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重要声明 海外研 究 跟踪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 industryId医药行业 推荐(维持)marketData重点公司 重点公司 目标价 评级 中国生物制药 16.0 买入 康哲药业 12.8 买入 复宏汉霖-B 68.50 买入 中国中药 5.0 买入 华检医疗 4.0 买入 石药集团 20.0 审慎增持 绿叶制药 5.0 审慎增持 三生制药 17.0 审慎增持 金斯瑞生物科技 24.2 审慎增持 relatedReport相关报告 烈火见真金,路遥力更足2019-11-15 业绩稳健增长,板块加速分化2020-04-19 创新引领,新星璀璨,行业崛起进行时2020-06-03 海外医药研究 分析师: 徐佳熹 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xujiaxixyzq SFC:BPU659 SAC:S0190513080003 assAuthor 联系人: 蔡莹琛 caiyingchenxyzq SFC:BLT552 李伟 liwei19xyzq SAC:S0190519110001 海外医药2020年中报总结 上半年CRO 一枝独秀,下半年行业全面恢复可期 createTime1 2020年09月07日投资要点 summary 上半年业绩整体承压,CRO板块一枝独秀:2020年上半年医药板块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7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1.03%。从子行业来看,CRO板块一枝独秀,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双增长。 专科药:收入影响可控,费用控制良好:2020 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减少5.35%至818亿港元;归母净利润139亿港元,同比增长16.86%。 中药:产品结构持续分化: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124 亿港元,同比下降12.01%;归母净利润18亿港元,同比下降23.06%。 医疗器械:进口替代趋势依旧,国产品牌快速崛起: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6 亿港元,同比下降6.96%;归母净利润11 亿港元,同比下降46.22%。 医药流通:医改加速行业洗牌,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076亿港元,同比下降6.60%;归母净利润84亿港元,同比下降6.57%。 医疗服务:上半年毛利率下降拖累利润,下半年有望恢复: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0亿港元,同比增长7.74%;归母净利润12 亿港元,同比下降20.80%。 CRO:危机与机遇并存,上半年业绩逆势增长: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159 亿港元,同比增长 18.86%;归母净利润 29 亿港元,同比增长30.67%。 生物科技:研发不断兑现,较多新产品即将上市: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亿港元,同比下降16.35%;亏损12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扩大55亿港元。 互联网医疗:重要性日益突显,加速成长可期: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30 亿港元,同比增长 16.39%;归母净利润-2.34 亿港元,亏损同比收窄0.76亿港元 短期疫情影响落地,细分赛道龙头长期优势依然显著:受国内疫情影响,一季度医药各个子行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多数公司业绩出现下滑。随着国内疫情的控制,二季度起医院逐步恢复正常运营,企业的产品销售、临床试验、市场推广等工作也快速恢复,业绩环比有明显改善。目前医药行业各个环节已恢复到了较高水平,下半年行业整体有望重新进入正常的增长轨道。目前行业政策的趋势已经相对明晰,细分领域龙头更大概率能实现长期稳健成长,建议关注中国生物制药(1177)、石药集团(1093)、翰森制药(3692)、药明生物(2269)、药明康德(2359)、威高股份(1066)、爱康医疗(1789)、春立医疗(1858)、康德莱医械(1501)、信达生物(1801)、锦欣生殖(1951)等。风险提示:全球疫情影响超预期,控费力度超预期,药品和医疗耗材降价幅度超预期,人民币贬值。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重要声明 - 2 - 报告正文 上半年业绩整体承压,CRO板块一枝独秀 港股医药公司已基本完成2020年中期业绩的发布,我们以 68 家公司作为样本对业绩进行统计。考虑到生物科技和互联网医疗板块的相关公司均尚未盈利,对其剔除以后,2020 年上半年医药板块合计实现营业收入 5354 亿港元,同比下降5.72%,主要原因是上半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干扰了医院的正常运营和社会的运转,对包括医药行业在内的大部分行业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毛利率维持稳定;归母净利润 293 亿港元,小幅增长 1.03%,主要得益于较好的费用控制,各项期间费用同比均有所下降。 图 1、2016-2020H1港股医药公司营业收入和毛利率 图 2、2016-2020H1港股医药公司归母净利润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从子行业来看,在上半年疫情影响下,各个板块业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但CRO板块一枝独秀,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双增长。 图 3、2020H1各子行业营业收入 图 4、2020H1各子行业归母净利润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注:CRO板块归母净利润为对非经常性损益和金斯瑞研发投入调整后数据 oYnUsNnOuNrObRaOaQtRpPmOpPeRoOzQkPqQyQ8OoOwPMYoNwPNZtPtR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重要声明 - 3 - 专科药:收入影响可控,费用控制良好 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医院端整体用药需求下降,专科药板块收入同比减少 5.35%至 818 亿港元;毛利率下降 1.76pct 至 68.25%,但仍处于近年较高水平;归母净利润139亿港元,同比增长16.86%,与收入增速差异较大的原因主要是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减少较多。从公司层面来看,石药集团上半年业绩表现优异,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 12.6%和 23.2%,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主要得益于恩必普、克艾力、津优力等核心产品销售额的持续稳健增长。整体来看,头部药企产品储备更丰富,销售、资金、BD 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更强,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以及政策变化,在行业变革的过程中有望实现平稳过渡。 图 5、2016-2020H1专科药板块营业收入和毛利率 图 6、2016-2020H1专科药板块归母净利润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从费用端来看,上半年销售费用同比下降 13.47%,销售费用率亦由去年同期的34.17%降至31.24%,主要原因是疫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学术推广活动由线下转为线上,销售人员的差旅费等相关支出减少;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基本维持稳定;研发费用同比减少24.39%,主要原因是疫情期间医院和医生资源向新冠项目倾斜以及临床试验病人招募难度较大导致部分在研项目进度推迟。 图 7、2016-2020H1专科药板块期间费用率 图 8、2016-2020H1专科药板块研发费用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重要声明 - 4 -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中药:产品结构持续分化 中药板块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4亿港元,同比下降12.01%,主要是终端需求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归母净利润 18 亿港元,同比下降 23.06%,降幅高于营业收入主要是部分公司期间费用未同比例降低所致;毛利率同比降低1.40pct,但仍高于近年平均水平。从产品结构来看,以中国中药为例,上半年成药业务受疫情影响较大,但配方颗粒业务整体保持平稳,不同业务之间持续分化。 图 9、2016-2020H1中药板块营业收入和毛利率 图 10、2016-2020H1中药板块归母净利润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从费用端来看,上半年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由于板块整体营业收入降幅更大,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同比均有所上升。其中,销售费用率达到32.12%,为近5年最高水平,管理费用率为6.87%,处于近年平均水平。财务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 图 11、2016-2020H1中药板块期间费用率 图 12、2016-2020H1中药板块研发费用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重要声明 - 5 - 医疗器械:进口替代趋势依旧,国产品牌快速崛起 医疗器械板块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96 亿港元,同比下降 6.96%;归母净利润 11亿港元,同比下降46.22%。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增速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微创医疗上半年期间费用增长和去年同期出售附属公司产生了一次性收益导致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拖累了整个板块的归母净利润。以剔除微创医疗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医疗器械板块调整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小幅增长 3.03%。整体来看,医疗器械进口替代仍是行业大趋势,疫情短期影响结束后,行业有望恢复较快增长。 图 13、2016-2020H1医疗器械板块营业收入和毛利率 图 14、2016-2020H1医疗器械板块归母净利润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从费用端来看,销售费用率有所下降,研发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基本维持稳定,但管理费用率较去年同期增加3.10pct,有明显提升,主要原因是微创医疗股权激励产生了较大的开支,管理费用同比大幅增长64.8%至0.55亿美元。 图 15、2016-2020H1医疗器械板块期间费用率 图 16、2016-2020H1医疗器械板块研发费用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医药流通:医改加速行业洗牌,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重要声明 - 6 - 医药流通板块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4076 亿港元,同比下降 6.60%;归母净利润84亿港元,同比下降6.57%;毛利率为11.73%,维持相对稳定。从公司层面来看,医药流通板块的样本公司均为国内流通领域的头部公司,在疫情期间亦为药物配送发挥了积极作用,正负影响抵消后,上半年整体业绩受疫情影响可控,处于行业平均水平。整体来看,随着国内医改的持续进行,流通环节被压缩,中小流通企业生存压力加大,市场将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上海医药、国药控股等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升。 图 17、2016-2020H1医药流通板块营业收入和毛利率 图 18、2016-2020H1医药流通板块归母净利润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从费用端来看,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同比均有双位数的下降,费用控制良好,经营效益不断提升。 图 19、2016-2020H1医药流通板块期间费用率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医疗服务:上半年毛利率下降拖累利润,下半年有望恢复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重要声明 - 7 - 医疗服务板块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80 亿港元,同比增长 7.74%;归母净利润 12亿港元,同比下降20.80%;毛利率同比下降6.93pct至37.10%。数据异常波动的原因主要是上半年疫情影响下,医院门诊和住院人数的下降导致人均固定成本增加,样本公司中环球医疗、锦欣生殖、华润医疗等收入权重较大的公司毛利率下滑较多,拉低了板块综合毛利率,进而造成归母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增速的较大差异。二季度开始国内疫情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医院经营也逐步恢复,预计下半年医疗服务板块将进入正常的增长轨道。 图 20、2016-2020H1医疗服务板块营业收入和毛利率 图 21、2016-2020H1医疗服务板块归母净利润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从费用端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期间费用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期间费用率均处于历史合理水平。 图 22、2016-2020H1医疗服务板块期间费用率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CRO:危机与机遇并存,上半年业绩逆势增长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重要声明 - 8 - CRO板块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9亿港元,同比增长18.86%;归母净利润29 亿港元,同比增长 30.67%;毛利率维持相对稳定。考虑到上半年(1)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等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在净利润中占比较大(2)金斯瑞CAR-T项目研发投入较大、附属公司传奇生物分拆上市产生的一次性支出金额较大,我们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调整后板块整体归母净利润为 36 亿港元,同比增长33.59%。疫情延缓了药企临床试验的开展,从而也对 CRO 公司常规的临床 CRO业务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新冠相关项目的增加以及疫情下药企研发外包率的提升也为CRO公司带来了增量,整体上表现为业绩逆势增长。 图 23、2016-2020H1 CRO板块营业收入和毛利率 图 24、2016-2020H1 CRO块归母净利润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从费用端来看,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财务费用率有较大幅度上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研发费用同比大幅增长 85.82%至 18 亿港元,即使剔除金斯瑞,研发费用增速仍高达 88.04%,主要是 CRO 公司技术平台升级产生了较大的研发支出。 图 25、2016-2020H1 CRO板块期间费用率 图 26、2016-2020H1 CRO板块研发费用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生物科技:研发不断兑现,较多新产品即将上市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重要声明 - 9 - 生物科技板块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28 亿港元,同比下降 16.35%。从具体公司来看,复宏汉霖的汉利康、信达生物的达伯舒、君实生物的拓益均于2019年上市,目前销售处于快速爬坡期,且均属于抗肿瘤药物,患者需求相对刚性,上半年在疫情影响下仍实现了高速增长。然而,百济神州因合作收入同比减少2.06亿美元(2019年6月新基终止与百济神州PD1单抗合作)导致营业收入同比大幅下降,拖累了整个板块的收入增速。从归母净利润来看,上半年生物科技板块亏损 12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扩大55亿港元,主要原因是(1)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研发投入继续增加;(3)康方生物、诺诚健华等公司因上市产生了较大的一次性损益。目前大部分生物科技公司仍处于研发投入阶段,随着研发项目的推进,研发支出将继续增加;同时,部分公司也有新产品处于上市前夕,这些产品上市以后将驱动板块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 图 27、2016-2020H1生物科技板块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 图 28、2016-2020H1生物科技板块研发费用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互联网医疗:重要性日益突显,加速成长可期 互联网医疗板块(仅平安好医生数据,阿里健康尚未披露2020年中期数据)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0亿港元,同比增长16.39%;归母净利润-2.34亿港元,亏损同比收窄0.76亿港元;毛利率大幅增加8.28pct至29.91%,各个业务板块的毛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费用端来看,销售费用大幅增长73.66%至7亿港元,主要是公司加大了在线医疗的营销投入;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同比均有所下降。整体来看,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级诊疗体系,意义重大,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近期监管部门也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行业有望加速成长。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重要声明 - 10 - 图 29、2016-2020H1互联网医疗板块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 图 30、2016-2020H1互联网医疗板块期间费用率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短期疫情影响落地,细分赛道龙头长期优势依然显著 受国内疫情影响,一季度医药各个子行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多数公司业绩出现下滑。随着国内疫情的控制,二季度起医院逐步恢复正常运营,企业的产品销售、临床试验、市场推广等工作也快速恢复,业绩环比有明显改善。目前医药行业各个环节已恢复到了较高水平,下半年行业整体有望重新进入正常的增长轨道。目前行业政策的趋势已经相对明晰,细分领域龙头更大概率能实现长期稳健成长,建议关注中国生物制药(1177)、石药集团(1093)、翰森制药(3692)、药明生物(2269)、药明康德(2359)、威高股份(1066)、爱康医疗(1789)、春立医疗(1858)、康德莱医械(1501)、信达生物(1801)、锦欣生殖(1951)等。 石药集团(1093):在研储备丰富,新产品接力上市可期:从存量品种来看,上半年公司的核心产品大多实现了较好的增长。凭借产品本身优异的临床疗效以及公司不断强化的市场推广,现有品种整体上仍有望保持稳健增长。从增量品种来看,公司目前在研项目 300 多项,其中小分子创新药 40 多项,大分子创新药 50多项,新型制剂20多项,覆盖肿瘤、自身免疫、精神神经等多个市场需求强烈的领域。其中进展较快的是(1)两性霉素 B 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上市申请已于2019 年 1 月获 CDE 受理,预计今年下半年获批。相较普通剂型,该产品可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大幅提升载药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上市后有望较快打开市场。(2)米托蒽醌脂质体已递交有条件上市申请,若进展顺利,预计于2021年获批。(3)Duvelisib(PI3K抑制剂)已于今年 6月完成临床试验的患者入组,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提交上市申请,2021 年获批。同时,公司还有RANKL单抗、伊立替康脂质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DBPR108等多款创新药处于III期临床阶段,有望于2022年获批上市。根据目前的研发管线推算,2022年将是公司的重要收获期。随着这些创新产品的陆续上市,公司的产品结构将进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