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人口技能提升白皮书.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中国就业人口技能提升白皮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就业人口技能提升白皮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就业人口技能提升白皮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就业人口技能提升白皮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就业人口技能提升白皮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就业人口技能提升白皮书【引言】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697798 亿元,同比增长 6.2%。2019 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数据显示,本季度 CIER 指数为 1.92,平均一个求职者面对接近两个工作机会。从宏观经济到就业总量,都呈现出稳定向好的景象。但聚焦到局部看,不管是产业发展、企业经营还是个人发展都因“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颠覆性冲击充满了对未知和不确定性诱发的恐惧和焦虑。与往届工业革命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国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数据、算法等诸多层面,中国已经实现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的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机器人成为技术驱动源,推动生产力迭代更新的同时,也在改造就业市场结构,一方面,核心技术人才将成为炙手可热的紧缺资源,“工程师红利”时代到来;另一方面,智能化、自动化取代程序化、重复性基础工作,这类劳动者的饭碗面临“丢失”风险。这一变革趋势推动就业市场结构不断迭代优化,人力资本深入发展。人力资本是推进任何一次产业革命的关键因素,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化的关键期,通过技能提升和文化素养的渗透充分积累技能红利才能实现从个体到国家整体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快速突破。因此关注就业人口的技能培训需求、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对我国现阶段和长远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奠定作用。【核心发现】一、就业市场冷热不均,工作机会和收入分配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岗位倾斜二、白领普遍追求就业质量,因技能缺失影响求职竞争力1、追求就业质量是裸辞主因,被动离场的现象初显2、迷茫、缺少竞争力导致求职竞争出局,待业群体亟需培训和指导三、大学生对职场一无所知,技能接轨错位1、8 成以上应届生依然首选就业2、在校生对职场知之甚少3、在校生渴望实用技能,近 7 成未接受过任何培训四、企业对员工素质水平满意度不高,却在人才培养中缺位1、企业招人奉行“拿来主义”原则,在人才培养中严重缺位2、职场人普遍自认能力广而不专、缺乏培训单向输出3、职场人立志“自我救赎”,渴望雇主提供成长和发展机会4、职场全年培训时长仅 8.25 天,一半职场人培训时长不足 5 天五、就业人口职业技能提升探索和建议1、利用求职场景探索和检验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培训效果2、培养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识,与员工共赢收益更多3、企业人才培养将成为劳动力技能普遍提升的孵化器【正文】一、就业市场冷热不均,工作机会和收入分配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岗位倾斜虽然宏观就业形势稳定,但结构性矛盾却在拖累产业和个体的发展质量,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未能实现有效的劳动力转化。根据最新一季 CIER 报告,服务、技术及知识属性的行业正在遭遇“招工难”而传统去产能行业、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则正在遭遇“就业难”的问题。这也在侧面反映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经济整体结构的改变而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吃紧的情况,而这些产业挤压出来的就业难群体,技能又无法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领域形成对接,在劳动力市场中属于失业风险较大的群体。就业市场的两极分化不仅体现在就业竞争的冷热不均,更体现在薪酬上,从 2019 年第三季度不同职位的平均招聘薪酬来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岗位薪酬较高,劳动密集的岗位薪酬垫底,行政文秘、家政服务、技工/操作工、烹饪料理等技能红海的职业在薪酬上常年不见起色且远低于全国平均薪酬。随着 5G 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革命对于职场也产生了更强的冲击。在今年的调研中,43.8%的白领认为人工智能势必会取代一部分人类工作,这将直接导致许多传统行业职位减少,职场竞争加剧;与此同时,31.1%的白领则认为从事创新性、技术性工作不必担心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不管是解决就业问题还是提升我国劳动者的整体收入水平,都需要从人力资本投资的思路出发,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型劳动力群体,实现从依赖人口红利到开发“人力资本红利”的高质量经济发展进程。二、白领普遍追求就业质量,因技能缺失影响求职竞争力最直观的挑战首先反馈在每个求职的个体上,在 2019 最佳雇主评选过程中的一项调研显示,近一半的求职者认为想要找到一份与现在的工作条件相当的机会有难度。比起加班、过劳、工作和生活难平衡等“高级烦恼”,求职挑战和失业焦虑正在成为困扰职场人的第一发展障碍。1、追求就业质量是裸辞主因,被动离场的现象初显在本次针对求职者的调研中,我们把待业群体作为失业风险更高的对象进行了专属分析。当前未拥有一份稳定的全职工作的人群中,45.5%因为上一份工作体验不好,主动辞职,也就是带着“宁缺毋滥”、“不将就”想法在追求就业质量的职场人占据多数。除此之外,公司变动引发的被动离职占比 20.8%,也就是通常说的人员优化、裁员现象,还有 15.6%的受访者存在多次求职失败,自认就业困难;甚至于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的群体占到 14.1%。不管是理想中的好工作求而不得还是被求职市场拒之门外,本质上都是技能短板带来的鸿沟。从找工作的紧迫感来看,72.3%的待业群体表示着急找工作(非常着急找工作+比较着急找工作),其中尤其以毕业后一直待业的人群求职的紧迫感最为强烈。可见,哪怕对工作不满愤然离职的傲娇群体不在少数,但他们面对待业状态并非气定神闲,大部分都期待重新找一份全职工作谋生。2、迷茫、缺少竞争力导致求职竞争出局,待业群体亟需培训和指导在求职困难的原因分析上,大部分待业群体将求职难归结为自身的迷茫和缺乏竞争力的履历。其中不乏认为自己技能落后、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等困境。直观来讲,这一群体自认面临被求职市场淘汰的危机感,一方面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另一方面在求职的过程中也经常遭遇闭门羹,被目标雇主拒之门外,持续遭受挫败打击。针对这些困难,待业群体表示亟需获得一些指导和培训,49.8%的待业群体表示需要目标岗位的技能培训,这可以直接帮助他们具备理想工作的准入条件,可以更大程度的获得面试机会;47.1%的待业群体表示需要职业发展目标指导和规划,这项培训可以帮助求职迷茫的群体清晰的进行自我定位,锁定适合自己的岗位目标;还有 42.9%的待业群体甚至需要办公技能的培训,比如 office 软件一类职场通用的基本技能,这些技能虽然学习资源多,且门槛低,甚至具备自学成才的可能性,但依然是制约不少待业群体顺利找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侧面反映出当前求职者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还不够强,且这类通识性标准技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场中的实际操作机会来提升,这也证明企业给员工制造的学习环境比较欠缺。与在职人群不同,待业群体的收入来源通常不够稳定,也没有学习成长的土壤,技能停滞不前则会进一步延长他们的待业周期。这一群体也是培训需求最为紧迫的,这就需要有能力的企业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通过开放分享企业的培训资源来帮扶待业群体,间接培养潜在的企业候选人,政府也可以牵头建立职业诊断和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窗口,让培训成为一项基础设施。三、大学生对职场一无所知,技能接轨错位与多少具备一些职场经验的社招群体不同,每年数以百万计流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在找工作时更加茫然不知所措。大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普遍存在迷茫的现象,且受“热门”专业等概念的引导,很多学生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并不会做过于长远的职业规划,产学结合的错位直接导致部分供给饱和的专业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而一些新技能新专业的人才需求又受制于培养周期难以充分供应,如人工智能、算法、区块链等新兴领域,因此大学生比社招群体面临着更为冷热不均的就业环境。1、8 成以上应届生依然首选就业调查显示,就业仍然是当前大学生的主流选择,尤其对应届毕业生而言,86.2%会选择毕业后就业,仅 5.2%会选择继续深造,进入残酷的社会是大学生们将要面对的普遍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