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Table_main 宏观 研究类模板 专 题 研 究 报告日期: 2021年 02 月 08 日 三轮 反垄断浪潮 均 源自生产要素垄断 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一 报告导读 /核心观点 全球 三 轮反垄断浪潮 均伴随 新一波产业革命,也都伴随企业巨头对 核心生产要素的 垄断 ,分别是资源、技术以及数据 。历次反垄断大旗均伴随着一轮创新浪潮和新型产 业的崛起。 当前 对 数字经济 巨头的数据反垄断已经开始,未来一轮新型产业的雏形可 能正在孕育之中,如果本轮反垄断行之有效,则未来数据要素生产空间的释放可能将 催生新一轮产业巨头。 全球曾以美国为主体开展三轮反垄断浪潮 ,主要针对核心生产要素的垄 断 回顾 美欧日历史,仅有美国曾出现自发、系统性、大规模的三轮反垄断浪潮 ,本质均 源于决定经济潜在增速的核心生产要素垄断, 当前正处于第三轮反垄断进行时。 首 轮浪潮紧随第二次工业革命而来,主要针对工业巨头对资源要素的垄断;次轮浪潮紧 随信息革命而来,主要针对科技巨头对技术要素的垄断;第三轮浪潮紧随 数字经济 革 命而来,主要针对 数字经济 巨头对数据要素的垄断。 历次反垄断均 伴随 产业革命,当前 数字经济 反垄断或孕育新一轮产业变革 历次反垄断大旗均伴随着一轮创新浪潮和新型产业的崛起。对 数字经济 巨头的数据 要素反垄断已经开始,未来一轮新型产业的雏形可能正在孕育之中,如果本轮反垄断 行之有效,则未来数据要素生产空间的释放可能将催生新一轮产业巨头。 第一轮反垄断浪潮本质源于资源垄断 首轮浪潮始于 19 世纪末,伴随 一战开始 暂告段落 。 以 1890 年首部反 垄断法谢尔 曼法的立法为主要标志,以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大量制造业巨头为对象 (诸如钢铁业卡内基、石油 界 洛克菲勒等), 源于巨头肆意并购、垄断价格以及压榨 劳工引发的社会矛盾, 最终以多个巨头的拆分为尾声(典型案例如标准石油公司拆 分)。 本轮反垄断的核心源自于巨头对资源 这一 核心生产要素的垄断。 第二轮反垄断浪潮本质源于技术垄断 始于二战后, 于 80 年代迎来高潮, 伴随 2000 年美国互联网泡沫 到来告一段落。 以 信息革命下逐步产生的科技巨头为对象,分为三个子阶段。第一轮 AT&T 遭遇审查 , 在反垄断压力下开放晶体管技术, 随后 遭遇拆分。 第二轮是 IBM 受益于晶体管技术 开放崛起, 遭遇反垄断审查 后 并开放 PC技术标准。 第三轮是 微软、因特尔 受益于 PC 技术标准开放崛起,遭遇反垄断审查后开放兼容性垄断,推动了谷歌等互联网巨头崛 起 。 本轮反垄断浪潮的核心主要源于科技巨头对技术 这一 核心生产要素的垄断。 第三轮反垄断浪潮本质源于数据垄断 美国第三轮反垄断浪潮始于 近两年 ,当前仍处于第三轮反垄断浪潮进行时。谷歌、 Facebook、亚马逊等 数字经济 新型巨头的崛起引发的价格垄断、恶意收购以及数据隐 私滥用等问题再次引发关注并在全球范围内先后遭遇反垄断调查。 本轮反垄断浪潮 的核心主要源自于 数字经济 巨头对数据 这一 新型生产要素的垄 断。 历史上 其他核心生产要素的垄断往往伴随资本垄 断 纵览美国三轮反垄断历史,核心生产要素的垄断往往还伴随着资本垄断。 对 企业自身 而言,垄断 特定 生产要素后,企业往往也会凭借其独占性优势累积大量资本, 继而其 凭借资本优势和产业经验进一步收购对自身有威胁的、优秀的竞争对手。从实际情况 看, 历轮反垄断浪潮均伴随巨头对竞争对手的收购 。伴随着各国央行持续宽松的货币 政策以及核心资产的稀缺, 当今垄断企业的资本优势将 被进一步放大。 风险提示: 各国反垄断力度不及预期导致产业结构固化 。 海 外 宏 观 专 题 报 告 分析师:李超 执业证书编号: S1230520030002 邮箱: 联系人 : 林成炜 执业证书编号: S1230120080050 邮箱: Table_relate 相关报告 报告撰写人: 李超 证 券 研 究 报 告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2/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正文目录 1. 以史为鉴,全球范围内曾以美国为主体开展三轮反垄断浪潮 . 3 1.1. 针对数据型科技巨头的反垄断浪潮已成为未来全球的监管主线 . 3 1.2. 以史为鉴,全球曾以美国为主体开展三轮反垄断浪潮,历次浪潮均伴随产业革命 . 3 1.2.1. 美国曾自发开展三轮反垄断浪潮,主要源自于重点生产要素的垄断 . 3 1.2.2. 欧洲拆分大型企业主要出于国企改革目的,日本拆分财阀源于战后美国驻军压力 . 4 1.3. 美国历次反垄断均伴随产业革命,当前数字经济反垄断或孕育新一轮产业变革以及全球格局重塑 . 4 2. 第一轮反垄断浪潮的本质源于资源垄断 . 5 2.1. 工业巨头垄断生产资源,严重影响产业竞争和社会公平 . 5 2.2. 典型案例:标准石油、美国烟草等领域巨头遭拆分,钢铁得以幸存 . 5 2.3. 本轮浪潮特征:对象为大型工业企业,本质为资源要素垄断,以拆分为最终归宿 . 7 3. 第二轮反垄断浪潮的本质源于技术垄断 . 7 3.1. 信息革命后科技巨头垄断技术,限制行业竞争与发展 . 7 3.2. 三 个子阶段:由通信转向计算机再转向计算机配套软硬件 . 8 3.3. 本轮浪潮特征:对象为科技企业,本质为技术垄断,技术开放后带动新一代巨头成长 . 9 4. 第三轮反垄断浪潮的本质源于数据垄断 . 10 4.1. 数字经济革命后巨头垄断数据要素,数据与隐私滥用衍生安全隐患 . 10 4.2. 典型案例: Facebook、亚马逊等数字经济企业数据滥用审查进行时 . 10 4.3. 本轮浪潮特征:对象为数字经济企业,本质为数据要素垄断,当前仍未有实质性惩处措施落地 . 11 5. 历史上其他核心生产要素的垄断往往伴随资本垄断 . 11 风险提示 . 12 图表目录 图 1:由标准石油中 被拆分后的石油公司仍是目前石油行业的巨头 . 5 表 1:日本六大财团组织形态一览表 . 4 表 2:第一阶段反垄断重要案例梳理 . 6 表 3:第二阶段反垄断重要案例梳理 . 8 表 4:第三阶段反垄断重要案例 梳理 . 11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3/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 以史为鉴,全球范围内曾以 美国 为主体开展 三轮反垄断浪潮 1.1. 针对数据型科技巨头的反垄断浪潮已成为未来全球的监管主线 2020 年 12 月 14 日, 美、欧、英 三大经济体 同时对科技巨头挥起反垄断大刀。 欧盟披露即将 制订 反垄断新规 草案,对于在市场中造成不公平现象或拒绝履行特定 义务的科技巨头,实行高达年收入 10%的罚款;此外部分科技巨头可能面临欧盟委 员会的命令迫使其剥离部分业务。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于当日将分别向亚马逊、 Facebook、 Reddit、 Twitter、 YouTube 等 9 家公司 发送行政命令,要求企业提交关于 如何搜集并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的详细报告。英国政府于当日公布政策提案,将研究迫 使科技巨头对其平台上传播的非法和有害内容进行自律监管。 中国方面, 12月 1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 相关 规定,对阿里、 阅文、蜂巢三家分 别处以 50 万罚款; 我国 12 月 召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八大重点 任务中强调反垄断 ; 今年以来,我国先后发布 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稿)和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前者修订领域和后者核 心内容 同样 指向 数字经济 平台经济 ,与当前国际趋势一致。 伴随全球大型经济体的一致行动,针对数据型科技巨头开展的反垄断浪潮已成 为未来全球的监管主线。为此,我们对全球范围内的反垄断历史进行复盘,以史为鉴, 预判 未来反垄断浪潮的潜在走向。 1.2. 以史为鉴, 全球曾以美国为主体开展三轮反垄断浪潮 ,历次 浪潮 均 伴随 产业革命 以美、欧、日为例回顾 发达国家的反垄断历史,仅有美国曾出现 自发的、系统性、 大规模的三轮反垄断浪潮。 而美国三轮反垄断的本质均源于决定经济潜在增速的核 心生产要素垄断所引发的社会及产业矛盾。 1.2.1. 美国曾自发开展三轮反垄断浪潮,主要源自于 重点生产要素的垄断 美国三轮反垄断浪潮针对的生产要素分别是资源、技术以及数据这一新型生产 要素。 美国首轮反垄断浪潮始于 19 世纪末, 伴随 一战开始 暂告一段落 , 以 1890 年联 邦层面首部反 垄断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的立法为主要标志,以第二次工业革命背 景下产生的大量制造业巨头为对象(诸如钢铁业卡内基、石油 界 洛克菲勒等)自发开 展,最终以多个巨头的拆分为尾声(典型案例如洛克菲勒旗下标准石油公司的拆分)。 我们认为本轮反垄断的核心主要源自于巨头对资源品这一核心生产要素的垄断。 美国次轮反垄断浪潮始于 二战后, 于 80 年代迎来高潮, 伴随 2000 年美国互联 网泡沫的到来告一段落。 本轮浪潮 以信息革命下逐步产生的科技巨头为对象,分为三 个子阶段。第一轮 是 AT&T 遭遇 司法 审查,在反垄断压力下开放晶体管技术,随后 遭遇拆分 。第二轮是 IBM受益于 AT&T审查后的 晶体管技术开放 而 崛起, 壮大后 遭 遇反垄断审查后并开放 PC技术标准。第三轮是微软、因特尔受益于 IBM的 PC技术 标准开放崛起, 壮大后 遭遇反垄断审查后开放兼容性垄断, 这也 推动了谷歌等互联网 巨头崛起。 我们认为本轮反垄断浪潮的核心主要源于科技巨头对技术这一核心生产 要素的垄断。 美国第三轮反垄断浪潮始于 近两年 ,当前仍处于第三轮反垄断浪潮进行时。谷歌、 Facebook、亚马逊等 数字经济的 新型巨头的崛起引发的价格垄断、恶意收购以及数据 隐私滥用等问题再次引发关注并在全球范围内先后遭遇反垄断调查。 我们认为本轮 反垄断浪潮的核心主要源自于 数字经济 巨头对数据这一 新型 生产要素的垄断。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4/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2.2. 欧洲拆分大型企业 主要 出于国企改革目的,日本拆分财阀源于战后美国驻军压力 欧洲方面, 以法国为代表的经济领先国家均曾在 20 世纪 80 年代先后兴起对大 型国有企业的拆分浪潮,但 欧洲国有化浪潮的重要背景是马斯特里赫条约签订在 即,条约规定欧盟成员的政府债务规模 不得超过 GDP的 60%,此前多数欧洲国家政府 均在二战后的经济修复过程中累积了沉重的债务成本,为了遵守马约需要变卖部分 国有资产减轻债务负担;此外部分国有企业经营长期受国家干预且容易获取各种补 贴,在经营中不思进取导致长期亏损,亟待改革。 因此,欧洲对于大型国有企业的拆 分并非反垄断,而是出于国企改革的目的。 此后,欧盟开展的反垄断案例 虽然数量众 多,但 大多以罚款为结果收尾,并未产生拆分或技术开放等实质性处理措施;从执行 对象来看,大多对外 来企业开展(如 Facebook 等) ;整体来看,我们认为并未形成 系统性的反垄断浪潮 (有关欧盟反垄断我们将在未来的系列研究中进一步详细论述) 。 日本 方面,自 1900 年经济危机 起便 已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 ,各大旧财阀 ( 三井、三菱、住友、安田 等) 在多数产业部门 占据 垄断 地位 。在对待大型企业合并 的 问题上 ,日本历来 便 不反对垄断。 虽然二战后日本曾出现对大型财阀进行集体拆分 的浪潮,但 本轮 拆分并非出于日本政府自发的反垄断目的,而是二战战败后美国驻 军出于瓦解财团威胁的角度考虑对日本财阀进行强行拆分。 伴随 1952年签署旧金 山和约美国撤军以后,日本财阀经济便重新合并卷土重来。截至当下,财阀经济仍 然活跃在日本的经济舞台上。 表 1:日本六大财团组织形态一览表 三井财团 住友财团 三菱财团 三和财团 富士财团 第一劝银 金融 樱花银行 三井信托 三井生命 三井海上 住友银行 住友信托 住友生命 住友海上 三菱银行 三菱信托 明治生命 东京海上 三和银行 东洋信托 日本生命 富士银行 富士信托 富士生命 安田海上 第一银行 朝日生命 富国生命 日产海上 商社 三井物产 住友商事 三菱商事 日商岩井 日棉 丸红商事 伊藤忠 著名制造商 丰田 东芝 索尼 三井造船 石川岛 NEC 松下 马自达 住友化学 住友金属 三菱重工 三菱汽车 三菱电机 旭硝子 立邦漆 夏普 NTT 京瓷 三得利 神户制钢 日产汽车 佳能 日立 日清 日本油脂 富士通 五十铃 旭化成 川崎重工 吉河电气 资料来源:公开渠道资料 , 浙商证券研究所 1.3. 美国历次反垄断均 伴随 产业革命,当前 数字经济 反垄断或孕育新一 轮产业变革以及全球格局重塑 经过我们对美国历史的复盘, 美国每一轮反垄断的浪潮都伴随新一波产业革命 而来 (首轮浪潮紧随第二次工业革命、次轮浪潮紧随信息革命、第三轮浪潮紧随 数字 经济革命 ) ,也都伴随着企业巨头对 核心生产要素的垄断。换言之,历次反垄断大旗 均伴随着一轮创新浪潮和新型产业的崛起。对 数字经济 巨头的数据要素反垄断已经 开始,未来一轮新型产业的雏形可能正在孕育之中,如果本轮反垄断行之有效,则未 来数据要素生产空间的释放可能将催生新一轮产业巨头。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5/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2. 第一轮反垄断浪潮 的本质 源 于 资源垄断 2.1. 工业巨头垄断生产资源,严重影响产业竞争和社会公平 美国首轮反垄断浪潮始于 19世纪末,伴随 一战开始 暂告一段落。本轮浪潮以 1890 年联邦层面首部反垄断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的立法为主要标志 。背景则源于第二 次工业革命背景下 产生的 大量 工业生产 巨头,诸如钢铁业的卡内基、石油届的洛克菲 勒等。 工业革命后电力、汽车、石油等工业开始迅速发展,而石油作为各行业的基础能 源,成为 当时 的核心工业,由洛克菲勒所控制的标准石油公司 控制了全美 90%的炼 油业。 大型 工业 企业 对垄断地位的滥用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 ,使得反垄断的问题刻不 容缓 : 一是 垄断地位操纵市场价格 , 典型例证如通过与石油运输商的低价协定打击竞 争对手, 标准石油通过低价战略打垮宾夕法尼亚州铁路。 二是通过 贿赂议员 、威胁铁 路从业者等方式 取得 行业 特权 ;三是通过挤兑竞争对手破产并恶意收购,影响行业 良性竞争环境, 洛克菲勒对国内企业的大量兼并和操纵也被称为“克利夫兰大屠杀”。 四是凭借垄断地位压榨劳工, 大型企业凭借垄断地位无视政府规定的“八小时工作 制”肆意欺压劳工。大型企业的垄断行为引发了 经济和 社会 问题, 在破坏市场竞争活 力的同时使得 社会矛盾 严重 激化, 19世纪 80年代美国国内开始密集爆发大规模的劳 工游行,反垄断的必要性 大幅提高 。 此类大型制造型企业均跨州开展经 营, 州 层面 的反垄断 立法在面对跨州纠纷时 较为无力。在此背景下,全国性的谢尔曼反垄断法应运而生,也由此启动了美国 反垄断的首轮浪潮。反垄断思潮下的 布兰迪斯学派也 应运而生,该学派主张对自然垄 断行业加以规制,认为反垄断的目的是保护经济民主、促进生产活动的公平参与等。 1908年老罗斯福上任后,正式在实践层面启动对 垄断企业的拆分。 2.2. 典型案例:标准石油、美国烟草等领域巨头遭拆分,钢铁得以幸存 如上文所述, 首轮反垄断浪潮中 主要是对垄断资源这一生产要素的企业进行反 垄断审查。 最典型的反垄断案例 如下: 一 是 通过反垄断审查拆分 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 ,主要源于对石油这一核心生产 资源的垄断 。 1882 年,高院便对标准石油公司在美国石油冶炼、运输和生产领域进 行反垄断诉讼。 1898 年,标准石油集团产量占美国精炼石油总量的 84%,并控制美 国国内近 90%的石油运输 。 一方面, 标准石油通过 并购对 美国石油 全产业链 进行控 制, 如著名的“克利夫兰大屠杀”,即标准石油收购了克利夫兰石油企业 26家中的 21 家。另一方面, 滥用 垄断 地位 左右市场价格 并打压竞争对手 , 如 1903年在堪萨斯州 的 大幅 压价使该州 500 多家小型石油 企业陷入困境 。 20 世纪初,针对标准石油的垄 断诉讼不断增加, 美国最高法院 最终于 1911年终审裁定标准石油公司合并企业,操 纵或支配市场,排斥、限制或妨碍竞争,构成垄断贸易,并判决其在 6个月内把该垄 断企业分成 33 家公司,该部分企业又随后 衍变 发展成为 当前业内的 石油巨头,如 Amoco公司 (现为英国石油的重要组成部分) 、埃克森美孚公司和雪佛龙公司。 图 1: 由标准石油中 被拆分后的石油公司仍是目前石油行业的巨头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6/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资料来源: 维基百科 , 浙商证券研究所 二是对美国钢铁集团发起反垄断审查但未 落地惩处措施 , 主要源于对钢铁这一核 心生产资源的垄断 。 1890年 至 1901年间,美国钢铁公司通过 系列 并购成为行业霸主 , 期间并购数量高达 785家,其中核心资产为卡耐基钢铁公司 。 在美国国内 钢管市场、 线材市场、钢钉市场和板材市场的占比分别 达到 83%、 78%、 66%与 73%, 奠定垄断 地位 。 1920 年,美国钢铁公司因占据市场较大份额被美国政府指控实施垄断,但在 案件审理中,最高法院判定其无罪 ,主要原因是 虽然美国钢铁公司拥有垄断权利,但 是并没有行使该权利,并未构成对竞争对手采取掠夺性或侵略性行为 。但鉴于 当时 美 国正处于人力成本边际优势衰减 、 钢铁产能逐渐向日、德迁移的过渡期,虽然 反垄断 审查未对其进行分拆,美国钢铁集团最终仍走向没落,截至 2019年美国钢铁集团的 粗钢产量在全球范围内排名已落至 27位。 三是通过反垄断审查拆分美国 烟草公司 ,主要源于对食品类核心资源的垄断。 20 世 纪 美国烟草大亨 杜克 致力于完善烟草托拉斯,建立了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建立综合统 一体,在除雪茄以外的所有领域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业务涉及鼻烟、卷烟和嚼烟, 美国 烟草公司 先后收购公司超过 250 家,市场份额约占 95%,形成绝对的垄断 ;此外,还对 烟制品包装有关的锡纸、木箱以及粗棉布等行业进行涉足 。市场价格方面, 美国烟草 向 批发商许诺只要 独家销售美国烟草的货品便 可获得 6%的让利 并 利用降价的方式打击竞 争对手 。最终 司法部于 1907 年中期对美国烟草公司提起诉讼, 上诉主体共计涉及 65 家 美国公司和两家英国公司 。 1911 年美国联邦法院 勒令将其 强制 拆分 为四家公司 , 五年内 不 允许关联交易、共同生产或共同投资 。 但 拆分后的各个烟草公司仍具备较强的市场竞 争力, 21世纪后被拆分后的公司通过合并兼并,重新抢占市场份额 ,目前仍为 美国国内 市场领头 羊 。 表 2:第一阶段反垄断重要案例梳理 企业 时间 领域 缘由 结果 美洲糖业加工公司 1895 糖业加 工 收购 4 家加工厂,从而 控制了美国 98%的精糖 生产,设置行业限制性 合并 判定无罪 , 没有直接涉及 州际商务,不属于联邦政 府管辖范围 北方 证券公司 ( 大北方和北太 1902- 铁路 垄断铁路网 , 操纵运费 拆分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7/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平洋 两家铁路公司合并而成, 主业为铁路 不涉及证券 ,但因 重组过程摩根财团参与其中 , 因此称为北方证券 ) 1904 标准石油公司 1906-1911 石油 垄断炼油工业和油管生意 , 限制或妨碍竞争 拆分 为 34 个公司,均发展为业内巨头。 摩根公司 1912 金融 垄断金融机构 拆分 为 JP 摩根和摩根史丹利 美国烟草 1911 烟草 通过掠夺性定价等方式垄断烟草业 拆分 16 家公司,雷诺兹和英美烟草仍为业内巨头 资料来源: 公开资料整理, 浙商证券研究所 2.3. 本轮浪潮特征:对象为大型工业企业,本质为 资源 要素垄断,以拆 分为最终归宿 本阶段的反垄断具有较为明显的共性特征: 一是从生产要素看, 主要源自于 第二 次 工业 革命后,工业 巨头 崛起并逐步 对资源这一生产要素 进行 垄断。 二 是从行业看, 主要 集中于大型工业 企业 ,如糖业加工、铁路运输、石油开采、烟草业、钢铁 。 三 是 从起因看, 反垄断的发起背景主要源自于企业过于壮大后 滥用 垄断 地位 控制价格 并 肆意收购 竞争对手破坏行业生态 激化了社会矛盾。 四 是从结果看, 本轮反垄断以巨头 分拆为主要结果,但分拆过后的子公司多数又发展成为行业内的龙头公司,产业格局 并 未发生明显改变。 五 是 本轮美国产业向日本、德国转移,本国传统制造业实力自然 下行是本轮反垄断告一段落的重要背景。 3. 第二轮 反垄断浪潮的本质源于 技术垄断 3.1. 信息革命后科技巨头垄断技术,限制行业竞争与发展 美国次轮反垄断浪潮始于二战后 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 高潮 从 80年代 开始 , 伴随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的到来告一段落。 二战后,美国自身的产业导向出现变化,信息革命启动后,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 的占比逐渐下行,科技行业逐步崛起。 美国的通信以及 计算机 行业依次崛起并且凭借 技术垄断优势对行业发展形成了不良影响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阻碍行业创新,科技巨头凭借对技术要素的垄断严重影响上下游的创新能 力, 典型案例如 AT&T 垄断晶体三极管这一关键专利使得半导体等产业的创新能力 受限;微软通过操作系统垄断以兼容性的方式打压下游浏览器等技术创新。 二 是阻碍 行业竞争, 典型例证如 AT&T 公司在奠定了长话市场的垄断地位后利用技术资金上 的优势,采用交叉补贴的方式,用长话市场上的收入补贴市话市场上的亏损,以极低 的资费在市场上竞争,迫使其他企业逐步退出了市场,进而达到在市话市场上的垄断。 三是侵犯消费者权益, AT&T在实现对电话市场的垄断后再度提高自费价格。 在此背景下, 哈佛学派逐渐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反垄断司法部门接受的第 一个经济学理论。该理论主张追求有效竞争,必须维持市场中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 并主张政府对企业兼并等限制竞争行为采取更严格的管制。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8/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3.2. 三个子阶段:由通信转向计算机再转向计算机配套软硬件 本轮反垄断革命可简单分为三个子阶段,每一轮技术反垄断释放的创新空间都 推动了新一轮巨头崛起,此类巨头形成对新型技术的垄断后又成为下一轮反垄断的 打压对象。 第一轮子阶段始于 1949 年司法部对 AT&T 展开的反垄断调查 , 纵向垄断整个 电信行业的 AT&T 已破坏行业生态 ,主要表现为大肆利用本地电话 垄断技术所创造 的利润 进行补贴 , 对 长途电话和电器设备市场 进行跨行业 垄断 。 1948 年和 1949 年, 隐私电话 (HAPC)以及乔达电话公司( JCA)、莫霍克公司 (MBMC)等企业曾分别向联 邦通信委员会投诉了 AT T收取附加费用和禁止 用户使用它们的设备。 1949年 1月, 司法部以“电话设备的制造,分销和销售方面建立了垄断地位”为由对 AT T 及其 制造子公司西电公司提起反托拉斯诉讼,要求法院将西电公司从 AT&T 中剥离且贝 尔实验室对外开放专利。 1956 年 1 月, AT&T 接受和解协议:在保障 西电 不进行跨 领域经营的同时保留 其所有 权;但贝尔实验室全面开放其专利。本轮强制性专利开放 共计 7820项专利,其中最核心的是晶体三极管专利面向全市场的开放。开放后美国 公司可免费获取这一技术,外国公司仅需花费 2.5 万美元。除专利授权放开, AT&T 还承诺不再制造晶体管, 技术的开放 和退出竞争领域推动 了 IBM、德州仪器、飞歌 的高速发展 并加速开启半导体时代 (日本购买 专利 后推动了 SONY 的崛起) ,启动信 息革命 。 第二轮子阶段 始于 司法部 1967 年启动对 IBM 的反垄断审查 ,第二波 反垄断浪 潮也从这一时期起迎来高潮 。 IBM凭借晶体管开放后的研发优势 逐渐崛起并在 1960- 1970 年间成为 计算机 龙头。司法部也在 1967 年正式对 IBM 进行反垄断审查。 1969 年,受制于反垄断诉讼压力, IBM首先 放弃软件和服务的捆绑式销售 ;此后 1982年 公开 其 PC的 技术标准,停止对技术的独占式垄断 并且允许市场销售 IBM的 PC 兼容 机 。开放技术标准相当于公开大量 技术资料, 并 形成 个人电脑 的 “开放标准 ”, 使得 不 同厂商的标准部件可以互换 ,这一技术垄断的开放极大 促进 PC 机的产业发展速度 , 也 为微软、 因特尔 以及大量兼容机部件商 和整机 厂商 释放了 市场 空间 。 鉴于 IBM 的 退让, 司法部也于同年对其反垄断诉讼进行撤诉处理。受技术标准开放利好影响,上 下游的微软和英特尔 迅速崛起,分别称为操作系统和芯片领域的领导者;除此之外, 同样作为个人电脑厂商 的戴尔、联想等厂商 也 开始崛起。 第三轮子阶段始于 20世纪 90年代对微软的系列反垄断调查。 如上文所述, IBM 开放的技术标准为微软等企业提供了成长空间。 微软崛起后,利用其在操作系统上的 垄断优势,通过系统绑定等手段对同行业的其他竞争对手进行挤压,最典型的案例便 是为了维持 IE浏览器的市场地位通过系统捆绑的形式对 浏览器竞争对手网景公司进 行压迫 ,最终使得网景卖身 AOL 公司 。 美国司法部为此于 1997 年指控微软垄断操 作系统,认为微软将 IE 浏览器与 Windows操作系统进行强制捆绑属于违法行为。最 初司法部希望对微软进行拆分成为两家企业,各自独立运行操作系统以及浏览器等 软件业务。最终,微软于 1998年开放 Windows系统与其他开放商软件的兼容性换取 与司法部的和解,兼容性的放开再次为相关软件厂商释放了市场空间,谷歌也因此凭 借其搜索引擎业务崛起并最终推出 CHROME 切入开放兼容性的浏览器市场, CHROME 也逐步蚕食归属于 IE 的市场份额并奠定规模优势,以其为代表的新一代 互联网巨头逐步崛起。 表 3:第二阶段反垄断重要案例梳理 企业 领域 时间 缘由 结果 通用电气和西 电气 1961 固定价格 行政罚款并监禁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9/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屋公司 AT&T 通信 1949-1956 抬高电话费,损害消费者权益 AT&T开放晶体管专利,而后 达成和解 1974-1984 阻止其他运营商链接到本地制 造商;利用电话市场的垄断, 通过补贴形式创造在电器设备 市场上的垄断权;拒绝购买非 贝尔供应商的设备 拆分为 1家保留主营业务 的公司和其他 7家地区性 公司 , 贝尔系统规模和销 售额缩小 80% IBM 计算机 1967-1982 捆绑销售、技术独占 公开其硬件和软件技术标 准,停止对技术的独占式 垄断 微软 个人计算 机操作系 统与软件 1990.6-1991 调查 微软 和 IBM 在 PC 软件市场 是否存在 串谋 调查一年 1994.7.15- 1995.6.16 起诉微软 与原始设备制造商 订 立不合理限制贸易的非法合同 和垄断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 windows捆绑软件 微软不再捆绑销售 1997.10- 2001.11.2 通过 非法独占合同、软件不兼 容和捆绑 销售浏览器软件和视 窗操作系统 排斥竞争对手 ,维 持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上 的垄断地位 ,试图垄断浏览器市 场 ,首要意图是保护和维持在 操作系统上的垄断地位 2000.6,联邦地方法官判决 微软拆分为两个公司。微 软提出上诉,交由最高法 院审理 , 缓期执行处罚判 决 。 2001 年 11 月达成 和 解,垄断罪名成立,但微 软需对产品统一授权条 件、使产品兼容, 履行至 少 5 年的惩罚性措施 英特尔 个人计算 机零件和 芯片制造 2010 拒绝向用户提供关键技 术信息 , 有意压制竞争对手 不再使用威胁、报复或独 家协议等手段阻止竞争产 品 资料来源: 公开资料整理, 浙商证券研究所 值得一提的是,除上述三轮节奏分明的浪潮外, AT&T再次于 1974年遭 MCI(美 国微波通信公司)等公司 起诉 , 并在 同年 遭 司法部以“滥用垄断地位把竞争对手逐出 设备和长途电话服务市场”为由 发起 反垄断诉讼 。最终判决结果将 老 AT&T 拆分为 一个新 AT&T(仅保留对西电和一半贝尔实验室的所有权) 和七个本地电话公司 ( 俗 称“贝尔七兄弟” ,所有权从 AT&T 彻底剥离),时至今日 8 家公司已辗转合并为三 家企业,分别为 AT&T、 Verizon(威瑞森公司) 和 流明科技 ,前二者为当前美国前两 大电信运营商。 3.3. 本轮浪潮特征:对象为科技企业,本 质为技术垄断,技术开放后带 动新一代巨头成长 本阶段的反垄断具有较为明显的共性特征: 一是从生产要素看, 主要源自于科技 巨头对技术这一生产要素的垄断。 二 是从行业看, 主要针对的行业为计算机及通信行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10/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业。 三 是从起因看, 反垄断的发起背景主要源自于特定企业发展庞大后开始跨行业对 上下游产生挤压,阻碍了整体产业链的发展创新。 四 是从结果看, 每一轮反垄断均以 巨头分拆、技术开放作为结果,释放的上下游产业空间也都推动了下一轮产业巨头的 崛起。整体来看,不难发现美国本轮反垄断的主要逻辑是通过反垄断审查推动巨头停 止技术垄断,并为新技术发展腾挪市场空间,使得美国保持科技活力。 4. 第三轮 反垄断浪潮的本质源于 数据垄断 4.1. 数字经济革命 后巨头垄断 数据要素 , 数据与隐私滥用衍生安全隐患 美国的第三轮反垄断浪潮始于 近两年 ,当前仍处于第三轮反垄断浪潮进行时,伴 随各大经济体协同加强对 数字经济 巨头的监管,本轮反垄断浪潮预计将在拜登任期 内达到高潮。伴随 21世纪 数字经济 企业的迅速崛起,再次对产业生态形成挤压 并造 成如下不良影响: 一是 数据 平台 企业利用平台优势进行强买强卖,侵占消费者权益。典型案例如苹 果曾在其苹果商店平台以不合理价格销售电子书、此外以不合理价格向软件开发商 收取手续费,挤压侵占上下游利益。二是 数据平台 企业 掌握大量用户数据,导致了个 人隐私泄露及滥用的安全隐患。典型案例如 Facebook 凭借用户画像优势,肆意提高 广告价格;亚马逊凭借其平台数据优势挤压商城的第三方卖家;苹果云曾因安全隐患 导致大量用户隐私数据泄露等。三是 数据平台 企业发挥资本优势,对竞争对手形成挤 压 ,一定程度影响行业创新 。典型案例如 Facebook 收购案,伴随 WhatsApp 以及 Instagram 等同类型社交软件的迅速崛起, Facebook为铲除竞争对手分别以 190 亿美 元和 10亿美元分别收购前者与后者。 在此背景下, 学界中 的 新布兰迪斯学派 也 卷土 重 来,该学派主要呼吁对大企业 加强 监管,保护小企业,在针对科技巨头进行反垄断 审查的同时保护技术创新。 4.2. 典型案例: Facebook、亚马逊等 数字经济 企业 数据滥用审查进行时 本轮浪潮之初是对谷歌、苹果 等科技巨头开展反垄断审查,大多源于捆绑销售 , 均未涉及实质性的惩处措施。 2019 年起,美国开始重点转向对 Facebook、 亚马逊 等 数据经济 企业进行大数据方面的监管。 2019年 6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以下简称“ FTC”) 以“收购新设公司阻碍 科技创新”为由对 Facebook发起首波反垄断调查 ;同 年 9月 , 八个州政府以“ Facebook 滥用用户数据并 推升广告价格” 为由上诉 Facebook 并引发第二轮反垄断 调查 ;同年 10 月, 起诉的 州政府 数量提高 至 45 个州 (含特别行政区) ,同时司法部以“不正当 竞争” 为由发动 第三 轮反垄断 调查。 2020年 12月 , FTC和州政府 正式 起诉 Facebook, 其中 FTC 以“ Facebook从事非法的反竞争行为,通过系统性策略保持其在网络社交 平台领域的垄断地位,其中包括通过收购竞争者,例如选择收购 Instagram 和 WhatsApp等”对 Facebook提起诉讼,要求 Facebook永久剥离 Instagram和 WhatsApp 和禁止对第三方软件开发商施加反竞争条件。 州政府则以“ Facebook 非法以掠夺性手段收购 竞争对手,以谋求自身市场利益 最大化”对其提起诉讼,要求地方法院“阻止该公司标的金额在 1000万美元以上的 并购,除非事先通知原告各单位并征得其同意”,并要求法院“采取适当措施,包括 剥离或重组已非法收购成功的公司,或现有的 Facebook资产及业务”。 当前 该案件 审 判结果仍未落地 ,类比 1998年针对微软的反托拉斯诉讼也是花费将近两年的时间才 得出裁决结论,针对 Facebook的反托拉斯裁决 出炉仍需时日 。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11/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2019 年 6 月 3 日美国正式启动对亚马逊公司的反垄断调查,审查其在电商零售 业务和云计算服务领域可能存在的支配地位和 垄断行为。 2020年 10月,美国国会公 布数字市场竞争报告,报告 认为 亚马逊凭借平台优势已经在美国在线零售市场中对 市场上的第三方卖家形成垄断权, 报告 披露了亚马逊公司 滥用平台和数据优势的 部 分 实际例证,一是 排斥在云计算服务领域与之竞争的软件公司, 在平台上 对与 亚马逊 云计算 合作的公司和与其他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合作的 公司 实行不公平对待; 二是擅 自使用 第三方卖家的用户数据和信息,开发和销售价格更低的自主竞争产品。 此外, 报告 提出建议 将 亚马逊 按业务条线 拆分成 3 个 互相 独立 并且接受监管的 公司 ,分别 为 电子商务平台 公司 、自营品牌和 销售公司以及云服务公司。 表 4:第三阶段反垄断重要案例梳理 企业 领域 时间 缘由 结果 谷歌 搜索引 擎 2019.9 因计划在 2019 年 下半年以 26 亿美 元完成对智能软件和数据分析公司 Looker的收购,涉及反竞争手段, 维护在搜索引擎和线上广告领域的 垄断地位,被提起诉讼 2020.10.21 滥用在互联网搜索方面的垄断地 位,通过与手机制造商的独家经销 协议而排斥竞争对手被提起诉讼 苹果 计算机 服务 2019.6.5 软件开发商起诉苹果强制在苹果商店销售并对应用收取 30%手续费 裁定消费者可起诉苹果 亚马逊 数字经 济 2019.6 利用其获取的数据和信息 挤压第三方卖家 反垄断委员会建议包括拆分不同业务 Facebook 数字经 济 2019.9 利用用户资料 推升 广告价格 2020.12 涉嫌 以掠夺性手段 收购竞争对手Instragram和 WhatsApp 可能会要求剥离 Instagram和 WhatsApp 等 资产 资料来源: 公开资料整理, 浙商证券研究所 4.3. 本轮浪潮特征:对象为 数字经济 企业,本质为 数据要素 垄断, 当前 仍未有实质性惩处措施落地 本阶段反垄断的主要特征为: 一是从生产要素看, 主要源自于互联网巨头对数据 这一生产要素的垄断。 二 是从行业看, 主要涉及 数字经济中的 互联网大数据企业。 三 是从起因看, 前期反垄断的发起背景主要源自于捆绑销售,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 侵占了供应商的权益;后期对 数字经济 企业的监管重点主要针对大数据的滥用 和非 法收购竞争对手 。 四 是从结果看, 本阶段的反垄断 暂未 产生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