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突发全球性灾难:疫期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分析.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应对突发全球性灾难:疫期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应对突发全球性灾难:疫期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应对突发全球性灾难:疫期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应对突发全球性灾难:疫期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分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应对突发全球性灾难:疫期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分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 27 应对突发 全球 性 灾难 : 疫期 全球 主 要经 济 体 经济政策 分 析 (完整版) 上 海交通 大学上海 高级金 融学院 上 海交通 大学中国 金融研 究院 课 题组 12020.4.6 1课题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董昕皓、 胡浩 、蒋一乐、李 峰、屠光绍(课题组组长) 、王江 、吴婷、严弘、张 春、仲文娜 、朱宏晖 。 2 / 27 摘要 此次 COVID-19 疫情对 全球 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且影响仍在加剧。 随着疫情的全 球性爆发 , 各主要经济体 不断推出超常的经济政策 应对。 本文尝试对此次疫情的 特性和 发展, 其对全球经济 的冲击 机理、 传导路径和实际影响, 以及各主要经济体 经济政策的 应对模式 、 主要目标和举措 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 和分析,并 对各项主要经济政策的效果 和影响 提出 初步的评估和 讨论。主要结论如下: 1. 此次 COVID-19 疫情 的 性质是突 发的 全球性 灾难 。不同于 1929 年大萧条和 2008 年 全球金融危机 等内生的 经济衰退, 此次疫情本身是外生的, 但其发展又依赖于全球 的抗 疫举措 ,体现了 外 生转内 生、 外生与 内生 交互影 响 的特点。 2. 疫情 通过 对社会及其 正常运行体系的冲击使得实体 经济停摆, 产生极为 直接、 全面 和巨大 的影响 :(1) 需求大幅下 降 ;(2) 供给受到极 大冲击 ;(3)金融市 场 高度紧 张和动荡 ; (4)各宏观经济指标 全面恶化、不确定性 不断增大。 3. 全球各 主要经济体的应对 则是随着疫情由局部 爆发到全球爆发, 先后 从以稳定金融 和经济为主线的 “常态 管理” 迅速转变为 以抗疫 救灾 为首要 任务 、 同时 维护 金融和 经济 稳定的 “ 非常态 应对 ” 。 4. 各主要经济体 的货币 金融与财政政策紧密围绕 “ 1+ 5” 的 目标: (1 ) 抗 疫救灾, (2) 保障民生 , (3) 纾困 企业,(4) 稳定金融 , (5) 降低经济危机 风险, 和 (6) 引导市 场预期 和准备 经济复苏。 这些政策呈现如下“全 球性 应急管理 ” 的特点 : 连续出台且目 标明确、 力度空前 、工具丰富 (常规和非常规并举 )、覆盖全面、各国政策联动 。 5. 政策 的 初期效果: (1) 对医疗卫生资源 、 地方 财务、 居民救助、 企业 纾困 给予的直 接财政支持 可覆盖 2-3 月,若疫情持续则需加大力度 ;(2)金融市场逐步趋稳 ; (3) 稳定实体经济、 防止经济危机的 效果将取决于抗疫成效;( 4) 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 目前 起到了 一定 的稳定预期的政策效果 。 必须看到, 经济 的 稳定和 复苏 只能 是在 疫情 完全 控 制 以后 才有 可 能, 并 成为 主要 政策目 标。 6. 特定 的 非常态应对要求 政策多方面直接介入市场,但 长期来看这些介入 (包括其如 何“退出 ”)也 会对 各国 的金 融 稳定 、 宏 观杠杆 、 财 政空 间、 经济 结构 调整 和深层 次 社 会 结构 矛盾 、 全球 溢出效 应 、 宏观 政策 空间 、 以及 政 府与市 场的 关系 带 来多 方面 的 影响 。 3 / 27 一、 此 次疫 情的性 质和 特征 . 4 1. 疫情的基本性质 . 4 2. 疫情的演变 . 4 3. 疫情的特征 . 6 二、 疫 情对 全球经 济的 影响 . 7 1. 影响机理 . 7 2. 传导途径 . 8 3. 实际影响 . 9 1) 需求大幅 下降 . 9 2) 供给受到 极大冲 击 . 10 3) 金融市场 高度紧 张 . 10 4) 宏观经济 指标全 面恶化 . 11 三、 各 国经 济政策 的归 纳和分 析: 常态管 理到 非常态 应对 . 12 1. 经济政策的驱动、目标及其演变 . 12 1) 第一阶段 :以稳 定经济 和 金融为主 线的常 态管理 . 12 2) 第二阶段: “以抗 疫救灾 为首要任 务,同 时稳定 经 济金融” 的非常 态应对 . 12 3) 第三阶段 :以复 工复产 和 恢复经济 增长为 目标的 常 态经济应 对 . 13 2. 各主要经济体抗疫经济政策 . 14 1) 中国 . 14 2) 美国 . 14 3) 欧洲各国 . 15 3. 各国抗击疫情的主要政策梳理 . 15 1) 公共卫生 危机管 理政策 . 15 2) 稳定金融 市场的 政策 . 16 3) 维持基本 民生的 政策 . 16 4) 维持就业 机会的 政策( 中 小企业救 助) . 16 4. 本次抗疫的主要政策特点 . 16 四、 对 经济 政策效 果的 评估和 评价 . 18 1. 政策的效果分析 . 18 1) 抗击疫情 . 18 2) 保障民生 . 20 3) 纾困企业 . 22 4) 稳定金融 . 23 5) 降低经济 危机风 险 . 23 6) 引导市场 预期、 推动经 济 复苏 . 24 2. 政策的后续影响分析 . 24 1) 各国主要 政策对 本国后 续 影响的分 析 . 24 2) 各国主要 政策对 他国的 外 部性影响 . 25 3) 宏观政策 的空间 . 26 4) 政府与市 场的关 系 . 26 五、 下 一步 发展和 政策 走向 . 26 4 / 27 一、 此次 疫 情的性 质和 特征 准确、 深刻地认识 此次疫情的基本性质、 重要特征、 发展规律 , 是判断 其对社会和 经济的 近期 和远期影响 、制定恰当应对措施和政策的基础。 1. 疫情 的 基本性 质 此次疫情发展至 今 , 其 性 质 和 特 征 已 非 常 明 确 , 即 突发的 全球 性 灾难 (global catastrophe )。 根据起源,已知的全球性灾难可分 为三类 :1 )外生(即 自然 灾 害) ,如超大火山 爆发、外 星体 撞击 ;2 )内 生, 如世界大 战、 核战争、 生化 战、 超大 经济危机 、技术失 控 (如AI) ;3 ) 外生 伴随 内生, 如自然性 ( 非 人造) 瘟疫, 瘟疫来 源为外生, 但其蔓 延情况 依赖 于控制举措 。此次 疫情 显然 属第 三 类 ,即 外生伴 随内 生 。 根据发生 时间, 全球 性 灾难又可分为突发和渐变: 渐变如自然资源的 枯竭、 自然环 境的恶化 。 此 次疫 情显然 属于 突发性 灾难 。 根据 以上的 分类, 此次疫情 可定 性为突 发的 全球 性灾难 。 与汶川地震 ,Katrina 台 风等一般外生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相比, 其影响更具有全球性, 持续 时间更长, 且具有极 大的不 确定性; 与 911 等内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相比, 其来 源是外生的, 且 产生的影响从 广度和深度上更加难以控制 ;当然与两次世界大战 相比更有本质的区别。 这场突发的全球性灾难, 已经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了剧烈 的冲击, 并有可能 逐步转变 为 一场全面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但与 以往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相比, 此次疫情 从起源和性质上截然不同。1929 年大萧条和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衰退 , 源于 经济和金融体系自身的问题, 是内生的。 而此次疫情所引发的经济动荡是外生的, 主导 因素是 新冠状病毒的爆发,首先受到冲击的是 社会 和实体经济,即居民和 企业。 2. 疫情 的 演变 此次 疫情是从局部 性灾难演变成全球性灾难 的。它 对全球各方面的影响、 人们对 其 性质与 影响的认识 和所采取的 应对措施都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 遗憾的是 , 许多国家初 始的认识和措施不足 让我们 失去了阻止其演变成全球灾难 的机会。 基于 其 性质,此次疫情的演变 可分三个阶段: 第 一阶 段是局 部爆 发 (1 月下旬至 2 月中旬) 。在此期间,疫情主要集中在中国。 中国采取 了 史无前例的严格措施, 短期内将人员流动和接触下降了 80%。 中国以外的确 5 / 27 诊人数在2 月19 日还不足千人,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 (WHO) 总干事谭德塞 敦促各国抓住 疫情防控“窗口期”,但是大部分国家并没有采取足够的 防疫措施。 第 二阶 段为全 球扩 散 (2 月中旬至 3 月中旬) 。2 月下旬开始,“钻石公主号”疫 情外延至日本本土、 新天地会造成韩国疫情快速上升, 意大利和伊朗疫情也出现了 恶化, 这些国家不同程度地采取了隔离、 停课停学、 限制人员流动等政策。 但是, 部分民众并 没有采取有效 的日常防护措施, 并且由于文化、 宗教、 工作等原因 聚集和集会 较多, 对 政府的措施置若罔闻甚至公开抵制。 2 月28 日,WHO 将疫情全球风险评估等级从 “高”调高至“非常高”,为 WHO 新的 四级预警系统中最严峻的评估。 至 3 月 1 日, 按 WHO 统计,新冠疫情 已经在 58 个国家 和地区出现, 覆盖所有 大洲 (除南极洲 ) , 累 计确认病例超过 87,137 人 (其 中7,169 人 为中国境外 ) 2 。而在此期间,美国和英国政府并没有 采取实质性的防疫措施。 第 三阶 段是全 球爆 发 (3 月中旬至现在) 。 在 此期间, 欧美主要经济体疫情的爆发 标志着疫情的 全球性爆发。3 月上旬, 美国的 新冠病毒确诊人 数大幅增加, 而美国在此 期间的应对总体 还处于常态管理模式 , 重在稳定 市场, 而轻于控制疫情。 与意大利、 法 国、 西班牙等欧洲主要经济体相比, 英国此时的疫情相对乐观,3 月13 日 累计共有 594 人被确诊,其中10 人死亡 3 ,但英国政府却提出了放弃抗疫 的“群体免疫”方案。 3 月下半月, 疫情在欧美主要经济体全面爆发, 意大利确诊人数超9 万; 美国累计 新冠确诊病例在29 日已 过10 万, 超过意大利、 中国, 成为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最多 的国家 。此外, 西班牙、德国、法国、伊朗、英国、瑞士 六国确诊人数均已 过万。 与此对应, 各国 (除中国) 的应对措施很快 从稳定经济和金融的常态应对模式 转变 为非常态 应对模式 , 即 以抗疫救 灾为 首要 任务 , 应对的 经济措施 首先 是支持抗 疫 救灾, 其次是保 证民生, 然后 是稳定经 济和金融 , 降低 经济大 衰退的风 险, 并积极 引 导预期、 准备疫情 过后经济的复苏 。 从上述疫情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 虽然此次疫情从起源上看具有外生性, 但是其演 变却体现了 外 生伴 随 内生 的特点: 各国政府的对应措施是否得当, 以及全球政策是否能 够协调配合, 对疫情的全球蔓延起到了决定性的 作用。 而疫情的逐步扩散, 以及其严重2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situation-reports/20200301-sitrep-41-covid- 19.pdf?sfvrsn=6768306d_2 。 3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situation-reports/20200313-sitrep-53-covid- 19.pdf?sfvrsn=adb3f72_2 。 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situation-reports/20200329-sitrep-69-covid- 19.pdf?sfvrsn=8d6620fa_8 。 6 / 27 程度的不断增加, 也导致了政府的应对从常态管理急速 转变为非常态管理 , 并且应对措 施不断升级加码。 因此 , 抗 疫 的胜利 是其 他一切 恢复 常态的 先决 条件, 这 也是主 导 接下 来 各国 乃至全 球经 济政策 的决 定性因 素 。 3. 疫 情的 特征 与一般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相比, 此次新型 冠状病毒疫情具有以下特征: 第 一、 发展的 全球 性 。 据美国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北京 时间 4 月 5 日 6 时 30 ) ,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已超过 119 万例, 达 1,192,028 例, 死亡病例为 64,316 例 。 全球已有 203 个国家 和 地区出现新冠肺炎病例, 其中,美国累 计新冠肺炎确诊病 例已 过 30 万,升至 305,820 例,死亡病例增至 8,291 例,意大利死 亡病例达15,362 例,是目前死亡病例最多的国家 4 。 第 二 、影 响的 全面 性。 从目前受疫情冲击 最为 严重的中国和西方 发达 经济体来看, 此次疫情对经济基本面的冲击罕见地同时体现在供给端和需求端, 也给各国政府的公共 卫生防疫 和 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更是 对整个社会组织秩序和制度体系 的一次全 面的压力 测试。而 一些 疫情本身 尚不严重 的新 兴市场和 发展中国 家, 将受到卫 生危机、 资本流动逆转、 大宗商品价格 下跌、 国际贸易中断等一系列 打击, 很多低收入国家 更将 面临外汇流动性短缺、汇率贬值、国家外债负担增加等问题。 第 三、 程度的 严重 性 。 目前, 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死亡病例数已超过中国, 美国的纽 约州、 意大利的伦巴第大区和西班牙 的马德里已超越中国 的武汉成为全球受疫情影响最 严重的地区, 而欧美的确诊病例还在以每天约 33% 的速度增长 5 。 若疫情以此速度蔓延下 去,很多国家 和地区很快也将面临 这三个地区同样 的挑战。 超过 60 个国家已宣布 进入 “紧急状态”,分别宣布了停课停学、居家 隔离、限制 人员流动、 封城等不同政策 。 部分国家甚至进入 “战时状态” 或 “战 争状态” 。 若未来 各国也不得已采取和中国一样的 大范围 “隔离” 措施, 则 对于世界而言, 这无疑将是一 次范围更广、 程度更深的 “停摆” , 全球 需求和 供应链必定会受到更大 且更 持久的冲击。 第 四、 较长的 时间 性。 从1 月下旬开始到现在, 疫情已经持续了 2 个多月, 疫情中 心已由亚洲转 至欧洲和美国。 目前 在美国、 意大利等疫情比较严重的国家, 累计确认人4人民日报海外网. baijiahao.baidu/s?id=1663085421309903731&wfr=spider&for=pc 。 5澎湃新闻. m.sohu/a/384137990_260616 。 7 / 27 数仍在直线上升,疫情的拐点还未显现。就目前人类对 COVID-19 病 毒的认知 而言,从 防治上克服COVID-19 病毒 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第 五、 极 大的 不确定 性。 本次疫情今后的演变 、 持续时间、 影响范围目前都存在巨 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疫情进一步影响到印度、 巴西等 国家, 其扩散速度可能更 难以控制。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 外生与内生因素的相互作用, 如果抗疫 措施不到位 , 疫情会进 一步蔓延 , 对经济的冲击 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二、 疫 情对 全球经 济 的 影响 对于 疫情对 全球经济 所产生的冲击, 我们首先 就其影 响机 理 、 传导 途径 和实际 影响 做一个 简要 的梳理和分析。 1. 影 响机 理 这次全球疫情蔓延首先冲击 的是社会运行体系, 进而 对经济体系产生 负面影响, 这 些影响和相应的不确定性同时冲击 金融体系, 而金融市场的 流动性和信贷的收紧 和波动 又反过来 影响到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 疫情所带来的 经济影响是全方位的, 体现为 总需 求和总供给大幅下降、 实体经济严重停滞、金融市场 剧烈波动和资产价格 急速下落。 一 是疫 情对实 体经 济产生 直接 冲击。 对于各国 来说, 疫情的 蔓延使得各国必须采取 对外部分封锁国境线、 对内封城、 社会隔离等防控措施, 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被按下了 “暂停键” ,从而 打断 了 个人的 日常生活 和 企 业的生产 秩序 ,颠 覆了 正常的社 会运行秩 序。 对社会运行体系的冲击, 直接影响 到实体经济: 从需求侧来看, 由于个人必须居家 隔离, 导致消费骤减, 对总需求 造成了巨大负面冲击, 尤其是对于服务业的总需求大幅 下降; 从供给侧来看, 企业生产被迫中断, 各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出现 断裂, 尤其是服务 业和与全球产业链紧密 联系的相关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 同时, 由于 各国出台防疫政策 的及时性和实施力度不同, 整个社会对于未来疫情蔓延直到出现拐点的不确定 性预期在 短期内无法消除, 从而给 经济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二是实体经济的下滑 和不确定性同时冲 击 金 融 市 场 。 实体经济的 下滑 和 不 确 定 性 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具体表现在 各国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 带动风险资产波动率的上升 。 近期 VIX 指数已经飙到极端高位水平 (3 月 16 日的 82.69) ,而最近一次峰值 (80.86 ) 出现在 2008 年金融危 机 。为应对波动率上升,债券型基金、风险平价基金和主权基金 大幅减仓, 引发流动性不足 。 为应对流动性问题, 资产被抛售。 全球各大经济体股市自 8 / 27 年初以来平均下跌超过 20%。 而由于经济下行导致的企业信用问题, 债券市场也存在着 巨大风险 6 。受金融市场波动影响,居民和企业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也迅速恶化。 三是 对 经济 情 况 恶 化 的 顾虑和财政 等 制约影响 了 各国政府 控 制 疫 情 的 举措和决心 , 从而 导致 疫情 扩大。 因为 疫情首先爆发 , 中国政府迅速采取 了严格的防控措施。 由于 疫 情爆发 的滞后, 对经济前景进一步恶化的顾虑, 国家决策动员机制和财政 的制约, 主要 西方国家并未 于第一时间采取 更为严格的防控措施, 例如英国在早期甚至提出了 群体免 疫的方针。 防控决心和 举措的不足, 导致了疫情 迅速蔓延扩大, 进而又延 缓了实体经济 的趋稳 和恢复 。 这使得问题进一步 加重, 出现了 “疫情扩大实体经济下滑 金融市场 冲击 疫情 控制不足进一步 扩大” 的恶性循环。 当 然, 这个恶行循环是可以 被削弱乃至 切断的 。 例如, 美联储 的 零利率政策和大规模购债措施 即旨在切断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 放大作用 , 美国联邦政府 2.2 万亿美元的救济计划 中给各州的财务支持即旨在 帮助它们 加强抗疫 措施。 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切断循环链, 削弱疫情对金融市场 和实体经济的影响, 进而支持 抗疫、 稳定经济 。 2. 传导 途径 疫情及 相应的管控措施 对经济的冲击是多方面 的,并相互传递。 一 是产 业之间 相互 传递。 疫情的影响从受影响最直接的行业, 例如旅游、 餐饮等服 务业开始。 随着疫情的 发展, 这一影响逐渐通过行业之间的供应链, 以及 “收入-消费” 这一链条传导到社会的更多行业 ,最终形成对经济 的全面冲击。 二是 金 融与实 体经 济之间 的相 互传递。 疫情对 经济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制造业、 服务 业等实体经济领域, 企业经营状况和前景的下滑, 导致 货币市场、 大宗商品 市场、 股市、 债市等金融市场 出现萎缩、 波动和 价格下跌。 这些 金融领域的消极因素, 反过来又导致 家庭和 企业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的进一步恶化, 进 而放大了疫情对实体经济的负面效应。 这种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传递导致了整体经济层面悲观预期的迅速蔓延。 三 是微 观与宏 观之 间的传 递。 一方面, 疫情对 微观个体 (包括家庭和企业) 的生产 和消费的影响, 体现为 对供给与需求的双重冲击, 进而反映到 宏观经济层面。 近期美国 由于疫情蔓延的影响, 失业率大幅上升, 3 月28 日单周申请失业救济人数超过 600 万,63 月19 日 BBB 级美国公司债的信用利差的均值扩大至 3.68%。在美国投资级公司债市场上,BBB 级公司债的总量高 达 3.3 万亿美元,而BBB 的信用评级只比垃圾债高一档。BBB级公司债占美国投资级公司债市场总量的大约 50%,并 且其中有很多债券会在美国经济下行期间将会被降级至垃圾债级别。 9 / 27 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数量的数倍 7 , 并且还在不断增加 。 此外, 供给冲 击带来的各类物资 产品的紧缺 8 ,叠加上美欧各国的宽松货币政策,未来也可能给全球带来超常 的通胀压 力。 另一方面, 失业率和通胀压力的升高, 又会 反过来影响微观层面, 导致居民消费水 平的下降、 需求不振。这种微观和宏观因素 的相互传递 延缓了经济的复苏 。 四 是国 际 间的 传递 。 这个 传递有三个 渠道。 首 先 是疫 情 的国 际传 递 , 疫情起初在中 国爆发, 后 续传递至日韩、 意大利, 进而扩大至欧盟, 现在美国又成为疫情的 “震中” 。 其 次是 经济 层 面的 国际传 递 , 起初是中国受疫 情影响 消费下滑、 生产停滞, 后续受日韩 疫情影响导致部分产业 供应链中断, 之后则是欧盟和美国疫情扩散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出 现萎缩。 以中国为例, 中 国是全球生产网络的关键环节, 也是制造业全球供应链的中心, 更是商品 消费的 巨大市 场。世界 银行数 据显示 ,2018 年中国 制造业 增加值占 全球比重 超过28%,是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全球近 200 个经济体从中国进口商 品。 在中国经济与世界 经济深度融合的今天, 中国产业链的一举一动, 必然会 影响全球 供应链。 这种产业间的 全球依赖关系导致疫情对产业的影响出现全球传导。 最后是 金融 市场 的 传递 。 货币市场 方 面, 美联储降息后, 世界主要经济体大多采取了类似 策略。 资 本市场方面,3 月9 日以来, 美股在 10 个交易日内发生四次熔断 。 同期, 欧洲、 亚太等 主要股指也出现大幅下跌。 标普 500 波动指数大幅攀升至最高点的 82, 随 后小幅下降。 全球资本市场共振下行, 体现了疫情在全球范围加速蔓延 下, 不确定性与日俱增, 投资 者对全球经济增长 的预期下调, 并在资本市场 显现出 恐慌情绪。 疫情、 经济和金融层面 的国际间传递,充分体现了当前全球已形成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3. 实际 影响 基于上 述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机理和传导机制, 我们对其所产生的 实际经济影响 做一个归纳。 1) 需 求大 幅下降 在全球疫 情不断 蔓延之 下,各国 的总需 求都受 到了巨大 的负面 冲击。 从个人 层 面, 由于各国采取的 社会隔离措施, 居民 消费大幅下滑 9 , 尤其是对于一些服务业 , 如娱乐、 文化、 旅游等 , 需求下降最大甚至归零。 从企业层面, 疫情对各行各业都带来巨大冲击,7 金融危机期间的 2009 年3 月, 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为 66.5 万人; 而之前的历史最高数据不过是 1982 年 10 月的69.5 万人。 8 例如,各类必需品,尤其是粮食等的价格上涨。 9 有些国家由于物流体系不发达,快递效率低,即使是网上消费、电子商务也受到巨大打击。 10 / 27 经济停滞和下滑及相应的不确定性 降低了企业的 生产和投资需求, 而一些制造业或依赖 于全球产业链的行业则会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企业的总需求也因 此而大幅下滑。 从国内需求来看, 疫情肆虐时期, 居家隔离使得居民需求降低到食品和生活必需品 的程度, 对于其他商品、 服务的需求大幅下降。 企业停工使得大批项目和采购订单 被延 迟或中断, 导致企业投资和对原材料 的购买下滑。 从国际需求来看, 以美国为例, 消费 占GDP 比重近 7 成, 娱乐文化产业占 3 成以上。 疫情蔓延后的居家隔离使得居民消费断 崖式下滑。 此外, 对于全球来说, 美国也是重 要 的需求合作伙伴, 其经济的停滞也会减 少对各国的进口需求, 对于世界经济也是巨大负面冲击。 所以, 疫情的蔓延会导致全球 各国的总需求下滑,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和 进出口全面下降。 2) 供 给受 到极大 冲击 全球疫情蔓延情况下, 由于社会隔离等措施, 导致劳动力短缺、 各行各业生产停滞 和无法复工 , 导致各国供应链中断。 从对行业的影响来看, 疫情对于整个服务业, 尤其 是餐饮、 旅游、 电影、 交通、 线下教育培训等 行业的负面冲击巨大。 其次, 产业链较为 全球化 的制药、 半导体、 汽车制造等行业, 由于各国抗击疫情导致产业链中断, 且短期 内无法恢复, 也将会受 到很大的负面冲击。 再次, 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 也会 给各 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关企业产生巨大负面冲击。 最后, 强顺周期的行业, 如能源行业, 也 因此受 到较大 的负面冲击。 3) 金 融市 场高度 紧张 疫情给 经济带来的 冲击和巨大不确定性立即 造成了金融市场状况的多方 面恶化: 流 动性 从 松到 紧 。 疫情 带来的不确定性立即 造成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 反映市场流 动性的指标均呈现2008 年金融危机时的走势。 例如,3 月26 日, 反 映 全球银行体系的 信贷压力 的 Libor/OIS 利差为1.37%,达到2008 年金融危机后的最高水平。 信 用从 扩张到 收缩 。 虽然央行为了稳定市场 提供了大量流动性, 但是 金融机构之间 的流动性供给意愿并未上升, 信用 流转出现阻碍。 例如, 出于对风险的顾 虑以及监管的 要求,金融中介机构(如银行)信用供给的意愿降低,导致信用大幅收缩。 风 险偏 好由高 向低 快速转 换, 直至 现金为 王 。 在市场波动性增加以及疫情不确定性 的影响下, 投资者风险偏好迅速下降, 从持有资产迅速转为持有现金。 例如, 3 月25 日, 美国货币基金市场的资金流入量达到 2,598 亿美元,达历史最高值。 美元 又 成为“ 安全 天堂” 。 金融市场的恐慌情 绪导致 新兴市场面临赎回压力 , 而大 11 / 27 规模的美 元回 流使得 新 兴市场货 币面 临贬值 压 力。美元 指数 曾于 3 月 20 日一度突破 103,为2017 年1 月来首次。 资产 价格 大 幅下 跌 。对 经济前景 的负面 预期和 担忧 直接反映在 资本市 场的表现上。 全球各大经济体股市自年初以来平均下跌超过 20% , 股市的表现与疫情的恶化情况基本 是正相关的。 美国虽然 采取了规模空前、 工具丰富的货币金融政策 , 为市场注入足够的 流动性, 但由于疫情仍在 蔓延, 市场信心仍难以恢复。 同时, 由于经济下行导致企业信 用问题 恶化 ,债券市场也存在着巨大风险。 4) 宏 观经 济指标 全面 恶化 在疫情 不断蔓延的 情况下,各国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双重下滑, 导致各国的 GDP 预 期下降,失业率也大幅上升。 总 需求 和总供 给巨 幅 跌落。3 月 30 日,德意 志银行认为,一季度中国经济总需求 下降约 32%,二季度欧元区和美国的总需求 将分别下降 24%和 13%。中国 2 月份的 PMI 指标为 35.7,相比于 1 月份的 50 下降 28.6%。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1 至 2 月的经济 数据里, 工业、 消费、 投资三项主要数据下滑都超过两位数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 下降13.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降 20.5%;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 24.5% 。 此外,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 以美元计价 的 1-2 月出口同比下降 17.2%, 进口同比下降 4%。 从企 业利润层面 看,1-2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 同比下降了 38.3%。 日本的 PMI 也 从 2 月的 45.8 下降 到3 月的 33.8;德国的 PMI 从 2 月的 50.7 下降 到 3 月的 35,消费 者信心指数 也从 2 月的 9.9 到了 4 月的 2.7 ;而 美国的 PMI 从 1 月至今仅 出现微小下 跌。在没有疫情的基准情况下,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 2020 年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 (FDI )增长 5%左右,而 疫情蔓延则会使得全球 FDI 下降5%至15%。 经 济增 长 前景 堪忧 。 联 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 4 月1 日发布的 世界经济形势与展 望 报告预测,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今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将萎缩近 1% 。 如果对经济 活动的限制持续到第三季度, 且财政措施无法有效支持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 则全球经 济产出还可能进一步 下滑 。 4 月3 日摩根士丹利 将美国GDP 二季度增长预期下调至-38% , 并预计 2020 年全年美国 GDP 将萎缩 5.5%,创下自 1946 年 GDP 萎缩超过 11%以来的最 大跌幅。 德国经济或将出现较大幅度的萎缩, 预计上半年降幅可能达到或超过 8%, 目前 只能寄 希望于 下半年能够恢复正常。 失 业率 大幅上 升。 受疫情 影响,3 月以来各国 失业率大幅上升。截至 3 月 28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