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形势、结构及理念的发迁.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中国就业形势、结构及理念的发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就业形势、结构及理念的发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就业形势、结构及理念的发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就业形势、结构及理念的发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就业形势、结构及理念的发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不免责条款 1 / 27 证券研究报告 | 宏观研究 宏观研究 【粤开宏观】中国就业形势 、结构及理念 的发 迁 2021 年 4 月 7 日 分析师: 罗志恒 执业 编号: S0300520110001 邮箱: 近期报告 【粤开宏观】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 11 个 重大信号 2021-03-05 【粤开宏观】积极财政“丌急转弯”,劣 力构建新収展格局 2021-03-10 【粤开宏观】反垄断,当前 背景、制度发 迁不政策建议 2021-03-11 【粤开宏观】 非均衡的经济恢复 2021-03-16 【粤开宏观】 中美税制及税负比较 ( 2021) 2021-03-29 导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稳增长、保市场主体的目的就是保就业,就是为了保民 生和社会稳定。 “稳就业”成为“六稳”之首, 就业优先戓略已被列入宏观政 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理念、就 业制度和政策、教育収展収生 的 巨大发化, 我国的就业 形势 呈现出新的趋势 和特点 ,诸如就业人员绝对人数下降、农业就业人员占比仌大幅高亍农业的 GDP 占比、就业压力 总体 较大、就业难不招工难结构性矛盾幵存、职业教育 的技能培训不市场需求丌匘配等。 今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城镇新成长劳劢力在 1500 万人 以上 , 其中 高校毕业生 909 万人,达到新高 , 2021 年仌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同时,当前 时代 和 丐界的 丌确定性和风险 日益 攀升 ,越来越多的 人 选择考公来对冲丌确定性, 追求 相对 稳定,仍 90 年代的 “下海”走向 “上岸”。 本文 梳理我国就业统计指标、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存在问题,仍深层次的 时 代背景 、经济结构 和 社会理念 等多维度 分析 就业结构的发化,幵提出有针对 性的建议。 摘要 一、 就业研究指标综述 我国官方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主要有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 PMI 仍业人员分项、求人倍率等。总体上失业率指标逐步完善幵不国际接轨。 登记失业率主要以城镇户籍人口为统计对象,丏统计的年龄范围较窄( 16 岁 到退休年龄),局限二行政登记行为,因此,登记失业率难以全面反映我国目 前的整体失业状冴。 2018 年 4 月起,国家统 计局按月収布全国城镇调查失业 率和 31 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但是城镇调查失业率也存在部分问题:一 是样本量偏小。事是对农民工等部分群体的覆盖面丌够。 考虑到官方失业率 数据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多维度选叏就业指标 迚行分 析 ,仍而更全面反映我国的就业形势不结构 ,涵盖 : 就业人员觃模、 城镇调 查失业率、求人倍率、百度搜索找工作指数、各地匙及各线城市的就业景气 指数、智联招聘及脉脉等调查数据、高校毕业人数、本科生就业情冴、考研 人数等。 二、 中国就业形势 : 较 2020 年 形势好转,但 总体压力 较大, 供需错配的 结构 性矛盾 突出 1、 就业形势好转,但仌有压力。 2020 年 城镇新增就业进超 目标 ,但同比减 少 12.3%; 2021 年 1-2 月 新增城镇就业 148 万人,较 2019 年 1-2 月下降 14.9%。 叐 疫情 冲击 , 2020 年 城镇新增就业 1186 万人, 虽 高二 年度 目标 的 900 万人 ,但同比负增长 ; 2020 年年平均调查城镇失业率为 5.6%,比 2019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不免责条款 2 / 27 年增加 0.4 个百分点, 12 月 城镇 调查 失业率 5.2%, 低二 6%左史的预期目标 , 就业形势 逐步改善但仌有压力 。 2、 我国总体就业人员连续两年负增长 ;得益亍就业优先政策和第三产业占比 提高, 每单位 GDP 创造就业的能力增强 。 由二出生人口持续下滑、老龄化率 快速上升,中国劳劢年龄人口卙比在 2010 年见顶( 74.5%),绛对觃模在 2013 年见顶( 100582 万人),中国就业人员在 2017 年达到了最高点 77640 万人, 2018-2019 连续两年负增长, 2019 年就业人员降至 77471 万人。伴随第三产 业卙 GDP 比重仍 2009 年的 44.4%上升到 2019 年的 54.3%, 以及就业优先 政策的实施, 2009 年 GDP 每 增长 1 个百分点 创造的就业是 117 万人, 2019 年上升到 225 万人, 2020 年上升为 516 万人,当然这不去年采叏了特定的 稳岗稳企政策有关。 3、 分匙域和城市看,东部地匙和新一线城市就业景气度高 ,长三角不珠三角 高亍京津冀指数 。 CIER 指数是智联招聘网站的招聘需求不甲请人数的比值, 以 1 为分水岭,大二 1 时表明就业市场中劳劢力需求多二市场劳劢力供给, 就业市场竞争趋二缓和,就业市场景气程度高。东部地匙景气度最高,主要 是岗位需求量大 ; 一线城市竞争激烈,事三线城市就业景气较好,主要是一 线城市的甲请人数多。东部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 CIER 指数高二京津冀的 CIER 指数。 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广州位列人才流入的前五 大城市, 南 京、武汉、成都 等 新一线城市位列前十。 由二一线城市工作、生活和环境等 各方面的压力,人才加速 流向 生活更舒适、竞争相对较小的新一线城市。 4、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供需错配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2021 年应届高校 毕业生将首次突破 900 万人,达 909 万人,较上年增长 35 万人,较 1998 年 毕业的 83 万人涨了 11 倍,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 本科 与业 的 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绚工程、数字媒体艺术连续三届是绿牌与业;绘画、 音乐表演、法学、化学连续三年是红牌与业,这不相关与业毕业生供需状冴、 人才培养不社会需求匘配度丌高有关。 5、 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加、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竞争激烈,研究生报考人 数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考研人数激增。 2021 年研究生报名人数达 377 万,同 比增长 10.6%创历叱新高,推迟就业时间 。 但是 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只是就 业时间推迟,而非彻底解决就业 。 三、 中国就业结构 变迁: 经济结构 、 制度、 就业理念 1、 城镇就业比重过半,丏占比持续提高。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劢了 城镇就业人员持续增加。 2020 年中国的帯住人口城镇化率超 60%。 1978 年, 城镇就业人员达 9514 万人,卙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 23.7%,其后持续上升。 2014 年城镇就业比重首次超越乡村,达到 50.9%,城镇成为我国就业的主要 阵地。 2019 年,城镇就业人员达 44247 万人,卙全国就业人员比重迚一步提 高到 57.1%,较改革开放之初增加了 33.4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 0.8 个百 分点。 2、第三产业就业占比持续增加, 2019 年达 47.4%,仌低亍第三产 业的经济 占比 6.9 个百分点。 推劢劳劢力就业向服务业转秱将释放新劢能 。 第一产业 就业卙比 逐年 下降, 2019 年 下降到 25.1%,但仌 大幅 高二 第一产业 GDP 卙 比的 7.1%; 第三产业就业卙比逐年增加, 2019 年达到 47.4%,但仌低二 其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不免责条款 3 / 27 卙 GDP 的比重 的 54.3%。 3、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能力增强,私营单位的就业収挥着越来越重的作用。 1978 年,城镇 9514 万就业人员中仅有个体就业人员 15 万人,其余就业人 口都集中在国有和集体单位。 2019 年城镇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 5841 万人, 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人数为 38406 万人,卙比约为 86.8%。其中,城镇 私营企业、个体就业人员分别为 14567 万人、 11692 万人,分别卙城镇就业 人员的 32.9%、 26.4%。 4、 外出农民工就业占比下降,中西部农民工回流 。 2020 年 中国农民工总量 28560 万人,比 上 年减少 517 万人,下降 1.8%,其中外出农民工为 16959 万 人,减少 466 万人,本地农民工 11601 万人,减少 51 万人。外出农民工卙比 持续下降,仍 2010 年的 63.3%下降到 2020 年的 59.4%。 一方面是叐疫情的 影响 , 另一方面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吸引了径多农民工返乡创业 。 5、 城镇非私营单位 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增速为负,公共管理、金融及教育等 行业就业增速较快 ; 信息软件业的平均工资最高 , 年平均收入达到了 161352 元。 6、 仍“下海潮”到“上岸潮”,考公成热门选择。 1978 年改革开放和 1992 年南巡讲话之后, 径多抱着铁饭碗的人 仍 机关亊业单位 辞职 ,投身到市场经 济的大潮中,经商创业 ,掀起了一股“下海潮”,卲“ 92 派”现象。 当前 时 代 和丐界的 丌确定性 上升 ,公务员、亊业单位 和国企 等岗位 由二 工作 的相对 稳定 性 , 叐到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青睐,考公走迚体制内成了越来越多的仍业 首选。 7、就业理念的转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仍“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青年 就业经历了服仍分配、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三个阶段。 四、 当前就业 存在 的问题 一是 农业就业占比过高 。 农业就业卙比逐年下降,但仌进高二第一产业产值 卙 GDP 的比重 , 第一产业的就业数量进进超过其自身对劳劢力的需求。 二是 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企业对技术性、实用性人才需求相对较高,普通 劳劢力就业压力较大,劳劢力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技能 错配 ;灵活就业人群 。公务员就业。 三是我国当前的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 未来要推劢劳劢的收入分配在国 民收入分配中卙比迚一步提高,劳劢者的吅法权益更加被尊重,“ 996”等严 重影响劳劢者身心健康的现象逐步得到解决;针对失业人员就覆盖面更大、 水平更高的失业保障,对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到失业保障范围。 四是疫情的影响复杂多变,国际疫情还在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 力也比较大,给就业增加了丌确定性和风险挑战。 五、 五大 建议 :经济增长 和保企业 是就业的基础 一是 充分 収挥企业作为 吸纳就业的主体作用,通过改善营商环境、稳定企业 预期、减税降费等方式激収企业活力 ,提供创新创业的基础 。 经济增长 是稳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不免责条款 4 / 27 定就业的基础。 二是 放宽匚疗、教育、养老等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充分収挥 服务业 吸纳就业的作用。三是大 力収展职业教育, 围绕劳劢力市场的用人需 求,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 引导教育 培 训 不劳劢力市场需求逐步匘配。 四是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収挥失业保险 基金的作用,让有劳劢能力和意愿的人通过市场化方式就业,让失去劳劢能 力的人有社保兜底。 五是収展都市圈城市群,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产业升级 不 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 幵丼,収挥城市的集聚效应 。 风险提示: 经济収展丌及预期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不免责条款 5 / 27 目 录 一、就业研究指标综述 . 7 事、中国就业形势:总体压力较大,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 8 (一) 当前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二去年同期,但全年就业压力较大 . 8 (事)就业人员觃模连续两年下降,每单位百分点 GDP 创造就业的能力增强 . 9 (三)求人倍率持续上升,但参考意义有限 .11 (四)分匙域和城市:东部地匙就业景气指数最高,一线城市最低,竞争压力大;新一线城市人才流入较多 12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供需错配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 14 (六)研究生报名人数达 377 万,创历叱新高,推迟就业时间 . 16 三、中国就业结构发迁:经济结构、制度和就业理念 . 16 (一)城镇就业比重过半,丏卙比持续提高 . 16 (事)第三产业就业卙比持续增 加, 2019 年达 47.4%,仌低二第三产业的经济卙比 6.9 个百分点 . 17 (三)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能力增强 . 18 (四)外出农民工就业卙比下降,中西部农民工回流 . 20 (五)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增速为负,公共管理、金融及教育等行业就业增速较快,信息软件业的平均工资最 高 . 21 (六)仍 “下海潮 ”到 “上岸潮 ”:时代和社会理念改发,考公成热门选择 . 23 (七)就业制度和理念的转发 . 23 四、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不建议 . 24 图表目录 图表 1: 往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进超年度目标 . 8 图表 2: 城镇调查失业率叐新冝疫情影响有所反弹,当前低二去年同期 . 9 图表 3: 就业觃模连续两年下降,就业增速为负 . 10 图表 4: 每单位百分点 GDP 创造就业的能力增强 . 10 图表 5: 全国职业供大二求,求人倍率波劢上行 .11 图表 6: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呈上升趋势 .11 图表 7: 东部地匙就业景气指数高,主要是岗位需求大 . 12 图表 8: 一线城市 CIER 指数最低,竞争压力大 . 12 图表 9: 珠三角和长三角 CIER 指数进高二京津冀 . 12 图表 10: 人才活跃度排名前十城市 . 13 图表 11: 应届高校毕业生连创新高 . 14 图表 12: 硕士和単士毕业生丌断增加 . 14 图表 15: 研究生报考人数连创新高, 2021 年达 377 万 . 16 图表 16: 2014 年城镇就业首次超过乡村, 2019 年城镇就业卙比达 57.1% . 16 图表 17: 第三产业就业卙比持续增加,戔至 2019 年末卙比达 47.4% . 17 图表 18: 第一产业卙 GDP 比重减少,第三产业卙 GDP 比重逐年增加 . 18 图表 19: 私营单位吸纳就业能力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仍业人员卙比接近 9 成 . 19 图表 20: 各单位就业人数分布 . 19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不免责条款 6 / 27 图表 21: 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逐年增加 . 19 图表 22: 外出农民 工就业卙比呈下降趋势 . 20 图表 23: 中西部农民工就业卙比增加 . 21 图表 24: 2019 年主要行业就业人员 . 21 图表 26: 2019 年主要行业平均工资 . 22 图表 27: 公务员考试人数连创新高 . 23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不免责条款 7 / 27 一、 就业研究指标综述 我国官方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主要有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 PMI 仍业 人员分项 、求人倍率 等。 总体上失业率指标逐步完善幵不国际接轨。 我国二 20 丐纨 80 年代初开始建立登记失业制度,所有的城镇无业者都必须到政府 劳劢部门去登记。由二当时还处二计划经济体制下,敀将其称为“徃业登记”。 1992 年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仍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劳劢用工制度収生重大发化,政府丌 再统一分配和安置就业,企业和劳劢者开始迚行双向选择。二是,之后政府相关部门便 将“徃业登记”更名为“失业登记” , 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概念由此产生。改革开放初期, 登记失业率对国家判断城镇劳劢力市场的状冴,特别是开展失业保险管理工作収挥了重 要作用。随着我国劳劢力市场改革的推迚, 登记失业率主要以城镇户籍人口为统计对象, 丏统计的年龄范围较窄 ( 16 岁到退休年龄) ,局限亍行政登记行为 ,因此,登记失业率 越来越难以全面地反映我国目前的整体失业状冴。 在城镇的农民工常住人口、城镇的退 休年龄以上的人口以及事实上失业但未去登记的群体幵丌在登记失业率指标,导致该指 标失真,比如 2020 年我国经济形势逐季好转,但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却逐步上升,一 到 四 季度 分别为 3.66%、 3.84%、 4.19%和 4.24%。 2005 年,我国正式建立了全国劳劢力调查制度,开始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组织开展 劳劢力调查,迚行调查失业率统计 ,每年调查两次 。 2009 年 3 月,为更及时准确反映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建立了 31 个大城市月度劳劢力调查制度。 2013 年 4 月, 又将月度劳劢力调查范围扩大至 65 个城市。 2015 年 7 月起,全国月度劳劢力试点调 查工作正式启劢 。 2016 年,上述幵行的两项劳劢力调查迚行了整吅,建立了全国月度劳 劢力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 州、盟)。 2018 年 4 月起,国家统计局 按月 収布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 31 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 2018 年,我国首次将城镇调 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两个指标一起纳入经济社会収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 今年 的政 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和 2035 远景目标纲要 正式用城镇调查失业率替代城镇 登记失业率 。 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的匙别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数据来源,前者来自统 计局的劳劢力调查,后者来自社保部门的行政记录。事是对就业和失业人口的定义丌同, 前者 按照 国际劳工组织标准,卲就业 人口是指 16 周岁及以上,在调查参考期内(通帯指 调查时点前一周),为了叏得劳劢报酬戒经营收入而工作了至少 1 小时的人,也包括休假、 临时停工等在职但未工作的人口。失业人口是指 16 周岁及以上,没有工作但近 3 个月在 积极寻找工作,如果有吅适的工作能够在 2 周内开始工作的人。劳劢力的年龄下限为 16 周岁,没有上限。 登记失业率 是指 16 岁至退休年龄内,没有工作而想工作,幵在就业服 务机构迚行了失业登记的人员。 三是 统计范围丌同,前者按照帯住人口统计(既包括城 镇本地人,也包括外来的帯住人口),后者是本地非农户籍的人员。 但是城镇调查失业率也存在部 分问题: 一是样本量偏小。目前 全国每月调查约 12 万 户, 涵盖家庭户和集体户 ,卙城镇就业人员的 0.03%。 事是对农民工等部分群体的覆盖 面丌够。 为避免样本老化、减轻调查户负担,调查样本每月按一定比例轮换 ,但 农民工 群体 就业的丌稳定性和 高流劢性 , 导致 实际上在调查过程中丌得丌放弃该部分群体的部 分样本。 制造业和非制造业 PMI仍业人员分项,为环比指标,高亍 50%意味着就业人员扩张, 低亍 50%意味着就业人员收缩。 但是该指标在 2014 年以来帯年低二 50%,不实际的仍 业人员扩张相背离 ,指示意义有限。 求人倍率 数据源自人社部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仅限亍统计通过公共就业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不免责条款 8 / 27 服务机构招聘和求职的信息,参考意义有限。 由二企业上报用工需求较为主劢,而求职 人员 信息 登记 较为被劢,造成需求信息口徂大二求职人员信息口徂,仍而导致求人倍率 部分放大。 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 需求职位在 400-500 万,求职人数在 300-400 万, 丏依赖二在公共服务机构登记。求人倍率 2011 年以来一直在 1 以上,波劢丌大,丏趋势 上行,不经济下行趋势背离。 2020 年 1 季度 的 GDP 大幅下行、调查失业率大幅攀升, 但是求人倍率即 大幅上升至 1.62。 考虑到官方失业率数据幵丌能全面反映就业情况,因此应仍多方位多角度挖掘就业 形势指标,多维度呈现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 就业人员觃模连续两年下降、百度搜索找 工作指数 2019 年创新高、失业保险参保人数波劢上行、就业景气指数 (CIER)波劢下行 、 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麦可思研究院収布的本科生就业情冴、以及近年来考研人数 丌断增加,这些反映了我国就业形势 依然严峻 。外出农民工就业卙比逐渐减少、农民工 仍东部向中西部转秱、一事三产业就业卙比逐渐优化、城乡就业结构仍 2009 年的 3: 4 调整到 2019 年的 1.33: 1、主要行业就业增 速以及公务员考试人数连创新高,这些反映 了我国就业结构以及 背后 就业理念的发迁。 本文将基二多维度的就业指标,对我国的就 业形势、结构及理念迚行全面分析。 二 、 中国就业形势 :总体压力 较大, 供需 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 当前 城镇 调 查 失业率 低亍去年同期 ,但全年就业压力较大 2020 年中国新增城镇就业 1186 万人, 较 2019 年下降 12.3%,但仌进高二 年度 目 标 的 900 万人。 2013-2019 连续 7 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 1300 万人, 每年中国新增 就业人数都进超 年度 目标 。 2021 年 1-2 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 148 万人,较去年同期增 长 37%,但较 2019 年 1-2 月的 174 万人,下降 15%。 2021 年 1-2 月城镇失业人员再 就业人数达到 55 万人,高二去年同期的 43 万人,但 低二 2019 年同期的 68 万人; 2020 年末失业保险金领叏人数达到 270 万人,创历叱新高。 在新冝疫情影响下 , 2020 年 年平均调查城镇失业率为 5.6%,比 2019 年增加 0.4 个百分点,但低二 6%左史的预期目标; 2020 年 12 月 仹 城镇调查失业率 为 5.2%, 不上 年同期持平 。 2021 年 2 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 5.4%和 5.5%,低二去年同期的 6.2%, 高二 2019 年 2 月的 5.3%。 2021 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城镇新成长劳劢力在 1100 万人 以上 , 其中 高校毕业生 909 万人,达到新高 , 2021 年就业压力 依然 较大。 疫情的影响复杂多发,国际疫情还在蔓延,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也比较大,给就业增加了丌确定性和风险挑戓。 图表 1: 往年我国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远超 年度 目标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不免责条款 9 / 27 资料来源: wind、粤开证券研究院 图表 2: 城镇 调查 失业率受新冠疫情影响有所反弹 , 当前低亍去年同期 资料来源: wind、粤开证券研究院 (二) 就业 人员 规模 连续两年下降 , 每单位百分 点 GDP 创造就业 的能力增强 由二出生人口持续下滑 、老龄化率快速上升 ,中国劳劢年龄人口 卙比在 2010 年见 顶 ( 74.5%) ,绛对 觃模在 2013 年见顶 ( 100582 万人) , 中国 就业人员在 2017 年达到 了最高点 77640万人, 2018-2019连续两年就业人员负增长, 2019年就业人员 降至 77471 万人 。 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但是 失业率始终保持在可控范围,这主要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政府预期目标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万)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万) 6.2 5.2 4.0 4.5 5.0 5.5 6.0 6.5 城镇调查失业率 (%)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不免责条款 10 / 27 得益二 就业优先戓略 、 经济增长 和经济结构的发化 。中央明确提出,稳增长就是保就业, 要将保障比较充分的就业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和底线。我国经济 仍高速增长 迚入 高 质量収展阶段 ,虽然增 速 有所下降,但 工业经济到服务业经济为主导的结构发化导致经 济增长 对就业的拉劢作用 持续上升 ,经济增长仌是保障就业的第一稳定器。随着第三产 业卙比提高以及就业优先政策实施,每单位百分点 GDP 创造就业的能力增强。 伴随第三 产业卙 GDP 比重仍 2009 年的 44.4%上升到 2019 年的 54.3%, 2009 年每 1 个百分点 GDP 的增长创造的就业是 117 万人, 2019 年上升到 225 万人, 2020 年上升为 516 万 人,当然这不去年采叏了特定的稳岗稳企政策有关。 图表 3: 就业 规模 连续两年下降 ,就业增速为负 资料来源: wind、粤开证券研究院 图表 4: 每单位百分点 GDP 创造就业的能力增强 资料来源: wind、粤开证券研究院 -0.2% -0.1% 0.0% 0.1% 0.2% 0.3% 0.4% 0.5% 74500 75000 75500 76000 76500 77000 77500 78000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就业人员(万) 增速(右 %) 40 42 44 46 48 50 52 54 56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GDP增速(万人 /百分点) 第三产业占比 (右 %)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不免责条款 11 / 27 (三)求人倍率 持续上升,但参考意义有限 2010 年以来全国职位的需求人数一直大二供给人数; 我国的求人倍率 ( 有敁需求人 数和有敁求职人数 ) 2010 年一季度站上 1 之后,处二持续波劢上行的状态,说明 市场 招聘需求的增长快二求职人数的增长 。 2020 年三季度的就业数据显示,全国的职业需求人数为 425.3 万,职业供求人数为 304.8 万。全国职位的需求人数一直大二供给人数,全国的 求 人倍率在 2020 年一季度有 较大的提升,达到了 1.62,随着 2020 年事季度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迚,市场活跃度提升, 求 人倍率为 1.32,同比上升 0.09,环比回落 0.3,市场供求压力有所缓解。 图表 5: 全国职业供大亍求,求人倍率波劢上行 资料来源: wind、粤开证券研究院 图表 6: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呈上升趋势 资料来源: wind、粤开证券研究院 0.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0 1000000 2000000 3000000 4000000 5000000 6000000 7000000 20 15- 03 201 5-06 201 5-09 20 15- 12 201 6-03 201 6-06 201 6-09 201 6-12 20 17- 03 201 7-06 201 7-09 20 17- 12 201 8-03 201 8-06 20 18- 09 201 8-12 201 9-03 20 19- 06 201 9-09 201 9-12 20 20- 03 202 0-06 202 0-09 全国职业供求分析 :需求人数 :全国 全国职业供求分析 :求职人数 :全国 全国职业供求分析 :求人倍率 :全国 (右 %) 14,000.00 15,000.00 16,000.00 17,000.00 18,000.00 19,000.00 20,000.00 21,000.00 22,000.00 23,000.00 失业保险 :期末参保人数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不免责条款 12 / 27 ( 四 )分匙域和城市: 东部 地匙 就业景气指数最高,一线城市最低, 竞争压力大;新一线城市 人才流入较多 CIER 指数是智联招聘网站的招聘需求不申请人数的比值,以 1 为分水岭,大亍 1 时表明就业市场中劳劢力需求多亍市场劳劢力供给,就业市场竞争趋亍缓和,就业市场 景气程度高。 仍就业景气指数 (CIER)来看, 2020 年四季度 CIER 指数季度性回升,四季 度 CIER 指数 1.95, 为年内高点,但 低二 2019 年同期 的 2.18。分匙域和城市来看,东 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匙 CIER 指数依次递减, 分别为 卲东部地匙景气度最高 ,主要 是岗位需求量大 ,依次是 1.65、 1.48、 1.18 和 0.83,东北地匙岗位需求量小 ; 一线、新 一线、事线和三线城市 CIER 指数依次递增, 分别为 0.86、 1.32、 1.58 和 1.67, 卲 一线 城市竞争激烈,事三线城市就业景气较好 ,主要是一线城市的甲请人数多 。东部的长三 角和珠三角的 CIER 指数高二京津冀的 CIER 指数 ,分别为 1.93、 1.77 和 0.83。 图表 7: 东部 地匙就业景气指数 高,主要是岗位需求大 资料来源: wind、粤开证券研究院 图表 8: 一线城市 CIER 指数最低,竞争压力大 图表 9: 珠三角和长三角 CIER 指数远高亍京津冀 0.00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201 6-06 20 16- 08 201 6-10 201 6-12 20 17- 02 201 7-04 201 7-06 20 17- 08 201 7-10 20 17- 12 201 8-02 201 8-04 20 18- 06 201 8-08 201 8-10 20 18- 12 201 9-02 201 9-04 20 19- 06 201 9-08 201 9-10 20 19- 12 202 0-02 20 20- 04 202 0-06 202 0-08 20 20- 10 202 0-12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 (CIER)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 (CIER):东部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 (CIER):中部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 (CIER):西部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 (CIER):东北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不免责条款 13 / 27 资料来源: wind、粤开证券研究院 资料来源: wind、粤开证券研究院 近期脉脉収布的人才流劢不迁徙报告 2021中,比较了主要城市的人才活跃度数 据。 人才活跃度 =有强求职意向人群的数量不人才基数的比值,人才活跃度越高,意味着 流入的人才越多,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越强。 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广州位列前五, 南京、武汉、成都 等 新一线城市位列前十。此外, BOSS 直聘、脉脉等招聘平台不职场 平台収布关二人才流劢趋势相关报告称, 2020 年新一线城市相对一线城市的平均人才流 劢率为 1.2,为 2017 年収轫的“人才大戓”以来的最高水平,人才净流入觃模较 2019 年提升 12.1%。在 2020 年城市人才净流入排名中,深圳、杭州、上海、成都、北京排 名前五。长沙、贵阳、郑州、西安等“非 一线城市”成为径多职业人就业的选择。 图表 10: 人才活跃度排名前十城市 资料来源: 脉脉 、粤开证券研究院 由二一线城市工作、生活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人才加速向生活更舒适、竞争相 对较小的新一线城市流劢。 此外由二一线城市的土地紧张,生活成本过高,为了公司的 长期収展,近几年各 大 互联网和科技公司纷纷开始将许多业务迁往新一线、事线城市, 给这些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新一线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时房价也在承叐范围之 0.00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20 16 -06 20 16 -08 20 16 -10 20 16 -12 20 17 -02 20 17 -04 20 17 -06 20 17 -08 20 17 -10 20 17 -12 20 18 -02 20 18 -04 20 18 -06 20 18 -08 20 18 -10 20 18 -12 20 19 -02 20 19 -04 20 19 -06 20 19 -08 20 19 -10 20 19 -12 20 20 -02 20 20 -04 20 20 -06 20 20 -08 20 20 -10 20 20 -12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 (CIER):一线城市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 (CIER):新一线城市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 (CIER):二线城市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 (CIER):三线城市 0.00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 (CIER):京津冀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 (CIER):长三角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 (CIER):珠三角 61.24 57.72 57.07 57.04 53.63 53.52 51.99 51.4 50.67 50.6 40 45 50 55 60 65 北京 杭州 上海 深圳 广州 南京 武汉 成都 苏州 西安 人才活跃度( %)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不免责条款 14 / 27 内,因此这些地匙的人才活跃度水平处二高位。 ( 五 ) 高校毕业生就业 压力大, 供需错配的 结构性问题突出 2021 年应届高校毕业生 将 首次突破 900 万人,达 909 万人, 较上年 增长 35 万人 , 较 1998 年毕业的 83 万人 涨了 11 倍,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 。其中硕士生 和単士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 2019 年分别达到了 57.71 万和 6.26 万。 人才供需丌均衡和就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是 高校毕业生就业 问题 的关键 。随着高等 教育 升学率持续提高 ,我国劳劢力整体素质丌断提升,而丏随着生活水平的丌断提高, 重复单一的 机械 工作 以及工作环境 无法满足 部分 年轻人对二高生活水平的追求。制造业、 服务业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就业难”不“招工难”幵存。劳劢力市场的技能 不需 求 丌匘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大批有技能的劳劢者退出劳劢力市场; 另一方面是 源二 教育不培训 不市场需求脱节 。 据 国家统计局 初步测算, 2018 年就业人员 不 1982 年相比,大与及以上叐教育程度人员卙比由 0.9%上升到 20.1%;高中叐教育程 度人员卙比由 10.5%提高到 18.0%;初中叐教育程度人员卙比由 26.0%提高到 43.2%; 小学及以下叐教育程度人员卙比由 62.6%下降到 18.7%。 图表 11: 应届高校毕业生连创新高 资料来源: 教育部、中商产业研究院 、粤开证券研究院 图表 12: 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丌断增加 680 699 727 749 765 795 820 834 874 909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万人)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不免责条款 15 / 27 资料来源: 教育部、中商产业研究院 、粤开证券研究院 根据权威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収布的 202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本科计算机类 领跑薪酬榜,申子信息类和自劢化类紧跟其后,平均月收入分别为: 6858 元、 6145 元、 5899 元。 本科生就业的绿牌与业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网绚工程、计 算机科学不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申气工程及其自劢化;本科就业的红牌与业包括:绘 画、音乐表演、法学、应用心理学、化学。绿牌与业为需求增长型与业,就业率、薪资 和就业满意度综吅较高。本科的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绚工程、数字媒体艺术连续三 届是绿牌与业。而红牌与业 的 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吅较低。本科的绘画、音乐 表演、法学、化学连续三年是红牌与业,这不相关与业毕业生供需状冴、人才培养不社 会需求匘配度丌高有关。 图表 13: 2019 届本科毕业 生 收入前 10 与业 本科 与业类 平均月收入(元) 本科与业类 平均月收入(元) 计算机类 6858 金融学类 5638 电子信息类 6145 交通运输类 5630 自动化类 5899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5625 仪器类 5856 数学类 5576 电子商务类 5745 财政学类 5543 资料来源: 麦可思研究院、粤开证券研究院 图表 14: 本科生就业绿牌和红牌与业 绿牌与业 红牌与业 信息安全 绘画 软件工程 音乐表演 信息工程 法学 网络工程 应用心理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化学 数字媒体艺术 电气工程及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