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珠海与澳门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及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珠海与澳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 珠海由经济基础薄弱的典型农业市镇,发展为现代化的经济特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澳门在回归祖国后开启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人均 GDP 增长 4 倍,已稳居世界前列。 与深圳相比,珠海仍存在发展上的差距。 珠海在城市能级量级、区域辐射力、创新力、竞争力、产业体系、营商环境、开放层次等方面仍落后于深圳。 与香港相比, 澳门则存在经济体量偏小、产业结构单一、创新力与竞争力不强、航运与贸易发展不足等短板。 深港合作经验对珠澳发展的启示。一是 解放思想,深化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 二是 合理承接澳门博彩业外溢,联手打造国 际娱乐休闲中心; 三是 扩大物理空间,合作开发横琴; 四是 完善 两地 常态化协同合作机制,加强重大事项沟通交流。 珠海与澳门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珠海与澳门具备良好的历史合作基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步入实施阶段、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广东自贸区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及粤澳合作扶持政策不断推出,珠海与澳门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两地合作制度创新将迎来更多突破,创新资源加速聚集,金融开放创新迎来广阔空间,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发展,联手开拓国际市场迎来新机遇。 政策建议:一是 建立珠澳两地长效合作体制机制 , 推动珠澳合作开发横琴。 二是 加 速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联系。 三是 有序推进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优化营商环境 , 建设产业平台和载体 , 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 找准产业合作切入点。 四是 推动珠澳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提升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水平 , 完善跨境资金双向融通机制 , 深化珠澳特色金融合作。 五 是 携手共建高水平的开放经济体系。将横琴自贸片区建设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 , 携手强化国际贸易功能集成 ,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 民银智库 研究2020 年第 12 期 总第 131 期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2020 年 3 月 4 日 总第 131 期 民银智库专题报告 目 录 一、改革开放以来珠海与澳门的发展情况 . 1 (一)珠海与澳门的基本概况 . 1 (二)珠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 . 4 (三)澳门经济的发展历程 . 8 二、珠海与澳门经济发展现状及与深圳香港的 差距 . 12 (一)珠海发展现状及与深圳的差距 . 12 (二)澳门发展现状及与香港的差距 . 14 三、珠澳与深港合作发展模式对比 . 21 (一)深港合作模式的历史演变 . 21 (二)珠澳与深港合作发展模式的差异对比 . 23 (三)深港合作经验对珠澳合作 发展的启示 . 26 四、珠海与澳门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与空间 . 29 (一)珠澳合作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 . 29 (二)未来珠澳合作空间广阔 . 35 五、政策建议 . 42 (一)建立珠澳两地长效合作体制机制 . 42 (二)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步伐 . 43 (三)有序推进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 44 (四)推动珠澳两地金融深度融 合发展 . 45 (五)携手共建高水平的开放经济体系 . 45 1 总第 131 期 民银智库专题报告 珠海与澳门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及 政策建议 澳门回归祖国 20 年来,珠海与澳门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深圳、香港相比在体量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 周年大会上指出 “当前,特别要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为澳门长远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注入新动力”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入实施阶段、港珠澳大桥通车以及广东自贸区开放红利不断加强,珠海与澳门也迎来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我们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珠海与澳门的发展历程,对比了珠澳与深港之间发展模式的差异,在借鉴深 港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展望了珠海与澳门未来合作发展的空间,并提出相关 政策建议。 一、改革开放以来珠海与澳门的发展情况 (一) 珠海与澳门的基本概况 珠海与澳门(以下简称“珠澳”)是两个地理空间上紧密相连的城市,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珠江入海口西侧,隔江遥望深圳与香港,北接广东省中山市。珠澳在连接南亚、东南亚和沟通太平洋、印度洋地区上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处于“一带一路”格局中“丝路新图”的“南线”。珠海与澳门相距 9 公里,拱北口岸与澳门相连,横琴新区与澳门隔江相望。珠海作为唯一与澳门陆桥相连的城市,两地一衣带水、唇 齿相依,保持着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2 总第 131 期 民银智库专题报告 1. 地理区位 珠海是我国重要的口岸城市,设有拱北、横琴、珠澳跨境工业区3 个陆运口岸,九洲港、湾仔港轮渡客运、珠海港、斗门港、万山港5 个水运口岸,共 8 个国家一类口岸,是仅次于深圳的中国第二大口岸城市。港珠澳大桥竣工后,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全市下辖香洲、斗门、金湾 3 个行政区,总面积 1736.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189.11 万人。设有横琴、高新、保税、万山、高栏 5 个经济功能区。其中,横琴新区位于珠海市南部,珠江口西岸,总面积 106.46 平方公里, 与澳门一桥相通,是国内唯一直接与港澳陆桥相通的国家新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北邻广东省珠海市,西与珠海市的湾仔和横琴对望,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相距 60 公里,南临中国南海。截至 2019 年9 月底,澳门总人口为 67.61 万人。澳门的总面积因沿岸填海造地而一直扩大,由 19 世纪的 10.28 平方公里逐步扩展至 32.8 平方公里。作为珠江口西岸的自由港,澳门是“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港珠澳大桥开通后,澳门的对外交通网络更为便利,区位优势更加突显。 3 总第 131 期 民银智库专题报告 图 1 珠海市区与澳门的地理位置 2. 历史人文 珠海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大部分地区自南宋起至民国时期属中山县(原名香山县)辖地。 1953 年由渔民县改名为珠海县, 1979 年撤县建市, 1980 年 8 月 5 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 15 次会议批准在珠海设置经济特区,面积为 6.81 平方公里。随后经济特区几经扩大,横琴于 2009 年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特区总面积扩大为 227.46 平方公里。珠海市常住人口以汉族人为主,少数民族占比不足 5%,主要方言为粤语、闽南语和客家话。 澳门有近 500 年的开埠历史,是早期中国与西方贸易通商的重要4 总第 131 期 民银智库专题报告 城市,是联系中国与世界的“窗口”和“ 桥梁”。 1553 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的居住权, 1887 年 12 月 1 日,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并将此辟为殖民地。 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 资源环境 珠海与澳门山水相间,陆岛相望,生态宜居。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终年气温较高,气候湿润。夏季常受南亚热带季候风侵袭,多雷雨;秋、冬季的相对湿度较低且雨量较少。 珠海市土地资源较为充足,农用地 972 平方千米(含现状耕地保有量 338 平方千米),建设用地 433 平方千 米,未利用地 306 平方千米。优势矿产为滨海石英砂矿、建筑用花岗岩和地下热水、矿泉水等。澳门地貌类型由低丘陵和平地组成,但土地资源紧缺。除了石料以外,没有发现其它矿产资源。 (二)珠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 建市初期,珠海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和服务业几乎一片空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改革开放后,珠海以特区政策为基础,经济迅速起步,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基础巩固加强, GDP 从1979 年的 2.09 亿元增加至 2019 年的 3435.89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从1979 年的 38.6 : 30.6 : 30.8 优化为 2019 年的 1.7 : 44.5 : 53.8。 5 总第 131 期 民银智库专题报告 图 2 1979-2019年珠海 GDP及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珠海统计年鉴,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整理 1. 初创奠基期( 1980 年 -1985 年) 1980 年 -1985 年,珠海明确“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方针,逐步建立起以电子、轻纺、食品、建材等四大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这一时期,珠海 GDP 年均增长率达 30%以上,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 1985 年,珠海 GDP 规模达到 9.81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1.8 : 41.7 : 36.5, 第二、三产业比重有所增加,但工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工业基础仍然薄弱,这主要是因为与旅游业的引资相比,工业项目的引资力度相对较小。 2. 迅猛起步期( 1986 年 -1992 年) 1986 年 -1992 年,珠海对过去缺乏经济基础支持、发展后劲不足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适时调整,确立了“以工业为主导,农渔业、旅游业及商贸业综合发展”的战略,将引进外资从原来以旅游服务业为主转移到以工业为主上来,工业经济迅速发展。 02040608010012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亿元第一产业占比 第二产业占比 第三产业占比 GDP(左轴) GDP增速6 总第 131 期 民银智库专题报告 这一时期,珠海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高达 52.0%,带动 GDP 年均增长率高达 40%。 1992 年,珠海 GDP 突破百亿,达到 103.17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变为 6.4 : 49.1 : 44.5。第一产业占比下降到 10%以下,标志着珠海正式进入工业化社会。 3. 发展徘徊期( 1993 年 -1999 年) 1993 年 -1999 年,珠海确立了“依靠科技进步,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工业为基础,以高度社会化的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体系”的发展战略,把引资重点转移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项目上,致力于发展高科技企业。由于珠海没有遵循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跳过重化产业发展直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且珠三角地区整体仍 以轻工业为主进行发展,没有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支撑环境,因此这一选择使得珠海传统工业在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也踌躇不前,工业发展缺乏持续增长能力,经济增长率整体呈现下滑态势。 这一时期,珠海 GDP 增长率从 29.2%不断下降到 10.1%,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从 39.2%不断下降到 11.9%,工业对 GDP 增长的贡献从1992 年的 13.1%下降至 6%左右。 1999 年,珠海三次产业结构为 4.7 : 50.5 : 44.8。其中,第一产业占比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占比在 50%左右波动,第三产业占比略有提升,出 现超前发展的情况。 4. 持续发展期( 2000 年 -2007 年) 进入新世纪,珠海开始稳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夯实轻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并实施了“工业西进、城市西拓”的战略,在斗门7 总第 131 期 民银智库专题报告 区、金湾区增设工业园区,进一步调动西部区镇村各级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积极性,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成为带动全市工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区域。 这一时期珠海经济状况明显提升, GDP 从 1999 年的 286.28 亿元迅速增加到 2007 年的 886.84 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 14.3%,工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保持率 在 9%左右的水平。第一产业占比继续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占比从 1999 年的 50.5%提高到 2007 年的 55.3%,结束了前一时期占比一直停滞在 50%的局面;第三产业占比下降至 42%左右。 5. 换挡升级期( 2008 年至今)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珠海经济发展主要是依赖需求侧,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发挥了强劲的拉动作用。数据显示, 1979-2008 年,珠海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7%,出口年均增长 30.5%,消费年均增长 21.2%。国际金融危机后,由于需求侧管理的边际效益不断递减,珠海从供给侧着手,开启 了新旧动力的转换,较为低端的加工型电子信息、饲料加工、纺织制衣等传统产业陆续转移,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新产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这一时期,珠海经济增长保持平稳, GDP 年均增长率为 8.8%,且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稳步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 2019 年,珠海 GDP 增长 6.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广东 0.7和 0.6 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33.1%,拉8 总第 131 期 民银智库专题报告 动经济增长 2.3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66.5%,拉动经济增长 4.5 个百分点。 (三)澳门经济的发展历程 澳门是一个微型或超小型开放式经济,经济发展受到市场、资源和结构等方面的限制,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和特殊。纵观澳门的历史变迁、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转变历程,大致可以以澳门回归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 澳门回归前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6 世纪中叶以前到 19 世纪中期,对外贸易兴起使澳门成为远东的贸易中心,从一个小渔村变为租借地,再变为殖民地。澳门处于东南季候风区域,适合帆船通过和停靠。明嘉靖年间,澳门被开放成为对外贸易港;清政府时期,澳门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经商口岸。独特的地理环境,当时的交通工具以及明清的对外贸易政策,使得澳门成为东西方经济贸易的重要枢纽和远东最繁荣的商埠之一。 第二阶段: 19 世纪下半叶到 20 世纪 50 年代,贸易衰落、博彩兴起,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从产业结构上看,这一时期澳门第一产业主要是渔业, 1918 年至 1934 年是渔业的鼎盛时期,澳门渔产大部分出口外销;第二产业主要是以造船、神香、火柴和爆竹四大手工业为主,在澳门经济中占有相当大比重。 1930 年以后,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缓慢、地位逐渐下降。伴随着澳门贸易枢纽和东西方交流中心功能下降,对外贸易开始 衰落。同时,澳门的博彩业开始兴起。 1847 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