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银行战略研究(四):资本补充深度研究:夯实资本实力,中小行改革正当时.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区域性银行战略研究(四):资本补充深度研究:夯实资本实力,中小行改革正当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区域性银行战略研究(四):资本补充深度研究:夯实资本实力,中小行改革正当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区域性银行战略研究(四):资本补充深度研究:夯实资本实力,中小行改革正当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区域性银行战略研究(四):资本补充深度研究:夯实资本实力,中小行改革正当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区域性银行战略研究(四):资本补充深度研究:夯实资本实力,中小行改革正当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1 证券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2020 年 07 月 24 日 银行 增持(维持) 银行 增持(维持) 沈娟 执业证书编号: S0570514040002 研究员 0755-23952763 shenjuanhtsc 蒋昭鹏 执业证书编号: S0570520050002 研究员 0755-82492038 jiangzhaopenghtsc 1非银行金融 /银行 : 行业周报(第二十九周) 2020.07 2非银行金融 /银行 : 行业周报(第二十八周) 2020.07 3银行 : 明确让利来源,贷款需求稳定可期2020.07 资料来源: Wind 夯实资本实力,中小行改革正当时 区域性银行战略研究(四):资本补充深度研究 核心观点 新一轮资本补充蓄势待发,优质中小行有望脱颖而出。资本金是银行吸收损失的减震器,监管日益强化对银行补资本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目前银行内源性补充能力有限,更需依赖外源性资本工具,尤其是区域性银行资本压力大、补充渠道有限。当前中小银行补资本已成为顶层设计层面的焦点问题, 据银保监会,部分省市已经开始研究使 用专项债补资本,其中可转债为重点工具 。政策环境对区域性银行更友好, 当前仍为银行板块估值、仓位双底部,建议把握银行股配置机会,精选优质中小行。推荐股份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特色小行常熟银行、南京银行、成都银行。 历史回顾:重心转向区域性银行,资本工具逐步扩充 银行业共经历 5 轮集中资本补充时期,主体由大行逐步转向区域性银行。1998 年、 2004-2010 年的前两轮补充均以化解国有大行经营困境为主。2013 年资本新规背景下新型资本工具迭出,二级资本债、优先股启动。息差下行加大区域性银行资本压力,在监管 鼓励下,城商行、农商行于 2016年集中上市。 2019 年以来政策进一步向区域性银行倾斜,包括推出永续债、优先股发行主体放宽、地方专项债补血、配股再度重启等,资本工具迎来新一轮扩容,利于缓解区域性银行资本压力,提升其服务小微企业的质效。 资本现状:中小银行压力大,补充渠道较有限 虽然商业银行三级资本充足率均高于监管要求,但区域性银行资本充足率有一定压力。资本结构方面,由于大多数区域性银行并未上市,因此非上市银行资本情况对区域性银行有较强的代表性。非上市银行的资本压力主要来自于其他一级资本, 2019 年末其他一级 资本比例仅为 1bp,资本结构亟待优化。资本补充工具方面,区域性银行主要依靠二级资本债补资本,2020 年以来在政策引导下永续债发行量明显上升,但其余资本工具的发行门槛较高、流动性不足等问题成为区域性银行补资本的障碍。 本轮展望:专项债方案渐清晰, 多元路径有望推出 监管定调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专项债认购可转债等资本工具为本轮补资本的关注重点。可转债作为主要的补资本渠道,主要有三点原因: 1)可转债的债性符合专项债认购资本工具的要求; 2)可转债转股条款更为灵活,转股后可补充区域性银行尤为紧缺的核心一级资本; 3)可转债补资本为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以时间换空间,可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其他混合型资本补充工具也为可选项,可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跳出专项债补资本的框架,我们认为未来政策有望在创新资本补充工具、改善现有资本补充工具的发行环境和投资环境等方面,推动多渠道为中小银行补资本。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超预期,资产质量恶化超预期。 EPS (元 ) P/E (倍 )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收盘价 (元 ) 投资评级 目标价 (元 ) 2019 2020E 2021E 2022E 2019 2020E 2021E 2022E 000001 CH 平安银行 14.01 买入 15.5017.82 1.45 1.64 1.89 2.19 9.66 8.54 7.41 6.40 601838 CH 成都银行 8.47 增持 8.959.85 1.54 1.77 2.09 2.48 5.50 4.79 4.05 3.42 600036 CH 招商银行 35.60 增持 38.7641.35 3.68 4.15 4.79 5.56 9.67 8.58 7.43 6.40 601009 CH 南京银行 7.86 买入 9.379.81 1.24 1.40 1.62 1.90 6.34 5.61 4.85 4.14 601128 CH 常熟银行 7.65 增持 9.299.42 0.65 0.75 0.88 1.06 11.77 10.20 8.69 7.22 601166 CH 兴业银行 15.99 买入 20.3121.35 3.17 3.43 3.81 4.28 5.04 4.66 4.20 3.74 资料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12)(2)8182819/07 19/09 19/11 20/01 20/03 20/05(%)银行 银行 沪深 300重点推荐 一年内行业走势图 相关研究 行业评级: 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 2020 年 07 月 24 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2 正文目录 夯实资本实力,中小行改革正当时 . 4 资本金:稳健经营的减震器,资产扩张之基石 . 4 监管框架:国内外监管日益趋严,银行资本要求渐高 . 5 全球:巴 III 确立基本框架, TLAC 提出更高要求 . 5 国内:监管力度不断强化,差异化措施提升约束力 . 6 补充途径:仅靠内生难以为继,外源渠道重要性高 . 7 历史回顾:重心转向区域性银行,资本工具逐步扩充 . 9 资本现状:中小银行压力大,补充渠道较有限 . 11 资本充足率:内部分化明显,中小银行承压 . 11 资本工具:层次逐渐丰富,中小银行选择有限 . 12 本轮展望: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专项债渠道有望落地 . 14 专项债补资本的路径猜想 . 14 可转债:已被明确,发行主体有望拓宽 . 15 其他混合工具:或为可选项,退出机制需明确 . 16 股权工具:难度较高,非自有资金不得入股 . 17 其他路径猜想:创设新工具,盘活老工具,改善投资环境 . 17 猜想一:推出新型资本补充工具 . 18 猜想二:盘活现有资本补充工具 . 18 猜想三:改善资本工具投资环境 . 19 重点推荐标的 . 20 招商银行 ( 600036 CH,增持,目标价: 38.7641.35 元) :零售业务标杆,财富管理强行 . 20 兴业银行( 601166 CH,买入,目标价: 20.3121.35 元):“商行 +投行”战略,迎接直融时代 . 20 平安银行( 000001 CH,买入,目标价: 15.5017.82 元):对公零售同发展,打造新型银行 . 20 常熟银行 ( 601128 CH,增持,目标价: 9.299.42 元) :开拓蓝海市场,银行的成长股 . 21 南京银行 ( 601009 CH,买入,目标价: 9.379.81 元) :定增充实资本,区域优势突出 . 21 成都银行 ( 601838 CH,增持,目标价: 8.959.85 元) :坚守本源业务,成长空间可期 . 21 风险提示 . 22 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 2020 年 07 月 24 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3 图表目录 图表 1: 全文逻辑 框架图 . 4 图表 2: 商业银行资本金分类及含义 . 5 图表 3: 巴塞尔协议 III 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资本要求对比 . 5 图表 4: 商 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各类商业银行的差异化监管措施 . 6 图表 5: 央行 MPA 考核体系及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 . 7 图表 6: 2013 年以来招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趋于上行 . 8 图表 7: 招商银行自 2013 年后再未进行外源性核心一级资本补充 . 8 图表 8: 2010 年以来区域性银行各类资本补充工具募资规模(截至 7 月 23 日) . 9 图表 9: 2010 年以来全部银行各类资本补充工具募资规模(截至 7 月 23 日 ) . 9 图表 10: 监管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历程回顾 . 10 图表 11: 区域性银行主要依靠二级资本债补资本,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压力较大 . 11 图表 12: 2019 年末商业银行、上市银行、非上市银行三级资本充足率 . 11 图表 13: 2020 年 3 月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银行类型 . 11 图表 14: 2019 年区域性银行主要依靠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 . 12 图表 15: 2020 年区域性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更为多元化(截至 7 月 23 日) . 12 图表 16: 银行外源性资本补充工具资本属性、发行主体和主要条款梳理 . 12 图表 17: 银行外源性资本补充工具优势、劣 势、使用主体梳理 . 13 图表 18: 近一年来有关中小银行补资本政策 . 14 图表 19: 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认购中小银行可转债等合格资本工具 . 15 图表 20: 可转债资本补充工具的三大优势 . 16 图表 21: 可转债发行主体不断扩大 . 16 图表 22: 优先股、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的使用意愿及可能的退出机制 . 17 图表 23: 多渠道为区域性银行补资本的三大路径猜想 . 17 图表 24: 减记型和转股型资本债券情况对比 . 18 图表 25: 2000 年以来上市银行配股实施情况 . 19 图表 26: 重点推荐公司估值表 . 22 图表 27: 报告提及公司信息 . 22 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 2020 年 07 月 24 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4 夯实资本实力,中小行改革正当时 新一轮资本补充蓄势待发, 部分省市已经开始研究使用专项债资金补充资本 。 资本金是银行吸收损失的减震器,随着国内资本监管日益强化,差异化监管措施提升约束力,对银行资本补充 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有限,更需依赖资本工具实现外源补充。回顾历史,银行业资本补充重心逐步 转向 区域性银行,资本工具不断扩充;审视现状,行业内部仍存分化,尤其是区域性银行资本压力大、补充渠道有限。 2019年下半年以来监管定调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 中小银行补资本已成为顶层设计层面的焦点问题。当前 专项债补资本方案对症下药, 部分省市已经开始研究使用这笔资金,其中可转债路径已获得国务院及银保监会明确 。 中小银行加速改革, 政策环境 更加 友好, 预计优质中小行有望脱颖而出。 在 中小 银行加速改革、 政策对 区域性 银行也持续倾斜的背景下, 我们预计 优质中小 银行有望凭风借力,谋求多渠道资本补充,有效化解潜在风险, 增强资产投放能力。当前仍为银行板块估值、仓位双底部,建议把握银行股配置机会,精选优质中小行。包括股份行中的零售及财富管理之王招商银行、 “商行 +投行 ”模式的标杆兴业银行、背靠集团的锐意改革者平安银行;区域性银行中的小微金融楷模常熟银行、区位优越且元气修复的优质城商行南京银行、以天府之国为经营根据地的成都银行。 图表 1: 全文逻辑框架图 资料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资本金:稳健经营的减震器,资产扩张之基 石 银行资本金是稳健经营的减震器和资产扩张的基石,分为核心一级、其他一级和二级资本。商业银行资本金是银行为了正常的经营活动及获取利润而投入的货币资金和保留在银行的利润。资本金是银行吸收财务或经营损失的减震器,资本比例越高,银行的安全系数越高;同时, 资本金也是决定银行业务增长和拓张空间的基石 。根据银保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商业银行总资本可分为核心一级资本、其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 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 2020 年 07 月 24 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5 图表 2: 商业银行资本金分类及含义 类型 科目 含义 核心一级资本 实收资本 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 投入商业银行的资本。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本是在核定的股本总额及核定的股份总额的范围内通过发行股票或股东出资取得,一般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种。 资本公积 由投资者、其他人或其他单位投入,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但不构成商业银行实收资本的那部分资本或出资。 盈余公积 商业银行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 资金 ,根据规定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 未分配利润 商业银行以前年度实现的、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结存利润。 一般风险准备 商业银行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 用于弥补亏损的风险准 备 。 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子公司核心一级资本中归属于第三方少数股东且不超过其所对应的最低监管要求的部分。 其他一级资本 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 如果一项资本工具能够符合其他一级资本标准并经过批准,则该项资本工具及其溢价可以计入其他一级资本。 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子公司少数股东一级资本中不超过最低监管要求的部分,扣除已计入集团核心一级资本的少数股东资本,其净额计入集团其他一级资本。 二级资本 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 如果一项资本工具能够符合二级资本标准并经过批准,则该资本工具及其发行溢价可 以计入二级资本。 超额贷款损失准备 商业银行实际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超过最低要求的部分或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 。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华泰证券研究所 监管框架:国内外监管日益趋严,银行资本要求渐高 国内外均对银行业采取严格的资本监管标准,国内资本监管力度不断强化。 银行业资本监管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防范系统性风险向实体经济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层面,监管框架主要由巴塞尔协议 III 和 TLAC 构成,前者针对全球银行业整体,而后者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国内层面,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相较巴塞尔协议 III 设置了更严的监管体系,通过分类监管措施提升资本约束力;央行 MPA 体系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指标,“一票否决制”进一步强化资本监管力度。银行资本监管日益趋严,对银行资本补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球:巴 III 确立基本框架, TLAC 提出更高要求 巴塞尔协议是全球银行业共同遵守的资本监管基本框架。 2008 年金融危机暴露出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巴塞尔委员会于 2010 年推出巴塞尔协议 III,强化商业银行资本监管。首先,对资本进行重分类,将以往的二级分类(核心、其他资本)转换为三级分类(核心一级、其他一级、二级资本), 同时上调了各级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增强其防范风险和吸收损失能力。其次,引入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要求银行在资本补充率达标的基础上增设不低于风险资产 2.5%的留存超额资本(防护缓冲资本)和 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用于缓冲经济和金融严重衰退时期的银行损失。第三,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G-SIBs)提出更高资本标准,要求其额外提升 1.0%-2.5%的附加资本。 图表 3: 巴塞尔协议 III 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资本要求对比 项目 巴塞尔协议 III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最低资本要求 核心一级资本 4.5% 5.0% 一级资本 6.0% 6.0% 总资本 8.0% 8.0% 其他资本要求 留存超额资本 2.5% 2.5% 逆周期超额资本 0-2.5% 0-2.5% 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 1.0-2.5% 1.0% 资料来源:巴塞尔委员会,银保监会,华泰证券研究所 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 2020 年 07 月 24 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6 TLAC 框架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更高资本要求。 金融稳定理事会于 2014 年推出总损失吸收能力( TLAC)监管框架,对 G-SIBs 提出了相比巴塞尔协议 III 更严格的资本标准。 TLAC 指 G-SIBs 在进入处置程序时,能通过减 记或转股吸收损失的各类资本或债务工具之总和; TLAC/风险加权资产在 2019 年、 2022 年后应分别不低于 16%、 18%。对于信用债 /GDP 低于 55%的新兴经济体,可延期 6 年执行该要求; 按照 FSB 口径, 2017 年末我国信用债 /GDP 达 49%(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2019)最新数据) , 若 2019 年末提升 至 55%以上 ( 数据尚未披露 )则 需要提前 3 年执行 。 我 国四家 G-SIBs(工行、建行、中行、农行)距满足 TLAC 要求仍有一定压力,且国内尚无符合 TLAC 标准的债务工具,相关工具有待推出。 国内:监管力度不断强 化,差异化措施提升约束力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确立国内资本监管框架,相较巴塞尔协议 III 设置更严标准。为配合巴塞尔协议 III 的实施,银监会于 2012 年推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办法),对资本充足率计算和监管要求、资本定义等进行全面规范。首先,相比巴塞尔协议 III,资本办法对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设置了更高的标准,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标准为 5%,高于巴塞尔协议 III 0.5pct。其次,资本办法对各类资本工具设置了严格标准,要求二级资本工具必须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废除了次级债、混 合资本债等不合格资本工具。第三,根据资本充足状况对银行实施分类监管,对于未达到资本要求的银行可采用限制业务开展等监管措施,提升资本约束的有效性。 图表 4: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各类商业银行的差异化监管措施 类别 分类标准 监管措施 第一类商业银行 三级资本充足率均达到资本要求 1)要求加强对资本充足率水平下降原因的分析及预测; 2)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 3)要求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第二类商业银行 三级资本充足率未达到第二支柱资本要求,但均不低于其它各级资本要求 1)与董事会、高级 管理层进行审慎性会谈; 2)下发监管意见书; 3)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和限期达标计划; 4)增加对资本充足的监督检查频率; 5)要求对特定风险领域采取风险缓释措施。 第三类商业银行 三级资本充足率均不低于最低资本要求,但未达到其它各级资本要求 1)限制分配红利和其它收入; 2)限制向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实施任何形式激励; 3)限制股权投资或回购资本工具; 4)限制重要资本性支出; 5)要求控制风险资产增长。 第四类商业银行 三级资本充足率任意一项未达到最低资本要求 1)要求大幅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 2)责 令停办一切高风险资产业务; 3)限制或禁止增设新机构、开办新业务; 4)强制要求对资本工具进行减记或转为普通股; 5)责令调整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限制其权利; 6)依法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华泰证券研究所 央行 MPA 将资本充足率作为评估体系核心,“一票否决制”强化资本监管力度。 央行于2016 年起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MPA),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七大方面,通过综合评估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其中,资本充足率 是评估体系的核心,若资本和杠杆情况不达标(低于 60 分),银行则直接被评为 C 档机构, 法定存款准备金利 率 将视情况下浮10%-30%,“一票否决制”利于银行资本监管的约束力进一步强化。作为宏观审慎管理的重点领域,央行和银保监会于 2019 年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附加资本要求,推动国内监管体系与国际 G-SIBs 监管框架进一步接轨。 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 2020 年 07 月 24 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7 图表 5: 央行 MPA 考核体系及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 七大方面 具体指标 资本和杠杆情况 资本充足率( 80 分)、杠杆率( 20 分)、总损失吸收能 力(暂不纳入) 资产负债情况 广义信贷( 60 分)、委托贷款( 15 分)、同业负债( 25 分) 流动性 流动性覆盖率( 40 分)、净稳定资金比率( 40 分)、遵守准备金制度情况( 20 分) 定价行为 利率定价( 100 分) 资产质量 不良贷款率( 50 分)、拨备覆盖率( 50 分) 外债风险 外债风险加权余额( 100 分) 信贷政策执行 信贷执行情况( 70 分)、央行资金运用情况( 30 分) 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计算及评分方法: 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 (Ci*)= i (最低资本充足率 +储备资本 +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 +逆周期 缓冲资本 ) 其中: 1、结构性参数 i:基准值为 1,根据以下两方面情况进行上调: 1)经营稳健性状况:考核季度内内控管理、支付系统出现重大问题,发生案件及负面舆情等情况上调 0.05; 2)信贷政策执行:考核季度内月均转贴现余额占比或新增占比超过法人机构平均水平上调 0.05。 2、最低资本充足率: 8.0%。 3、储备资本:央行分季度性调整。 4、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将全国性系统重要性银行或区域内系统重要性银行作为参照机构并赋值 1%,其他机构按与参照机构的资产规模比值相应赋值,公式为:机构 i 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 =0.5%+(1%-0.5%) (机构 i 资产规模 /最大机构资产规模 )。 5、逆周期资本缓冲: max i 机构 i 广义信贷增速 -(目标 GDP 增速 +目标 CPI),0。 i 为机构 i 对整体信贷顺周期贡献度参数,按以下方法确定: i=宏观经济热度参数 ( i1)系统重要性参数 ( i2);其中, i1 根据广义信贷 /GDP 偏离其长期趋势值的程度测算, i2 根据不同银行系统重要性差异调整其对整体信贷偏离度的贡献,在 0.5-1 之间赋值。 评分: 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超过 Ci*,则获得 80 分;若资本充足率未超过 Ci*,但超 过 Ci*-4%,则获得 48-80 分,此阶段为资本充足率容忍度;其余情况获得 0 分。 资料来源:央行,华泰证券研究所 补充途径:仅靠内生难以为继,外源渠道重要性高 资本补充途径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补充,大多数银行难以单靠内生性补充提升资本实力。内生性补充的核心方式是留存收益,有赖于银行自身盈利能力;外源性补充则包括各类资本补充工具。但目前银行业难以仅靠内生性补充来提升资本充足率,主要由于近年来银行业息差下行、盈利能力下滑,且大部分银行贷款以对公为主,对资本占用也较重;尤其在当前疫情背景下,银行让利实体经济、资 产质量压力加大导致行业利润增速承压,进一步削弱其利润留存能力。纵观上市银行,能实现资本内生性增长的案例为数不多,其中零售优势显著的招商银行凭借着高盈利能力和“轻型银行”战略, 2013 年以来在无外生资本补充的背景下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趋于上行; 而对于绝大多数银行 ,仍需依赖外源性补充方式来提升资本充足水平,因此拓展多渠道资本补充工具对于银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 2020 年 07 月 24 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8 图表 6: 2013 年以来招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趋于上行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 7: 招商银行自 2013 年后再未进行外源性核心一级资本补充 上 市日期 募资方式 募资金额(亿元) 2013-10-02 配股( H 股) 63.01 2013-09-11 配股 275.25 2010-04-09 配股( H 股) 39.80 2010-03-19 配股 177.64 2006-09-22 IPO( H 股) 186.61 2004-10-29 可转债 650.00 2002-04-09 IPO 109.50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Wind,华泰证券研究所 9.27%10.44% 10.83%11.54% 12.06% 11.78% 11.95% 11.94%0%2%4%6%8%10%12%14%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Q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 2020 年 07 月 24 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9 历史回顾:重心转向区域性银行,资本工具逐步扩充 银行业共经历 5 轮集中资本补充时期 ,主体逐步由大行转向区域性银行。 1) 1998 年、2004-2010 年的最初两轮资本补充均以化解国有大行的经营困境为主要目标,财政部、央行等部门向四大行注资并推进其在 A+H 股陆续上市。 2) 2013 年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提升了银行对于新型资本工具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监管先后推动减记型二级资本工具、优先股等试点启动,带动 2013-2015 年迎来新一轮资本扩充期。 3) 2015年央行 5 次降息导致银行业净息差大幅下滑,缺乏有效资本工具的区域性银行 资本压力加大,银监会于 2016 年初提出鼓励城商行通过境内外上 市等多渠道补充资本,带动区域性银行开启“上市潮”,全年共有 4 家城商行、 5 家农商行实现 A 股或 H 股上市。 图表 8: 2010 年以来 区域性银行各类资本补充工具募资规模(截至 7 月 23 日 ) 注: IPO 包含 A 股和 H 股 ,其余为境内融资 资料来源: Wind,华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 9: 2010 年以来全部 银行各类资本补充工具募资规模(截至 7 月 23 日 ) 注: IPO 包含 A 股和 H 股,其余为境内融资 资料来源: Wind,华泰证券研究所 2019 年以来新一轮资本补充瞄准区域性银行,资本补充工具迎来扩容。 2019 年以来,金融供给侧改 革逐步推进,监管着重引导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作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主力军,区域性银行信贷投放提速,资本金压力问题日益凸显。资本补充政策进一步向区域性银行倾斜,包括推出永续债新型资本工具、优先股发行主体扩展至非上市银行、新一轮区域性银行“上市潮”开启、地方政府专项债补血中小银行、银行业配股再度重启等。区域性银行资本补充工具迎来新一轮扩容,有利于缓解其资本消耗压力,增强资产投放能力,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质效。 121 143 186 162364 208 298 2384411831 80 206 26849 49278 200 45060230200146 5211566312991274 1424 717 132025805001,0001,5002,0002,500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亿元)IPO 增发 配股 优先股 可转债 永续债 二级资本债1958 1092 691508493 416283 615 1000 2921353176 1000 16591578 1325 25506503002301360569633963449 26992274 4804400759551558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亿元)IPO 增发 配股 优先股 可转债 永续债 二级资本债行业研究 /深度研究 | 2020 年 07 月 24 日 谨请参阅尾页重要声明及华泰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10 图表 10: 监管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历程回顾 时间 背景 资本补充方式 1998 年 1) 90 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