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之投资机遇.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碳中和”之投资机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碳中和”之投资机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碳中和”之投资机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碳中和”之投资机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碳中和”之投资机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2021 年 03 月 12 日 深度报告 策略研究 研究所 证券分析师: 李浩 S0350519100003 021-68930177 证券分析师: 纪翔 S0350520040001 021-60338168 “碳中和”之投资机遇 策略专题研究报告 最近一年大盘走势 相关报告 2020年板块轮动助推行业 ETF 流动性 高涨:中国股票型 ETF 专题研究 2020-12-20 2021 年度策略专题报告:制造与消费双轮 驱动 2020-11-23 2020 年 A 股中期策略报告:配置宏观趋势, 博弈经济修复 2020-07-05 2020 年度 A 股策略报告:库存周期拐点, 小而美公司性价比凸现 2019-11-26 投资要点: “碳中和” 全景 一览 : 挑战也是机遇 ,中国的碳中和行动方案有望 持续加码。 与欧美相比,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 构等多方面条件严峻,碳达峰与碳中和任务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较 大挑战。挑战也是机遇,中国的高储蓄率与投资能力,未来有望利 用广泛的国内市场,在绿色能源、低碳经济等方面,形成强大的且 长期的投资效应和社会效益。对此,中国制定了从十四五规划到展 望 2030、 2050 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提高 非化石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占比、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发 展碳交易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投 资机遇。 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 :以改变燃料、高耗能企业 关停和 错峰生产为主的 工业减排 ;以安装碳排放监测设施和碳捕捉储存为 主的 环保监测 ;以及使用光伏、风能、核能,还有推动新能源汽车 发展的 新能源使用 。 “碳中和”下的投资主线 迈入后工业时代 。 ( 1)“碳中和”之 下,高耗能产业中的中小型企业将在成本压力下被迫出清, 产能高、 技术先进且资金雄厚的中上游周期龙头企业有望进一步提高市场占 有份额。 ( 2) 为了维持总量供需的平衡,我们预计“碳中和”将与 “去杠杆”政策并行 ,中国经济将进一步降低对投资的依赖,并逐 步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后工业时代。在此基础上,我们 看好中国制造 业的产业升级和消 费对经济贡献度的进一步提升。 ( 3) 发展清洁能 源产业符合“稳外需”的长逻辑 。 发展具有优势的清洁能源产业是 我国稳固外需的途径之一,“碳中和”政策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 重点强调,既符合我国“稳外需”的国家战略,又迎合国际政治需 求,是一个具有长期确定性的国家政策。 新能源车 : 产业变迁,献力“碳中和”。 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 来源,占约 9%,而道路交通占交通运输碳排放比重超 80%,减少道 路交通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我们认为,未来能源生产 端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譬如光伏、风电、氢能源等,辅以储能削峰 填谷,而能源需求 端大力发展新能源车等。在此背景下,未来锂电 池、燃料电池需求旺盛,面临长期投资机遇。站在当下,市场调整 带来重新布局良机,建议把握核心资产(宁德、亿纬、比亚迪、赣 锋、恩捷、华友等)、 6F-电解液紧平衡环节(天赐、新宙邦、多氟 多、天际)、其他优质标的(中伟、容百、当升、星源、中科、杉 -20.00% -10.00%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沪深 300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2 杉等),燃料电池建议关注亿华通。 光伏: 全球共同推进“碳中和”进程,非化石能源将迎来广阔需求 空间, 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达 20%,而到 2030 年将至 25% 左右。而光伏组件近几年“降本增效”效果显著,随着技术的推进, 未来光伏度电 成本仍有下降空间。光伏逐步迈入平价时代,预计未 来光伏新增装机量将保持 20%-30%的高增速。看好格局好的隆基股 份、福斯特,以及景气度高的光伏 EVA 粒子标的联泓新科。 机械: 核电设备或迎来发展新机遇,锂电设备需求有望持续增厚。 核电方面 ,目前我国核电占国家发电量比重仅为 4.9%,相较发达国 家存在较大差距,长远看核电是唯一能够大规模替代火电的基础能 源。根据十四五规划,核电运行装机容量目标由十三五规划中的 5800 万千瓦提升至 7000 万千瓦,或将通过增加核电机组规划数量实现, 核电设备需求具备提振空间。 锂电方面 ,当前电动化趋势加速,动 力锂电池需求叠加储能锂电池需求有望驱动头部锂电池生产企业扩 产,已切入龙头供应链中设备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需求有 望增厚。 汽车:“碳中和”为新能源汽车带来新催化。 2020 年我国全年交通 领域碳排放量约为 23.18 亿吨,约占总碳排放量的 24%,其中道路 运输是最主要的交通碳排放来源。我们认为国家“碳达峰、 碳中和” 要求将会利好汽车行业未来发展,主要围绕 三条主线 : 1. 普及新能 源车是实现“碳中和”的先决条件,我们看好在电动车领域拥有先 发技术优势及领先市场地位的整车企 。 2.“碳中和”将促汽车 “电动 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国内坚持创新,与时俱进的零部件供 应商有望实现弯道超车,全球市场份额提 升 。 3.氢燃料电池汽车更能 解决当前公路碳排放问题,未来整个产业链将在政策 +成本下行的推 动下迎来高速发展。 化工 : 新材料格局展望:化工行业存量博弈,环保材料开启新蓝海。 基础化工: 这一轮“碳约束”严苛的条件促使新一轮供给侧改革开 启,淘汰高污染、低效的工艺和小工厂,行业集中度会提升。另一 方面, ESG 评价体系的逐步建立有利于龙头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 煤化工: 以焦炭、电石、合成氨为代表的传统煤化工将逐步收缩; 而出于原油进口依赖度等战略方面考量,以煤转烯烃为代表的现代 煤化工碳达峰时间会更晚一些,在氢能形成有效的能源和原料供给 之前,仍会小幅增长。 环保材料: 聚氨酯是理想的建筑保温材料, 建筑用 MDI 在我国市场空间巨大;可降解塑料在禁塑令和“碳中和” 的政策联动下将快速推进,需求快速增长,同时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生物化工的安全性、环保性等优势逐步凸显,且行业门槛高,业内 公司充分受益。 环保:量化与减量 市场化手段: 碳排放权交易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效的市场化政策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3 工具和经济手段 , 2021 年 1 月 1 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正 式启动 , 将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基础上,逐步扩大市场覆盖 行业范围 。 碳排放配额与 CCER 产品交易 有望 并重 ,碳排放权配额 在免费分配的基础上有望引入有偿分配机制。 碳排放的量化: 碳排放权交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配额与实际排放 量核定, 我国碳排放权的配额发放与实际清缴都以核算法为主 , 公 式复杂、计算因子较多。从欧盟及美国的经验看,二氧化碳排放连 续在线监测是为碳交易提供准确、完整、及时数据的基础。 目前国 内工业企业大部分固定源燃烧设备已经按照标准安装 CEMS 设备系 统,在系统中 继续添加二氧化碳模块即可实现监测需求 。 从环境监 管部门工作习惯考虑,未来在核算法的基础上同时采用监测法的可 能性较大 。 碳排放的核查: 从核查工作内容看,第三方核查主要是针对目前以 核算法为主的计量方式,相当于对碳排放报告开展审计工作。我们 认为,在未来核算法与监测法计量可能并重的背景下,碳排放第三 方核查体系有望持续受到关注及规范 。 碳排放的减量: 垃圾分类一方面帮助有回收利用价值的物品重新回 到生产流通渠道,从而减少生产环节新产品对能源的消耗及产生的 排放,另一方面经分类后的焚烧垃圾热值提升提高发电效率,厨余 垃圾 能够通过转化为绿色天然气、沼渣进行土地利用减少碳排放量。 重点推荐个股: 1)我国碳交易市场中排放量监测以核算法为主,参 考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采用测量法, CEMS 烟气连续在线监测系 统中增加二氧化碳监测模块有望迎来增长空间,关注先河环保、聚 光科技。 2)碳排放核查与认证第三方机构作用突出,关注较早开始 布局的华测检测、国检集团。 3)垃圾分类能够提高资源品回收利用 效率,提高燃烧热值,对化石燃料形成一定替代,关注基本面优异、 现金流良好的大固废公司瀚蓝环境、高能环境。 4)动力电池回收及 电子电器废弃物回收可减少生产端新能 耗及排放产生,关注光华科 技。 风险提示: 政策推进不及预期;技术进步缓慢;经济发展不及预期; 疫情超预期恶化 ;推荐公司业绩不达预期 。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4 内容目录 1、 碳中和势在必行 . 7 1.1、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7 1.2、 树立大国风范 . 8 2、 碳中和下的多重挑战 . 9 3、 碳中和全景图 . 9 3.1、 碳中和路径逐渐清晰 . 9 3.2、 碳中和达成路径全景图 . 11 4、 “碳中和 ”下的投资主线 迈入后工业时代 . 12 4.1、 新一轮供给 侧改革,高耗能产业龙头优势彰显 . 12 4.2、 “碳中和 ”与 “去杠杆 ”并行,看好消费扩张与中国制造产业升级 . 13 4.3、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符合 “稳外需 ”的长逻辑 . 14 5、 新能源车:产业变迁,献力 “碳中和 ” . 16 5.1、 新能源车风险提示 . 20 6、 光伏:碳中和增强需求的确定性 . 20 7、 机械:核电装备及锂电设备受益 “碳中和 ” . 21 7.1、 核电行业有望迎来新机遇 . 21 7.2、 锂电设备需求有望持续增厚 . 23 8、 汽车: “碳中和 ”为新能源汽车带来新催化 . 26 8.1、 公路运输碳排放占比约为 20%,未来治理压力将加剧。 . 26 8.2、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趋势, 2030 年将占总销量 40% . 27 9、 化工新材料格局展望:化工行业存量博弈,环保材料开启新蓝海。 . 31 9.1、 节能减排促进强者恒强 . 31 9.2、 煤化工行业分化 . 33 9.3、 环保材料方兴未艾 . 35 10、 环保:量化与减量 . 38 10.1、 市场化手段:碳排放权交易 . 38 10.2、 碳排放的量化:核 算与测量 . 42 10.3、 碳排放的核查:持续关注与规范 . 44 10.4、 碳排放的减量:分类与回收 . 45 10.5、 重点推荐个股 . 46 11、 风险提示 . 46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5 图表目录 图 1: 20 世纪 80 年代后,全球气温呈快速上升趋势 . 7 图 2:全国层面碳中和政策梳理 . 10 图 3:碳中和实现的路径 . 12 图 4: 2010 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持续下行 . 13 图 5: 2016 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开始减少 . 13 图 6:中国制造业 利润率和出口率同步上行 . 14 图 7: 2020 年制造业企业利润迅速回升 . 14 图 8:美国科技产业对经济拉动的效果在减弱 . 15 图 9:外资进入中国速度在持续放缓 . 15 图 10:中国道路交通碳排放情况 . 16 图 11:各类型车辆中长期技术路线研判 . 17 图 12:全球电动车销量及渗透率 . 17 图 13: 政策高举高打,优质供给屡现,需求爆发 . 18 图 14:全球电动乘用车销量预测 (万辆) . 18 图 15: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预测( GWh) . 18 图 16: 布局三大投资主线 . 19 图 17: 2010-2019 年各国新投产的公用事业光伏项目的加权平均 LCOE(单位:美元 /kWh) . 20 图 18: 2007-2020 年国内组件及系统价格下降情况(单位:元 /W) . 20 图 19:未来光伏装机保持 20%-30%稳健增长 . 21 图 20:各国核电机组并网、在建、规划数量(截至 2021 年 1 月底) . 22 图 21:近十年核电发电量及占国内发电总量比重(十亿千瓦时) . 22 图 22:国内动力电池装机容量( GWh) . 24 图 23:锂电设备按工艺流程分类 . 24 图 24:我国历年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及增速 . 26 图 25:公路运输是交通碳排放的最重要来源 . 26 图 26:全球主要国家千人汽车保有量 . 27 图 27:我国汽车保有量及增速 . 27 图 28: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预测 . 28 图 29: 地方政府规划下 2020-2025 年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年化增长率为 52%(辆) . 30 图 30: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 2019 年 . 31 图 31:中国单位 GDP 碳排放与能源强度 . 31 图 32:美国单位 GDP 碳排放与能源强度 . 32 图 33:欧盟单位 GDP 碳排放与能源强度 . 32 图 34:中国主要化工品消费量 . 32 图 35:中国化工园区规模 . 32 图 36:化学原料行业集中度 . 33 图 37:科思创温室气体排放量 . 33 图 38:煤化工产业链 . 34 图 39:中国电石和尿素产能 . 34 图 40:中国能源、化工品进口依赖度 . 35 图 41:中国化工品表观消费量 . 35 图 42:常用建筑材料导热系数 . 35 图 43:中国 MDI 消费结构 . 36 图 44:全球 MDI 消费结构 . 36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6 图 45:全球生物降解塑料分布 . 36 图 46:中国生物降解塑料需求 . 36 图 47:全球尼龙历年产量 . 38 图 48:全球己二腈产能分布 . 38 图 49: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架构(蓝色部分为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架构,绿色及红色为试点区域市场架构) . 40 图 50: 2019 年履约年度全国各碳市场配额交易量(万吨) . 40 图 51: 2019 年履约年度全国各碳市场 CCER 交易量(万吨) . 40 图 52:广东、上海各行业碳排放权交易量比例 . 41 图 53: 2013-2019 履约年度广东碳配额交易统计 . 41 图 54:广东碳排放权配额成交均价 . 41 图 55:广东碳市场一级市场有偿竞价成交量价 . 42 图 56:上海碳排放权配额免费发放比例 . 42 图 57:燃煤机组碳排放权配额核定方式 . 43 图 58:发电机组二氧化碳排放权核算 . 43 图 59:第三方核查程序 . 44 图 60:核查报告核心内容 . 44 表 1:温度升高会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打击 . 7 表 2: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从碳达峰至碳中和时间最短,任务最重 . 8 表 3:全球锂电池需求预测 . 19 表 4: 核岛主设备简介及其主要供应商 . 23 表 5:锂电设备行业主要生产工艺及竞争格局 . 25 表 6:特斯拉国产零件供应商 . 28 表 7:行业产能情况 . 37 表 8: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政策历程 . 38 表 9:二氧化碳监测模块市场空间测算 . 44 表 10:垃圾分类与回收减少碳排放典型项目 . 45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7 1、 碳中和势在必行 1.1、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碳中和是人类应对环境挑战的重要举措。 近年全球气温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生 态环境受到严峻挑战。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快速上升 1左右,近十年形势尤为严峻, 2020 年成为记录 以来三个最暖年份之一。据 IPCC 研究,在升高 1.5的情况下,将有 4%的脊 椎动物、 8%的植物和 6%的昆虫灭绝,地球上耕地也会减少 3%;若是气温升高 2,动物灭绝量和耕地减少量都将翻倍。面对温度升高对地球生态造成的严重 打击,碳中和成为是人类应对环境挑战的重要举措,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碳中和 势在必行。 图 1: 20 世纪 80 年代后,全球气温呈快速上升趋势 资料来源: WMO,国海证券研究所 表 1:温度升高会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打击 升温场景 酷热 海平面上升 脊椎动物灭种 植物灭种 昆虫灭种 永冻层解冻 耕地减少 1.5 14% 0.40m 4% 8% 6% 4.8km2 3% 2 37% 0.46m 8% 16% 18% 6.6km2 7% 资料来源: IPCC,国海证券研究所 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巴黎协定签订,碳排放量控制目标成为全 球一致导向,碳中和成为全球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绿色革命。 继 1992 年联合 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7 年京都议定书之后, 2016 年多方签署的巴 黎协定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控制的目标导向,是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 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旨在将全球气温较前工业时期的升幅控制在 2以 内,最好限制在 1.5以内,碳中和成为全球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绿色革命。 中国达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 欧美等发达国家是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欧 -0.2 0 0.2 0.4 0.6 0.8 1 1.2 1.4 1920 1924 1928 1932 1936 1940 1944 1948 1952 1956 1960 1964 1968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2012 2016 2020 全球气温较 1919年增加量 ( )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8 盟、英国、俄罗斯等已于 20 世纪达到碳排放峰值;美、加、日、韩、巴等 54 个国家也已达到峰值。因而,多数国家规划 2050 年完成碳中和,其中部分北欧 国家规划时间甚至更早。相对而言,中国是后来者,整体规划时间较晚, 中国力 争于 2030 年碳达 峰、 2060 年碳中和,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时间短、减排任 务重。具体数据上看,中国低碳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预计到 2030 年仅有 62%, 对比欧盟、美国碳达峰时的 63.7%和 73.9%仍偏低,且 2019 年中国化石能源消 费比重占 85%左右,碳排放总量占世界 比重 28.8%,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挑战 也是机遇。 中国的高储 蓄率 与投资能力,有望利用广泛的 国内市场 , 在绿色 能源 、 低碳经济等方方面面 ,形成 强大的 且长期的 投资 效应 和 社会效益 。 表 2: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从碳达峰至碳中和时间最短,任务最重 国家 碳达峰时间 碳排放峰值 人均碳排放 规划碳中和时间 俄罗斯 1990 年 31.88 亿吨 21.58 吨 英国 1991 年 8.07 亿吨 14.05 吨 2050 年 欧盟 2006 年 48.54 亿吨 10.28 吨 2050 年(各国不同) 美国 2007 年 74.16 亿吨 24.46 吨 2050 年 加拿大 2007 年 7.42 亿吨 22.56 吨 2050 年 巴西 2012 年 10.28 亿吨 5.17 吨 2060 年 日本 2013 年 14.08 亿吨 11.17 吨 2050 年 韩国 2013 年 6.97 亿吨 13.82 吨 2050 年 中国 2030 年 120 亿吨(预计) 8.5 吨(预计) 2060 年 资料来源: OECD, WRI,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清华大学,国海证券研究所 整理 1.2、 树立大国风范 碳中和这一概念最初出现于欧洲, 2019 年的欧洲绿色协议中,欧盟首先提 出欧洲要在 2050 年建成世界首个“ 碳中和 ”的大陆。我国近年更多 地 强调绿色 发展,相对于之前退出巴黎协定的美国,获得了来自欧洲的支持。可以预见, 未来中国在碳中和这一议题上将更加活跃,同时也会长期而强力地推进国内碳中 和进程。 2020 年 12 月 ,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新 目标 , 提出 2030 年 ,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 以上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 ,森林蓄积量将比 2005 年增加 60 亿立方米 ,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 。 中国 2030 减排目标 , 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 问题中的大国风范,体现出中 国对于 实现 全球 2050 年零碳排放目标 的决心与气魄。以此来看,我们认为碳中 和可能是一个长期并具有强执行力度的国家政策。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9 2、 碳中和下的多重挑战 中国的发展阶段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 从经济增速上来看, 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当前我 国 GDP 增速进入 6%区间, 相比欧洲的 1.5%和美国的 2%更快。而中国人均 GDP 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预 计到 2030 年中国人均 GDP为 25270国际元,欧盟在 2006年碳达峰时人均 GDP 已达 38822 国际元,美国在 2007 年碳达峰时人均 GDP 为 55917 国际元,中国 要在人均 GDP 相对低的水平下实现碳达峰 ,难度更大 。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 中国更偏重于制造业, 2017 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 能源消费的 65.6%,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 33.1%,制造业的能耗高、碳排放量 大。 2019 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占全世界的 28.8%,美国仅有 14.5%,欧盟 9.7%。 在排放总量大且继续上升的情况下,降低排放量任务艰巨。相对依赖化石能源的 中国将面临碳达峰前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对于碳中和目标而言,中国碳达峰目 标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要更大。 从能源结构与效率上来看, 中国依赖化石能源, 2019 年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化 石能源占到 85%,其中煤炭占 58%,石油占 19%;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使用 煤炭比例仅有 12%和 11%。此外,中国的能源效率也处于较低水平, 2014 年 , 中国 GDP 相当于欧盟的 2.43 倍 , 相当于美国的 1.61 倍。 我国 能源效率远低 于欧美国家,减排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占比、控制能源消 费总量、大力发展碳交易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 3、 碳中和全景图 3.1、 碳中和路径逐渐清晰 碳中和路径逐渐清晰,成为国家长期战略规划。 目前,我国碳减排目标已从相 对目标进入绝对目标阶段。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 ,到 2050 年非石 化能源电力要占总电力的 90%。而从 2017 年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 源消费比重从 13.8%上升至 15.8%, 2020 年底,风电和光伏装机量仅有 4.4 亿 千瓦,若要达到预定目标,非化石能源应用要持续提速。传统能源和重工业也要 加速改革和退出,以煤炭行业为例,清华大学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与煤炭消费呈 明显正相关,为达到碳排目标, 2035 年煤炭产业要基本退出市场;其他行业也 要进行低碳化绿色化改革, 2050 年工业部门碳排放要从 2020 年的 59 亿吨下降 到 21 亿吨,降幅超 60%。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中国未来的经济形态 都会大幅 变化。 两会召开进一步影响碳中和政策预期。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碳中和问题,提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10 出要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 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等审议 十四五规划草案时提出,未来五年累计单位 GDP 能耗下降 13.5%,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18%。此外,十四五规划中还首次提到将在部分地区建设大 型清洁能源基地,以便于新能源和电力传输的发展,在投资上具有 重大 空间。 图 2:全国层面碳中和政策梳理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整理 发布时间 政策内容 2020年10月29日 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发展 绿色建筑 。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 降低碳排放强度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 率先 达到 碳排放峰值, 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 2020年11月2日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全国碳排放权 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为 排放配额 以及其他产品。 重点排放单位 以及符合规 定的机构和个人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 2020年11月20日 生态环境部发布征求意见稿,指出将根据发电行业碳排放核查结果,筛选 确定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的 重点排放单位名单 ,并实行名 录管理。 2020年12月12日 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提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 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 下降65%以上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 达到 25%左右 ,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 增加60亿立方米 ,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 机容量将达到 12亿千瓦以上 。 2021年1月5日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正式发布,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企业的应当列入 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名录:(一)属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覆盖行 业 ;(二)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 2.6万吨 二氧化碳当量。碳排放配额分配 以 免费分配为主 ,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 2021年2月8日 央行报告指出,引导金融资 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 ,下一阶段将围绕碳达 峰、碳中和目标,做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规划;在碳中和约束条件下促 进 碳价格发现 ,引导金融体系 向绿色低碳领域 配置更多资源。 国家发改委提出要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稳步推进 水电 发展,安全发展 核 电 ,加快 光伏和风电 发展;同时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严格控制高耗能 行业新增产能,推动 钢铁、石化、化工 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 2021年3月6日 2020年10月21日 2020年9月22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9月2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 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 ,争取在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 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 气候投融资 的定义与支 持范围,指出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 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 动 ,支持范围包括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两个方面。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11 3.2、 碳中和达成路径全景图 我国实现 碳中和的 主要 路径:工业减排、环保监测和新能源使用。 路径一:工业减排 工业减排的方法包括改变燃料、关停高耗能企业和错峰生产。 由于 2050 年工业 部门的碳排放较 2020 年需降低 60%,因此工业减排是减碳的重中之重。工业生 产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石油等燃料的燃烧,部分不需要燃料参与化学反应、 只需要热量的产业将把传统燃料变为较清洁的天然气或无碳排的氢气,以此达到 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对于煤炭、石化、钢铁等需要燃料参与反应的产业而言,改 变燃料无法完成反应或成本过高 。 开启新一轮的供给侧改革 是 重要减排方法 ,关 闭高耗能、落后产能,再用错峰生产的方法控制生产量,维持供需紧平衡,从而 将碳排放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如煤炭行业预计在 2035 年全面退出。 路径二:环保监测 环保监测重点是排放监测、碳捕捉与碳的储存利用。 全国碳交易市场于 2021 年 首先向发电行业开放,未来将逐步推广到全社会各个行业。作为碳交易所需的基 础设施,排放监测系统将加速构建。碳捕捉指在生产过程中或直接从空气中收集 二氧化碳,经过提纯、压缩、运输后将二氧化碳储存在地下、海底或直接再次用 于生产和服务。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结果,为 实现 2 目标, 2050 年碳捕捉与储存( CCS)技术将减少 5.1 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碳 捕捉与储存技术 未来前景广阔。 路径三:新能源使用 新能源使用 将 大 大减轻碳排放压力 ,光伏、风电、氢能、特高压等配套设施空 间 大 。 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中提到,在 2目标下, 2050 年 非化石电力占总电量比例由当前的约 32%提高到约 90%, 目前 我国光伏与风电 都已经实现平价上网,未来扩大市场份额确定性高。在乘用车电动为主、商用车 氢能为主的指导下,电动汽车快速推广,在政策催化下销量也将大增,预计在 2025 年达到新车的 25%,而氢能汽车现也在快速研发之中。未来电动化前景确 定,特高压、智能电网等电力配套设施也将迎来较好的投资机会。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12 图 3:碳中和实现的路径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绘制 4、 “碳中和”下的投资主线 迈入后工业时代 4.1、 新一轮供给侧改革,高耗能产业龙头优势彰显 中国目前处于产能收缩期,供给侧收缩带来的是工业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 2010 年 以来,中国逐步减少投资,收缩产能,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 速持续下行, 从最高的 26.6%下降 至 2020 年底的 2.9%。期间,工业行业的集 中度在供给侧收缩的环境下持续提升,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在 2015 年达到 峰值,在 2016 年 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 后, 基建投资增速大幅放缓,工业企业数 量加速下降 。 “碳中和”代表着中上游周期行业的新一轮供给侧改革, 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 进一步提高 。 此轮 “碳中和”政策着力于工业生产端的减碳,这将进一步压缩高 耗能产业供给, 促进产业加速升级, 产业中的中小公司将在成本压力下被迫出清 。 在碳中和背景下,产能高、技术先进且资金雄厚的 钢铁、煤炭、石油和化工等中 上游高耗能产业的相关龙头公司有望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13 图 4: 2010 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持续下行 资料来源: Wind,国海证券研究所 图 5: 2016 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开始减少 资料来源: Wind,国海证券研究所 4.2、 “碳中和”与“去杠杆”并行,看好消费扩张与 中国制造产业升级 从总量上看,为保持价格的稳定,国家在限制供应的同时,也需要控制需求, 因此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去杠杆政策将会并行存在。 “碳中和”政策在 生产端的限制主要集中于重工业,其主要对应的需求是投资,包括地产、基建和 企业资本开支。为了维持总量供需的平衡,我们预计随着“碳中和”政策的实施, 国家将持续执行去杠杆政策,并 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来进一步减少经济发展对投 -30 -20 -10 0 10 20 30 4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2005-02 2006-12 2008-10 2010-08 2012-06 2014-04 2016-02 2017-12 2019-10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累计同比( %)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累计同比( %,右轴)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50000 55000 60000 65000 70000 2005-02 2007-02 2009-02 2011-02 2013-02 2015-02 2017-02 2019-02 大中型工业企业 :单位数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14 资的依赖,加大消费与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后 工业时代。 在此基础上,我们看好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2016 年以来供给侧改革的全面 推进对中下游制 造业的成本端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然而我们发现在上游供给收缩 的压力下,中国制造业出现了强劲的产业升级表现。从全球的角度来看, 2015 年之后,随着中国产能的收缩,企业利润率在不断提高,出口占比不降反升。这 不仅说明了利润和价格的上涨并没有减少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也说 明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后续,在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 业加速升级的趋势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利润分配格局中的占比将继续扩大,产 能将逐步向全球扩张, 中下游制造业龙头企业 的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上行。 图 6:中国制造业利润率和出口率同步上行 资料来源: Wind, 国海证券研究所 图 7: 2020 年制造业企业利润迅速回升 资料来源: Wind, 国海证券研究所 4.3、 发展 清洁能源产业 符合“稳外需”的 长逻辑 0 0.02 0.04 0.06 0.08 0.1 0.12 0.14 4.5 4.7 4.9 5.1 5.3 5.5 5.7 5.9 6.1 6.3 1990-12 1996-05 2001-11 2007-05 2012-10 2018-04 制造业 :销售利润率( %) 货物出口金额 :中国 /货物出口金额 :世界 (右轴 ) -50 -40 -30 -20 -10 0 10 20 1.90 1.95 2.00 2.05 2.10 2.15 2.20 2018-02 2018-08 2019-02 2019-08 2020-02 2020-08 美国 :国债收益率 :10年 -美国 :国债收益率 :通胀指数国债 (TIPS):10年 制造业 :利润总额 :累计同比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15 发展具有优势的清洁能源产业,是我国稳固外需的途径之一。 我们在制造与 消费双轮驱动 2021 年度策略报告中提到,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善,中 美经济结构互补 逐渐 弱化 , 美国对华的政策具有长期的持续性。 长期来看 ,外需 撤离中国的趋势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发展我国具有 核心 竞争优势且被国 际产业链所依附的优势产业是稳固外需的长久之策 。 目前中国的优势产业集中在 新能源 、 电力装备 和 通信设备 等新兴产业 。据新时 代的中国能源发展, 2019 年底我国多晶硅、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的产量分别 约占全球总产量的 67%、 79%和 71%,风电整机制造占全球的 41%,新能源汽 车新增量和保有量均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 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已形成了技术和产 能的积累,具备广阔的需求空间,持续发展将巩固中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 “碳中和”下重点强调的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既符合我国“稳外需”的国家战 略,又迎合了国际政治需求,是一个具有长期确定性的国家政策。 图 8:美国科技产业对经济拉动的效果在减 弱 资料来源: Wind, 国海证券研究所 图 9:外资进入中国速度在持续放缓 资料来源: Wind, 国海证券研究所 -1.2 -0.7 -0.2 0.3 0.8 1.3 2005-06 2007-06 2009-06 2011-06 2013-06 2015-06 2017-06 2019-06 美国 :对实际 GDP增长的拉动 :专业和商业服务 :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业 :季调 美国 :对实际 GDP增长的拉动 :信息业 :季调 美国 :对实际 GDP增长的拉动 :教育服务、卫生保健和社会救助业 :季调 -40 -20 0 20 40 60 80 100 120 2000-01 20 00 -08 2001-03 2001-10 2002-05 2002-12 2003-07 2004-02 2004-09 2005-04 2005-11 2006-06 20 07 -01 2007-08 2008-03 2008-10 2009-05 2009-12 2010-07 2011-02 2011-09 2012-04 2012-11 20 13 -06 2014-01 2014-08 2015-03 2015-10 2016-05 2016-12 2017-07 2018-02 2018-09 2019-04 20 19 -11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合计 :累计同比 (%)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