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装配式建筑行业研究报告.pptx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9装配式建筑行业研究报告.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9装配式建筑行业研究报告.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9装配式建筑行业研究报告.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19装配式建筑行业研究报告.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19装配式建筑行业研究报告.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装配式建筑行业研究报告,什么是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是将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构件预制工厂生产完成,然后通过相应的运输方式运到施工 现场组装成的具备使用功能的建筑物,主要结构形式包括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和装配式木结构。装配式建筑 一方面缩短了现场建造时间,另一方面减少了由于图纸错误以及施工误差导致的返工与误工,减少了材料浪费。“劳动力紧缺+环保趋严”共同驱动,政策开启装配式建筑万亿市场:近年来,装配式建筑产业在我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人口红利逐步褪去将推动我国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工厂化生产有助于减少劳务支出;另外,我国环保监管不断趋 严,推行装配式建筑有助于减少施工现场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了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住建部与地方政府支持力度 不断加码,目前各省、市、自治区均已发布文件表示在未来10年内发展装配式建筑,并制定了工作目标和政策支持。据我 们估计,20192021年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预计为3.5亿平米、4.0亿平米和4.4亿平米,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分别可达8000亿元、9200亿元和10000亿元(建筑整体建安工程造价,含非装配式建筑部分)。土地制度+人口密度决定技术路径,结构选材因地制宜:从全球范围看,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驱动因素均是由于劳动力不足导 致人工成本上涨,发展装配式建筑成为满足住房建设需求的重要手段。从发展历程看,各地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路径与其 土地制度与人口密度关系较为密切。其中,欧美国家由于实行土地私有制且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因此着重发展的是低多层 装配式建筑,主要采用装配式木结构建筑(加拿大,德国等)或装配式轻钢结构建筑(美国等)。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 但其东京、大阪等核心都市圈人口密度较高,因此其发展路径多样化:大都市中心以高层PC为主,城市近郊及其他小城市 以低多层装配式建筑为主(主要为木结构和钢结构)。相比之下,在人口密度较高且实施土地国有制的中国香港、新加坡, 高层预制混凝土结构成为装配式建筑的主要选择。国内高层预制混凝土发展一马当先,成本劣势有望逐步改善:得益于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由2015年的7360万平米增长到2018年的2.9亿平米(占新开工比重为13.9%),复合增速达59%。其中,2018年华东各省市 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以及占新开工比重分别为:上海2000万平米,占比74%;浙江5692万平米,占比44%;江苏2000万平米,占比15%。由于我国在土地制度、城市人口密度上与中国香港、新加坡较为相似,因而高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我 国发展较快。成本方面,由于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尚处于推广阶段,应用装配式建筑所带来预制构件成本增量仍高于劳务,核心要点,3,成本下降量,导致装配式建筑成本较现浇建筑仍有差距。伴随劳务成本的继续上涨以及预制构件产量的不断增加,装配式 建筑相对于现浇建筑的成本劣势将不断弱化,利好装配式建筑推广。BIM提升行业效率,装配式建筑发展迎来新动力: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建设过程存在设计、工厂制造、现场安装三个阶 段相分离的情况,容易影响施工进度或导致施工质量问题,因而通过建立基于BIM技术全过程协同设计,并将BIM模型应用 于虚拟生产和装配环节,将有助于设计出利好工厂生产、现场装配的设计产品,提高施工效率,装配式建筑发展将迎来新 动力。风险提示:装配式建筑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装配式建筑成本劣势难以改善;房地产开发投资 大幅下行风险;装配式建筑社会认可度不足风险。,核心要点,什么是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行业发展动力:劳动力紧缺+环保趋严”共同驱动,政策开启 装配式建筑万亿市场他山之石:土地制度+人口密度决定技术路径,结构选材 因地制宜国内发展现状:高层预制混凝土发展一马当先,成本劣势有望 逐步改善数字化建造趋势:BIM提升行业效率,装配式建筑发展迎来新动 力,Contents010203040506,未来展望与风险提示,什么是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1,什么是装配式建筑?,1、建筑工业化发展大势所趋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来发展改善建筑业,用于替代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 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最终实现设计标准化,生产工业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开发技术管 理一体,达到提高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用机械代替人力、加快建造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其中, 装配式结构与信息化管理是建筑工业化的两个关键性特征。对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建筑行业工业化发展的理论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机械建造代替人工建造,如预制装配式建筑(对标第一次工业革命);2、自动化流水线代替单台机械的建造,如体系建筑及模块建筑的出现和流水线建造;3、数字化自动控制下的建造发展,即建筑工厂在BIM技术的控制下采用机器人或数控机床进行建筑部品的批量生产组装;4、建筑工业化4.0是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建筑业改革,透过机械化、标准化和信息化,进一步融合数码空间和物理空间。因 此,建筑工业化4.0将建筑业转型为智能化制造业。,什么是装配式建筑?,2、装配式建筑的定义与分类装配式建筑是将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构件预制工厂生产完成,然后通过相应的运输方式运到施工现场,采用可靠的安 装方式和安装机械将构件组装而成的具备使用功能的建筑物。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综合体现,其根据材料形态的不 同,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Precast Concrete,简称PC)、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木结构建 筑。,什么是装配式建筑?,2、装配式建筑的定义与分类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是中国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形式,具有成本相对低、适用范围广等优势,未来将继续占据装配 式建筑选型结构的主导地位。以开工面积计算,在2017年所有在建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建筑(PrecastConcrete,简称PC)占比达到60%,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占比34%,装配式木结构建筑占比6%。,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上海万科张江翡翠公园,轻型钢结构住宅,大跨度钢结构建筑北京中央电视台新台址,超高层钢结构建筑深圳市平安金融中心,装配式木结构建筑,什么是装配式建筑?,2、装配式建筑的定义与分类目前,装配式建筑主要包含S体系(主体工业化)、I体系(内装工业化)和装配式景观(景观工业化)三大体系。,装配式 建筑体系,S体系(主体工业化),承重体系,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装配式钢结构体系装配式木结构体系,体系开发核心,非承重体系,预制外墙板体系预制内墙板与轻钢龙骨内隔墙预制楼梯其他(预制阳台、空调板等),I体系(内装工业化),整体卫浴架空系统给排水改造自然通风系统内装部品部件,装配式景观(景观工业化),可移动装配式景观体系,预制叠合楼板,承重结构预制非承重外墙 预制阳台预制楼梯预制内隔板墙,图例,什么是装配式建筑?,3、装配式建筑引领工程建造模式革新相比于传统的工程建造模式,装配式建筑通过在前期进行深化设计与标准化设计,将建筑物拆分为标准化部品部件,在工 厂中提前批量生产部件部品,再运输至工程现场进行组装,从而缩短了现场建造周期(装配式建造方法较传统建造方式缩 短1/3以上工期)。此外,通过前期设计的深化,提高了建筑物的设计精度,减少了由于图纸错误以及施工误差导致的返工 与误工,减少了材料浪费,提高了施工效率。传统现浇建造流程,装配式建筑建造流程,工期 缩短, 66%,工期 延长, 6%,工期 不变, 28%,7%,14%,10%,35%,0%10%20%30%40%,缩短1周,缩短2周,缩短3周,缩短4周及以上,美国预制/模块化建造模式对于建设项目工期的影响,什么是装配式建筑?,4、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分析装配式建筑行业产业链可以分为三部分。上游:供应生产构件用的原材料以及构件生产和组装设备;中游:在工厂中生产混凝土预制构件、钢预制构件等构件的生产商以及在现场组装构件的承包商; 下游:建筑项目的开发商。通常,制造一件PC装配式构件需要约2天的时间,包括24小时左右的硬化过程以达到所需的强度。,原材料及设备 供应商,装配式设计 构件生产 工程承包,地产开发,上游,中游,下游,供应混凝土、钢材、 木材等原材料提供构件生产设备、 生产线以及运输和建 造装备,设计、生产各类预制 构件组装构件进行建造,开发不同种类的建筑 项目,包括住宅、工 业建筑、商业建筑等,原材料生产商或贸易 商设备生产商或贸易商,各类预制构件生产商装配式建筑设计商和 承包商,物业开发商工厂所有者政府,业务,参与者,行业,20世纪50年代建筑工业化起步,借鉴前苏 联和东欧各国的经验,在国 内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 械化的预制构件和装配式建 筑。,20世纪60年代多种装配式建筑体系得到快 速发展,预应力混凝土圆孔 板、预应力空心板等快速推 广;,20世纪70-80年代1)7080年代北京从东欧引入装配式大板住宅体系,建设面积约70万;2)80年代末全国形成数万家预 制砼构件厂,年产量2500万。,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由于建设标准低,抗震性能较差, 建筑设计逐步多样化、个性化, 装配式建筑发展遭遇低潮,现浇 结构得到广泛推广应用。,2008-2013年随着建筑技术进步为装配式发展打下基 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建筑业农民工 数量减少,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此外 环保要求要求大幅提升,装配式建筑迎 来新契机。,2014年以来中央及全国各地政府均出台了 相关文件明确推动建筑工业化, 形成了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 装配式框架结构等多种形式的 装配式建筑技术。,5、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并不新鲜历史,回顾过去半个多世纪,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可分为六个阶段。2014年以来,中央及全国 各地政府均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推动建筑工业化,形成了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装配式框架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等多种形 式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终于迎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什么是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动力,“劳动力紧缺+环保趋严”驱动,政策开启装配式建筑万亿市场,2,“劳动力紧缺+环保趋严”驱动,政策开启装配式建筑万亿市场,第一次石油危机,0%,5%,10%,15%,20%,25%,0,20,40,60,80,100,120,1962 1966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2002,1、劳动力紧缺引起的建设费用上涨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建筑行业一直是各国国民经济中工业化水平较低、劳动力成本占比较高的行业。因此,伴随住房建 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开展,紧缺的劳动力通常会引起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从而推动生产效率更高,人力需求更少 的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以日本为例,据估计,二战结束后,日本国内住房紧缺数量约为420万户,约为日本当时国内住房数量的1/3。面对日本国 内短缺的劳动力以及日渐上涨的住房建设费用,日本国内开始推动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通过住房部品部件的工厂化生产 来提高生产效率。从数据上看,日本建筑业工资上涨与日本住房的预制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302520151050-5-10-15-2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1953 1959 1965 1971 1977 1983 1989 1995 2001 2007 2013,日本建筑业工资上涨推动居民住宅预制率提升建筑业工资指数住宅预制率,19531973年日本建筑业就业人数复合增速仅4.1%建设业:就业人数(万人)同比(%,右轴),“劳动力紧缺+环保趋严”驱动,政策开启装配式建筑万亿市场,2、我国建筑农民工数量持续下滑,带动工资加速上涨2015年以来,中国建筑业农民工人数持续下降,2018年为5364万人,同比减少1.0%,较2014年峰值(6109万人)下降12.2%。伴随农民工数量下滑,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持续上涨,2018年月均收入达到4209元,同比增长7.43%。,2008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人工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 显著高于整体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截至2018年,我国建 筑业人工成本占建筑业年总产值比重达到20%,装配式建筑 在我国迎来了发展契机。,0,5,10,15,20,25,30,0,1,2,3,4,5,中国建筑业人工成本占总产值比重达20%建筑业:人工成本(万亿元)占总产值比重(%,右),2009101112131415161718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中人工费涨幅领先,中国建筑业农民工人数与农民工收入变动情况,302520151050-5-1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2009 10,1112131415161718,建筑业:农民工人数(万人) 人数同比(%,右),建筑业:农民工月收入(元) 收入同比(%,右),2001801601401201008060,2008 091011121314151617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建安工程(2008年=100)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建安工程:人工费(2008年=100),“劳动力紧缺+环保趋严”驱动,政策开启装配式建筑万亿市场,3、环保政策持续趋严,装配式建筑发展大势所趋当前,我国建筑结构体系以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为主,生产过程与方式较为粗放,大部分施工现场管理无序,一方面造成 了钢材、水泥以及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工地脏、乱、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也往往成为城市里可吸入颗粒物 的重要污染源。近年来,我国各个省市地区均颁布了建筑施工扬尘控制的相关治理方案,建筑施工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由于装配式建筑工厂化生产的方式极大程度地减少了现场施工所带来的污染,提高了建筑施工的环境友好性,成为了建筑业变革的主要方向。,传统现浇工地较为混乱,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更加环境友好,“劳动力紧缺+环保趋严”驱动,政策开启装配式建筑万亿市场,积极型,稳健型,迟缓型,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的目标。其中包括:上海、北京、山东、,浙江、江西、四川等。,制定试点示范期,推广发展期和普及应用期稳步实现目标, 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15-20%以上。其中包括:吉林、天津、河北、 重庆、江苏、安徽、福建、湖北、 广东、广西、贵州等。,没有明确阶段性目标或详细目标, 或目标与国家发布的一致。其中包括:辽宁、内蒙古、河南、,山西、新疆、陕西、宁夏、湖南、 深圳、云南、海南、青海等。,4、装配式建筑支持政策不断出台,行业步入快速发展期目前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均已发布文件表示在未来10年内发展装 配式建筑,并制定了工作目标和政策支持。,根据“到2020年提出的装配式建筑占比目标”进行 划分:,“劳动力紧缺+环保趋严”驱动,政策开启装配式建筑万亿市场,4、装配式建筑支持政策不断出台,行业步入快速发展期从内容看,各省市装配式支持政策类型主要包括:用地支持、财政补贴、专项资金、税费优惠、容积率、评奖、信贷支持、 审批、消费引导、行业扶持等10个小类。在政策使用比例方面,税费优惠政策超过90%,其次为用地支持、财政补贴和容 积率均超过50%,最后依次是专项资金、信贷支持、行业扶持、审批、评奖、消费引导。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发布了相关的激励政策,新疆的激励政策类型最多(8项),其次是四川省(6项)。全国政策激励平均为4项,其中激励政策条款数量靠前的省份依次是新疆、四川、黑龙江、河南、湖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等。,“劳动力紧缺+环保趋严”驱动,政策开启装配式建筑万亿市场,4、装配式建筑支持政策不断出台,行业步入快速发展期受益国家政策推动,2018年我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达2.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81%(占新开工面积13.9%),中性预测下, 我们预计20192021年国内新开工房屋面积为20.1、19.5、19.1平米,假设装配式建筑占比为17.5%、20.5%、23%,对应装配 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分别为3.5亿平米、4.0亿平米和4.4亿平米,按每平方米造价2300元计算,20192021年我国装配式建筑 市场规模分别可达8000亿元、9200亿元和10000亿元(建筑整体建安工程造价,含非装配式建筑部分)。,90%80%70%60%50%40%30%20%10%0%,5.04.54.03.53.02.52.01.51.00.50.0,20152016201720182019E,2020E,2021E,全国: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亿平米),同比,全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测算,25%20%15%10%5%0%-5%-10%,0,5,10,15,20,25,20152016201720182019E2020E,2021E,装配式建筑占比,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预测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亿平米)同比,他山之石,土地制度+人口密度决定技术路径,结构选材因地制宜,3,0%,5%,10%,15%,20%,25%,1948195019521954195619581960196219641966196819701972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0180160日140本120新建100住80宅户60数40200,日 本 新 建 住 宅 预 制 率,(万户),他山之石:土地制度+人口密度决定技术路径,结构选材因地制宜,1、日本装配式建筑发展:劳动力不足驱动装配式建筑发展,低多层钢结构为市场主流1960年以后,日本经济从二战中逐步恢复,日本的人口急剧膨胀,并不断向大城市集中,导致城市住宅需求量迅速扩大。 其中,19601973期间,面对技术与操作人员不足的问题,日本制定了一系列建筑工业化方针政策,发布工业化住宅 性能认定规程和工业化住宅性能认定技术基准,逐步实现标准化和部件化,简化现场施工操作,提高质量和效率。19731984年初,日本的建筑工业化从满足基本住房需求阶段进入完善住宅功能阶段,日本掀起了住宅产业的发展热潮, 大企业联合组建集团进入住宅产业,在技术上产生了盒子住宅、单元住宅等多种形式,设立了工业化住宅质量管理优良 工厂认定制度。到了80年代中期,产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占竣工住宅总数的比例已增至15%20%。1985年以后,日本进入高品质住宅阶段,纯人工方式建造的住宅基本消失,绝大多数住宅中采用了工业化部件,其中工 厂化生产的装配式住宅约占20%。进入90年代后,采用产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占竣工住宅总数的25%28%。,日本历年新建住宅情况与住宅预制率情况,他山之石:土地制度+人口密度决定技术路径,结构选材因地制宜,1、日本装配式建筑发展:劳动力不足驱动装配式建筑发展,低多层钢结构为市场主流,预制混凝土,中高层预制混凝土,底层100%90%80%70%60%50%40%30%20%10%0%,钢结构,木结构,日本历年完工预制住宅分类占比情况,日本全国装配式住宅以低多层钢结构为主。2017年,日本 完工预制住宅达16.0万户,同比下滑4.8%,预制住宅占全 国完工住宅比重达16.9% 。从结构上看, 钢结构占比达83.1%,主要以低多层建筑为主(其中2层独栋房屋占比22%,12层、3-5层共同建筑占比分别为26%和32%),木 结构占比达11.8%,混凝土结构占比4.7%,主要以中高层 为主(6层以上共同住宅数量占总体预制建筑比重3%)。,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日本装配式建筑分层数与结构类型占比情况,独栋房屋:33%,共同住宅:67%,:12%:83%:5%,他山之石:土地制度+人口密度决定技术路径,结构选材因地制宜,虽然中高层混凝土建筑47%产能位于人口密集的关东地区(东 京都市圈所在地),但从区域内部结构看,在关东地区内部预 制住宅的建筑体系仍是以装配式钢结构为主(占比63%),中 高层装配式混凝土占比为26%,装配式木结构占比为1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使用比例最高的地区为北海道地区(中高层 装配式混凝土占比达72%),主要由于该地常年天气寒冷,装 配式混凝土结构拥有更好的保暖性能,且集中供暖更加方便。,0%,20%,40%,60%,80%,100%,九州冲绳 四国地区 中国地区 近畿地区 中部地区 关东地区 东北地区 北海道,装配式木结构,日本全国各地区预制住宅产能分结构体系占比情况装配式钢结构低层装配式混凝土中高层装配式混凝土,35%,47%,44%,54%0%20%40%60%80%,100%,装配式 木结构,装配式 钢结构,低层装配式 混凝土,中高层装 配式混凝土,北海道地区 东北地区 关东地区 中部地区 近畿地区 中国地区 四国地区 九州冲绳,1、日本装配式建筑发展:劳动力不足驱动装配式建筑发展,低多层钢结构为市场主流日本各结构体系预制住宅产能区域分布情况,他山之石:土地制度+人口密度决定技术路径,结构选材因地制宜,2、美国装配式建筑发展:主打中低收入人群市场,低多层预制住宅为主流美国的建筑产业化、标准化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汽车房屋,最初作为车房的一个分枝业务而存在。1976年以来,各生产 厂家、建筑商、专业顾问公司等行业参与者在美国住宅和城市发展部(HUD)、美国建筑管理局国际联合会(ICBO)、美 国国家制造者联盟(NAHB)、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及预制与预应力混凝土协会(PCI)的领导下,以国家产业 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制造装配住宅建造和安全标准等行业法规和行业标准为基础,发展出了主要采用PC类与轻 钢类装配结构体系。美国装配式住宅市场的最大购买表现特点是低收入人群是装配式住宅的主要购买者。在美国低收入人群的购房者中,23% 固定于装配式住宅,在各地城市郊区的低收入家庭中,购买装配式住宅高达35%;在农村地区,有63%的家庭购买这种住宅。 这是因为对于中、低收入家庭,通过租用土地而自己拥有一套装配式住宅,与租住一套公寓相比,前者是明智的选择。这 样可以花同样多的钱拥有更大的居住空间和草地。19301950197419902003,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法律出台,标准化,行业整合,产业化,作为车房的一个 分支业务而存在 为选择拆移/移动 生活方式的人们 提供一个住所。,二战结束后, 由于住, 宅紧缺, 部分人便将 车房转变为一种永久 性的住宅形式, 并努 力提高这种住宅质量 但从美国全国范围来 看, 这种住宅的质量 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工业化住宅建筑安 全相关法规,产生HUD标 准, 工业化住宅有法律 可遵循, 向标准化方向,迈进。,通过工业化住宅建筑 安全相关法规,产生HUD标准,工业化住宅 有法律可遵循,向标 准化方向迈进。,通过工业化住宅改进 法律,明确住宅安装 的标准和安装企业的 责任。,他山之石:土地制度+人口密度决定技术路径,结构选材因地制宜,2、美国装配式建筑发展:主打中低收入人群市场,低多层预制住宅为市场主流美国的装配式建筑中,大城市住宅的结构类型以混凝土装配式和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为主,在小城镇多以轻钢结构、木结构 住宅体系为主(其中木结构占比达80%以上,其余为钢结构),这主要与美国人的居住习惯相关。2018年,新开工的单户 住宅中,预制住房(ManufacturedHomes)*的占比约为10.5%。从结构上看,为了摆脱“低等”“廉价”形象,HUD与全国装配建筑界一方面在质量和美观上下功夫,使之符合房地产的 普通标准,逐渐摆脱传统的火柴盒式的外观,与传统建造的住宅外观及特点非常相似;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中高端装配住宅 产品,低端活动房屋从1998年总建量23%下降至2016年0.15%,而中高端装配住宅产量则由1998年的0.5%增加到2016年的85%结构。*:预制住房(ManufacturedHomes)是指完全在工厂建造,运输到现场,然后根据制造装配住宅建造和安全标准的规定进行安装的住房。,3020100-10-20-30-40-50,4035302520151050,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2007 2010 2013 2016,4035302520151050,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2007 2010 2013 2016,预制住房占新开工单户住宅比重(%),预制住房占新建单户住宅销售额比重(%),美国预制住房占新建住房比例情况,美国历年预制住房发货量情况美国:预制住房发货量(万套)同比(%, 右),他山之石:土地制度+人口密度决定技术路径,结构选材因地制宜,木结构, 77.1%,钢筋混凝土,16.5%,砌体结构, 5.1%,钢结构, 0.2%,其他, 1.1%,81.7,11.2%,0.9%,95.0%,12.3%,分项中装配式建筑占比,10%8%6%4%2%0%0%20%40%60%80%100%,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砌体结构,钢结构,其他,3、德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木结构为装配式居住建筑主流德国建筑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是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60年代间,为了解决战后重建过程中,住宅极度短缺的问题,逐步建立 工业化建造体系,特别是PC预制构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德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期,居民对住 宅舒适度的要求,加上经济环境的变化、产业的深化发展与专业工人的短缺进一步共同促进了建筑构件的机械化生产,住 宅的质量和性价比得到了极大提升。除住宅建设外,装配式建筑在学校建筑、体育场馆、工业建筑中的应用也得到极大发 展。20世纪80年代后,德国建筑工业化逐步进入成熟阶段,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效率、环保性、节能型等。德国的装 配式建筑以预制混凝土结构为主。2017年批准建造的建筑中,按建筑体积计算,装配式建筑占比约11.91%。,德国各类型装配式建筑占比情况,德国装配式建筑构成情况,整个建造业,新屋宇工程,公营地盘,土木工程,私营地盘,他山之石:土地制度+人口密度决定技术路径,结构选材因地制宜,4、土地国(公)有制地区的建筑工业化实践新加坡&香港的高层预制混凝土住宅发展之路不同于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土地私有制,同为发达经济体的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实行土地国(公)有制。面 对极其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庞大的人口压力,政府垄断土地供给有利于土地的统一规划与集约利用。因此,在开展住宅(公租房)建设的过程中,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均采用了高层装配式混凝土的结构形式(钢结构成本高)。新加坡是混凝土预制技术的早期采用者,于1980年代开始将房屋预制组件用于组屋(类似公租房)建设。目前,新加坡 国内有80%以上的居民居住在政府建设的组屋中。对于新加坡建屋局建设的每一栋住宅,结构预制率(即预制组件体积 占整个建筑结构混凝土总体积比重)均达到了70%左右。2010年以来,新加坡不断开展新技术研发,通过对房屋内部装 修(如浴室等)进行模块化预制,进一步提高了房屋的施工效率。中国香港地区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体系推广同样开始用1980年代,此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技术便大量应用于公共工程 建设、公屋建设(公租房)与私人高层住宅建设。据2016年人口普查,香港有45%人口居住在公共住房(包括租住公屋 及政府补贴销售的公共住房),53%居住在私人永久性住房,而剩下2%居住在临时及非住宅用住房。受香港建筑工人持 续减少影响,工人工资正大幅上涨,在此背景下,提高预制率成为政府与地产开发商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每100万港元建造工程中的地盘工人数量,香港历年标杆建设项目预制构件使用量情况,他山之石:土地制度+人口密度决定技术路径,结构选材因地制宜,5、中外装配式建筑对比小结从发展进程看,发达国家和地区装配式住宅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初期阶段,解决的重点是建立工业化生产(建造)体系;(2)发展阶段,解决的重点是提高产品(住宅)的质量和性价比;(3)成熟阶段,解决的重点是进一 步降低住宅物耗和对环境负荷,发展绿色住宅并解决多样化、个性化、低碳环保等问题。各国按照各自的特点,选择了 不同的装配式住宅发展道路和方式。从发展动力看,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均是由于劳动力不足导致人工成本的快速上涨,通过工厂化生产现场吊装 减少人力投入成为了经济可行的手段。从建筑结构体系看,美日欧等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且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较低,上述国家居民一般更倾向于租用或购买 土地,自己动手或委托住宅公司建设独栋住宅,因此在建筑结构上更多地选择质量较轻、工期较短且建造更为方便的轻 钢结构住宅和木结构住宅。相比之下,与我国大陆地区土地所有制相对类似,人口密度较高的中国香港、新加坡所采用 的高层装配式建筑更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从产品特性看,由于装配式住宅产品是通过对房屋开展标准化设计,将房屋拆分成标准化的零部件,使其能够在工厂流 水线上批量生产,从而降低整体建造成本的,客观上存在形式单调,个性化程度较低的特点。因此,在欧美日等国家装 配式住宅产品主要是面向普通收入家庭,无法满足富裕阶层定制化的房屋需求。,国内发展现状 高层预制混凝土发展一马当先, 成本劣势有望逐步改善,4,33,1、装配式建筑市场快速发展,华东地区一马当先作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重心,中国装配式建筑市场正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机遇。在中央政府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计划和激励政 策的引导下,各级省市纷纷开始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热潮。我国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由2015年的7360万平方米增长到2018 年的2.9亿平方米(占新开工面积13.9%),复合增速达59%。分区域看,落地速度最快的地区为华东地区,其中2018年上海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超2000万平米,占新开工面积比重达74%,浙江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5692万平米,占全市新开工建筑面积达44%,江苏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超2000万平米,占 全省新开工面积比重达15%。,技术黏性赋予PC体系先发优势,装配式建筑配套有待完善,装配式开工面积快速增长,90%80%70%60%50%40%30%20%10%0%,0.0,0.5,1.0,1.5,2.52.0,3.0,3.5,2015,2016,2017,2018,全国: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亿平米),同比,80%70%60%50%40%30%20%1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辽 北 河 山 上 浙 江 山 宁 京 北 西 海 江 苏 东,福 广 海 湖 河 建 东 南 北 南,2018年主要省市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对比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万平米)占新开工面积比重,备注:PC(Precast Concrete),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黏性赋予PC体系先发优势,装配式建筑配套有待完善,从施工企业看,由于装配式建筑并无特殊资质要求,具备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资 质(数量庞大)的建工企业均可承接相关建设工程,其中中国建筑、上海建工 等经营市场位于东部发达地区的龙头企业优先受益。,此外,预制构件产能是决定装配化建筑发展速度的另一关键因素。近年来,预 制构件市场快速扩张,据frost&sullivan预测,2021年PC构件市场将达179亿元。 当前,PC构件行业格局分散,2017年CR5为44.7%。2017年,按PC装配式建筑构件收入计,远大住工是中国PC装配式建筑构件市 场的最大参与者,市场份额达到15.9%。市场竞争对手包括大型国有建筑企业、 地方构件制造企业和合资构件制造企业。其他主要参与者包括上海建工、中国 建筑、北京住宅产业化集团、上海城建等。,装配式建筑领先企业市场份额情况,0,50,100,150,200,250,3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