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ABOUT CYCAN 注册信息 注册名称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广州市越秀区科莱美特环境保护交流中心 52440104058933591P 2030 行动目标 致力于2030年之前推动青年及公众 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立即的行动和卓 有成效的改变 愿景 使命 零碳未来 青年助力零碳未来 3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CYCAN 是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hina Youth Climate Action Network)的简称,由 7个优秀的青年环境组织于2007年8月,结合 各自优势资源共同发起成立,是中国第一个针对 青年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非营利性组织。 自CYCAN成立以来,超过500所高校曾参与 CYCAN组织或发起的活动,直接参与学生人数 上十万人,间接影响人数超过百万人次,有力地 推动了青年人了解、认识并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的 进程,并为有能力的有志青年提供成长的平台和 机会。 CYCAN在2019年4月确定未来战略发展目标, 以“2030 行动目标”为导向,致力于2030 年 前推动青年及公众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立即的行 动和卓有成效的改变。机构将从理念倡导、青年 赋能、影响与改变三个战略层面展开,理念倡导 聚焦让上百万人了解并加入我们的行动,青年赋 能致力于通过实践型项目赋能有志青年,影响与 改变则聚焦个人与行业推动变革发生。 INTRODUCTION 4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郑晓雯 白宇楠 胡敬唯 阎辰嘉 张 敏 孟书萱 李俊杰 李喆彦 穆昱为 赵乙木 邹诗婕 李美月 邵雨薇 胡敬唯 邵雨薇 张思璐 郑晓雯 胡敬唯 孙 逍 CYCAN执行总监 CYCAN高级项目官员 CYCAN高级传播官员 CYCAN运营助理 CYCAN运营助理 CYCAN运营助理 CYCAN运营助理 CYCAN项目助理 CYCAN项目助理 CYCAN传播助理 CYCAN传播助理 CYCAN传播助理 CYCAN项目主管 CYCAN高级传播官员 CYCAN项目主管 CYCAN项目顾问 CYCAN执行总监 CYCAN高级传播官员 CYCAN传播官员 报告统筹 报告编写 编写支持 调研支持 EDITORS 5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调研背景 调研总览 样本说明 调研发现 6 8 10 11 1. 社团扫描 1.1 环保社团性质 1.2社团规模 1.3男女比例 1.4覆盖专业 1.5 高校环保社团组织架构 2. 社团运营 2.1关注议题 2.2 活动组织情况 2.2.1活动频次 2.2.2 最受欢迎/最经常举办的 活动类型 3. 社团能力建设 3.1 社团成员技能标签 3.2 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 4. 高校环保社团影响力 4.1 影响人数 12 12 12 13 13 14 15 15 16 16 17 19 19 20 25 25 CATALOG 1. 组织力和执行力 2. 影响力 3. 创意传播 4. 小型社群的形成 一、社团基本情况 二、社团优势 三、社团困境 四、解决路径 五、行业有话说 1. 资金短缺 2. 尚未建立大型社群 3. 社员能力不足 4. 不了解气候变化 5. 策划能力不足 6. 人员变动频繁 7. 难以评估成果 8. 贫瘠的外部支持 1. 培训支持 2. 资金支持 3. 建立社团网络 1. 行业有话说 2. 参与调研社团 29 29 29 29 31 33 33 33 34 35 35 35 38 38 39 42 46 6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发布的全球风险报 告(2021)(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1)指出,气候 变化仍是一个灾难性风险。尽管全球范围内的封锁导致2020年上 半年全球排放量下降,但随着疫情的消退、经济的复苏,排放量依 然可能会反弹。“气候行动失败”是报告中确定的最具影响和第二 大可能的长期风险。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对的最严 峻挑战,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的影响, 已经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不是急速的,而是缓慢却剧烈的。在不知不觉中, 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粮食短缺、 淡水危机如果目前气候变化的趋势不能够有效遏制,青年一代 可能会成为气候变化最大的受害者。 2020年12月由CYCAN发布的中国青年气候意识与行为调 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年的气候行为模式以个体日常实践为主,呈现 更多“从我做起,做好自己”即可的个体意识,相信“行胜于言”, 较少将自己置身于“青年群体“的想象中,尚未形成以青年为主体 的行动路径,也缺乏影响公众的意愿。但我们也发现 ,并非完全没 有以群体为单位的实践高校环保高校环保社团,作为一个小型 的青年“群体”,成为中国青年参与群体性的气候实践最广泛的形式。 拥有相似气候抱负的人聚集在一起,不仅一起参与气候行动,也把“气 候变化”向更多人传递、号召更多人一起践行气候行动。虽然高校 环保社团的影响力往往局限于校园中,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环保 调研背景 7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社团的气候行动或许是中国青年获得群体视角、真正作为“群体” 的一员参与到气候行动行动中来而迈出的第一步。 然而,环保社团在高校社团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面临着诸多问题。 例如,资金资源短缺、成员能力参差不齐、活动形式陈旧、缺少交 流机会等。高校社团本身的参与路径(大一选新,大二升任核心成员, 大三升任主席团,每个阶段都有流失)也使这些社团举办的环保活 动不易持续,难以积累成品牌,扩大影响力。 在此之前,合一绿学院与自然之友分别对大学生环保组织的现状及 疫情期间遇到的困难和最迫切的需求开展调研,并提出了对之后社 团工作的启发。本次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发起 的中国环保高校环保社团调研,则聚焦高校环保社团(以下简称“社 团”)中的人,不仅关注社团的现状与困境,更关注社团中成员的 发展需求,并以此为指引,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与实践中,能够群策 群力,为社团成员提供符合他们期待和需求的资源与工具,帮助他 们提升能力、拓宽视界。同时,也帮助社团成长为未来气候行动者 的摇篮。 8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部分老牌高校环保社团已经探索出了一套运营机制,从组织架构、 人员招募、资金获得,到活动策划、宣传倡导、执行落地,都有较 为成熟的行为模式,社团能够持续运营。 但是,社团仍旧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除了资金短缺、缺少交流、 项目能力较弱等一直以来存在的、尚未根本解决的问题之外,我们 发现,社团对成员能力建设的需求非常强烈。几乎所有的社团都面 临着成员积极性不高、凝聚力不强的问题,也存在成员策划能力不 足、执行力较弱的问题,活动的策划与执行往往会面临着“软弱无力” 的困境,活动吸引力、效果与影响力大打折扣。尽管已经有一些环 保机构在持续地提供面向社团的知识科普、能力培训,但参与其中 的社团数量不多,大多是社团还是处于“自己摸索”的状态。 不仅如此,虽然社团关注的、从事的都是与环境、生态、气候变化 相关的议题,但很少有社团对这些议题有着全面的了解。例如,社 团都知道回收快递纸盒能够减少污染、减少浪费、节约资源,但除 此之外,较少社团能够想到,纸盒回收再利用能够减少碳排放,而 因人类活动产生而剧增碳排放正是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社团早已 参与到了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这一全球性的浪潮中,但 他们却没有把自己当作气候行动者,反而把社团活动、主张与“气 候变化”这一议题割裂开来。 除了社团本身运营、能力的问题,社团的生存空间也相对闭塞。活 动受众是所在学校的同学,虽然也有社团持续开展环境教育支教, 与某一中小学结成伙伴,持续性地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但 调研总览 9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往往是“单打独斗”,社团与社团之间合作不多,极少能够形成规 模较大的、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地域性活动。再加上社团的活动成果 难以量化和可视化,社团行动的影响与意义难以传播、扩散到公众中。 社团生存不易,环保机构需要为社团提供支持。这不仅因为环保机 构的许多行动需要依靠社团来落地,更因为社团是整个行业的人才 储备库,社团的生机对整个行业的活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要帮 助社团保持活力,最重要的是对社团中“人”的培养。如果社团成 员的意识、能力、行动水平都有所提高,那么社团就能够自我造血, 困境也就能迎刃而解。 除了为社团提供相关的培训,还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社团网络, 为社团提供一个直接、快捷的消息来源和相互交流的平台。社团在 其中可以找到资源、伙伴、资金,并依托网络打破地理上的壁垒,把“绿 色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空间及人群中去。 10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样本说明 本次调研采用邀请制,在全国范围邀请100支社团参与调研,其中 33支社团参与了一对一访谈。有成立于1982年的历史悠久的社团, 也有2021年初刚刚成立的社团。有专注于环保活动的社团,也有 涉及环保活动的公益社团。有来自双一流高校的社团、来自普通本 科高校的社团及来自高等专科学校的社团。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 其中,华北地区社团18支,华东地区社团19支,华南地区社团 22支,华中地区社团7支,东北地区社团12支,西北地区社团11支, 西南地区社团11支。 地域分布 图1 参与调研社团地域分布情况 18 19 22 7 12 11 11 华北地区社团 华东地区社团 华南地区社团 西南地区社团 西北地区社团 东北地区社团 华中地区社团 11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社团基本情况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1 1. 社团扫描 2. 社团运营 3. 社团能力建设 4. 高校环保社团影响力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12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此次参与调研的社团中,校团委直属社团、学院开设社团和兴趣社 团各占三成左右,其中8支为其他社团(其他社团指:校/院团委 与学生社联联合管理的社团、隶属市级志愿者协会的社团)。 46%样本社团的人数在100人以下,34%样本社团的人数在100 人与200人(包括200人)之间,10%样本社团的人数在200 人与400人之间(包括400人),10%样本社团的人数在400 人以上。人数最多的社团为海南大学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执行团 队与协会会员共有1236名。 社团性质 一、社团基本情况 1. 社团扫描 1.1 环保社团性质 1.2 社团规模 36%团委直属 29%兴趣社团 8%其他 27%学校开设 46% 100人以下 10% 200-400人 包含400人 10% 400人以上 34% 100-200人 包含200人 图1-1-1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性质分布 图1-1-2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规模分布 规模分布 13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参与调研的社团负责人中,56%为女性,44%为男性。在社团男 女比例的调查中,除了1个社团未统计过之外,只有10个社团的 男性成员多于女性成员,性别比例最悬殊的社团,男女比例达到1: 40。 加入社团的学生没有明显的专业倾向,往往是出于热爱和责任感。 至于具体的工作分工,则是根据个人技能和爱好来选定,而不是专 业背景,跨学科思维在社团中的应用并不常见。 事实上,气候变化是一个综合议题,而且具备科学性,需要关注者 1.3 男女比例 1.4 覆盖专业 图1-1-3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负责人性别构成 图1-1-4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成员所在专业 44% 男性 56%女性 性别 14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和行动者从不同学科出发,跨界参与。我们鼓励社团成员主动了解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全球气候行动,根据自己所学思考解决方案,并 依靠社团帮助解决方案落地,就既践行了气候行动满足自己的 热情与责任感,又真正运用了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一举两得。 样本社团都有着完整的职能部门设置,规模较大的社团职能部门的 划分较细,而规模较小的社团部门设置精简,各部门间、部门内部 成员之间有着明确的协作方式,各部门各司其职,合力完成每一次 的活动。社团作为一个团队,能够有效运行。 活动部和宣传部是最典型的两个社团部门,可能名字会有所不同, 但是职能相同:组织活动、宣传活动。除此之外,根据社团规模、 工作内容、运营模式,有的社团还会同时设置秘书处/办公室、志 愿部、外联部、会员部、财务部,分别负责社团日常管理、志愿者 招募与管理、对外链接其他社团与机构、会员的招募与管理以及财 务管理。 如果社团想要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不妨试一试项目制管理。在执 行某一项目时,抽调各职能部门的成员组成项目团队,团队负责人 总览全局,负责统筹与协调,各成员发挥自己的技能与优势,以更 高的效率实现项目目标。 1.5 高校环保社团组织架构 图1-1-5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典型组织架构 秘书处办公室 宣传部 外联部 会员部 财务部活动部 副社长 社长 15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垃圾分类与回收出现频率较高的活动形式。这类活动形式简单,不 仅容易组织,参与门槛也低,参与者众多。同时,回收类活动也成 为社团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有社团通过回收活动,一年可获得近 4000元的社团经费,对于社团来说已经不是一笔小数目。 环境教育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活动形式,一些社团甚至已经形成 了宣讲、支教的传统。总的来说,社团有两种参与组织环境教育的 方式。一是由社团自己组织,社团与定点学校达成了长期合作,并 沉淀了一套成熟的支教课程,也形成了社团内部培训新授课老师的 机制。二是社团与环境教育机构合作,社团成员作为志愿者由机构 统一培训,并由机构带领,进入合作学校中,开展环境教育。 一直以来,观鸟是很多社团的传统活动。最近两年,新冠疫情促使 人们更关注人类与自然、其他生物的关系,加上生物多样性公 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COP15)将在昆明举行,因此, CBD-COP15带来的“生物多样性”是最受关注的议题。很多高校 都以观鸟护鸟、海龟调研、动物园宣讲、江豚保护、植物观测、湿 2.1关注议题 一、社团基本情况 2. 社团运营 图1-2-1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关注议题 16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地保护为主题长期组织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类的活动会带领参与 者走出校园,与动植物亲密接触,趣味性、知识型高,往往深受参 与者的欢迎。2021年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大年,社团也在积极 响应,计划在2021年持续开展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的活动。 社团的兴趣标签展现出了一定的地域特色。比如,坐落于海边的高 校高校环保社团较为关注海洋议题,长江边的高校环保社团关注净 滩、江豚保护,黄河流经城市的高校环保社团则关心黄河流域水土 保护同时也存在一些共性,生物多样性、垃圾分类与回收、减塑、 污染防治等,是高校环保社团共同关注的议题。 61%的样本社团每年组织的活动数量不多于10次,25%的样本 社团每年组织的活动数量在11-30次之间,14%的样本社团每年 组织的活动数量在31次及以上,数量不可谓不多。这也能体现出 社团开展的活动时间短、成本低、组织简单。有超过40%的样本 社团设置了专门负责活动策划的部门或人员,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 较高频次的活动组织与落地。 2.2 活动组织情况 2.2.1 活动频次 图1-2-2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活动频次 14% 31次及以上 25% 11-30次 61%不多于10次 活动频次 17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公益类(社区服务、支教等)活动是社团认为效果最好、也最希望 举办的活动,社团较少组织知识类(宣讲会、研讨会、辩论赛等) 活动和文体类(舞会、音乐节、诗词大赛等)活动。 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社团更倾向于把自己的行动定义为“公益行 动”而不是“环保行动”,社团成员组织、参与环保行动,更多地 是被内心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感所驱使,而不是有非常明确的“为 了保护环境”或者“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根据中国青年气候意识与行为调查报告,气候变化作为一个热 点为大多数青年人所知,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气候变化仍然是一个 远离生活的宏大叙事,难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个 人无法从他们的气候行动中看到即时的改变,这一定程度上让有意 向参与气候行动的青年望而却步、灰心丧气。 目前,社团组织环保活动的驱动力往往来自于从小接受的教育中的 道德观、价值观和责任感,而缺少对活动背后系统知识的认知。所 有的气候倡导,最后都要落在气候行动上。高校环保社团已经具备 驱动力、具有行动的意愿。所以,推动社团的行动并不难,重要的 2.2.2 最受欢迎 / 最经常 举办的活动类型 图1-2-3 最受中国高校环保社团欢迎的活动类型 你认为哪一类活动的效果最好? 知识类(宣讲会、研讨会、辩论赛等) 文体类(舞会、音乐节、诗词大赛等) 公益类(社区服务、支教等) 其他 41 28 89 06 18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是如何帮助青年把驱动力转化为真正的行动力,搭建从责任心到行 动的桥梁,陪伴他们实现目标。 19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在社团自评中,85%的样本社团认为自己的活动策划与组织能力很 强、77%的样本社团选择团队协作与管理,28%的样本社团选择 品牌建设与传播,23%的样本社团选择资源联络与拓展,10%的 受调查社团选择了赞助联络与筹款(图1-3-2)。 同时,社团很容易将“社团成员技能”与“社团能力”混为一谈, 3.1 社团成员技能标签 一、社团基本情况 3. 社团能力建设 图1-3-1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成员技能标签 图1-3-2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能力排行 社团哪方面能力较强 活动策划与组织 团队协作与管理 品牌建设与传播 赞助联络与拓展 资源联络与拓展 其他 85 77 23 28 10 01 20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个别社团将排版、剪辑、海报制作等个人技能看作社团的优势。 整体来看,社团成员的技能点比较单一,且技能都与活动的策划执 行有关。与社团发展息息相关的筹款、外联、社群维系等技能并没 有出现。 在访谈中,社团成员参与的培训往往是由环保机构提供的、与社团 所参与的项目高度相关的。社团作为志愿者团队参与环保机构组织 的活动,接受来自环保机构针对志愿者的培训,比如志愿者管理规定、 志愿者的职责、工作范围等等,而不是针对社团成员能力提升的培训。 不仅如此,即使社长或社团成员作为个体参与过能力提升的培训或 工作坊,也很难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和提升整体的能力。 总的来说,社团从外部获得的资源和支持非常有限。仅仅依靠社长 或部长的个人力量,无法为社员提供系统的、专业的、循序渐进的 培训,也就难以扭转“成员能力不足”的局面。 实际上,一些环保机构已经在持续地面向社团开展讲座和工作坊, 提供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科普、社团运营、活动策划等方面的分享与 培训,社团可以关注相关信息,并按需选择。 3.2 是否接受过 相关培训 机构 自然之友 青萤行动 环保讲座(科普) 动植物知识科普;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 大学生如何参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低碳生活:垃圾分类、零废弃; 相关领域内的法律动态(如,野生动 物保护法该怎么改); 形式 内容 21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合一绿 垒土行动 成蹊青新伙伴 北京根与芽 公开课 赋能 沙龙 创新营会(赋能) 海洋保护;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概念科 普及案例解析; 低碳生活:厨余堆肥、零废弃、垃圾分类; 设计思维; 需求分析; 设计; 培训师技能; 行动力、领导力、传播力; 如何进行社区调研; 如何动员参与者; 如何增强团队凝聚力、激发团队生命力、 做好社团分工; 环保生活方式的科普与体验; 动物保护; 减塑; 如何有效进行项目管理; 如何更好地策划活动; 如何提高社团凝聚力; 如何做好社团的传承; 技能与方法 社团招新工具包; 自然教育支教培训; 22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表1-3-1 环保机构面向社团培训一览 广州市绿点公 益环保促进会 高校环保社团 成长计划 蓝丝带海洋保 护协会 无境深蓝 与环境教育相关 的知识与技能 科普 海洋公益课堂 赋能 赋能 环境知识; 环境教育宣讲技能; 团队管理(沟通力、领导力、项目管理、 项目设计) 海洋动植物保护; 海洋污染防治 海洋公益行业发展现状; 海洋垃圾科普; 海洋生物知识科普; 海洋污染现状; 可持续渔业; 社团如何运营新媒体平台; 如何增强社团凝聚力;社团如何实现自 我造血; 公益项目的开发、管理流程与方法; 如何提高活动多样性、创新性; 如何更好地进行活动设计; 如何提升领导力; 23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来源: 1 环保公开课 | 它来了它来了,讲座联动要来了! 2 讲座预告 | 大学生如何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3 线上共学招募 | 一起相约低碳创新营会 4 讲座联动 | 聊聊自然里的爱恨情仇 H9MSdTLAzD0XnhA 5 疫情当前,野生动物保护法怎么改? | 讲座预告 6 社团专区 | 如何提高社团的凝聚力 7 线上公开课| 曾经沧海,两节课带你重新认识海洋保护 8线上公开课 | 零废弃会议,让你的会议与众不同 9 宝洁中国先锋计划 | NBS线上培训开启,探索基于自然的解 决方案 10 垒土行动 | 合一绿 appmsgalbum?action=getalbum&_biz=MzA4Njg4MDIx Nw=&scene=1&album_id=1639594119977107456&cou nt=3#wechat_redirect 11 听我的,社团招新破2000 24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12 根与芽 | 项目 13 公益创投绿点营 | 遇见最好的自己 14 绿豆丁爱地球环教项目讲师团队招募,期待你们加入! 15蓝丝带海洋公益学院暨2021年中国科普志愿者训练营邀您 共学 16 海洋公益学院:我们该如何保护和管理美丽的珊瑚礁? 17 海龟这么呆萌,有谁会不喜欢一只海龟呢? 18 预告|与海中果冻相约,水母到底有几种“口味”? s/4SXpM5TrgGNsU2lDfmqW7w 19 【线上培训总结】成长、赋能、实践是本次培训的关键词 20 成蹊青新伙伴培训营招募启事 25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68%的样本社团每年举办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在500人以下(图 1-4-1),约82%的样本社团每年活动的间接影响力在2000人以 下(图1-4-2)。社团的活动地点主要在校园,直接参与者也主要 为社团成员及校内同学,而社团每年的活动频次并不低,可以看出 每次活动的吸引力有限。然而,也有个别社团每年能依靠活动触达 数以千计的人群。其中每年吸引参与人数最多的社团为皖西学院环 境保护者协会,共吸引9858人直接参与。 4.1 影响人数 一、社团基本情况 4. 高校环保社团影响力 39% 200人以下 4%其他 2% 2000人以上 8% 1000-2000人 29% 200-500人 18% 500-1000人 图1-4-1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每年活动直接参与者数量 图1-4-2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每年活动间接参与者数量 每年活动的间接影响力 200人以下 200-500人 500-1000人 2000人以上 1000-2000人 其他 19 28 18 17 08 10 每年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26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同时,虽然社团几乎都有自媒体平台作为传播渠道(图1-4-3), 但局限比较大。在访谈中,大多数社团所在学校禁止社团运营自己 的自媒体账号,社团相关活动信息需通过学院或者社联账号或高校 环保社团成员个人的微信、QQ账号发布(图1-4-3、图1-4-4)。 不仅如此,除了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叶绿报社这类社团会以较高 的频率发布气候变化议题科普之外,社团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的信 息大多为活动信息,尚未形成系统性的传播策略,不仅传播效果有限, 并且无法向受众科普气候知识或阐述具体行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 系。也因为这样,社团内部没有机会进行议题的分析和理解,成员 难以获得气候知识、实践气候行动。 图1-4-3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使用的自媒体宣传平台 社团参与宣传的自媒体平台有 微信公众平台 新郎微博 QQ公众号 快手 豆瓣 抖音 bilibili 其他 89 45 25 55 07 01 16 08 27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3060碳中和”目标已然成为了热点话题,在领域内有很大影响 力的权威媒体也纷纷就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和传播,共同为“3060 碳中和”的讨论营造氛围。对于社团来说,这是紧跟时事热点、开 展讨论与行动的绝佳时机。社团可以转发、在校内传播权威媒体发 布的文章,让权威媒体的科学性、说服力成为社团本身的助力,不 仅能够为社团成员学习气候变化、碳中和的相关知识和政策提供机 会,也能够在学校内营造讨论氛围。 图1-4-4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使用的其他传播渠道 其他社团传播渠道 微信群 QQ群 校园论坛(BBS等) 广播站 校园公告栏 其他 80 82 43 26 12 05 28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社团优势 Association Advantage 2 1. 组织力和执行力 2. 影响力 3. 创意传播 4. 小型社群的形成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29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在社团成员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活动、社团的活动成本很低甚至零 成本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样本社团依旧可以保持每月至少一次的活 动频次,可以看出社团具有灵活、高效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 高校是人口密集的区域,有些高校的学生人数能达到几万人。社团 在学校内落地活动时,往往会选择人流量大的食堂门口、广场、图 书馆前等场所,社团想要传递的信息、倡导的行动能够触达大量受众。 活动形式也以简单有趣的体验类活动以及在自然中进行的实践类活 动为主,参与门槛低,单次活动甚至能够吸引到上百人参与,影响 力不容小觑。 社团在选择传播平台和工具时,都会选择新媒体平台,例如微信公 众号、微博、bilibili、抖音等共享性、互动性、个性化、多样化的 双向传播平台,如果能够找到合理、高效地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方式 与途径,就能够达到非常好的传播效果,甚至制造出“爆款”,让 气候行动“出圈”。 社团将关注环境议题、拥有相似环保抱负的同龄人聚集在一起,一 起交流和行动,吸引更多的对环保有兴趣、想投入的同龄人,固定 开展交流、实践等活动,已然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社群。社群成员相 互影响、共同行动,不仅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也发展出气候行动的 纽带,让成员能够在社群中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往往能够驱 动长期的气候行动。 1. 组织力和执行力 2. 影响力 3. 创意传播 4. 小型社群的形成 二、社团优势 30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社团困境 Association Dilemma 3 1. 资金短缺 2. 尚未建立大型社群 3. 社员能力不足 4. 不了解气候变化 5. 策划能力不足 6. 人员变动频繁 7. 难以评估成果 8. 贫瘠的外部支持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31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对于高校环保社团来说,资金短缺仍然是一大困扰。74%样本社团 的资金来源是学校或学院拨款,14%的样本社团接受了商业赞助, 16%的样本社团接受了NGO的资助,另外还有26%的样本社团 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向社员收取的会费、学校提供的奖学金等(图 3-1-1)。 约53%的样本社团每年获得的资金量集中1000-5000元之间, 32%的样本社团每年获得的资金量在1000元以下,其中13%的 社团几乎没有资金。不过,也有12%的样本社团每年的获得的资 金量在5000元以上,其中有8个样本社团每年的获得的资金量不 少于2万元。 1. 资金短缺 三、社团困境 图3-1-2中国高校环保社团每年获得资金情况 53% 1000-5000元 12% 5000元以上 13%没有资金 32% 1000元以下 资金来源 获得资金情况 学校团委或所属学院拨付 企业赞助 NGO赞助 其他 74 14 26 16 图3-1-1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资金来源情况 32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76%的样本社团表示社团资金紧张(图3-1-3),而在“社团哪方 面能力有待提高”这一问题中,有70%的样本社团选择了“赞助 联络与筹款”(图3-1-4)。尤其是自2020年,许多高校禁止社 团收取“会费”,而学校和学院的拨款往往杯水车薪,以往依靠每 人30元左右的会费就能够获得充金的社团,也因此不得不选择紧 缩的财政政策,计划组织的活动要么被削减预算、要么直接被取消。 24%资金充裕 76%资金紧张 图3-1-3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资金情况 图3-1-4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需提升的能力情况 社团哪方面能力有待提升 资金是否紧张 活动策划与组织 团队协作与管理 品牌建设与传播 赞助联络与筹款 资源管理与拓展 其他 17 28 68 57 70 01 33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尽管如此,社团也几乎没有筹资计划。最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对社 团直接向外筹资的限制逐年加剧,有部分学校命令禁止社团接收来 自校外的商业性资助。社团能接受的资金皆为针对特定项目的定向 型资金,并没有资助社团本身发展和成员能力提升的部分。 社团更多地是在“单打独斗”,并没有一个具有归属感的大型社群 供社团加入,社团之间交流比较少。有些城市有大学生环保社团联 盟这类组织,但是组织相对松散,它更像是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 而非一个有活力的社群。社团之间的信息难以互通有无,资源也就 很难共享,社团的影响力难以扩展到学校之外,同一城市的社团也 难以形成合力推动整个城市的气候行动。 在与社团负责人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对社团“提升社员能力”的诉 求异常强烈,从“中国高校环保社团成员技能标签”(图1-3-1)中, 难以找到有效词。社团负责人即使是那些资金相对充裕、学校 相对支持的社团的负责人都普遍反映,社团成员的主动性不强, 在社团活动中更像是“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的执行者,而不是对环 境保护、气候变化议题的思考者和践行者。大多数社员不仅对气候 变化议题的了解不够深入,在活动策划与执行上的能力也有所欠缺。 这就导致社团很难有创新能力。除了一些传统形式的活动,比如宣讲、 捡拾垃圾、回收快递盒等,难以见到形式新颖有趣、主题清晰突出 的品牌活动。 社团往往处于“应对气候变化而不自知”的状态。社团在校内组织 的旧书旧衣的回收利用、光盘行动、垃圾分类、节能减排、节约用 水等活动,以及实践场所在校外的净滩(在河滩、海滩捡拾垃圾以 保护水源)、观鸟、自然教育支教等活动,这些与应对气候变化有 着或直接、或间接的紧密联系。 然而,大多数社团没有把这些行动 2. 尚未建立大型社群 3. 社员能力不足 4. 不了解气候变化 三、社团困境 34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与应对气候变化联系起来,在被问到“是否关注气候变化议题”时, 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因为环境保护和应多气候变化都需要长期、持续、系统性的行动, 一次、甚至几次单独的行动可能都无法看到明显的成效。如果社团 对相关议题不够了解、不清楚这一特点,很可能因为难以维持行动 热情而使整个社团丧失活力。 有趣的是,在被问到“社团哪方面能力较强”时,85%的受调查者 选择了“活动组织与策划”(图1-3-2),然而在访谈中,几乎所 有参与访谈的社团负责人都表示社团的活动策划较弱,难创新、无 支持。 目前社团的活动策划分为两种:无策划、简单策划。 无策划一是指有些活动,例如旧衣旧书回收、净滩、快递盒回收, 社团每年都会举办,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策划执行方案,不必每年 重写策划;二是指社团会作为志愿者参与公益机构组织的活动,不 参与策划与执行,而仅仅按照主办机构的指引和要求参与活动。 简单策划是指,社团活动以单次、单日活动为主,形式上仍以社区 服务、支教类的公益实践型活动为主。 不论策划如何,几乎所有活动都后继无力,参与者即使在活动中热 情高涨,活动结束后,由于没有后续活动、讨论的“保温”,热情 也会快速冷却,无法做出切实的行为转变。即使是社团花心思举办 的活动,也往往会成为大学生活中的消遣,而不是造就气候行动者 的“灵光”。 5. 策划能力不足 三、社团困境 35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社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长,如果某一届社长有想法、有行 动力,社团在其任期就会相对繁荣。但社团每年要进行换届,当新 社长上任,上一任社长手中的资源却往往难以交接,社团的所有工 作都要重新组织,朝令夕改,上一届社长的成果难以传承,效果好 的活动也难以延续和复制;再加上社团并不能系统地培养新人,频 繁的人员变动也就使得社团的发展不仅不能享受成果、资源的累积, 反而要经历一次次从头再来。 有多少人通过社团的宣传而提高了自己的气候意识?提升程度是多 少? 有多少人因为参加了社团的活动而开始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有多少人因为受到社团、社群的影响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 并最终选择了环保行业? 社团在宣传气候意识、倡导气候行动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这些“灵魂拷问”一直伴随着社团。由于社团的执行团队换届频繁, 社团的受益群体学生也来来往往,而受益群体意识水平和行为 水平的转变又不是即时的,甚至也不是明显的。如此一来,社团的 成果和影响力也就无法被可视化,也无法被评估。社团将会面临着 质疑:社团的成果到底是什么?社团的活动有长远、深刻的影响, 还是仅仅有短暂的快乐? “贫瘠”不仅指资金的贫瘠,也指资源的贫瘠。不能简单以社团每 年获得的资金量来判断一个社团需不需要支持、需要哪方面的支持。 比如,有社团年资金收入是500元,但是仍然选择了“资金充足”。 这是因为该社团往年收取的会费还有盈余,能够支撑社团目前的日 6. 人员变动频繁 7. 难以评估成果 8. 贫瘠的外部支持 三、社团困境 36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常运营和活动落地。但是该社团现在处于支出大于收入的状态,如 果不能及时寻找新的资金来源,社团早晚会陷入财政困境。 再比如,有社团年资金收入是1000元,全部来自学校学院拨付, 且该社团每年的活动数量是10次,每次活动的可使用的资金极少, 然而该社团依旧选择了“资金充足”。这是因为该社团主要的行动 是持续开展的环境教育,不涉及物料、场地,几乎没有活动成本。 另外,该社团还开展了塑料回收的活动,每年开展一次,形式非常 简单,即在校园内设立摊位,收取塑料,并向参与者发放多肉盆栽, 是社团的招牌活动。频次少、形式简单、物料(多肉盆栽)单价低, 这也使得活动支出能够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我们鼓励社团低成本地开展活动,也不想为社团制造“财政焦虑”。 所以,应当重视社团项目策划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培养,让社团重视 内容、重视创新,让社团活动的吸引力来自于活动的趣味性、科学性、 来自于参与收获与成就感,而不是来自于小礼物或者奖品。我们也 认为社团需要通过培训获得一定的筹款意识和筹款能力,以应对可 能发生的资金紧缩、资金来源受限的风险。 总的来说,社团要持续、平稳地运营下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每个社团都多多少少地面临着内部运营的困境和外部支持的匮乏。 为社团注入活动的关键在于社团成员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不再是被 动的“接收者”,而成为主动的开拓者,社团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 活水,能够焕发勃勃生机。 37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解决路径 Solution Path 4 1. 培训支持 2. 资金支持 3. 建立社团网络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38 中国高校环保社团调研报告 环保机构应向社团提供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及社团管理方法的 培训。 社团是人的集合,社团的发展与社团成员的个人发展息息相关。社 团成员的自我提升,包括眼界的开阔、新技能的获得等都能
展开阅读全文