热潮方兴未艾,对新经济概念的传播又形成了进一步的推动。 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也一直在发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中第一产业占比快速下降,第二产业占比多年稳定在 40%以上,第三产业占比则快速上升 ( 图 1)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并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国到制造大国的转变。但 2012 年起,随着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经济增速显著下降,新旧经济增长动能的转化和结构转型已是必然趋势,新经济也越来越多被提及。 图 1 三大产业 GDP 占比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财新智库 0102030405060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 2011 2014 2017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4 1979 2012 年 , 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名义GDP从 0.4万亿 元 增至 54万亿元,实际 GDP年均增长超过 9%,创造了世界经济发 展史上的奇迹。中国奇迹背后,贡献则主要来自成本低廉的劳动力、高水平 的投资回报率和以 出口加工为主的贸易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快速上升, 1949 1957 年和 1962 1975年形成两次生育高峰。此后受计划生育影响,人口增长有所减缓,但劳动适龄人口仍不断增加,人口红利基本形成 ( 图 2) 。充足而成本低廉的劳动力不断从农村向生产率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转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 图 2 中国人口增长与劳动力规模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人社部 ,财新智库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资本基础薄弱,投资边际回报率高,加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对于国内外资本形成巨大吸引力。1979 2012 年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名义增长 21%,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也长时间维持在 20%以上的高位( 图 3)。投资在需求层面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更是为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 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681012-1 00102030405060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亿人劳动适龄人口 ( 右轴)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5 图 3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财新智库 中国的改革开放适逢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开始将劳动力密集型和低技术、高能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迅速成为世界工厂。 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 WTO 后,新的一轮出口红利再次形成,出口占比急速提高,并连续超越日本、美国、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 ( 图 4) 。图 4 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财新智库 从新旧经济对比角度看,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取得的经济成就主要得益于旧经济的粗放式增长。旧经济带有明显的投资驱动特征, 2000 年后,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对 GDP 增长平均贡献超过 49%,对于消费形成巨大挤压。而投资中尤以房地020406080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17%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 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0510152019 56 19 61 19 66 19 71 1 9 7 6 19 81 19 86 19 91 19 96 20 01 20 06 20 11 20 16美国 德国 日本 中国%6 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主,两者占总投资比例接近 50%。旧经济模式下,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普遍存在。据 IMF 披露,中国综合产能利用率自 2007 年来急速下降,到 2011 年仅为 60%,产能严重过剩。大量投资支出对于政府形成巨大负担,地方政府盲目举债,依赖土地财政。近期,房地产泡沫、地 方政府债务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对于整体经济的安全性形成重大威胁。出口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出口 的 产品以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级制品和一般工业品为主,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尽管后来出口结构有所改善,但出口产品国内增加值依旧较低,高档数控机床等精密设备仍然主要依靠进口。此外,旧经济增长模式能耗大,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在 2006 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 20 个城市里,中国占16 个。中国固有的旧经济增长模式开始遭遇挑战。 2011 年二季度起,中国 GDP 增速告别两位数增长, 2012 年和 2015 年又分别下滑至 8%和 7%以下:适龄劳动力人口在 2013年达到高点后开始下滑,人力成本加速上涨,人口红利消失;随着原始资本积累的完成,资本回报率在 2011 年开始加速下降;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出口受阻,加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外需疲软;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2013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论断。这是党中央决策层对于中国经济转型期的重要定位。经济增速下降、支柱产业由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是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第二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快变量,对经济拉动 强、见效快;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 的 慢变量,对经济刺激相对有限。所以,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的过程,也正是经济增速下降的过程。如果中国经济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业的提升还有巨大空间。从国际经验看,越发达的经济体,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越高,两者存在强相关性( 图 5)。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对于经济增速的下滑需要有更充分的准备。 图 5 2017 年 部分国家人均 GDP 与第三产业占比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财新智库 另一方面,经济新常态还意味着增长模式由粗放式增长向质量效率型增长的转变,要素驱动向 创新驱动的转变。从 1995 年中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高等教育大幅扩巴西阿根廷美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印度韩国南非英国中国希腊40455055606570758085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第三产业占比人均 GDP%美元7 招,全社会研发经费持续增长,居民平均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6 年,中国的研发投入排名世界第二,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三。同时,中国经济运行效率也在提高。自 2013 年起,单位GDP 能耗下降量均高于政府预期目标,单位生产总值的工业废气排放也自 2010 年起有较大的降低趋势( 图 6、 图 7)。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图 6 单位 GDP 能耗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财新智库 图 7 单位 GDP 工业废气排放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国家环境保护部 ,财新智库 从更高的视角看,中国新旧经济的转换,不只是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换,更应侧重提升科技含量,优化产业结构,强调节能环保,重视高端服务,特别要加快培育发展代表未0.0000.0060.0120.018061218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17千瓦时 /千元单位 GDP 电力消费 单位 GDP 煤炭消费(右轴)吨 /千元0.000.060.120.18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立方米 / 元8 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并且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行业,也是 新经济的代表行业。 2. 度量新经济:中国新经济指数 高人力资本投入和高科技含量是新经济的核心内涵。从这个角度讲,新旧经济的区别不能等同于二三产业的划分。同时,新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动态的、前瞻的,既应该具有高成长性的特点,具有逐步替代旧经济、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在力量,也应该得到政府的鼓励、扶持和保障。这是我们界定新经济的起点。 财新智库是国内最早关注并定量追踪中国新经济发展的研究机构。我们从三个方面界定新旧经济的边界,利用网络海量大数据,从资本、劳动、科技投入角度对于新旧经济规模进行测算,并于 2016 年 3 月发布了万事达卡财新 BBD中国新经济指数( New Economy Index,以下简称新经济指数, NEI)。我们界定新经济的三个标准是: 第一, 高人力资本投入、高科技投入、轻资产。 根据 2010 年中国各行业投入产出表、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以及 2008 年经济普查 数据 , 我们 选择劳动者报酬与营业盈余之和占增加值比重最大(大于 70%)、 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最高(大于 12 年)、 研发强度 最大 (即 R&D 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较大 ) 、 固定资产比例较低(固定资产占总资产 30%以下)的行业,作为 新经济行业的大致范围。 第二,可持续的较快增长。我们在上述工业普查数据和经济普查数据中,确定近年来增速最快的行业(增速在所有四位数代码行业中排名前 10%),对新经济行业范围进行更细致的限制。 第三,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新经济行业作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在初始生长期应该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持,特别是在中国独特的社会制度背景下。 2011 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 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定义了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中的高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和其他高技术服务等 9 大类行业; 2012 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作为 7大战略新兴产业;2015 年出台的中国制造 2025,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 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以及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定义为需要突破性发展的重点领域; 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及 2017 年出台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对于文化、体育、娱乐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政策层面的支持。 结合这些特点,最终我们选定了十大类别行业、 145 个四位数子行业作为新经济行业范畴。这十类行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与环保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 物医药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和法律服务业、以及文化、体育与娱乐业。这些新经济行业既涵盖部分制造业行业,也包 括部分服务业行业,新旧经济的划分与传统的二三产业形成交叉,更好地 反映出新经济行业高科技含量的特征,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传统统计口径对于新经济研究的欠缺。 与传统的调查统计不同,新经济指数利用网络大数据,从要素投入角度构建新旧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