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革命”系列报告(三):信息化建设:科技周期与“新基建”的交集.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场景革命”系列报告(三):信息化建设:科技周期与“新基建”的交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场景革命”系列报告(三):信息化建设:科技周期与“新基建”的交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场景革命”系列报告(三):信息化建设:科技周期与“新基建”的交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场景革命”系列报告(三):信息化建设:科技周期与“新基建”的交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1 / 30 Table_Page 投资策略 |专题报告 2020年 2月 27日 证券研究报告 Table_Title 信息化 建设 :科技周期与“新基建”的交集 “场景革命”系列报告 ( 三 ) Table_Summary 报告摘要 : 开年以来 13 篇报告持续推荐科技成长 , 上周开启“场景革命”系列。 新一轮信息化建设高峰到来, B 端 和 G 端 的 力量 强于以往 。 据海外经验, 历次 信息技术革命 均 带来 一轮 信息化建设高峰, 资本市场相应映射 。 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事件催化四维度 分析 , B 端和 G 端 都将 成为 本轮信息化 建设 高峰 不可忽视的主导力量 。 前期系列我们 已对 to C 端场景变革和投资机会有过详细展望, 本篇将主要围绕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产业链条,以及 对公 端重点应用场景展开 探讨 。 供需两端发力推动信息化建设进入快车道。 科技 赋能 是 下一阶段 发展的关键线索,带来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市场空间。供给端: 5G 带动新一轮科技周期开启,技术支持增强为信息化质的飞跃提供可能;逆周期政策 大概率 加码,“新基建” 5G 网络建设率先开道,信息化建设 将 成重点。需求端:提升生产效能的迫切性是信息化建设的最强推动力;疫情催化加速,公共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优势体现,生产信息化的需求相应激活。国产替代 的 趋势 则 为信息化建设需求端爆发 提供 加成。 信息化建设的三大基础产业链条 和四大应用场景 需求 扩张 。 ( 1) 信息化建设 的 基础 产业链 : 新型技术支撑 , 5G、大数据、云计算、 AI 构成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四大技术支柱; 硬件设备协同 , 流量爆发, IT基础设施需求跃升; 信息安全贯穿始终,需求 上行 有望 加速 。 ( 2)信息化建设在对公端四大重点应用场景: 生产信息化; 医疗卫生信息化; 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信息化; 金融信息化 。 策略视角: 信息化建设和 to B 场景革命加速进行时 。 ( 1) 分子端 产业周期加速 、科技 +新基建双重 逆周期属性 相对盈利优势凸显 。 ( 2)分母端 政策加持 +金融供给侧改革最受益方向 相对估值中枢抬升 。( 3) 信息化建设不仅只是“新基建” , 具备“促创新”和“补短板”的双重意义 和自身的 产业逻辑,“基建”加成只是加速催化 。资金主要来自企业,对财政依赖度低 。 ( 4)市场可能忽视什么? 与过去几轮信息化建设不同,本轮的 优质标的更多 。 产业链更完整,实际参与度更高 。 需求面更广,不可忽视的 to B 和 to G 端潜力 5G 场景更为多元、对工业精度的技术满足更为成熟 。 NCP 疫情对生产冲击前所未有,加速对公需求推进 。 ( 5)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投资方向 , 从爆发力、发展阶段、市场空间、竞争格局、确定性五个维度 对 投资环节打分。 A 股投资优先级分档排序如下第一档: 5G 网络建设、 IT 基础设施( IDC);第二档:医疗信息化、云计算、各类 IoT 设备、信息安全、远程办公;第三档: 金融信息化、 政务信息化、工业互联网。 核心假设风险 。 经济下行超预期,疫情风险, 信用风险暴露速度过快。 Table_Author 分析师: 俞一奇 SAC 执证号: S0260518010003 SFC CE No. BND259 010-50335057 yuyiqigf 分析师: 戴康 SAC 执证号: S0260517120004 SFC CE No. BOA313 021-60750651 daikanggf Table_DocReport 相关研究: 疫情下产业“场景”重构的思考 : “场景革命”系列报告(二) 2020-02-18 拥抱全球第三次场景革命 :“场景革命”系列报告(一) 2020-02-18 5G引领科技投资进入蜜月期 : 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四) 2020-02-05 Table_Contacts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2 / 30 Table_PageText 投资策略 |专题报告 目录索引 前言:科技周期中的 “软硬兼施 ” . 4 一、供需两端发力推动信息化建设进入快车道 . 5 (一)信息化建设助推经济发展由 “量 ”到 “质 ”转变 . 5 (二)供给端:技术支持增强,政策推动加码 . 6 (三)需求端:新兴生产和消费崛起,与国产替代共振 . 7 二、信息化建设的三大基础产业链条 . 9 (一)新型技术支撑新一轮信息化建设 . 9 (二)硬件设备协同数据采集、传输与运算 . 11 (三)信息安全保障是贯穿始终的需求 . 12 三、信息化建设在对公端的四大重点应用场景 . 14 (一)生产信息化(工业互联网、远程办公) . 14 (二)医疗卫生信息化 . 15 (三)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信息化(政务信息化、智慧城市) . 18 (四)金融信息化 . 19 四、策略角度如何看当前信息化建设? . 21 (一)分子端:产业周期加速 +逆周期属性增强 相对盈利优势进一步凸显 . 21 (二)分母端:政策加持 +金融供给侧改革最受益方向 相对估值中枢抬升 . 21 (三)信息化建设是 “新基建 ”,但不仅仅只是 “新基建 ” . 23 (四)市场可能忽视什么? TO B 和 TO G 端的需求潜力带来更大爆发空间 . 24 (五)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投资方向 . 27 五、风险提示 . 28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3 / 30 Table_PageText 投资策略 |专题报告 图表索引 图 1:美国每一轮信息化建设的高峰都相应诞生科技行业巨头 . 5 图 2: “信息服务 ”全方位赋能疫情治理 . 6 图 3: 投资拉动逐步减弱 . 7 图 4:劳动产生率增速回落迫使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 . 7 图 5: “场景革命 ”成功三要素,及 03 年的经典案例 . 8 图 6:实时定位 +大数据绘制的疫情地图以便市民了解周边疫情情况 . 8 图 7:万物互联时代的 “连接 ” . 9 图 8:物联网接入数量及预测 . 9 图 9: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及增速 . 10 图 10: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及增速 . 10 图 11:云计算、大数据发展迅速 . 11 图 12: AI 发展迅速 . 11 图 13:全球服务器出货量 . 12 图 14: 2010-2018 中国 IDC 规模复合增速 36% . 12 图 15:中国安全硬件市场规模及规模预测 . 13 图 16:中国安全软件市场规模及规模预测 . 13 图 17: 2019 年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中国机器人领域市场空间巨大 . 15 图 18:从销量看,中国有望成为工业机器人主力市场 . 15 图 19: 中国的医疗卫生支出已在快速提升 . 17 图 20: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 GDP 比值依然低于世界 . 17 图 21:政府 IT 产业规模将继续上行 . 18 图 22:政府 IT 产业中,预计服务项占比将大幅上行 . 18 图 23: “信息服务 ”全方位赋能疫情治理 . 19 图 24: 2022E 中国金融业 IT 支出结构 . 20 图 25: 2021E 中国金 融业 IT 解决方案市场结构 . 20 图 26:信息化建设的加速与 5G 基站建设增速的高峰相伴而临 . 21 图 27: 2004 年 6 月开始纳指估值进入长期相对稳态 . 23 图 28:纳指牛市开启经历 “拔估值 ”和 “寻锚 ”阶段 . 23 图 29: “新基建 ”示意图 . 23 图 30: 美股市值变迁映射了经济转型 . 24 图 31: A 股市值变迁 -成长占 比上升但依然不高 . 24 图 32: 5G 与 4G 关键指标对比 . 26 图 33: 5G 三大广义应用场景 . 26 表 1:工业互联网关键发展重点 . 14 表 2:近期长三角多地发布医保支付互联网 +医疗服务的政策 . 17 表 3: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梳理 . 22 表 4:部分高端制造业已开启国产替代进程 . 25 表 5: 03 年 SARS 疫情与 20 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比表 . 26 表 6:打分指标寻找信息化建设与对公场景中 A 股投资领域优先级 . 27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4 / 30 Table_PageText 投资策略 |专题报告 前言:科技周期中的“软硬兼施” 开年以来 我们发布 13 篇报告持续推荐科技成长 ,并于上周发布 两篇 “场景革命”系列报告, 本篇为系列报告 第 三 篇。 我们在 场景革命 系列报告一拥抱全球第三次场景革命中全面阐述了对于“场景革命”的理解 ,在系列报告二 疫情下产业“场景”重构的思考 中 着眼于短期“ NCP 疫情”对于需求端应用场景破壁的催化作用 。科技周期进入加速期,资本市场映射 由“硬”及“软” 从上游的“硬”科技 投资 进入 全产业链的 “软硬兼施”阶段。 既 拥有 科技周期开启的自身产业逻辑,又兼具 逆周期加码“新基建”双重属性的信息化建设, 将 逐步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伴随着 5G 周期的开启 、 NCP 疫情对 传统 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 逆周期政策中“新基建” 的出场频次提升 ,信息化建设将迎来一轮新的高峰 , 纵深向高端信息管网的建设突破,横向对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铺开, 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技术创新场景应用,都将呈现万千变化。从过去经验来看, 由于变革成本较低, to C 端往往成为 场景革命爆发的先头兵。但 本轮信息化建设 中, 预计 to B 和 to G 端的 需求爆发力强于以往 , 将成为不可忽视的主导力量之一。 从宏观角度来看 ,下一阶段中国的 经济发展 的主要拉动力量,将从此前的 资本积累 和人口红利向 生产率提高 过渡,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带来 生产端 对科技赋能的更高诉求。 从中观产业角度来看 , 5G 周期的开启,大数据、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更复杂、精确度要求更高的场景提供了技术可能,科技赋能在更多领域的实现具备了技术基础。 而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改变,对供应链和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化建设迎来国产替代的共振,需求端将更具爆发力。从政策环境来看 , 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转型的主基调,以及阶段性逆周期对冲政策加码 必要性增加的条件 下, 具备“促创新”和“补短板”双重意义 的信息化建设,有望迎来更为密集的政策倾斜。 从事件催化的角度来看 , NCP 疫情的发生实属不幸,对生产端的冲击也前所未有。但另一方面,则将加速生产智能化、政务信息化的进程。 B 和 G 端的 信息化建设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但由于 需求习惯变化较慢 , 因此 爆发力 相 对 小于 C 端 ,但事件催化或使得 本次 改变的速度快于以往。此外, 由于 to B 和 to G 业务的客户粘性强、易形成规模效应, 因此在该领域更易形成较 优的 竞争 格局 , 进而形成更易孵化出业界巨擘的产业环境。 在之前的两篇“场景革命”系列报告 中,我们已对 to C 端的 新型 场景和投资机会做出详细阐述。本篇我们将主要围绕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共性产业链链条,以及 to B 和 to G 端的重点应用场景,展开投资逻辑和机会的讨论。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5 / 30 Table_PageText 投资策略 |专题报告 一、供需两端发力推动信息化建设进入快车道 (一) 信息化建设助推经济发展 由“量”到“质”转变 初 步工业化的经济体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积累,而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则主要源自生产率的提高,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 在向第二 阶段转换 的过程中 。 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带来自然演进, 科技赋能成为下一阶段增长的关键线索,信息化建设的市场空间 广阔 。 当前中国的 初步工业化和原始资本积累已基本完成,过去因为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催生的巨大投资需求拉动力减弱。另一方面,初期资本积累阶段,人均资本拥有量快速上行带动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收入上行。但在初始资本积累完成后,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效用边际减弱,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收入的上行斜率也相应走缓。部分行业对于资本的需求已基本饱和,甚至出现产能过剩,尽管资金供给端基于惯性对该类行业仍相对青睐,但需求端已无太大的扩张需求,或已经积累较高的杠杆。过去由“房地产红利”和“人口红利”等原始资本积累拉动的行业进入成熟阶段,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 下一阶段的快速发展将依靠生产率提高的拉动,“科技红利”的时代来临 ,而信息化建设则是实现科技赋能的最重要环节 。 根据海外经验, 每一 次 信息技术 革命 都带来一轮信息化建设的高峰,个人生活、企业生产、甚至 政府、军方的工作方式都会因此发生变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的效率提升。而相应的, 新兴产业的崛起也 是 一个 科技巨头诞生 的过程 ,并在资本市场得到映射 。比如 伴随 PC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变化,更多的是工作场景的变化,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彼时 崛起的是 IBM、英特尔 等巨头公司。 进入 互联网时代 ,信息传输效率进入新的纪元, 微软、谷歌等成为新贵,而移动互联时代,个人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第三产业开始触网 线上服务、线上消费、线上社交。伴随的是 Amazon、 Facebook等的崛起。 图 1: 美国每一轮信息化建设的高峰都相应诞生科技行业巨头 数据来源: Wind,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6 / 30 Table_PageText 投资策略 |专题报告 (二)供给端: 技术 支持增强, 政策 推动 加码 1. 5G带动新一轮科技周期开启 , 技术支持增强 为信息化质的飞跃提供可能 5G有着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等特点 ,直观 而言 , 即数据 传输速度更快、更稳定 , 因此可适用于更多复杂场景。 此外,大数据、云计算、 AI等技术的出现,也使得数据搜集、传输、存储、处理 形成更为完善的闭环。伴随着 5G带动新一轮科技周期的开启,技术支持使得多元信息化建设实现“质的飞跃”成为可能。 以美股为例,任何一个科技周期的开启,都是以技术突破为前提。 以技术升级刺激新需求 ,一旦形成新的生产和消费习惯,趋势的力量势不可挡 。 2. 逆周期政策存在加码必要,“新基建” 5G网络建设开道,信息化建设成为重点。 过去的基建集中于通水通路通电,而“通网”则作为新型基建逐步在各地展开。近几年通信网络的建设速度也远高于传统基建的增速。基建本身的目的一是改善当地居民生活 质量,二是给予发展赋能,如高铁的回报率远不止于客座率,更在于快速便捷的交通物流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活力和空间。同样, 未来的基建加码,不仅是传统基建进一步的拓展,且将包含更多高质量发展的部分,以带动 有效的产业投资,不仅带来经济增量,也同时契合经济转型升级 。 新型基建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同时传统基建的智能化改造也将同步进行。 在 2020年已发行的政府专项债的使用中,投向新基建的比例有所上升。但不同于传统基建往往由财政资金主导, 信息化时代的 新基建 , 支出端多由企业承担, 对财政支出的依赖性相对传统基建 要 低, 将 更 有效汇集社会资金, 因此 投入 端 也将 更为稳定 和市场化。 图 2: “信息服务” 全方位 赋能疫情治理 数据来源: Wind,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7 / 30 Table_PageText 投资策略 |专题报告 ( 三 ) 需求端 : 新兴生产和消费崛起,与 国产替代共振 1. 提升生产效能的迫切性是信息化建设的最强推动力,产业格局重塑 企业资本开支将重点向提高生产效率的环节演进,自动化生产率的提升、商业模式向线上 触网。 18年制造业投资中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增长 14.9%,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出 5.4个百分点。反映本轮投资更多为有效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高效产能替换,而非过去常见的传统产能扩张, 主要生产要素的切换正在上演,公司提升也将经历从“量”到“质”的演变, 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带来的自然演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的动力自发性增强,生产端对科技赋能提出更高诉求。 图 3: 投资拉动逐步减弱 图 4: 劳动产生率增速回落 迫使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 数据来源: 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 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2. 疫情 催化 信息化建设 加速 , 不仅在个人消费和服务方面,公共管理如电子政务、 医疗信息化的优势体现 ,生产端的生产自动化、远程办公等需求相应激活。 我们在 200218报告 疫情下产业“场景”重构的思考 中曾提及,疫情下某些 场景只是“昙花一现” ,但有些 场景 却 能够“蔚然成荫” 。 “新场景”的持续需要满足三个要素:痛点需求 +技术渗透 +用户粘性 。 即寻找寻疫情下的用户痛点,既解决生活难题,又提升便捷与效率以引领需求的新变化,是“新场景”立足的根基。技术普及和渗透是实现“新场景”布局的物理条件。而用户在疫情期间尝试了新商业模式的便捷与高效,并在疫情结束后保持了较高的转化率与留存率,形成用户粘性则保证了“新场景”可持续发展。 本次疫情之后部分需求可能会逐渐回落(消毒、口罩、板蓝根等),但部分需求可能会相应保留。新场景的爆发属于必然中的偶然,需求痛点存在、技术可实现的 条件下,新的场景实属必然。但用户培育、习惯更迭,则需要较长的导入时间,疫情 的出现是不幸,但 在另一方面 却 也大大加速了新场景的出现和用户习惯的改变 ,大幅降低了用户培养成本,快速获取用户反馈和产品改进方向 。 个人习惯的改变成本较低, 因此消费和 to C服务 往往成为场景变革的先头兵。 但 由于本轮 疫情 对于生活和生产节奏的影响前所未有,大数据 +人脸识别寻找密切接触者、进城人员信息在线登记的红绿码管理 也让人们意识到 城市 公共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巨大提升空间 ,以及生产自动化、远程办公的实际可行性。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8 / 30 Table_PageText 投资策略 |专题报告 图 5: “场景革命”成功三要素,及 03年的经典案例 图 6: 实时定位 +大数据绘制的疫情地图以便市民了解周边疫情情况 数据来源: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 维智疫情通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3. 信息安全、供应链安全的更高诉求之下,国产替代成为不可逆的长期趋势 ,为需求端的爆发进一步加成 全球科技竞争格局自 2018年以来产生巨大变化, 这也是 2000年全球化开启 以来的 前所未有之经历。在新的科技竞争中, 政府部门和 大型企业对于信息安全、以及信息化建设中各环节的 供应链安全和稳定性有了不同的诉求, 自主核心技术的要求将深入到更多领域, 国产替代的趋势不可阻挡。为 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端爆发进一步加成。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9 / 30 Table_PageText 投资策略 |专题报告 二、信息化建设的 三大 基础 产业链条 信息化建设 几乎可以应用在所有 常见领域: B 端传统制造、服务业中提升效率, C 端提升用户生活质量 , G 端提升信息响应速度 。 涉及的主体可包含 互联网厂商、通信运营商、传统企业、 公共事业单位、 政府 以及个人消费者。 信息化建设由于所涉及的领域 极为宽泛,最终的应用场景也千变万化,但在 中上游 的网络层、平台层和边缘层 却有较大共性, 信息化建设加速的时期, 也是这些产业链的需求快速上行期。 (一)新型 技术 支撑 新一轮信息化建设 5G通信 技术、大数据、云计算、 AI构成新一轮信息化建设的四大技术支柱 ,四者相伴而行 ,形成叠加和放大效应。 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网络层和平台层。 大数据无法采用常规数据库进行计算处理,分布式计算 成为必然选择,而云计算在处理数据之后使得价值密度低的大数据成为有效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提升 传输速率,访问计算资源的延迟降低 ;海量数据的快速传输进一步发挥云计算的优势。最终的计算结果则需要依赖程序处理和决策 构成更高效 组合, AI赋能 开始显现。 1. 通信 技术: 5G建设 5G在“ 连接 ” 方面有 质的 飞跃 : 速率更快 , 5G理论传输 速率 可 达 4G的 数百倍; 海量机器 连接 , 5G支持大规模物联网 终端 低功耗运行; 连接更可靠、时延 更 低, 比如自动驾驶 所需要的 传输 时延 10ms以内 、 且 可靠性 要求 极高 , 这在 4G时代是无法实现的。 上述这些 方面的改变,可以说 是 有量变引发的质变。 这使得 以前 难以 完成 的 功能 可以在 5G时代下轻松实现。 (详情请见 200218报告 拥抱全球第三次场景革命 第三章) 图 7: 万物互联时代 的 “连接” 图 8:物联网 接入数 量 及预测 数据来源: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 中国产业信息网,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识别风险,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10 / 30 Table_PageText 投资策略 |专题报告 2. 数据搜集: 大数据 采用样本全集 数据 的一种方式,具有数据规模庞大、数据类型多样、数据流转快速、价值密度低的特征。 大数据的价值在于数据搜集完整度极高,可支持构建完善的统计学模型。但 由于以上特征, 传统数据库 对大数据的 存储、管理、分析 捉襟见肘,因此大数据的处理加工能力成为体现大数据价值的关键步骤所在。 3. 数据处理: 云计算 云计算 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 产业链 主要 包括 IaaS(基础设施 Infrastructure)、PaaS( 平台 Platform)、 SaaS( 软件 Software) 三层 。 IaaS层发展较早,市场规模和行业 竞争格局 基本成型 , SaaS层 的行业格局尚未清晰 ,而 PaaS层 则 处于 偏早期 阶段 、未来增速的预期较高 。 阿里、腾讯、 AWS、中国电信、华为共同占据 74%的 IaaS+PaaS市场份额。 根据 中国信通院 2019年 7月发布的 云计算白皮书 ( 2019) 和 IDC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 2019上半年)跟踪 的 数据, 2018年,以 IaaS、 PaaS和 SaaS为代表的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 1363亿美元,增速为 23.01%,预计到 2020年市场规模将 接近 2000亿美元。 2019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达到 54.2亿美元 , 增速约为 50%,其中 IaaS市场 增速稳健,同比增长 72.2%, PaaS市场增速 有所回落 ,同比增长率 约 92.6%, 但两者仍处于 高速增长期。 图 9: 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及增速 图 10: 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 信通院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 信通院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4. 信息 分析与 决策: 人工智能 全球的人工智能发展均处于早期阶段,发展迅速,主要以中国和美国形成 top2的竞争格局。根据中国信通院, 截至 2019年 3月, 美国和中国的 活跃 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分别为 2169、 1189家 ,分列一二名,随后排名第三的英国的企业数量仅有 404家 。投资规模上, 根据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的 2018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 , 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总规模为 395亿美元,中国达到了 277.1亿美元,占全球融资总额的 70%。 2013年到 2018年的第一季度全球 AI行业累计投融资数据中,中国占比 60%,美国 29%,合计占 比接近 90%。 尽管从 2018年 Q2以来全球 AI领域投资热度逐渐下降, 2019Q1全球融资规模 126亿美元,环比下降 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