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碳达峰和碳中和:内涵、趋势与投资机会 Table_Industry 能源 行业 Table_ReportTime 2021年 3月 16日 请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及信息披露 2 证券研究报告 行业 研究 Table_ReportType 投资策略 报告 Table_StockAndRank 能源 行业 投资评级 看好 上次评级 看 好 Table_Author 左前明 能源 行业 首席 分析师 执业编号: S1500518070001 联系电话: +86 10 83326795 邮 箱: 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CINDA SECURITIES CO.,LTD 北京市西城区闹市口大街 9号院 1号楼 邮编: 100031 Table_Title 碳达峰和碳中和: 内涵、 趋势与投资机会 Table_ReportDate 2021 年 03 月 16 日 本期内容提要 : Table_Summary Table_Summary 核心提要 :碳达峰与碳中和 (双碳目标) 是全球 大势所趋 。双碳目标 的 提出不仅彰显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大国担当,更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 发展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恪守 共同但有区别 的责任原 则 , 有序推进 双碳目标实现至关重要。双碳目标问题是 系统性问题 , 涉及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 以及 节能、 碳技术与碳市场 等, 重点在于能源结构调整与节能 降耗 。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 光伏、风 电等非化石能源将加快发展 ,传统能源将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节能 节 材与循环利用将日益得到重视,碳技术( 捕集 、封存、利用)与碳市场 将得到更积极探索。 建议重点关注 新能源、 节能节材、电能替代、循 环经济、 传统能源转型 升级 、 碳技术与碳市场 等领域投资机会。 我国宣布将碳达峰目标提前,并首次提出碳中和 , 将有力推动全球应 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序性、 平衡性和多元化是减排过程中 需要 遵循 的 基本原则 。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 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气 候变化,先后四次提出相关国际承诺。 2020 年 9 月提出的 “双碳目标 ”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将加速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既是大势 所趋,又非一蹴而就 。碳中和难度远高于碳达峰 。有序性(从达峰到中 和是循序渐进,经历较漫长过程)、 平衡性(温室气体排放既是生态环 境问题,也是发展权问题,减排速度应当与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相契 合)和多元化(应用多元化技术,形成立体式的减排体系)尤为重要。 双碳问题 是 以能源为主的 系统 性问题 , 关系到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 核心是降低 CO2排放 强度与总量 , 由近及远 重点是 “ 节能减排 ” 、 “调 整能源结构”、 “发展碳技术与市场” 。 双碳问题 重点在能源 , 但非单纯 的能源结构调整,同时 涉及经济社会 诸多 方面, 如节能环保、 工业、建 筑、交通 等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 、 从 各 行业到企业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 与规划以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 减少 CO2排放, 具体 涉及 供给侧 和 需 求侧 两 大 部分, 供给侧 将以电力系统为核心 , 推动能源 结构调整与 转 型 升级 ; 需求侧 将以工业为重点,多措并举,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节 能、材料循环利用、使用低排放原料等。 在减少排放的同时,加强 CO2 的吸收、捕集、利用等碳技术与碳市场也将逐步得到更加积极 地 探索。 关于投资, 建议重点关注 新能源、节能节材、电能替代、循环经济、 传统能源转型升级、碳技术与碳市场等 领域投资机会。 一是 节能减排 方面 , 考虑到现阶段 节能减排将是 最现实有效 降低 CO2排放强度与总 量 的 措施, 或未得到应有重视,重点关注该领域余热余压利用、 装配式 建筑、 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等细分赛道相关投资机会。 二是能源结构调 整 方面 , 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将是大趋势, 重点 在于 市场高度关注的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和储能 领域 , 同时 还需关注电能 替代,以及 氢能源、 天然气(化石能源里最低碳)、 水电、 核电、地热 请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及信息披露 3 等 零碳 低碳能源领域。 三是传统能源转型升级 方面 , 能源结构调整并 非一蹴而就, “碳中和” 也并非完全零排放 ( 实为 净零概念) , 且 许多 传 统能源企业也在纷纷“拥抱”双碳目标, 以“ 剩 者为王”和“转型 为王 ” 的思路 关注具有核心竞争力、不易被替代、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的相关 公司。 四是 关注相对远期的碳技术与碳市场下相关机会。 风险因素: 1、自然因素导致的 全球 气候预期 变化 ; 2、主要国家 或经 济体 退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协定, 或不履行相关承诺, 拖累全球减排 步伐 与相关国家参与积极性 ; 3、碳达峰和碳中和 相关 政策力度 或落实 效果 不及预期 。 请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及信息披露 4 目 录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背景与内涵 . 6 1、总体认识气候变化和碳排放 . 6 2、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框架 . 12 3、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框架 . 17 4、 有序性、 平衡性和多元化是减排过程中的基本遵循 . 19 我国温室气体来源与减排举措 . 20 1、减排重点和节奏 . 20 2、 政策要求和发展规划 . 23 3、从能源系统整体看减排框架 . 32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的投资机会 . 36 1、市场上可能存在的几点认知偏差 . 36 2、重点投资领域和上市公司 . 37 风险因素 . 38 表 目 录 表 1: 2014 年中国温室气体来源、排放、吸收情况 .8 表 2: 2014 年中国温室气体分部门排放情况 .8 表 3:全球工业和重点行业 CO2排放情况 . 10 表 4: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公约协定 . 13 表 5: IPCC 对于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愈发肯定 . 16 表 6: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历次国际承诺 . 18 表 7:碳达峰规划相关政策要求前瞻 . 19 表 8: 2020 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测算 . 21 表 9: 2020 年我国 能源相关 CO2排放测算 . 21 表 10: 2030 年强化政策情景下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情景分析 . 23 表 11:中央对 “双碳目标 ”的相关政策要求 . 24 表 12:典型省份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与 “双碳目标 ”相关内容 . 25 表 13:推进建筑材料行业碳减排的六方面举措 . 27 表 14: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碳减排的六方面举措 . 28 表 15:部委与协会关于推进钢铁行业碳减排的举措 . 28 表 16:企业碳减排规划及举措 . 29 表 17:重点投资领域和相关上市公司 . 37 图 目 录 图 1: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6 图 2: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气候变化 .6 图 3:温室效应产生的机理 .6 图 4:人类活动产生的主要温室气体 .6 图 5:全球逐年和累计人为 CO2排放 .7 图 6:全球平均温室气体浓度 .7 图 7: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温度变化 .7 图 8: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 .7 图 9: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8 图 10: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构成 .9 图 11:中国化石燃料和碳酸盐相关 CO2排放情况 . 10 图 12:中国分部门 CO2排放情况 . 10 请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及信息披露 5 图 13:全球和中国粗钢产量 . 11 图 14:全球和中国水泥产量 . 11 图 15:工业中 40%CO2排放来源于燃烧供热 . 11 图 16: 2018 年中国建筑能耗和 CO2排放情况 . 12 图 17:主要建材能耗与 CO2排放 . 12 图 18: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调机制的两条主线 . 12 图 19:全球平均温升已达 1C . 14 图 20:全球温升 1.5C 和 2C 的影响 . 14 图 21:全球排放途径特征 . 15 图 22:主要排放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 16 图 23:主要排放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 . 16 图 24: 2019 年新冠疫情前政策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与温升控制目标间的差距 . 17 图 25:主要经济体分能源品种排放结构 . 18 图 26:主要经济体分部门排放结构 . 18 图 27:碳达峰政策框架 . 19 图 28:我国中长期 CO2减排路径 . 20 图 29: 2020 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来源 . 21 图 30:中国建筑和交通部门 CO2排放情况 . 21 图 31:分能源品种 CO2排放情况 . 22 图 32:国内主流研究机构对于化石能源需求达峰时间预测 . 22 图 33: 2 情景下一次能源消费与构成 . 22 图 34: 1.5 情景下一次能源消费与构成 . 22 图 35: 2 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与构成 . 23 图 36: 1.5 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与构成 . 23 图 37:碳减排的总体框架 . 32 图 38:从能流图看减排逻辑 . 33 图 39: CO2减排的三条主线 . 33 图 40:节能减排重点投资领域 . 34 图 41:调整能源结构重点投资领域 . 35 图 42:调整能源结构重点投资领域 . 36 图 43:我国终端能源需求预测 . 36 图 44:我国终端电气化水平预测 . 36 图 45:我国终端能源需求预测 . 37 图 46: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预测 . 37 请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及信息披露 6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背景与内涵 1、 总体认识 气候变化和 碳排放 1.1 全球气候变暖是 人类 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气候 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 通常 由 温度 、 降水 、光照 等气候要素的统计量来反映。 气候变化 是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 。 气候变化有两 方面 表现形式 : 一是气候平均值的变化, 如温度整体 下降 或者升高 ; 二是气候离差值 的变化 , 是指目前的气候 状态 偏离正常状态 的程度 , 气候离差值增大,气候状态 的 不 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 将 愈加明显。 气候变化的原因 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 自然因素包括 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 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 ;人为因素 主要是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 , 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 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图 1: 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资料来源 : 百度百科,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图 2: 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气候变化 资料 来源 : GFDL,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全球变暖是目前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其原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温室气体 主要包括水蒸气( H2O)、 二氧化碳( CO2)、氧化亚氮( N2O)、甲烷( CH4)、氢氟碳 化合物 ( HFCs) 、 全氟碳化合物 ( PFCs) 、 六氟化硫( SF6) 、 三氟化氮( NF3) 等,其中除水蒸气外的其他温室气体与人类活动关 系密切,成为当前减排的重点。 温室效应 是指 地球 主要通过 地表吸收来自太阳的辐射 , 并以长波 辐射 (热辐射、红外辐射) 到宇 宙。 某些 长波 辐 射被大气中的 温室 气体所吸收。这 些 被吸收的能量再向各个方向辐射, 向上辐射的部分 从大气较冷的高层消失到 宇宙之中 ,向下辐射的部分使地表增温 。 图 3: 温室 效应产生的机理 资料来源 : IPCC,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图 4: 人类活动产生的主要 温室气体 资料 来源 : PennState,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请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及信息披露 7 人类活动 排放的 温室气体 快速增长 , 导致 全球气候变暖 、 极端天气频发等 一系列 严重后果。 根 据 政府间气候变化 专门委员会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最近一次评估形成的 气候变化 2014 综合 报告 , 自 1850 年以来 , 全球人为 CO2 排放快速增长,导致 地球表面 温度趋势性上行, 过去 30 年里,每 10 年 的地球表面温度都依次比前一个 10 年的温度更高 。 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温升、海平面上升具有高度相关性。 图 5: 全球 逐年和累计 人为 CO2 排放 资料来源 : IPCC,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图 6: 全球平均温室气体浓度 资料 来源 : IPCC,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图 7: 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温度变化 资料来源 : IPCC,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图 8: 全球平均 海平面变化 资料 来源 : IPCC,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1.2 温室气体的 来源与 构成 ( 1) 关于 温室气体 应对气候变化, 需 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核心是要减少 二氧化碳 排放。一是 CO2 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 ,在全 球和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的占比分别超过七成和八成 。 二是 现有技术条件下, CO2减排难度低于其它温室气 体。 CO2减排 目前已有相对清晰的实施路径,如 通过 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化石能源发电,有效降低 电力行业 CO2排放;通过氢能使用,降低钢铁等工业 CO2排放;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有效吸收 CO2。 从全球来看, 二氧化碳 排放占 温室气体排放 总量的 75%。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The Emissions Gap Report 2020,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长,其中 CO2增 量 最大。 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 59.1 5.9GtCO2e (十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化石 (包括化石燃料和碳酸盐)相关 CO2 排放约 38.0 1.9Gt,占温室气体排放 总量的 65%,加上土地利用变化( land-use change)带来的排放, CO2排放占比上升至 75%左右。 请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及信息披露 8 图 9: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资料来源 : UNEP,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从我国来看, 二氧化碳 排放占 温室气体排放 总量的 80%以上 。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 报告 , 2014 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 123.01 亿 tCO2e(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 ,其中 CO2排放 102.75 亿 吨 , 占 83.5%;若考虑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 LULUCF) 带来的吸收量,则 CO2 净排放占比为 81.6%。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2014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是我国官方披露的最近期数据,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数据, 2019年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 140亿 tCO2e 左右, 较 2014上升 14%左右。因此, 下表 中排放量绝对 值会有所上升,但比例关系不会有 明显 变化。 表 1: 2014 年 中国温室气体 来源、排放、吸收情况 排放 量 (亿 tCO 2e) 占比 LULUCF 吸收量 吸收率 主要来源 二氧化碳( CO2) 102.75 83.5% -11.51 -11.2% 化石燃料燃烧( 约 90%) 工业过程( 约 10%) 甲烷( CH4) 11.25 9.1% 0.36 +3.2% 煤矿开采( 约 40%) 动物肠道发酵和水稻种植(接近 40%) 氧化亚氮( N2O) 6.10 5.0% 氮肥施用 动物粪便管理和施用 乙二酸加工生产过程物质燃烧 含氟气体( F-gas) 2.91 2.4% 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和化工原料的生产 过程 总排放 123.01 100%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 化和林业( LULUCF) -11.15 -9.1% 净排放 111.86 资料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 ,信达证券研 发中心 ( 2)关于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与 能源相关 排放占比 接 近 90%,工业过程排放占比略超 10%。 根据 中华人 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 , 2014年 二氧化碳排放(不计吸收)中,能源活动占比 86.9%,工业过 程占比 12.9%。 农业活动、废弃物处理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较小,可予以忽略。 2020年,根据清华气候院“中 国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项目成果介绍”,二氧化碳总排放量 113.5 亿吨,其中与能源相关排放 100.3 亿 吨,占比 88.4%;工业过程排放 13.2亿吨,占比 11.6%。 表 2: 2014 年中国温室气体分部门排放情况 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 氢氟化碳 全氟化碳 六氟化硫 合计 请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及信息披露 9 1.能源活动 89.25 5.20 1.14 95.59 2.工业生产活动 13.30 0.005 2.14 2.14 0.16 0.61 17.18 3.农业活动 4.67 3.63 8.30 4.废弃物处理 0.20 1.38 0.37 1.95 5.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 化和林业( LULUCF) -11.51 0.36 0.005 -11.15 总量(不含 LULUCF) 102.75 11.25 6.10 2.14 0.16 0.61 123.01 总量(含 LULUCF) 91.24 11.61 6.10 2.14 0.16 0.61 111.86 资料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信达证券研 发中心 工业生产过程的 CO2主要集中于 非金属矿物制品 、金属冶炼 、化工 , 占比 分别 约 7 成 、 2 成 、 1 成。 2014年 我 国 工业生产过程 排放 13.3 亿吨二氧化碳,其中 非金属矿物制品排放 9.15 亿吨 (主要为水泥) ,占 68.8%; 金属 冶炼排放 2.73 亿吨,占 20.5%; 化学工业排放 1.42 亿吨,占 10.7%。 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中可分为供给端和需求端来拆解其结构。供给端,煤炭、石油、天然气排放占比分 别 为 77%、 17%、 6%。 根据 Global Carbon Project 初步测算, 2020 年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 CO2排放量约为 72 亿吨、 16 亿吨、 6 亿吨,总计 94 亿吨,与清华气候院总量数据( 100.3 亿吨 )相近。煤油气三者排放占比分别 为 76.6%、 17.0%、 6.4%。 需求端,不计间接排放,电力、工业、建筑、交通排放占比 大致 为“ 4-4-1-1”关系; 若计间接排放,工业、建筑、交通排放占比 大致 为“ 7-2-1”关系。 根据 清华气候院 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 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 , 2020年电力、工业、建筑、交通四部门 CO2排放占比分别为 40.5%、 37.6%、 10.0%、 9.9%;若计用电带来的间接排放,则 根据 工业、建筑、交通 用电量占比计算,三者排放占比约 70%、 20%、 10%。 图 10: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 构成 资料来源 : 清华气候院, Global Carbon Project,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请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及信息披露 10 图 11: 中国 化石 燃料和碳酸盐相关 CO2 排放情况 资料来源 : Global Carbon Project,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图 12: 中国分部门 CO2排放情况 2020 年 CO2排放(亿 t) 占比 工业 37.7 37.6% 建筑 10.0 10.0% 交通 9.9 9.9% 电力 40.6 40.5% 其他 2.1 2.1% 能源相关 CO2排放合计 100.3 100% 工业过程 13.2 合计 113.5 资料 来源 : 清华气候院 ,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 3)关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 从全球来看, 2018 年工业 占全球 CO2 排放总量( 不计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 CO2 排放 )的 46.8%。 UNEP 数据 显示, 2018 年化石(包括化石燃料和碳酸盐)相关 CO2排放约 375 亿吨; IEA 数据显示, 2018 年化石燃料燃 烧产生的 CO2排放约 335 亿吨;二者差值 约 40 亿吨 ,占总排放的比重为 10.7%,参照我国工业过程 CO2排放 占 CO2总排放的 11%-13%,基本可认为上述差值属于工业过程 CO2排放。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 335 亿吨 CO2 排放中,发电供热 CO2排放 140 亿吨,占比 41.7%;制造业、建设、能源生产相关 CO2排放(不计发电供热间 接排放) 77.7亿吨,占比 23.2%。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数据, 2018 年全球工业用电占 终端用电总量的 41.2%,因此我们判断工业中与能源相关 CO2总排放约为 77.7+140 41.2%=135.4亿吨。工业 总体 CO2排放约为 135.4+40=175.4亿吨,占全球 CO2排放总量(不计 土地利用变化 带来的 CO2排放)的 46.8%。 水泥、 钢铁、 化工 是工业中 CO2排放 最大的三个行业 , 比重约为 17.2%、 16.7%、 12.1%( 2015 年)。 基于上述 方法,测得 2015 年 工业 CO2排放约 174 亿吨。 根据麦肯锡 Decarbonization of industrial sectors: The next frontier, 2015 年水泥行业 CO2排放约 30 亿吨(占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排放的 80%),钢铁行业 CO2排放约 29 亿吨,化工行业 CO2 排放约 21 亿吨(其中合成氨排放 5 亿吨,乙烯排放 2 亿吨),占工业总排放的 17.2%、 16.7%、 12.1%。 表 3: 全球工业 和重点行业 CO2 排放情况 2015 年 CO2排放(亿 t) 在工业 CO2排放中 的占比 在 全部 CO2排放中占比 水泥 30 17.2% 8.3% 钢铁 29 16.7% 8.0% 化工 21 12.1% 5.8% 其中:合成氨 5 2.9% 1.4% 乙烯 2 1.1% 0.6% 工业 CO2排放(含用能和工业过程) 174 100% 48.1% 全部 CO2排放(不计 LULUCF) 362 100% 资料来源: IEA, UNEP, 麦肯锡, 信达证券研 发中心 从我国来看, 钢铁、水泥、化工 CO2排放占 CO2排放总量 的 比 重 约 16.2%、 15.7%、 7%。 2019 年,中国化石 燃料 相关 CO2排放约 98.1 亿吨 ,连同工业过程 CO2排放 , 共计 109.9亿吨(假设工业过程 CO2排放占 全部 CO2 排放 的 10.7%,与 2020 年相同)。 根据麦肯锡数据, 2015 年 全球水泥、钢铁、化工 CO2 排放 30 亿吨、 29 亿 吨、 21亿吨 。 假设单位产量 CO2排放不变,则 2019 年中国水泥 CO2排放 17.2 亿吨,占全部 CO2排放 15.7%。 中国钢铁 CO2排放 17.8亿吨,占全部 CO2排放 16.2%。 另 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测算,钢铁行业占全国碳排放 总量 15%左右,是制造业 31 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行业 ,与我们测算结果大致吻合。化工行业产品众多,基于 请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及信息披露 11 主要化工产品大致估算我国化工 CO2排放占 全球 1/3,即排放约 7 亿吨,约占全国 CO2排放的 7%( 2015 年)。 图 13: 全球和中国粗钢产量 资料来源 : wind,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图 14: 全球和中国水泥产量 资料 来源 : wind, USGS,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分用能形式来看, 除电力产生的间接排放外,全球 40%工业 CO2排放来源于燃烧供热 , 以 满足各类低温( 500C)需求。 图 15: 工业中 40%CO2 排放来源于燃烧供热 资料来源 : 麦肯锡,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 4)关于建筑二氧化碳排放 建筑全过程 包括 建材生产阶段 、 建筑施工阶段 、 建筑运行阶段 ,各阶段 CO2 排放占 CO2 总排放的 28%、 1%、 22%。 2018 年 我 国建筑全过程 CO2排放总量为 49.3 亿吨,占全国 CO2排放的比重为 51.3%(此处对全国 CO2 排放或未考虑工业过程排放,导致各占比略偏大)。其中,建材生产阶段 CO2排放 27.2 亿吨, 占 全国 CO2排放 的比重为 28.3%;建筑施工阶段 CO2排放 1 亿吨,占比 1%;建筑运行阶段 CO2排放 21.1 亿吨,占比 21.9%。 请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及信息披露 12 图 16: 2018 年中国建筑能耗和 CO2排放情况 资料来源 : 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 2020),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图 17: 主要建材能耗与 CO2排放 资料 来源 : 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 2020),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 5)关于交通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交通 CO2排放占比 24.6%,其中公路交通占比 18.2%。 根据 IEA 数据, 2018 年全球化石燃料燃烧 CO2排 放 335.1 亿吨(未计工业过程排放,下述占比会略偏高),交通 CO2排放 82.6 亿吨,占比 24.6%;公路交通 CO2 排放 60.9 亿吨,占比 18.2%。 中国交通 CO2 排放占比 9.6%,其中公路交通占比 7.9%。 根据 IEA 数据, 2018 年 中国 化石燃料燃烧 CO2排放 95.3 亿吨(未计工业过程排放,下述占比会略偏高),交通 CO2排放 9.2 亿吨,占比 9.6%;公路交通 CO2排放 7.5 亿吨,占比 7.9%。 2、 全球 应对气候变化的 总体 框架 2.1 全球 应对气候变化 的发展历程 气候变化问题自上世纪 70年代开始得到广泛研究, 80 年代逐渐引发全球关注,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逐渐成为 各方政治力量角逐的舞台 之一。当前,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 基本 框架 已 经 建立, 主要涵盖研究支撑和公约协定两 条主线。 图 18: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调机制 的两条主线 资料来源 : UN, IPCC,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 1) 研究支撑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支撑机构 ,由 世界气象组织 ( WMO) 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 UNEP) 于 1988 年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其主要任务是 总结气候变化的“现有知识” ,评 请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及信息披露 13 估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 ,旨在 为决策者提供有关气候变化严格 而均衡的科学信息 。 IPCC 大约每 6 年发布一次 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支撑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制订 。 1990 年、 1995 年、 2001 年、 2007年和 2014年, IPCC 相继五次完成了评估报告,这些报告已成为国际社会认识气候变化问题 、制订相关应 对政策的 主要科学依据。 ( 2) 公约协定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以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为基本框架,通过 京都议 定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补充条款) 、 多哈修正案 、 巴黎协定 对 2008-2012 年、 2013-2020 年、 2020 年之后三阶 段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 从目标要求来看,减排压力逐渐加大。 京都议定书 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所列发达国家 和转轨经济国家 2008-2012 年(第一承诺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 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至少 5.2%; 多哈修正案 规定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在 2013-2020年(第 二 承诺期)内将温室气体的全部排放量从 1990 年水平至少减少 18%;巴黎协定提出 将全 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 前水平 上升幅度控制在 2C 以内,并努力将温 度上升幅度限制在 1.5C 以内 。 从执行方式来看,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 京都议 定书和 多哈修正案 在总体 减排目标下,划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所列发达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 各自减排量。巴黎协定 规定 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 各方根据不同的国情,逐步增加当前的自主贡献, 并尽可能 增 大力度 。 表 4: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公约协定 公约协定 通过时间 生效时间 目标 主要内容 缔约情况 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 架公约 1992.5.9 1994.3.21 将大气中温室 气体的浓度稳 定在防止气候 系统受到危险 的人为干扰的 水平上。这一 水平应当在足 以使生态系统 能够自然地适 应气候变化、 确保粮食生产 免受威胁并使 经济能够可持 续进行的时间 范围内实现 。 确立了 五项原则: ( 1) “ 共同 但有 区别 的责任” 原则,要求发 达国家应率先采取 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 ;( 2) 考 虑发展中国家 的具体需要和国情 原则;( 3)预防原则, 各缔约国方应当采 取必要措施,预测、防止和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 ;( 4) 促进 可 持续发展 原则;( 5)开放经济体系原则 ,应对气候变 化的措施不能成为国际贸易的壁垒 所有缔约方 提供 温室气体各种排放源和吸收 汇的国家清 单; 制定、执行、公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 ; 促进减 少或防止温室气体人为排放的技术的开发应用;增强温室 气体的吸收汇;制定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计划;促进有关 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息交流;促进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教 育、培训和提高公众意识等 。 发达国家 采取措施限制温室 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 和技术支持。 发展 中国家 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义务,将取决于发达国家 对其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的有效履行 。 197 个缔约方 京都 议定书 1997.12 2005.2.16 将大气中的温 室气体含量稳 定在一个适当 的水平,进而防 止剧烈的气候 改变对人类造 成伤害 规定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附件一 所列发达国家和 转轨经济 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 2008-2012 年(第一承 诺期) 其 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 年的水平上 平均削减 至少 5.2%(不同国家间有所差别)。 192 个缔约方 美国于 1998 年签署 , 2001 年 3 月以 “ 减少 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 响美国经济发展 ” 和 “ 发展中国家也应该 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 气体的义务 ” 为 由 ,拒 绝批准 加拿大 于 2011 年 12 月 宣布退出 请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及信息披露 14 多哈修正 案 2012.12.8 2020.12.31 就京都议定书 第二承诺( 2013-2020 年 ) 期作出安排, 规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在 2013- 2020 年内将温室气体的全部排放量从 1990 年水平至少减 少 18%(不同国家间有所差别) 。 147 个缔约方 巴黎协定 ( 2020 年后取代 京都议 定书的 全球气候 协议 ) 2015.12.12 2016.11.4 将全球平均气 温较工业化 前 水平 上升幅度 控制在 2C 以 内,并努力将温 度上升幅度限 制在 1.5C 以 内 发达国家 应继续带头,努力实现减排目标,为协助发展中国 家,在减缓和适应两方面提供资金资源 ; 发展中国家 应依据不 同的国情继续强化减排努力,并逐渐实现减排或限排目标。 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根 据不同的国情,逐步增加当前的自主贡献,并尽其可能大的力 度,同时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建立起盘点机制, 从 2023 年开始,每 5 年对全球行动总体进 展进行一 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190 个缔约方 美国 于 2020 年 11 月 4 日 退出 ,又于 2021 年 2 月 19 日重新 加入 资料来源: UN,信达证券研 发中心 2.2 巴黎协定明确全球目标 当前 全球平均 温升约 1C,根据巴黎协定要求, 上升幅度 须 控制在 2C 以内,并努力限制在 1.5C 以内 。 气候 变化 长期研究表明, 当前 人类活动估计造成了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约 1.0C( 可能区间为 0.8-1.2C) 。 全 球变暖超过 2C,大概率将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普遍和不可逆转影响。若能将温升控制在 1.5C 以内, 将更有助于降低热浪和暴雨等事件的风险, 对于处于热带的发展中国家 、 岛屿国家及其他脆弱国家和地区来说尤 其 重要。 图 19: 全球平均温升已 达 1C 资料来源 : IPCC,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图 20: 全球温升 1.5C 和 2C 的影响 资料 来源 :IPCC,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控制 温室气体排放, 大致会经历“碳达峰 - 碳中和 - 温室气体中和”三个关键时点,由于远期存在较大不确定 性,因而目前关注重点为前两者 。 碳达峰 是指 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或存在峰值平 台期) 。 二氧化碳 在温室气体中占比很高, 二氧化碳 排放达峰后,温室气体排放也将大致达峰。 碳中和 多 指 国家、 企业、 团体 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 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简言之, 碳中和不是不排放,而是 二氧化碳 排放和吸收 正负抵消,达到 “ 净 零排放 ” 。 温室气体中和 (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是控制二氧化碳( CO2)、 氧化亚氮( N2O)、甲烷( CH4)、氢氟碳 化合物 ( HFCs) 、 全氟碳化合物 ( PFCs) 、 六氟化硫( SF6) 等各类温室气体排放,使其排放量等于吸收量,以彻底停 止人类活动带来的全球变暖。 将 全球 温升限制在 2C, 在大多数路径中 CO2排放量预估到 2030 年减少约 25%,并在 2070 年左右达到净零 ; 将 全球 温升限制在 或有限过冲 1.5C, 2030 年全球净人为 CO2排放量从 2010 年的水平上减 少约 45%,在 2050 年左右达到净零 ,此外 非 CO2温室气体 排放 也需要 大幅下降。 请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及信息披露 15 图 21: 全球排放途径特征 资料来源 : IPCC,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2.3 全球由多方争论向加快减排转变 历史上, 各国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争议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 气候变暖是否与人类活动相关, 人为 温室气体排放 是否有上限约束; 二是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确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 1) 关于排放上限 部分研究者 对于全球气候变暖 的观点 存在质疑 。 一是 由于 气候变化 极其复杂,相关 研究 目前仍处于逐步深入的过 程之中 , 研究方法论尚不完善, 非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Nongovernmental 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NIPCC) 常就此 提出异议 ,认为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性有限 ; 二是 由于 IPCC 曾经出现过 报告 引用文献不严 谨等问题,引发 信任危机 ,如 第四次评估报告发布以后, 相继 出现了“气候门”、“冰川门”等事件 。 但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被 越来越多的证据 所 支持,日益成为全球共识。 随着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 多的证据支持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的关联性, IPCC 的评估报告 对此的肯定性也愈发增强 。积极应对气候变暖 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 1.5C 温升控制目标下,全球人为 CO2 排放预算剩余约 4200-7700 亿吨。 根据 IPCC 全球升温 1.5C 技术摘 要 ,全球温升控制在 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