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四问机会何在?.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三孩”四问机会何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孩”四问机会何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孩”四问机会何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三孩”四问机会何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三孩”四问机会何在?.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我按照Table_ReportInfo 2021年 06月 02日 证券研究报告宏观专题报告 宏观评论 “三孩”四问,机会何在? 摘要 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Table_Summary 为什么三孩政策会出台?进入 21 世纪以后,我国的人口结构问题开始显现。 我国出生人口下降且育龄妇女生育率同样呈持续下降趋势,人口“急刹车”的 后续影响开始逐渐显现。为了减缓此前计划生育带来的新生儿数量下降,我国 开始适当放宽生育限制。“十二五”期间是我国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的重要节 点,生育政策的价值导向发生了方向性变化。全面二孩于 2016年1月1日起 正式实施,但政策效果不及预期,后续政策继续加码。今年七普数据公布后, 为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积极应对生育水平持续走 低,5 月 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这是继 2013年单独二孩、2016年全面二孩以后 第三次加码放开生育政策,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中度老龄化和日益严峻的少子 化。 政策出台后新增三孩有会多少?我们以2019年为基期,对三孩的生育率进行 四种情况下的假设,分别是三孩生育率比 2019 年提升 10%、30%、50%和 80%。根据二孩放开的历史经验以及目前的生育意愿,我们认为三孩生育率提 升30%的假设更贴近实际。结果显示,由于政策实施的滞后性和孕期等因素, 政策实施当年生育率上升幅度不大,我们预计政策落地后一年左右(2023年), 三孩出生将达到高峰,峰值可能出现在 2023年,三孩生育率有望达到9.8, 出生人数约297万,较2022年(估计值)增多 120万,较2019年(实际值) 增多144万人。之后三孩出生数逐渐下降,预计在2024年出生268万三孩, 而这一数字在2025年则减少至247万。 三孩对我国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进程的影响如何?从七普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 面临低生育率、老龄化加速以及人口抚养比上升的趋势。根据我们的测算,全 面三孩政策效果将弱于全面二孩政策,就可能的新增三孩人数来说,对人口增 长贡献也较低。短期来看,2023 年,三孩出生或将迎来一个小高峰,由于政 策利好,将暂时缓和出生率较低问题,但长期少子化的趋势或难逆转。而老龄 化作为全球性人口的大趋势,三孩政策大概率不能逆转我国老龄化,但对延缓 老龄化进程,降低老龄化的峰值水平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哪些产业最受益?三孩政策出台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关配套措施。我们认为四 大领域的相关产业受益最大:一,教育行业,建议重点关注托幼教育以及K12 教育领域。二,可选消费升级,三孩家庭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六、七 座SUV、MPV的需求,建议重点关注七座汽车以及消费升级概念;同时三孩 家庭或带来家用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可选消费升级。三,母婴产品、辅助生 殖行业可能会迎来发展机会。四,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保障性、改善型住房的需 求量可能会有增加。 风险提示:生育意愿过低,相应配套措施尚未齐全等。 Table_Author 分析师:叶凡 执业证号:S1250520060001 电话:010-58251911 邮箱: 联系人:王润梦 电话:010-58251904 邮箱: 相关研究 1. 需求偏弱,成本仍高5月PMI数据 点评 (2021-05-31) 2. 升值溯源后,波动本因何在? (2021-05-29) 3. 大宗组合拳,汇率被喊话淡定 (2021-05-29) 4. 变奏:复苏共振下的机与危2021 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展望 (2021-05-27) 5. 宏观周报(5.17-5.21):碳中和政策加 速,中欧投资协定冻结 (2021-05-21) 6. 节奏、投向与展望地方债发行全视 角观察 (2021-05-19) 7. 不及预期后怎么看?4月经济数据 点评 (2021-05-17) 8. 美国:通胀or加息,都是问题 (2021-05-14) 9. 双落,发出什么信号?4月社融数 据点评 (2021-05-13) 10. 透视人口变化,把握老龄化投资机会 (2021-05-12) 76320 宏观评论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目 录 1 为什么三孩政策会出台? . 1 2 政策出台后新增三孩会有多少? . 2 3 三孩对我国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进程的影响如何? . 3 4 哪些产业将最受益? . 4 宏观评论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1 中共中央政治局5 月31 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 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进一步优化生育政 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在本篇中我们从四个问题入手, 梳理放宽生育政策的前世今生,测算该政策带来的新增三孩效果,分析对我国人口结构和老 龄化的影响,并探寻可能的投资机会。 1 为什么三孩政策会出台?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人口结构问题开始显现。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2000 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771万,与1990年相比,下降25.93%,年平均增长率为-8.61%。1990 年至2000年间,我国育龄妇女生育率同样呈持续下降趋势,从1999年的74.77%下降至2000 年的 36.11%,年平均增长率为-8.42%。我国人口“急刹车”的后续影响开始逐渐显现。为 了减缓此前计划生育带来的新生儿数量下降,我国开始适当放宽生育限制。2001年底通过、 2002 年 9 月施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双方均为独生子女且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各地根据该法制定“双独二孩”政策并陆续推开。截至 2011 年,全 国所有省份均正式将这一内容加入各省计划生育条例可再生育一胎需满足的条件中。“双 独二孩”政策的效果显现:在政策出台的第二年,我国生育率一年增长 4.14 个百分点,达 到 38.01%;出生人数曲线下降斜率也逐步平缓,2000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出生人口从 1771万人变为158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1.30%。在这十年中,我国总和生育率在1.6左右 徘徊,属于低生育率水平国家,距离联合国标准的“2.1”标准(保持人口数量稳定的生育率) 仍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 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 分点,人口老龄化问题开始显现。但从对人口结构的影响来看,“双独二孩”的效果有限。 “十二五”(2011-2015 年)期间是我国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的重要时期, 2012 年 11 月 8 日,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 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开启对生育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之旅,此后三年,走出了关 键的三步:第一步,各省逐步取消“生育间隔”政策,符合政策生育二孩或多孩无需再等待 3-4年;第二步,2013年11 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 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各省市自治区在 2014 年内 渐次落实这项政策;第三步,2015 年 10 月 29 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 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 老龄化行动”,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修订为“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2016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2016年和2017年总和生育率回升至1.68, 但仍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018 年“二孩”效应开始弱化,中国出生人口降至 1523 万,较 2017 年减少 200 万,总和生育率降至 1.60。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公布的数据表明,2020 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 1.3,已低于国际上通认的 1.5左右的“高度敏感警戒线”。此 外,2016 年以来,我国人口出生规模出现了持续萎缩,2019 年国内出生率降至 10.48, 创1952年有记录以来新低。二孩及以上的出生率同样呈下降趋势,“二孩”政策的拉动效果 减弱。为更好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积极应对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的风险,5 月 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 决定,会议强调,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可以改善我国 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这是继 2013 年单独二孩、2016 年全面二孩以后的第三次提出放开生育的政策,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 带来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宏观评论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2 图1:1978年以来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 数据来源:Wind、西南证券整理 图2:出生人口总量下降,二孩占比回落 图3:近年出生率走低,二孩及以上出生率下行 数据来源:Wind、西南证券整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西南证券整理 2 政策出台后新增三孩会有多少? 根据育龄妇女计算新增三孩,预计政策落地后一年左右,三孩出生数将达到高峰。以 2019年15-46岁妇女人数估算2022年18-49岁育龄妇女总人数约为 3亿人,2021年5月 末三孩政策审议,参考 2016 年全面放开二孩的后的出生人数增长趋势,本次政策落地后的 一年左右,三孩出生人数或将达到高峰。我们以 2019 年为基期,对三孩的生育率进行四种 情况下的假设,分别是三孩生育率较2019年提高10%、30%、50%和80%(测算结果见表 1)。在每一种情况下,都假设育龄妇女人数保持平稳。参照 2017-2019 年二孩生育率相对 2016年上涨的幅度,设置2023-2025年三孩生育率相对2022年上涨幅度,计算出2023-2025 年每年三孩出生数量。结果显示,由于政策实施的滞后性和孕期等因素,政策实施当年生育 0 10 20 30 40 50 60 0 400 800 1200 1600 2000 20 11 20 12 20 13 20 14 20 15 20 16 20 17 20 18 20 19 出生人数:一孩 出生人数:二孩 出生人数:三孩及以上 二孩占比(右) 万人 % 宏观评论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3 率上升幅度不大,三孩生育率将在第二年达到高峰。根据二孩放开的历史经验以及当前的生 育意愿,三孩生育率提升 30%可能较为贴近实际,在这一情形下,2023 年三孩生育率约 9.8,出生人数约297万,较 2022年(估计值)增多120万,较2019年(实际值)增多 144 万人。三孩热之后缓慢退潮,预计在 2024 年出生 268 万三孩,而这一数量将在 2025 年则减少至247万。 全面放开三孩将在一定时期内带动二孩育龄妇女生育三孩比率增加,表现为三孩生育率 的增长。考虑到政策落地的准备时间,假设 2022 年正式开始实施全面三孩政策,在政策实 施的第一年(2022 年)三孩生育率将开始出现显著提升。同时,由于孕期导致的滞后性, 三孩生育率将在第二年(2023年)达到高峰,在 2024、2025年可能出现三孩生育的退潮。 尽管全面三孩政策能一定程度上提升三孩生育率,但由于已生二孩的育龄女性人数远低于放 开二孩后已生一孩的育龄女性,育龄女性基数减少,加之二孩家庭生三孩的意愿远远低于独 生子女家庭生二孩的意愿,因此全面三孩的政策效果将大幅弱于全面二孩,就可能的新增三 孩人数来看,对总人口增长的贡献率也较为有限。 表1:三孩测算的结果 结果 年份 可能性 2022 2023 2024 2025 新增三孩数 (人) 10% 1494469 2514175 2267505 2085857 30% 1766190 2971298 2679779 2465104 50% 2037912 3428421 3092053 2844351 80% 2445494 4114105 3710464 3413221 资料来源:Wind、西南证券整理 图4:四种假设下三孩政策的效果 图5:20-29岁的女性人数逐年下降 数据来源:Wind、西南证券整理 数据来源:Wind、西南证券整理 3 三孩对我国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进程的影响如何? 从七普的数据来看,当下我国面临低生育率、老龄化加速以及人口抚养比上升的趋势。 人口增速方面,2010-2020 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 0.53%,与 2000-2010 年的 0.57%相 比,增速有所放缓。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以及生育水平略有下降等,劳动年龄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20 03 20 04 20 05 20 06 20 07 20 08 20 09 20 10 20 11 20 12 20 13 20 14 20 15 20 16 20 17 20 18 20 19 20 20 20 21 20 22 20 23 20 24 20 25 相比2019年生育率提升10% 相比2019年生育率提升30% 相比2019年生育率提升50% 相比2019年生育率提升80% 万人 0 10 20 30 40 50 60 70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万人 宏观评论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4 人口数量和比例双双下降。从劳动人口看,2020 年我国 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 8.8 亿人,与 2010 年相比减少了 4000 多万人,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也有所下 降;但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4 亿人,占 18.70%,其 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1亿人,占13.50%,人口老龄化程度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5岁 及以上人口占比 9.3%)。现阶段我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与 2010 年六普相比,本次七普 数据显示,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5.44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4.63 个百分点,与上个 10 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 2.51 和 2.72 个百分点。当前我国人口 抚养比也出现上升,从2010年的34.2%上升至2020年的45.9%。 三孩政策短期有助于缓解出生人口降幅,降低老龄化峰值水平,但老龄化趋势已难逆转。 根据我们的测算,全面三孩政策效果将弱于全面二孩政策,就可能的新增三孩人数来说,对 人口增长贡献也较低,短期内,三孩出生或将迎来一个小高峰,此趋势与全面放开二孩后类 似。但此前二孩出生增加并没有逆转少子化的趋势,我国出生人口在 2016 年达到 1786 万 人之后逐年下降,到 2020 年出生人口减少至 1257.37 万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育 龄妇女人数的减少,尤其是20-29岁的女性人数下降趋势明显,同时,生育意愿也在降低, 我国“90 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仅为 1.66 个,比“80 后”低 10%。三孩政策的执行效 果同样会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影响的程度可能更大。综合来看,三孩政策对于当前 的低出生率短期有缓解作用,但长期较难逆转。对于老龄化来说,目前预计 2035 年前后, 我国进入重度老龄化,三孩政策大概率不能逆转我国老龄化,但对延缓老龄化进程,降低老 龄化的峰值水平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图6:各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图7:十年间人口年龄结构对比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中国国家统计局,西南证券整理 数据来源:Wind、西南证券整理 4 哪些产业将最受益? 在本次三孩政策发布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我们认为教育、可选消费、 母婴、房地产等相关行业或将受益。 教育板块中重点关注托幼教育以及 K12 教育领域。在三孩政策的配套措施中,教育被 重点提及,首先是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其次要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 家庭教育开支。数据显示,2015 年我国教育行业市场规模为 1.6 亿元,2020 年上升至 2.9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二孩政策的拉动。无论从整体行业规 0 5 10 15 20 25 30 19 60 19 63 19 66 19 69 19 72 19 75 19 78 19 81 19 84 19 87 19 90 19 93 19 96 19 99 20 02 20 05 20 08 20 11 20 14 20 17 20 20 中国大陆 日本 德国 美国 %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0- 4岁 5- 9岁 10 -14 岁 15 -19 岁 20 -24 岁 25 -29 岁 30 -34 岁 35 -39 岁 40 -44 岁 45 -49 岁 50 -54 岁 55 -59 岁 60 -64 岁 65 -69 岁 70 -74 岁 75 -79 岁 80 -84 岁 85 -89 岁 90 -94 岁 95 岁以上 2019 2009 万人 宏观评论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5 模还是市场活跃度来看,中国教育产业都处于扩张阶段。根据教育部的数据,中国民办学校 数量和招生人数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9 年,中国民办学校数量为 19.15 万所,招生人 数1774.33万人,较 2014年上升23.39%和13.46%。预计三孩政策出台后,教育行业将再 次受到拉动,其中最先受益的是托幼教育,三孩出生将带动托幼教育需求增加。目前我国幼 教资源供给依然不足,截至 2020 年,全国幼儿园总数达到 29.17 万所。在政策支持方面, 全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呈明显上升态势,据教育部2020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 快报显示,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为 4203亿元,较2019年学前教育经费总投 入4099亿元,较上年增长2.39%。5月,中央财政下达2021年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预算 198.4 亿元,较上年增加 10 亿元,增幅 5.31%,按照目前持续增加的财政支持,加之后续 三孩配套政策的助力,预计我国幼教行业获将迎来新一轮较快增长。对于K12教育来说,主 要是2016年后的二孩逐渐进入小学,开始发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国家对于在线教育、 校外辅导机构的监管趋严,随着行业生态转好,将迎来更健康的发展。 重点关注七座汽车以及家庭可选消费升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末,全 国私人汽车保有量 2.44 亿辆,因为二孩政策的开放,家庭用户在选车的时候会更多的考虑 空间更宽敞的SUV产品,这刺激了SUV车型的消费;而“三孩政策”的推出可能会在一定 程度上刺激到六、七座 SUV、MPV 市场的发展。而在七座中,目前新能源汽车尚未全面爆 发,国内可选7座的中高端纯电动7座车仅4款,随着国家鼓励新能源以及三孩政策的放开, 预计新能源七座车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建议重点关注技术和制造实力强的产业龙头。同时, 从需求层面,三孩家庭或将对家用产品的使用效率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带动家庭电子产品、 家用电器等可选消费升级。 母婴产品、辅助生殖行业可能会迎来发展机会。新生儿的增长将拉动居民消费,随着年 龄增长,食品、衣着、教育文化娱乐、家庭设备用品、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等支出将陆续 增加。近年来,80 后、90 后成为新一代的母婴消费主体,消费水平较高,二孩全面开放后 也在规模上提振了母婴消费,预计三孩放开对于母婴用品,如奶粉、童装、玩具等的需求量 将会提升。在本次三孩政策的配套措施中,包括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计划生育 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等,相关设施的优化对母婴行 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予其更多的空间。此外,三孩开放或将禅城更多的高龄育龄人群, 对辅助生殖行业的需求或将增加,辅助生殖赛道可能也会迎来新的投资机会。 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保障性、改善型住房的需求量可能会有增加。三孩开放后,新增人口 将带来住房的新需求:首先,对空间的需求增大,例如睡眠,休闲,学习空间都需扩充,从 三居室变为四居室甚至更大户型的住宅,在三孩政策的配套支持措施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住 房等支持政策,考虑到一、二线城市房价问题,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可能会迎来增长。6 月 2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保障性租赁住房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暂行办法,保障性租赁住 房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导向,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定位,支持人口净流入大城市中符合条件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推动解决符合条件的无房 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其次,三孩的出生,可能会增加对于改善型住房的 需求。以上两方面的需求都对房地产市场的新增需求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对房地产投资形 成支撑。 宏观评论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分析师承诺 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并注册为证券分析师,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 来自合法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分析师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得出结论,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分析师承 诺不曾因,不因,也将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直接或间接获取任何形式的补偿。 投资评级说明 公司评级 买入:未来 6个月内,个股相对沪深 300指数涨幅在20%以上 持有:未来 6个月内,个股相对沪深 300指数涨幅介于10%与20%之间 中性:未来 6个月内,个股相对沪深 300指数涨幅介于-10%与10%之间 回避:未来 6个月内,个股相对沪深 300指数涨幅介于-20%与-10%之间 卖出:未来6个月内,个股相对沪深 300指数涨幅在-20%以下 行业评级 强于大市:未来 6个月内,行业整体回报高于沪深 300指数5%以上 跟随大市:未来 6个月内,行业整体回报介于沪深 300指数-5%与5%之间 弱于大市:未来 6个月内,行业整体回报低于沪深 300指数-5%以下 重要声明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具有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公司与作者在自身所知情范围内,与本报告中所评价或推荐的证券不存在法律法规要求披露或采取限制、静默 措施的利益冲突。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 2017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本报告仅供本公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使 用,若您并非本公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接收、订阅或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信息。本公司 也不会因接收人收到、阅读或关注自媒体推送本报告中的内容而视其为客户。本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 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或财务顾问服务。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 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 升可跌,过往表现不应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 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 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 本报告仅供参考之用,不构成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要约或邀请。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 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个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结合自己的投资目标和财务状况自行判断是否采用本报告所载内容和信 息并自行承担风险,本公司及雇员对投资者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而造成的一切后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及附录版权为西南证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 须注明出处为“西南证券”,且不得对本报告及附录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未经授权刊载或者转发本报告 及附录的,本公司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宏观评论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上海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东路 166号中国保险大厦20楼 邮编:200120 北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 66号建威大厦1501-1502 邮编:100045 重庆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桥北苑8号西南证券大厦 3楼 邮编:400023 深圳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 6023号创建大厦4楼 邮编:518040 西南证券机构销售团队 Table_SalesPerson 区域 姓名 职务 座机 手机 邮箱 上海 蒋诗烽 地区销售总监 021-68415309 18621310081 张方毅 高级销售经理 021-68413959 15821376156 吴菲阳 销售经理 021-68415020 16621045018 付禹 销售经理 021-68415523 13761585788 黄滢 销售经理 18818215593 18818215593 蒋俊洲 销售经理 18516516105 18516516105 刘琦 销售经理 18612751192 18612751192 崔露文 销售经理 15642960315 15642960315 陈慧琳 销售经理 18523487775 18523487775 王昕宇 销售经理 17751018376 17751018376 北京 李杨 地区销售总监 18601139362 18601139362 张岚 地区销售副总监 18601241803 18601241803 彭博 销售经理 13391699339 13391699339 广深 林芷豌 高级销售经理 15012585122 15012585122 陈慧玲 高级销售经理 18500709330 18500709330 郑龑 销售经理 18825189744 188251897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