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0新冠疫情对中外经济的影响分析报告,2020年2月23日,目录,二、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一、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三驾马车受冲击1.消费:疫情防控,人口隔离消费需求锐减2003年4-6月的“非典”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为7.7%、4.3%、8.3%,同比分别减少0.5、5和0.3个百分点。冲击指数: 投资:复工复产延迟或受阻制造业、房地产、基建等投资几乎停滞 冲击指数: 贸易:“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及潜在“疫区”出口受限“非典”时期,先后有10个省和直辖市被定义为“疫区”,平均时长三个月,且长 达24天没有新增确诊。2003年6月24日,WHO才正式将中国大陆从疫区中除名。不过,“非典”时期,中国出口贸易受影响相对有限。冲击指数: ,1.1 宏观经济 需求,三大产业均受影响,服务业恢复缓慢,工业增加值大降生产要素流通受阻,经营活动严重干扰2003年二季度第一、二、三产业同比分别为1.7%、11.3%和8.7%,较Q1回落1.1、1.9和1.8个百分点。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Q3第一、二产业均迅速回暖,较Q2回升1.6和1.9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仍持续低迷,直至Q4才明显回暖。企业停工减产,工业增速显著回落非典期间,工业增加值自2003年3月起连续3个月下滑,3-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分 别为16.9%、14.9%和13.7%。,1.1 宏观经济 供给,876543210,20181614121086420,2000-03,2000-09,2001-03,2001-09,2002-03,2002-09,2003-032003-092004-03,2004-09,2005-03,2005-09,2006-03,2006-09,2007-03,2007-09,非典后第三产业回暖晚于一二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5,0,5,10,15,20,25,30,2001-012001-112002-092003-072004-052005-032006-012006-112007-092008-072009-052010-032011-012011-112012-092013-072014-052015-032016-012016-112017-092018-072019-05,工业增加值(%),物价短期飙升,中长期可控疫情导致居民消费品生产和供给不足,同时叠加恐慌性抢购需求,物价短期上涨。 但随着疫情稳定,恐慌性需求下降,加之生产和供给的逐步恢复,CPI将逐步回落。2003年3-4月CPI食品分项价格同比从2月的1.8%大幅上升到4.2%和4.2%,带动CPI从0.2%上升到0.9%和1.0%,但5-6月回落至0.7%和0.3%。2020年1月CPI为5.4%,创8年多以来的新高。,1.1 宏观经济 CPI,6543210-1-2,2017-01,2017-04,2017-07,2017-10,2018-01,2018-04,2018-07,2018-10,2019-01,2019-04,2019-07,2019-10,2020-01,CPI:当月同比,CPI:环比,疫情爆发当季,GDP增速严重下滑2003年四个季度的GDP增速分别为11.1%、9.1%、10%和10%,全年10%。其中“非典”疫情大爆发的第二季度的GDP同比,较一季度大幅快速回落2个百分点。,1.1 宏观经济 GDP,1614121086420,2000-032000-062000-092000-122001-032001-062001-092001-122002-032002-062002-092002-122003-032003-062003-092003-122004-032004-062004-092004-122005-032005-062005-092005-122006-032006-062006-092006-122007-032007-062007-092007-12,2003年非典期间,交通运输、住宿餐饮、金融等服务业所受冲击较大,二季度GDP分项同比分别较一季度下滑5.4、3.6和3.6个百分点。根据某机构的统计,若按2020年春节受冲击的情况,假定只考虑冲击最大的三个行业,电影票房70亿(市场预测)+餐饮零售5000亿(假设腰斩)+旅游市场5000亿(完全冻结),短短7天,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占2019年一季度GDP21.8万亿 的4.6%。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考虑其他行业损失及后续影响,2020年一季度GDP增 速可能破5。,1.2 中观行业 短期影响巨大,121086420-2-4-6-8,2003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分项GDPQ2-Q1Q3-Q2,餐饮行业高度依赖流水,现金储备有限,日常运营依托于单店的流水滚动 受重创指数: 电影行业“史上最强春节档”全部下线,票房几乎颗粒无收。2020年大年初一票房仅181 万,而2019年同期票房高达14.58亿。受重创指数: 旅游文娱行业景点无人问津,酒店门可罗雀。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收入损失或超五千亿;全国近 4万旅行社130万导游面临生存问题受重创指数: ,1.2 中观行业 服务业受重创,交通运输行业城市封路,出行减少,物流不畅。交通运输部统计,今年春运40天客流同比下降45%。受重创指数: 实体教育培训行业实体教育培训的“封锁”时间会更长,无生源无收入。受重创指数: 实体服装零售行业实体服装零售最怕高库存、低周转,尤其是时装。由于服装库存的贬值率很高,服 装零售的损失是净损失。受重创指数: ,1.2 中观行业 服务业受重创,金融行业延期开市,期货夜盘交易暂停,融券卖出业务暂停,银行收回贷款压力增加。 受重创指数: 房地产行业地产销售、建设、投资及土地拍卖全面停止。房企高周转中断,现金流压力大增, 负债水平上升,资金链断裂风险激升。受重创指数: 其他行业亦受严重影响建筑业、汽车业、农林牧渔等行业均受到波及。其中,汽车行业受损严重,中国乘 用车协会(CPCA)报告称,2月上半月中国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92%。2月第一周的乘用 车市场零售处于冰封状态,第一周日均零售811台,同比下滑96%;第二周的零售达到 日均4098台,同比下滑89%。受重创指数: ,1.2 中观行业 其他亦受影响,生物医药及医疗服务行业此次疫情或加大政府及资本对生物医药及医疗服务产业投资,尤其是医疗技术方面。主要包括:医疗品生产(口罩&防护服)企业、病原检测型技术企业、医疗物资供应链企业、医疗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生产商、隔离病房服务机器人和消毒机器人技术企业。此外,网络医疗及智能医疗也是一个发展趋势起飞指数: 线上衍生行业在线买菜,在线教育,在线影视,在线游戏,在线办公系统开发。e.g.王者荣耀在大年三十当天的流水为20亿元左右。去年单日流水纪录为2019年 大年三十的13亿元。学而思提供了免费课程,供孩子在网上学习;腾讯作为系统提供商,提供了云教学服务,为在线教育提供技术支持每日生鲜从除夕至正月初四,平台实收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21%;除夕至正月 初三,京东到家全平台销售额同比去年春节增长540%。起飞指数: ,1.2 中观行业 部分因祸得福,伤不起的民企&小微企企业是保障民生个体的第一要务。疫情对不同微观个体的冲击程度不一样,此次从 受冲击程度来看,民企远大于国企,小微企业远大于大中企业。而这些恰恰创造了最多 的就业岗位。生产营业的停摆,收入和现金流中断,但是房租、工资、利息等费用刚性支付,使 得企业将蒙受巨大损失。经营中断可能导致订单合同违约、资金周转困难,部分体量较 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民企和中小微企业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困境,风险还可能沿着供应 链和担保链上下及横向传导,引发局部性危机。,1.3 微观层面 民企&小微企,盼望恢复正常的民众当企业效益下滑,员工的薪资、奖金乃至就业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在受冲击 较大的餐饮、娱乐、交运等行业及中小微企业。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弹性薪酬制的员工, 例如外卖、快递、滴滴以及部分制造业等计件工资的工种,基础保障低、收入波动大, 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人群。不同于广大国企和大中企业,对于很多在民企和小微企业的员工来说,在家上班意 味着工资收入的减少,入不敷出的情况比比皆是。并且,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责任,大部分员工在家上班的情况还有维持一段时间,入不敷出的局面也将继续。失业率上升的风险也不可低估。,1.3 微观层面 民众,肺炎疫情是只重量级的“黑天鹅”,将打断中国经济2019年底的弱企稳。在经济 下行压力较大,外部环境更差的大背景下,破6是大概率事件,一季度可能破5。1.外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短期暂缓。1)非典时期:中国正处于入世后的全球市场红利期,美国因911事件需要携手中国共 同反恐,中美关系温和,国际贸易活动相对活跃,进出口贸易迅速扩张,出口同比自2001年7%附近上升至2003年30%水平。2)当前时期:逆全球化和贸易保住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短期暂缓。2019年 中国对外、对美出口分别为0.5%和-12.5%,创2008年以来新低。尽管2020年1月中美 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美国仍对约25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维持25%的关税, 对约12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维持7.5%的关税。此外,美国两党已达成对华遏制的 共识,中美贸易摩擦仍存反复的可能,且已逐渐升级至科技、金融、地缘政治和舆论等 全方位的博弈。,1.4 与非典期间比较 外部环境,2.内部: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速换挡,下行压力较大,财政货币政策空间变小。1)非典时期:中国经济处于库存周期、产能周期、房地产周期共振向上的阶段,整体 经济趋势性、周期性上行,人口红利释放,财政货币政策空间充裕。经济整体处于上行 周期,“非典”疫情仅是经济上行期间的一股短暂“寒流”,仅延缓了实体经济快速抬 升的势头。2)当前时期:中国经济处在大的增速换挡阶段,自2010年以来持续下行,人口老龄化 趋势加快,宏观杠杆率偏高,2019年底经济低位暂稳但基础不牢。,1.4 与非典期间比较 内部环境,2.内部:经济结构方面1)非典时期:第二产业为主导,三大产业占比为12.4%,45.6%和42.0%。2)当前时期:第三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占主导。2019年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比7.1%、39%和53.9%。,1.4 与非典期间比较 经济结构,45.60%,42.00%,7.10%,39.00%,53.90%,0%,10%,30%20%12.40%,40%,50%,6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13年,2019年,3.三种情景下的GDP增速情景一:防控及时得力到位,疫情持续时间较短,拐点出现在2月下旬或3月上旬,3-4月彻底结束,WHO解除PHEIC认定。对经济的冲击也主要局限在一季度,全年GDP预计5.6-5.7%。情景二:由于春节复工人口流动、气温较低利于病毒传播加之防控百密一疏,疫情 或延续至二季度,但最终各方面努力下并在气温升高的帮助下于6月左右结束,WHO 维持PHEIC判断至6月。对经济的冲击持续两个季度,全年GDP增速为5.4-5.5%。情景三:考虑到病毒的前期潜伏期长、传染性强以及存在未来变异的可能性、复工 以后再次形成较大范围的扩散和传播,疫情持续时间可能会超出预期,WHO或将“湖 北”定义为“疫区”,并提出更为严格的建议措施。对经济的冲击持续至第三季度甚至 更久,全年GDP增速为5.1-5.2%。注:从2月21日刚刚结束的政治局会议解读来看,全年GDP增速至少要到5.66%才能完 成十三五的规划目标。,1.5 总结:冲击大于非典,GDP破6几无悬念,目录,二、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一、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003年,中国经济仅占全球经济体量的4.2%。根据IMF的统计,2019年中国GDP 接近全球的17%,并且贡献了当年全球经济扩张的39%。因此,此次的疫情比“非典” 时期对全球和各国经济的影响要大得多。牛津经济研究院预测,疫情冲击将导致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减少0.2%,年增速跌至2.3%,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增速;高盛预测,假设由于中国的积极应对措施,感染率在2月和3月显著放缓,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0.1-0.2个百分点;巴克莱 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机构预测,这场疫情可能将导致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下降0.2%至0.4%。同时,和中国经济关系密切国家的经济在前两个季度也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1 拖累全球和各国经济,中国是全球多个商品最重要的生产地之一。随着疫情的爆发和扩散,使得生产线停 滞、物流链中断,全球供应链面临着可能随时断裂的威胁。美企:2月17日,苹果公司宣布由于疫情导致iPhone的生产和需求下降,当前财季收入将无法达到预期;美国抗生素原料有97%来自中国,65%来自湖北。德企:伟巴斯特因有在武汉工厂的德方员工感染,使得德国总部和中国多家工厂被 迫临时关闭;全球第一大汽车行业供应商博世表示,博世在中国有20多家工厂,如果 疫情持续下去,博世的供应链将中断,各大汽车品牌都会受到波及。日企:在华企业也受到较大影响,在武汉等湖北地区的日本企业更是全面停工、停 业。本田表示,其停工和延迟会对日本供应链产生影响。英企:捷豹路虎已将中国仓库零件运往英国生产,但目前零件总量只够维持2周。 韩企:由于缺乏来自中国的零件供应,韩国现代和起亚已经在1月底停工1周。,2.2 供应链大规模停摆,美国:牛津经济研究机构预测,2020年来自中国的访美游客将下降28,美国旅 游业将因此受损超过58亿美元。意大利:旅游业将损失45亿欧元;时尚行业今年上半年销售额预计下滑1.8%,而此前的预期是增长3%。日本:疫情期间,每个月的观光与休闲相关行业以及零售业的损失估计超过1500 亿日元;若旅游业受到的影响达到“非典”期间的程度,可能会使日本经济损失约6,110亿日圆。此外,如果算上“钻石公主号”邮轮,目前日本是中国之外,疫情最严 重的国家,恐影响到夏天举行的奥运会。零售企业也成为了日本受打击最严重的企业之 一,总部位于东京的化妆品生产商高丝公司(Corp. Kose) 将全年利润预期下调了19%。泰国:预计今年来自中国的游客将减少至少200万。如果中国的限制措施持续三个 月,泰国旅游业收入损失将高达500亿泰铢(合16亿美元)。,2.3 伤不起的旅游和消费,中国进口的大宗原材料占全球总量的一半。疫情发生后,来自中国的需求下降,使 得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大跌。其一,铜。铜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建筑用铜在铜终端中占比超过20%,疫情让我国建筑业全部停摆,铜价下跌理所当然。其二,原油。非典期间,中国原油消费占全球比重不到7%,国际油价最终下跌超 过28%。现阶段,中国原油消费占比13.4%,国际油价下跌已超过20%。,2.4 大宗商品需求锐减,价格下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